大學時期出現迷茫的狀態是非常正常的一個現象。大部分人會在大四準備要選擇未來方向開始,而大二就開始出現,說明你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思考,察覺自己,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自己的興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
我們來梳理一下你的邏輯:
1. 【選了自己不是很喜歡的財會方面的專業。所以在大學裡學習、活動各方面都不是很有積極性。】認為選擇的不對,導致自己不積極,成績不是十分理想。
2. 【看到以前的高中同學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橫衝直撞,學習很有衝勁,也有很多成就】認為他們選對了他們的領域,所以很積極,獲得很多成就。
3. 【雖然自以為我不是一個慾望很大想要很多成就的人,但是總覺得自己和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大了】這句話有點自相矛盾,不是一個慾望很大想要有很多成就的人,那麼什麼才叫做不需要很多成就?多少是夠了呢?緊接著你提到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是否理解為其實你的成就的標準是比別人好?
從你的描述1和2來說,邏輯是一樣的,你認為成就,很大原因在於選擇喜歡的事情,選擇導致最後的結果【但是自己又提不起興趣來在財會專業】。然而這是一定的嗎?每個做成功的人都是因為一開始選擇了他們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就拿我們熟悉的馬爸爸舉例子好了,一開始他的興趣是做老師,但是他的成功在於建立了阿里巴巴。興趣與成就是匹配的嗎?
我們不能否認,做一件事情如果有興趣的話,會更有動力,會更有機率成功。但這只是機率。選擇的正確與否跟結果並不劃等號。而你也看到了這一點,在選擇與成果之間,還有重要的變數“積極”,也就是努力程度。努力程度如果在有興趣的前提下,會有動力,但是能夠把事情做完,光有動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意志力與能力。
我們來看看兩句話的區別:A認為是自己選擇了不是很喜歡的專業,所以各方面都沒有什麼積極性。
B認為各方面都不是很有積極性,所以換一個專業或許就會積極了。
這雖然是兩句相似的話,但是她背後的邏輯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正向追求行為,另一個是迴避行為。舉個例子,當A知道自己的擅長在於分析推理,而當前的工作卻是需要經常與人打交道的銷售,那麼這個人可以很明確的說,這不是他喜歡的,換一個數據分析的工作,他會交一份自己滿意的答卷,所以當前做事不積極,成績不是特別理想是很正常的。
而當另一個人B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的時候,做著同樣需要打交道的銷售工作,因為能力不差,所以也還過得去,每天都過著同樣差不多的工作,也沒有什麼提高,沒什麼興致,如果給他一個換工作的機會,他也不知道去哪裡合適,只覺得換一份更好的就好。但是要換到什麼時候呢?
當一個人能夠把能力提升上來,匹配到了適合她能力的工作時,興趣還重要嗎?或許她已經把從前的興趣換成了現在工作上的興趣。當然並不是說興趣不重要,只是要做成一件事情,比起興趣,能力或許更加重要。
而關於第3點,可以看出其實你是一個有追求的人,否則你不會與別人進行對比,你可能理智上否認說沒有,因為理智或者說其他人告訴你,跟別人比較是不對的。當然這只是憑藉一些字進行推測,但如果你真的有“想要比別人好”的想法,希望不要急著評價,先接納你自己的想法。當你接納了你自己的想法之後,你才更有力量去幫助自己,否則會一直陷入自己怎麼會有這種想法,不停打壓自己的內耗當中,也不能更好的成長。
大學時期出現迷茫的狀態是非常正常的一個現象。大部分人會在大四準備要選擇未來方向開始,而大二就開始出現,說明你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思考,察覺自己,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自己的興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
我們來梳理一下你的邏輯:
1. 【選了自己不是很喜歡的財會方面的專業。所以在大學裡學習、活動各方面都不是很有積極性。】認為選擇的不對,導致自己不積極,成績不是十分理想。
2. 【看到以前的高中同學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橫衝直撞,學習很有衝勁,也有很多成就】認為他們選對了他們的領域,所以很積極,獲得很多成就。
3. 【雖然自以為我不是一個慾望很大想要很多成就的人,但是總覺得自己和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大了】這句話有點自相矛盾,不是一個慾望很大想要有很多成就的人,那麼什麼才叫做不需要很多成就?多少是夠了呢?緊接著你提到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是否理解為其實你的成就的標準是比別人好?
從你的描述1和2來說,邏輯是一樣的,你認為成就,很大原因在於選擇喜歡的事情,選擇導致最後的結果【但是自己又提不起興趣來在財會專業】。然而這是一定的嗎?每個做成功的人都是因為一開始選擇了他們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就拿我們熟悉的馬爸爸舉例子好了,一開始他的興趣是做老師,但是他的成功在於建立了阿里巴巴。興趣與成就是匹配的嗎?
我們不能否認,做一件事情如果有興趣的話,會更有動力,會更有機率成功。但這只是機率。選擇的正確與否跟結果並不劃等號。而你也看到了這一點,在選擇與成果之間,還有重要的變數“積極”,也就是努力程度。努力程度如果在有興趣的前提下,會有動力,但是能夠把事情做完,光有動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意志力與能力。
我們來看看兩句話的區別:A認為是自己選擇了不是很喜歡的專業,所以各方面都沒有什麼積極性。
B認為各方面都不是很有積極性,所以換一個專業或許就會積極了。
這雖然是兩句相似的話,但是她背後的邏輯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正向追求行為,另一個是迴避行為。舉個例子,當A知道自己的擅長在於分析推理,而當前的工作卻是需要經常與人打交道的銷售,那麼這個人可以很明確的說,這不是他喜歡的,換一個數據分析的工作,他會交一份自己滿意的答卷,所以當前做事不積極,成績不是特別理想是很正常的。
而當另一個人B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的時候,做著同樣需要打交道的銷售工作,因為能力不差,所以也還過得去,每天都過著同樣差不多的工作,也沒有什麼提高,沒什麼興致,如果給他一個換工作的機會,他也不知道去哪裡合適,只覺得換一份更好的就好。但是要換到什麼時候呢?
當一個人能夠把能力提升上來,匹配到了適合她能力的工作時,興趣還重要嗎?或許她已經把從前的興趣換成了現在工作上的興趣。當然並不是說興趣不重要,只是要做成一件事情,比起興趣,能力或許更加重要。
而關於第3點,可以看出其實你是一個有追求的人,否則你不會與別人進行對比,你可能理智上否認說沒有,因為理智或者說其他人告訴你,跟別人比較是不對的。當然這只是憑藉一些字進行推測,但如果你真的有“想要比別人好”的想法,希望不要急著評價,先接納你自己的想法。當你接納了你自己的想法之後,你才更有力量去幫助自己,否則會一直陷入自己怎麼會有這種想法,不停打壓自己的內耗當中,也不能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