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烏巢夜襲戰,是東漢末年那場官渡之戰的重要轉折點。袁紹大軍上萬糧車的被毀,只是讓袁紹的十萬大軍失去了堅持的底氣,但真正讓袁紹大軍崩潰的核心,恐怕是他們沒有後退的道路!

    儘管烏巢遇襲發生在公元200年10月,但官渡之戰,實際上早在199年的6月就已經開始,在此前長達一年的袁紹滅曹戰役中,袁紹雖然多次遭遇失敗,並且連續折損顏良,文丑等主力將領,但此期間袁紹持續保持攻城略地的局面,在伴隨著多年後袁紹滿門被殺,失去了留下史料的能力。顯然現有的史書中,省略了很多有關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敗績,以至於三國志等書籍中始終強調袁紹失敗,但其卻在整個戰局上卻始終佔據優勢,並在渡過黃河後一直呈現南壓的局面。

    而在烏巢之戰前,曹軍退至官渡地帶,面對後面的首府許昌,曹操已無法再向後撤退,但又無法擊退不斷壓上的袁紹10萬大軍,戰局上曹操已陷於被動!

    而隨後突然發生的烏巢夜襲,則一舉改變了整個戰局,曹操5000兵馬將烏巢這個大糧倉一舉燒燬,戰局急轉而下,援救烏巢的軍隊被擊潰,進攻曹操大營的軍隊被擊退,主將張合高覽直接向曹操投降,更致命的是在這一關口袁紹竟然扔下大軍,只率數百騎兵掉頭北逃,袁紹近10萬主力部隊群龍無首,只能向曹操投降,結果盡遭坑殺!

    但相信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袁紹的十萬大軍即便失去糧草供應,但在曹操軍力有限的情況下,曹軍難以對袁紹實施攔截,袁紹難道不能率領大軍直接北上撤退,非要扔下大軍北逃?如果這支大軍能夠及時跑回去,即便2年後袁紹去世,袁氏後人在四分五裂之下,仍然可以憑藉著這股軍事力量,讓曹操不敢輕易有所動作。那袁紹在這個環節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這不得不提到一條河流:黃河!在官渡之戰前,這幾乎就是袁紹集團與曹操集團的勢力範圍的分界線!

    當時這兩大諸侯基本以黃河為界限,也也就意味著,袁紹必須要率大軍渡過黃河,才能不斷佔領曹操的地盤,以當時的古代的運輸能力,運送10萬大軍上萬匹戰馬(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以及相關的軍事物資渡過黃河,這必然是一個很複雜的運輸工作。官渡之戰發生之後過去大半年,袁紹才率軍在黃河以南的官渡與曹操形成對峙的原因,運輸始終是制約袁紹快速前進的因素,這也是戰爭前徐州劉備遭到曹操攻擊後,袁紹卻無法趁機偷襲曹操的原因之一,因為袁紹無法在短期之內率領主力部隊渡過黃河。

    而烏巢遇襲讓袁紹陣腳大亂,顯然在這一時期,袁紹大營的物資儲備已經不足,烏巢的上萬糧車是馬上急需補充的資源,可這致命的補充,讓曹操毀掉了!這不但使袁紹失去了堅持下去的可能,即便是袁紹立刻宣佈全軍北撤,恐怕也難以實現!

    因為北上撤退也意味著要重新渡過黃河,這同樣也需要巨大的運力,需要更長的週期,十萬大軍上萬戰馬,即便是動用現代的數千噸輪船,恐怕也得需要至少數百船次,換算成古代形小噸少的木船,那又得需要多少?

    但由於烏巢被襲事發突然,一時之間,袁紹根本無法組織足夠的船隻幫助自家軍隊北上撤退,即便可以組織船隻,袁紹大軍僅剩的糧草恐怕也支援不了整個撤退的這個週期,這也就意味著袁紹即便選擇北上撤退,即便曹操按兵不動,袁紹的主力部隊也仍然會被堵在黃河南岸袁紹大軍幾乎被等同於被大自然堵住了退路,面對曹操的追擊,就只能有崩潰的結果。

    烏巢糧倉遭到偷襲時,袁紹前往救援的部隊不但沒能奪回烏巢反而被曹操殺退,這等於徹底斷絕了袁紹繼續堅持或者撤退的可能,同時前往進攻曹操大營的軍隊也受到了阻擊,造成進攻部隊的指揮官張合,高覽向曹操投降,前進無門,後退無路,還沒有堅守和回去的糧食,整個袁紹大營的軍隊自然是軍心動搖,但最讓袁紹大軍崩潰的,莫過於主帥袁紹在已經明確自己的主力部隊不可能再安全撤回北方的情況下,為保自己的安全提前率數百名移動速度最快的騎兵跑路,畢竟少數人過黃河的速度肯定要比10萬大軍過黃河的速度要快得多,這種不顧集體的逃命,也造成了整個袁紹大軍群龍無首,最終也只能成建制向曹操投降,當然,也迎來了慘遭坑殺的結局!

  • 2 # 薯烤條

    謝邀請,許攸在三國謀士裡是個高人,先後事主本初,孟德。紹雖侍兵馬強壯,量窄且重武輕文事有不濟終致敗亡。攸居紹處不能重用,緊要之時獻策被疑,驅利避害事從曹公。攸既事曹,屢有妙計出納,功成飄然阿瞞鴻寬而不究。觀許攸實為紹處壓抑,操寨放性。現說即為走了兩極端。紹處輕之,為操獻計得勝自身高興有過不收終致身禍

  • 3 # 頭上朗月

    謝邀;其一,從背景看,袁紹祖上位列三公,曾為討董卓時十八路諸侯的盟主,手下能臣猛將眾多,軍馬勢力強盛,而曹操遜色較多,可這只是表象;從現實看,袁瞻前顧後,憂柔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例如,官渡之戰中,幕僚審配,田豐和沮授相繼獻計並互相攻訌時,袁本初竟然難有定論,不知所措,看似孔武有力,實則"銀樣蠟槍頭";有這樣的統帥,即使有千軍萬馬,何以為懼;其二,曹孟德多謀善斷,從善如流乃雄略之主,以選賢任能為例,他非常知人善任,僅此一項就甩袁紹好幾條街,因此,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士齊聚帳下,各得其所並施展過人的才華產生了無堅不摧的凝聚力量,這種力量非常強大,"紙老虎"袁紹何以勝之?以上所述是袁紹的主要敗因,當然,"許攸"先生來投的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袁本初最終不敵曹孟德是必然的結局而並非偶然的事件,這確是無需置疑的。

  • 4 # 金多多賊蓋

    話說袁紹起兵十萬進軍官渡,曹操領兵七萬迎敵。

    袁紹,字本初(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是當時群雄實力最強的一隻隊伍。

    曹操字孟德,(現安徽亳州市)人,是三國裡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話說曹操,與袁紹相持多日,各有勝負。袁紹拿住了曹操派往許昌的信者。這時袁紹賬下謀士,許攸獻計道,許昌空虛,可派精兵輕騎偷襲許昌。袁紹不聽,懷疑許攸與曹操勾結害自己,因許攸與曹操是老鄉

    許攸字子遠;(治今河南南陽)人袁紹賬下謀士。後投曹操,自持功高,後被許褚斬殺。

    許攸見袁紹不聽計謀,又疑心自己,仰天長嘆,步出大營望曹操軍營而來。

    曹操聽人報許攸來投,大喜鞋都沒穿,趕緊出迎。曹操請教許攸破袁紹之計。許攸問曹操糧草可支援幾時?曹操可支一年,許攸說未必,曹操又到支援半年,許攸起身就走,曹操挽留,說道軍中糧草只夠三月的。許攸說你的糧草馬上就沒了。曹操大驚,許攸拿出曹操發往許昌的信,說道,曹公糧草供應不上,還不與袁紹急戰。今曹公可派兵烏巣截其袁紹糧草,袁紹不戰自亂。

    許攸對袁紹的兵馬各個情況十分了解,知道袁紹的軟肋,燒了袁紹的糧草,袁紹軍心大亂。哪有不敗之理。

  • 5 # 溫讀

    大軍未亂主子先慌。

    許攸背主投靠曹操,烏巢守將淳于瓊,嗜酒如命,結果導致烏巢被曹操所襲擊。

    糧草盡焚。

    聽信郭圖小人讒言,導致張郃高覽投降曹操。

    至此河北四庭柱二降二死。

    袁紹慌了。

    身為四州之主掌舵人,慌了。

    可是,我們回頭想想,袁紹不過是損失了一些兵卒糧草而已。

    不過是官渡之戰敗了而已。

    根基未動啊。

    甚至說,袁紹此時還有幾十萬大軍啊。

    糧草被燒,要麼釜底抽薪,要麼就安然退兵,或者詐敗引誘曹操乘勝追擊。

    這是死局?

    遠遠不是。

    事實也證明如此,官渡之戰敗亡之後,曹操動他了?根本不敢動。

    但是袁紹,從此一蹶不振了,打怕了。

    直到死以後,袁紹幾位公子擁兵自重,兄弟鬩牆,兵戎相見。

    至此,曹操坐收漁翁之利方才統一了北方。

    赤壁之戰,曹操比袁紹要輸的更徹底吧

    但是呢?也沒事,根基未動而已。

    袁紹最大的敗筆,不是河北四庭柱塌了,不是官渡之戰輸了,甚至說不是他性格缺陷,優柔寡斷。

    而是坐看三子擁兵自重,爭奪世子之位,處於激烈內耗之中,白白讓曹操撿了大便宜。

    如果袁紹不任人唯親,不讓其子一人一個州,而是任人唯賢,世子之位按嫡長子繼承的話。

    四州之地,天下富饒的四州之地,又怎能輸不起一個官渡之戰?

    明明是雙王四個二的局,生生讓他一步一個錯,到最後,在這東漢末年亂世爭雄之中,早早的被淘汰。

  • 6 # FriedrichWang

    許攸(2世紀-204年),字子遠,東漢末年初為袁紹早期的謀士,也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發生轉折的人物。許攸年輕時與袁紹、曹操相友善,後來成為袁紹的謀士,多次為袁紹出謀劃策均不被聽從,深感不滿。官渡之戰之際,許攸貪財,紹不能足而投奔曹操;官渡勝利後,自持功高而觸怒曹操,後被告發而被殺。

    184年,冀州刺史王芬與許攸等人謀廢漢靈帝,立合肥侯,結果,王芬自殺,許攸逃亡,最終以失敗告終。

    189年,袁紹從董卓處逃出,投奔冀州,許攸跟隨並成為袁紹的謀士,力勸袁紹與曹操聯盟。

    196年,漢獻帝東歸,許攸勸袁紹迎接獻帝,袁紹不聽,最終曹操迎接了漢獻帝劉協,許攸深感不滿。

    200年,曹操及袁紹始交戰,許攸勸袁紹緩攻曹操,袁紹自認強盛,不聽勸諫,許攸深感失望。許攸貪財,其家人犯法,被審配收治,許攸於是投奔曹操(曹操迎接許攸時裸腳迎接),提供了重要情報,建議曹操出兵烏巢(據《三國志·武帝紀·註釋·曹瞞傳》記載許攸問曹操糧草可支撐多久,曹操說可支撐一年,許攸還堅定地認為不是,只能撐半年,曹操終於真實說出只能撐一個月,所以許攸建議曹操出兵烏巢),結果大獲全勝。袁紹死後,獻計潰漳河河水淹冀州城,攻克該城,令袁紹之子袁尚兵敗逃亡,斬首審配。冀州城一陷,袁紹基業徹底崩潰。

    官渡之戰後,許攸跟隨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勞,但許攸擁兵自重,屢次輕慢曹操,稱呼曹操小名,曹操表面上雖嘻笑,但心裡頗有芥蒂。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對左右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有人向曹操告發,於是許攸被收押,最終被殺。

    陳壽《三國志》:「許攸貪財,紹不能足。」孔融:「許攸,智計之士也。」荀彧:「許攸貪而不智。」袁術:「許子遠兇淫之人,性行不純。」司馬光:「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吳國得伍員而克強楚國,漢得陳平而誅項籍,魏得許攸而破袁紹;彼敵國之材臣,來為己用,進取之良資也。」羅貫中:「堪笑南陽一許攸,欲憑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猶道吾才得冀州。」何焯:「許攸賣國邀功,小人之尤者,收治之殊快也。」

  • 7 # 關東俠客

    許悠字子遠漢末奇士長於謀略和曹操是從小的朋友,袁紹逃回渤海後,許悠追隨他屢獻良策,很快袁紹打敗公孫贊拒有冀州之地。公元200年袁紹發兵十萬兵進官渡攻打曹操。兩國交兵各為其主,許悠獻計,曹操兵少,如今兵進官渡,許昌守衛空虛,如果發一奇兵襲之,可挾天子而號召天下,那時曹操既使不敗也無能為力了。袁紹剛愎自用,自恃兵多將廣沒有采納許悠的計策。正敢上許悠家屬犯罪,被袁紹手下給收了。許悠大怒之下投奔曹操而來。曹操聽報高興得光著腳丫子出來迎接,大笑曰:"子遠來了,大事可成矣。”悠落座後問,軍糧可用多久?曹操笑著說:可堅持一年。許悠說,難道你不想打敗袁紹嗎?曹操說開個玩笑,軍糧還能堅持一個月。許悠說,你孤軍深入,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孤軍深入己到生死存亡的時候了。袁紹兵多將廣,內部不合,糧草存在烏巢,守將好酒,防備鬆弛,如果選一支精兵,直導烏巢燒燬糧草,則三曰之內袁軍可迫矣!曹操採納許悠意見,精選五千精兵,親自率領化裝成袁軍趕到烏巢把袁紹的糧草燒個精光。袁紹聞報大驚,兵分兩路,張郃,高攬偷襲曹營,一路救烏巢。曹操回軍把援軍滅了,前後挾擊,張郃高攬投降了曹操,袁紹十萬大軍沒了糧草軍心大亂,曹操乘擊進攻捉了八萬袁軍,最後袁紹只帶八百人逃過河北,從此元氣大傷,再也沒有和曹操叫板的資本了。人材很重要,得一人可成事業,亡一謀士而亡天下。

  • 8 # 先秦史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後勤保障)在古代軍事戰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軍事的根本所在。士兵需要吃飯穿衣,戰馬需要草料飲水,一旦離開糧草,軍事行為將寸步難行。歷史上不乏糧草損失或者缺乏導致戰役失敗的案例,夜襲烏巢之戰無疑是其中的代表。當時官渡之戰已經進入相持階段,袁軍雖然初戰失利,但是兵力上仍然佔優勢。而曹操經過數月的對峙,糧草匱乏,士兵疲敝,後方隱患重重,幾欲退兵,幸有荀彧開導,才勉強堅持下去。無計可施的曹操只得加強糧草補給,加強軍事防禦,藉此尋找戰機。

    正當曹操一籌莫展的時候,袁紹內部越發不和。先是許攸獻計袁紹奇襲許昌,未被採納。接著許攸家人貪財被抓,求情也無用。一氣之下,許攸就帶著驚天內幕投奔曹操了。沒錯,這個驚天內幕就是袁紹糧草大本營烏巢的情況,曹操藉助許攸提供的烏巢資訊,發動了改變戰爭走向的夜襲烏巢之戰。曹操留荀攸、曹洪守備大本營。自帶五千精銳,使用袁紹旗號,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烏巢以後,曹操立即放火燒糧,並急攻烏巢大營,大破袁軍,殺死守將淳于瓊,張郃、高覽等大將紛紛投降,烏巢軍心大亂,瞬間潰敗。經過夜襲烏巢之戰,袁紹潰敗一發不可收拾,曹操則藉此機會,擴大戰果,最終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其實,夜襲烏巢以後,袁紹計程車兵數量仍然佔優,足可與曹操再次大戰。但是失去糧草的袁紹失去了根本,導致軍心渙散,這也正是夜襲烏巢的真正作用所在,也是許攸謀略的真正意圖所在。

  • 9 # 蘑菇頭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中央權力遭到了嚴重的削弱,各地豪強四起,軍閥經常混戰,曹操和袁紹這兩家勢力發展起來之後,他們的利益之爭也越來越明顯。官渡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

    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袁紹那邊的兵力有十餘萬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我曹操那邊就只有幾萬的人馬。

    剛開始查詢那邊的很多人員也認為袁紹兵力那麼多我們是打不過的。我看還是算了吧!很多人也都開始氣餒。

    不過在曹操看來,還是有希望的。因為他對袁紹這個人比較的瞭解,他知道袁紹每次都是號稱“四世三公”,而且也是經常好高騖遠,對待事情也是比較優柔寡斷,剛復自用的。

    現在他那邊的兵力佔盡了絕對的優勢,他肯定會產生驕傲的心理。所以曹操覺得只要抓住這樣,並且積極的應對戰爭形式的突變就可以了,這是曹操的智囊團也是紛紛提出自己的應對計劃。

    果然,袁紹在兩軍對峙當中,把自己的謀士田總給軟禁了,並且另一個謀士許攸的家人因為犯罪被袁紹的手下搜捕了。那時候是有聽到這個訊息之後非常的惱火,一氣之下就跑到了曹操那邊的陣營。

    當時曹操還在被窩裡睡覺,但一聽到這個許攸來的訊息之後,興奮得忘了穿鞋就直接跑了出來迎接許攸。

    因為曹操知道許攸是袁紹那邊的智囊團人員之一,他肯定知道袁紹的軍事部署和人員配備。

    後來許攸也說出了袁紹那邊的情況,並且建議偷襲烏巢,切斷糧草,那邊的軍隊自然會崩潰,這時我們可以趁機掩殺,敵軍肯定會大敗。

    本文純屬個人對這個問題的分析,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請各位朋友們,多多指點。

  • 10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在影視劇中,許攸都以一種猥瑣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這多半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也受了歷史結果(因傲慢為曹操所殺)的影響。實際上許攸這人在當時社會上有相當的地位,他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下面,我們先來介紹下許攸,再來說官渡之戰。

    許攸,早年和袁紹,曹操都相識,袁紹是四世三公,曹操的父親當過太尉,許攸能和他們相識相交,那許家肯定也不是一般家庭,普通百姓你是不可能接觸到這個層次的人的。

    不僅如此,許攸年輕時還幹了一件袁紹和曹操加一起也不敢幹的事——廢立皇帝!對,你沒看錯,許攸覺得當時的漢靈帝太過昏聵,準備聯合冀州刺史王芬一起發兵,截殺漢靈帝,另立皇帝,還讓曹操入夥,被曹操拒絕。從事後看,王芬都算是跑腿的主,主謀是許攸!雖然這事最後敗露了,王芬自殺,但許攸卻逃脫了,這在當時,你的擁有怎樣的資源才能辦的到啊!所以說,許攸絕不是泛泛之輩!

    再來說官渡之戰。官渡之戰雖然曹操兵少糧缺,但是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少,袁紹兵多糧多,但是內部問題一大堆。戰爭是綜合實力的較量,不一定全在兵多,糧多。關鍵說兩點:有兵要會用,有糧要能運上去!

    而這兩點,袁紹遠遜於曹操,這才是曹操能和袁紹對峙住的根本原因,如果兩波集團的戰略素養一樣,曹操早完了,他的實力根本無法和袁紹抗衡。

    所以說,整個戰役,我們完全理解反了,是曹操陣營抗衡住了袁紹陣營,才會發生許攸投曹這樣的事,而不是許攸投曹抗衡了袁紹!當然,許攸的分量很重,他的投曹有相當的偶然性,使得戰役發生了神奇般的瞬間逆轉,歷史,本來就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結合,不是嗎?

    如果大家還沒明白,我在整理下順序。首先曹操抗衡住了袁紹,許攸投曹只是相持階段必發生的事情,但發生在什麼時候是偶然的,而許攸並不像影視劇描寫的那麼猥瑣,是非常有分量的,然後產生了烏巢燒糧啊一系列結果,使得官渡之戰瞬間勝利。所以許攸最多是個催化劑,曹操的實力才是袁紹大軍瞬間崩潰的根源。

  • 11 # 龍鎮

    這個情況從頭來說是這樣的。

    建安五年,就是公元二00年,袁紹打算找機會進攻曹操,於是廣發討伐曹操的檄文,說他“敗亂法紀”,是“贅閹遺醜”就是宦官後代,然後正式向曹操挑戰。

    袁紹其人

    結果,白馬一戰,曹操採用荀攸聲東擊西的方法迎戰,袁紹的大將顏良被當時留在曹操營中打算報恩之後去找劉備備備哥的關羽給殺了。接著延津一戰又損失了大將文丑。究其原因都是袁紹太過驕傲,剛愎自用,不願意聽取謀士的意見。

    這種性格也延續到了許攸同志獻計獻策的時候。

    在官渡,曹袁對峙之際,曹操被圍攻,兵又少來,糧食也不夠,士卒又極其疲乏,其實已經很難守得下去了。曹操自己也想退走,這時候是荀彧建議他堅持下去,說:“哥,雖然客觀條件確實不利,但是還可以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的努力往往能改變形勢。”就像歌裡唱的,一試再試,試不成……再試一下。確實,糧食不夠可以籌措嘛。

    於是曹操命令部隊堅守官渡,積極解決糧食補給問題,密切關注敵人的動靜,以待時機。

    曹操的第一招是截燒袁紹的糧食。他派人把袁紹將領韓猛督運的數千輛糧車截獲燒掉了。袁紹只好把一萬多輛車的糧食集中放在故氏和烏巢兩地,還派了淳于瓊率軍守護。這時候謀士沮授建議多派一隊人馬保護糧食,袁紹又斷然拒絕。

    許攸其人

    接著,我們的主人公許攸獻策說:“曹操兵少,集中力量與我軍相持,許都必定空虛。如果我們派一隻輕騎,日夜兼程,襲擊許都,可以一舉拔取;然後把獻帝控制在手裡,名正言順的討伐從啊從啊,曹操必定被擒。退一步講,如果許都拿不下,也會造成曹操首位不能相顧,來回奔命的局面,照樣可以打敗他。”

    這話說得非常明白有道理,袁紹怎麼反應呢,他非常傲慢地拒絕了,說:“不必,我一定要在這裡擒住曹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袁紹不是不知道許攸說的有道理,而是覺得有道理又怎樣呢,我就是不聽,我偏要在這裡抓住他,而且,你就等著瞧好了,我肯定能行,我是誰啊?我可比你牛逼得多了。

    當然許攸很不高興。他是誰啊,他可是袁紹最早、最重要的謀士,可是追隨著袁紹一路出生入死,幫扶著這個傻逼壯大起來的,結果袁大傻子在幾個關鍵時候就犯傻,就偏不聽你的,錯失了迎請天子的機會,也就挾天子令諸侯的大好機會。過後再反悔就已經來不及了。

    這時候有訊息稱許攸在鄴城的家族犯了法,被留守在鄴城的審配抓起來關在大獄中。許攸大怒,星夜離開袁營,投降了曹操。

    以我的淺見,曹操在袁營中肯定有探子,第一時間知道袁紹和許攸的間隙,懂得識人用人的曹操於是設計一度挑撥,於是才有了許攸的投奔。據說曹操聽說許攸前來投奔,馬上起身,高興得連鞋子都沒來得及穿好,趕出營帳外去迎接,拍著手說:“子遠這一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這是多麼鮮明的對比呢,袁紹那裡對這個最重要的謀士的意見幾乎是不屑一聽,完全不把人家當一回事。連下邊的人對他這樣的人才也是不放在眼裡,就算其族人犯事,他這個大代表在主子身邊杵著,不可能逃避責任,對他許攸有敬意的做法不應該是先向他通報這個事情,然後才採取抓捕嗎?

    有人說,許攸是害怕被族人連累,被袁紹殺頭。許攸是個聰明人,能文能武,極有遠見,他在袁紹身邊是瞭解其為人的,更何況前面錯失機會,現在師出無名,而且主帥驕傲輕敵還剛愎自用,嫉賢妒才,因此做謀士在這樣的環境下是沒有任何出路的。

    許攸的謀士身份在曹操這裡顯然要有用得多,而且也確實能得到重視。於是許攸就介紹了袁軍的情況,還提出了攻破秘籍,說“袁紹輜重糧草有一萬多車在故氏、烏巢,屯軍防備不嚴,如果以精兵襲擊,出其不意,燒掉他的糧食,不出三天,袁紹必定失敗。”那個年代以十餘萬的兵力出征,後勤服務跟不上就是大問題。

    孫子兵法說:“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曹操喜出望外之餘,用他的絕好軍事指揮能力,突襲烏巢屯糧處,點燃大火。而守軍淳于瓊反應不過來,自然打不過。袁紹得知這一訊息,居然置至關重要的糧草不顧,不派重兵增援淳于瓊,還以為這是攻下官渡,殲滅曹操的好機會,又不聽意見,命令高覽、張郃領兵去攻打曹軍大營,只用了少數軍隊去球淳于瓊和糧草。

    曹操見此機會,並不馬上回救大營,他奮力擊潰烏巢袁軍,斬了淳于瓊,把袁紹的糧食都燒光了。

    民以食為天的華人一見,連口吃的都沒了,哪裡還有力氣打戰,軍心動搖,

    加上大小人郭圖故意說張郃失敗的事情,幸災樂禍之餘,惹得張郃又生氣又害怕,這個黑鍋一背上,也只有死了。於是也叛逃了。

    這下就徹底擾亂了軍心,士兵們都無心戀戰,後來曹軍發動全面進攻即可奔潰。袁紹帶著兒子只帶了八百名騎兵度過黃河北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弱弱的問一句,瘟疫的標準是什麼?是傳染率還是死亡率,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