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鳶飛九天2018
-
2 # 樂學讀書會
好可笑的問題,英國不打二戰就能保住第一大國的地位了嗎?第二次工業革命就是德國和美國在主導,兩國的崛起不可阻擋,這由不得英華人做選擇。
早期的英國不想打,所以綏靖政策,但是不打也只能眼看著德國崛起,最終同樣是不得不打。
所謂的輸了帝國,無非是沒了那種支配地位了,但是憑什麼他們家就一直能支配別人呢?過自己的日子,現在的英華人哪兒差了麼?所以這個問題顯得很可笑,一個國家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支配別人,而是為了國民幸福。
-
3 # Lihongjiu99
以二戰當時的環境,英國想不被削弱都不行。二戰後美國的強大和英國的衰退是必然的。而英國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美國造成的,甚至是故意造成的。自參戰到戰後,美國一系列的戰略方針不論有意或是無意,實際上都在削弱英國,最後把英國變成自己的小弟。
應該說丘吉爾是短視的政治家。單從丘吉爾為了英國在緬甸利益,反對中國遠征軍出國作戰,就能看出他的政治短視,丘吉爾海軍大臣出身,他帶領英國在處於劣勢的時候,有效地抵抗住了納粹的侵略,從發報機到北非到火炬到霸王行動,都有丘吉爾的身影。但作為一個政治家,不僅要關心戰爭本身,更應該關心如何戰爭才能在戰後贏得最大的國家戰略空間。
在戰略眼光上,丘吉爾和羅斯福比起來差了好多。必須承認,羅斯福是一個極富戰略眼光的人,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羅斯福抓住民眾的心理,巧妙地參與戰爭。當美軍將領的絕大多數都希望以太平洋作為主戰場打擊日本時,羅斯福力排眾議將歐洲作為主戰場,把手伸進了歐洲,才有今天美國的國際地位。
二戰英國的戰略選擇,可以說是自相矛盾、漏洞百出。英國最初的想法是禍水東引,武裝德國進攻蘇聯。因此,德國重整軍備,英國熟視無睹;德軍重返萊茵蘭,英國聽之任之;德國吞併奧地利,英國視它為理所當然;德國要從捷克斯洛伐克奪取蘇臺德地區,英國委曲求全。
直到希特勒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時,英國看到自己在中東歐支配地位將不復存在,這才如夢初醒,變綏靖為封堵。先後和波蘭、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希臘這些中東歐國家簽約,以武力保證對方安全和領土完整。這樣一來,就因德國的入侵波蘭,和法國一起被拉入了對德戰爭之中。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既然已經宣了戰,就不如乘德軍主力攻擊波蘭,與法國陸軍一起,向德國發起強有力進攻,同時以皇家戰略空軍,對德國展開戰略轟炸,爭取一舉打垮德國。但歷史事實是,英國仍和法國一起拖拖拉拉,聽任波蘭在三週之內亡國。
如果說這時英國還想禍水東引,那倒確實是冤枉它了。事實上,一來英國平轉戰機制不完善,陸軍兵力投送緩慢;二來張伯倫、達拉第沒有魄力在己方陸軍尚未完全展開之時發起進攻,所以才導致了西線的靜坐戰爭。
希特勒當然不會給英法從容佈置的時間,僅僅半年後,阿登森林的突破,宣告了英法主宰歐洲大陸的格局結束。對於英國來說,從這一刻起,能扳回的只是顏面,至於歐洲大陸上的實利,則是一分也要不回了。英國此後再無選擇餘地,它只能遵循“若魔鬼與希特勒開戰,就與魔鬼結盟”的原則,跟著美國後面亦步亦趨,至今做了整整七十餘年的小夥計。真是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
全球最大的一份家業是如何敗盡的?那其中張伯倫固然有一份“功勞”(失之於軟),但同樣也不能忽略了丘吉爾的那一份“功勞”(失之於硬),當然還有美國的一份“功勞”。
二戰前英國還是大英帝國,擁有對世界的控制權,仍然保留著世界上最大的海外殖民地,二戰結束後,英國雖然贏得了戰爭,但是卻輸掉整個世界,大英帝國徹底衰落。
至於英國值得嗎?這個問題還是讓英華人自己去回答吧。
-
4 # 戰神震懾邪惡勢力
這跟值不值得沒有半毛錢關係啊!丘吉爾即沒有能力改變其英帝國主義列強自己的命運,又沒有能力改變他國的未來。帝國主義崩潰是早晚之事。
-
5 # 黎塞留的野望丘吉爾不抵抗,大英帝國就會好過嗎?
不少認為英國與軸心國作戰感覺不值得的人,都會拿出歷史上希特勒希望與英國和解來作為例子。儘管希特勒確實有過與英國和談的想法與行為,但這不過是緩兵之計。並且隨著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不斷擴張,與大英帝國的衝突也將不可避免。
希特勒知道英國是一個島國,而且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早已聞名歐洲。但凡有哪個Continental國家想要破壞Continental均勢,大張旗鼓的搞霸權行為勢必會引發英國的介入。面對這一情況,他希望德國在尚未對英國準備好入侵的形勢下,儘量與英國修好,並且多次在公共場合透露自己希望與英國結盟的念頭。
但是,早在1938年,希特勒又制訂了Z計劃,這個計劃中就特別將英國作為主要敵人,希特勒希望納粹德國能夠建造一支可以和英國皇家海軍一決雌雄的強大海軍。並著手建造H級戰列艦。
一旦英國放棄與納粹德國抵抗,保持中立甚至與其答應修好,等到納粹德國準備充足以後進行針對英國本土的入侵,那英國所面臨的形勢將比1940年和1941年更加危急。
並且,作為軸心國的重要成員之一的義大利,早已對英國在中東的殖民地垂涎三尺。加上墨索里尼希望重新恢復羅馬帝國版圖的野心。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即便不在丘吉爾的主導下與軸心國進行殊死抗爭,大英帝國就能保住了嗎?顯然不能。
大英帝國的瓦解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嗎?另外,部分歷史愛好者認為,大英帝國的瓦解全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於是得出了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英帝國就不會瓦解的言論。
然而,實際上,大英帝國的瓦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且是由多個因素組成。並且早在20世紀20年代,大英帝國已經有分崩離析的跡象。到了30年代大英帝國的瓦解已經是遲早的事情。只是還沒有達到瞬間分崩離析的程度。而且兩個埋頭髮展的大國——美國與蘇聯伴隨著實力與野心的上升,與英國在海外利益上或多或少的都有矛盾。在後來的發展中,美、蘇兩國又特別反對老牌殖民帝國的殖民行徑。並鼓勵殖民地進行獨立,以便自己的勢力得以滲透。
二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為了在全球範圍內拓展自己的勢力範圍,無可避免的與歐洲的老牌殖民帝國發生了利益衝突,例如在中東地區,美國與蘇聯多次一致的與英國、法國站在對立面,加速了英國與法國在中東地區的勢力退潮,使美國與蘇聯得以向中東滲透。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沒有丘吉爾帶著英國與軸心國進行抗爭,大英帝國也遲早會結束。
丘吉爾就沒有其他方式避免大英帝國的瓦解嗎?在二戰期間,丘吉爾也力圖保全大英帝國的利益,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1941年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這其中有許多戰略和經濟價值非常高的殖民地,諸如新加坡等地落入日本手中,使大英帝國幾乎斷了一條臂膀。
日本在亞洲的行為,又加速了二戰後英國在遠東地區許多殖民地的獨立浪潮。
而英國的實力已經無法做到東西兼顧,只能無奈的拆東牆補西牆。在歐洲方向,早在1940年法國戰役結束後,丘吉爾又認為只憑英國一己之力與德國在北非與海上進行抗衡實在勉強,故而又極力拉攏美國介入戰爭。至少也要獲取美國的物資援助,甚至不惜割捨大英帝國的海外利益來換取。丘吉爾知道不贏得勝利,大英帝國只會瓦解的更快。
-
6 # 不正經的軍棍
丘吉爾打贏德國,這應該算是英國的基本國策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環,英國的國策就是:決不允許歐洲強大。那麼德國這會兒強大起來了,橫掃西歐,英國要做的就是,寧死也要遏制德國擴大。
希特勒擊敗法國之後,就給英國開出了議和條件,大概就是:英國承認德國吞下的一切、拿回德國失去的一切、英國和德國結盟。這份議和條件呢,並不苛刻,也可以說是合情合理,而且希特勒這份議和條件已經很有誠意了。但是,英華人絕對不同意,就是要和德國死磕到底。
英國失去了海外殖民地,這個東西吧,說不上和二戰有直接關係,二戰確實掏空了英國,世界第一的位置也讓了出去,但是有一點要注意,二戰讓很多國家都有了民族意識,民族獨立是他們在這個時候覺醒的。很多英屬殖民地其實早在二戰開始前就逐漸脫離英國了,這是大勢所趨。
不過有一點要承認,確實就是二戰,讓英國把世界第一的位置讓了出去。一戰結束,英國打個稀巴爛,但是英國還是有底子,有實力,這個時候世界第一還是英國。而二戰,打了這麼多年,英國家底全掏空了,這個時候,世界第一變成了美國,源源不斷的真金白銀流向美國,美國直接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英國這個行為,按中國話說就是“遠交近攻”,英國玩這個可是個老手,他寧願讓世界第一變成美國,也不願讓德國統一歐洲。原因就在於,英國希望自己繼續插手歐洲事務,歐洲不能有強國,相比較於世界,歐洲就在眼前,消滅德國,英國還能繼續作威作福。
英國一直都是這麼想的,英國也一直都是這麼做的,這和丘吉爾無關,這是英國既定國策,直至今日都是如此,現在仗是沒法打了,好,英國玩了個脫歐。英國是歐洲國家,但是英國和歐洲不是一條心。
回覆列表
在丘吉爾極其堅定的抵抗政策之下,英國最終取得了二戰的勝利,但是,二戰勝利之後的英國不但沒有保留日不落帝國的桂冠,反而迎來了殖民體系的崩潰。
丘吉爾
那麼,二戰時期丘吉爾領導的英國算不算贏了戰爭卻輸了世界呢?或者說,丘吉爾帶領英國如此堅定地抵抗納粹德國的入侵是否值得?英國的選擇是不是虧本了?
許多人認為,對比英國的行徑,法國的遭遇無疑是最好的例子,第2次世界大戰初期,本被認為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面對納粹德國的閃擊戰,居然堅持了短短的幾十天就迅速投降。
其戰敗之速、投降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但是,淪落德國之手的法國是否因此徹底沒了吃了大虧呢?非但沒有,法國反而佔了不少便宜,在德國統治期間,法國固然被德國壓榨,但是,法華人絕大多數法華人也因此遠離了戰爭。
二戰時期法國
整個二戰時期,法國的傷亡只有60萬,不足中國、蘇聯、波蘭等國傷亡人數的零頭。最重要的是,二戰勝利之後,戰勝國所應有的權益法國一個都不少。法國甚至還跟英國一樣,成為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
如果這樣看的話,英國誓死抵抗、花費巨大代價取得的二戰勝利,與法國一路“躺著”獲取的居然完全一致,英國是不是虧大了?
當然不是,對於二戰時期的英國而言,抵抗納粹德國的入侵才是英國最佳的選擇。雖然早在20世紀初期,美國的工業實力就已經超越了英國,但是,由於龐大的殖民體系和慣性使然,英國依然是當時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大國。
英國殖民地
因此,作為當時的第一大國英國如果放棄抵抗投降納粹德國,不但對於英華人計程車氣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而且,很可能導致英國遍佈全球殖民體系的崩潰。英國之所以以區區一個島國雄居世界第1強國近300年的時間,所憑藉的,就是它遍佈全球的龐大殖民體系。
因此,如果英國放棄抵抗,這些殖民地的崩潰是顯而易見的。也許會有人說,即使英國二戰取得了勝利,英國的殖民體系不依然崩潰了嗎?其實,20世紀英國殖民體系的崩潰與二戰雖然有密切的關係,但並不是唯一的原因。
第2次世界大戰
而且,第2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後,英國的殖民體系不是立刻崩潰的。大多數英屬殖民地的獨立是在二戰勝利之後20年,也就是20世紀60年代。所以,並非第2次世界大戰直接導致了英國殖民體系的崩潰,英國殖民體系的崩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而英國之所以在德國橫掃歐洲大陸之後依然堅持抵抗,鷹派丘吉爾的堅持抵抗態度也並非決定性因素,而是英國一貫以來的既有國策。
作為一個島國,英國為何能夠把持世界第一大國地位近300年之久?除了英國強大的海軍實力之外,也與英國的對歐大陸政策有直接關係。與歐洲大陸並不接壤的英國,最為擔心的就是歐洲崛起一個能夠統一歐洲大陸的強國。
丘吉爾
因為無論是資源、面積還是人口都遠超英倫三島的歐洲大陸一旦被統一,其實力完全可以壓倒性地蓋過英國,屆時,英國第一強國的地位不但不保,甚至連英國本土都面臨著直接的威脅。
因此,對於歐洲大陸,英國一直秉持著平大陸平衡政策,也就是說,對於英國而言,歐洲大陸上可以有強國,但是,這個強國必須有可以平衡他的對手,它不允許歐洲大陸存在一個能夠壓倒其他國家的強國。這也正是第1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英國不允許過分削弱德國的原因,因為英國需要德國繼續存在,作為平衡法國的對手。
二戰三巨頭
而19世紀當拿破崙橫掃歐洲時,英國可以不遺餘力地組織反法大軍,直至將其徹底消滅。希特勒崛起之後,納粹德國自然也成為英國堅決抵抗的重點。因此,為了自身利益和地位,英國抵抗崛起之後的納粹德國是英國必然的選擇,即便丘吉爾沒有上臺成為英國首相,其他上臺的英國首相依然會堅持堅決抵抗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