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看世界呀
-
2 # 荷村公
應該沒有吧;
生命體受著各種條件的限制,你聽過經過幾千度高溫下能生存下來的生命體嗎?
隕石墮落地球時,溫度可高迏二千多度的。
-
3 # 獵奇動物社
“小行星撞擊說”被認為是恐龍滅絕最具有可信度的假說,這個假說最早是在20世紀50年代被提出的,不過一直沒有直接的證據來證明它的真實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被西班牙裔美國物理學家路易斯·阿爾瓦雷茨找到了相關的證據。之後,甚至有科學家利用計算機計算出了當時“肇事”的行星。那麼,當時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是什麼樣子的呢?它上面可能附帶著某種生命體嗎?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小行星撞擊說首先,小行星撞擊說到現在為止還有許多科學家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關於恐龍的滅絕在真相大白之前,所有的假說都有一定的科學依據。而我們之所以說小行星撞擊說是所有假說中最有可信度的一個,是因為支援這一假說的證據比較多。
在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路易斯·阿爾瓦雷茨與他的兒子等人在研究K-T界線(白堊紀和古近紀界限)時,發現了在白堊紀與古近紀交界的地質層中有含量超高的銥。銥是目前已發現的密度第二大的化學元素,是地殼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平均質量比例僅有十億分之一。而路易斯·阿爾瓦雷茨在K-T界線上的銥是地殼中銥含量的30-130倍。這個資料與許多小行星中銥含量非常的接近,於是路易斯·阿爾瓦雷茨提出了恐龍滅絕可能與小行星撞擊地球有關的假說。
之後,科學家又在世界多地的K-T界線上發現了超高含量的銥,進一步的佐證了這一假說。而早在1970年,地質學家Glen Penfield在墨西哥猶加敦半島進行石油勘探工作時就發現了一處巨大的隕石坑-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這是一個橢圓形的巨大隕石坑,其直徑約為180千米,是迄今為止地球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隕石坑。
根據科學家對該隕石坑的研究發現,該隕石坑形成的年代約為距今6500萬年前,這更為小行星撞擊說提供了有利的證據。
到了2007年,美國的數位科學家在這個假說的基礎上運用計算機模擬計算出了當時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極有可能是“巴普提斯蒂娜”小行星所為。這是一顆運行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根據研究人員的推斷,這顆小行星約在距今1.6億年前被另外一顆小行星撞碎,碎片形成了巴普提斯蒂娜足小行星帶,一些碎片受爆炸的衝擊力進入了地球公轉軌道。其中,一塊直徑約為10千米的碎片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撞擊了地球,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隕石坑。
上面說到的小行星碎片撞擊的直徑是科學家根據隕石坑的大小推斷的,巨大的撞擊和爆炸,產生了大量的熱量,熱量帶著灰塵進入大氣層中,遮天蔽日。而且撞擊產生的灰塵中有大量的硫酸,進入大氣層後形成了酸雨,這讓地球上的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酸雨也使得許多植物大面積死亡。植物的減少直接就導致了食草恐龍的滅絕,食草恐龍的消失,讓食肉恐龍無獵可捕,最終一起滅絕。而在這時,一些原本體型較小的動物,它們需要的能量相對較少,所以就在食物大幅度減少時,存活了下來。因此,白堊紀的滅絕事件中,主要是以大型的動物滅絕為主。因此,從已發現的證據看,小行星撞擊說對於恐龍滅絕的解釋是最合理的。
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可能攜帶生命體嗎?對於這個問題,我持否定的態度。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撞擊地球的是巴普提斯蒂娜小行星的碎片,而這顆小行星早在1.6億年前就被其他行星撞成了碎片帶,撞成如此的程度,即便是這顆小行星上原本有生命體,也在這一次撞擊中消失了。而且在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內,科學家 們沒有發現任何的生命跡象,所以碎片中大機率是不可能攜帶生命體的。
那麼,假如小行星攜帶了生命體,它們能夠存活嗎?
這個假設必須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小行星上原本就有生命,也就是說在1.6億年前-6500萬年前的這段時間內,這顆小行星上演化出了生命。這個假設顯然不太現實。不過,即使小型在撞擊地球的過程中生命也消失的掉了。因為,在小行星進入大氣層之後,由於巨大的摩擦力和氧氣的介入,這顆小行星是不斷的被燃燒的,在如此高的溫度下,生命體早已經灰飛煙滅了。
最後,即使生命體藏在小行星的中心位置,沒有被燃燒掉,那在撞擊地球的那一刻,產生爆炸相當於10的十四次方TNT當量的能量釋放,這足以讓僅剩的小行星碎片炸成粉末了。
總結由於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其實是行星的碎片,而它是由1.6億年前,這顆小行星被撞擊造成的,當時巨大的撞擊早已經把這顆小行星炸的面目全非,所以,即使當時沒有被撞擊之前,這顆小行星上有生命,也在這次爆炸中消失了。所以,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是不可能攜帶生命的。而且即使攜帶生命,也會在進入大氣層後被燒到渣都不剩,或者在撞擊爆炸時灰飛煙滅。
-
4 # 展翔的天馬
不過漫威作品也就是屬於一種科幻作品而已,我們是不能當真的。現在我們就來分析一下6,500萬年前的隕石,到底有沒有攜帶著其他的生命呢?
首先那一塊隕石肯定是先要在太空裡面存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如果在那塊隕石上擁有某種生命的話,那它們就必須要經歷太空中環境的洗禮。按照這樣來說吧,在太空中的溫度其實是非常低的,它們一般都會達到100℃以下,甚至是200℃以下,這都是一些家常便飯。
也就是說,在那塊隕石上的生命,必須要經歷非常低溫的考驗,通常很多生命都無法接受這樣考驗的,如果可以的話,那最有可能的就是一些微生物了。
其實就算經歷住了這些低溫的考驗,其他的考驗也還有很多。例如在太空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宇宙射線,這些宇宙射線對於生命的威脅是非常大的,我們地球上之所以可以如此安全,就是因為地球的大氣層中擁有一個臭氧層,它們可以吸收大部分的宇宙射線,才使著地球上的生物可以過得如此安全。
而在太空中的隕石是沒有臭氧層這種保護的,直接暴露在太空中,很容易就會被這些宇宙射線給殺死。
由於地球是擁有大氣層的,那麼這塊隕石在穿過大氣層的過程中,就會與空氣分子產生非常激烈的摩擦,然後產生很高的溫度,就連那個隕石都有可能會被燒燬,更別說是在上面的生命了。
不過6,500萬年前的那塊隕石,的確撞到了地面上,這也是得益於它的半徑比較大的原因,但高溫肯定是會讓它上面的生命都會被燒燬。
其實我們也可以用另一種思維來考慮,那就是就看飲食到底是從哪裡來?到底本身就是在太陽系裡面,還是從太陽系的外面進來的呢?
如果本來就是在太陽系裡面擁有的,那也比較容易說得過去,這就有一定的,可能會撞擊到地球上面去。但目前我們都知道太陽系裡面就只有一個地球擁有生命,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得出那塊隕石上面是不會攜帶生命的。
如果是從太陽系的外面進來的,那麼可以裝置到地球表面的機率就非常低了。因為這個空間還是非常大的,想要那塊從太陽系外面進來的隕石,瞄準地球就是一個問題,畢竟地球也在不停的運動,想要撞在一起,那基本上就是靠運氣了。
而且由於引力的影響,在太陽系中比地球引力還大的行星也是存在的,例如木星,它的質量比地球大很多,當然它的引力影響範圍也要更大,而且還處在地球的外圍,也就是隕石必須要經過木星的執行軌道,才有可能會撞到地球上。
但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就會被木星的引力影響到了,也就會改變它的軌道,如果這個隕石的速度是比較快的話,那就很可能會擺脫木星的影響,但既然它的速度足以擺脫質量更大的木星的影響,那它的速度基本上是沒有可能會因為地球的引力,而使它撞到地球上,除非是直接撞向地球的,那這個機率得有多高才行?
綜上所述,從客觀的條件上來說,6,500萬年前的那塊隕石撞擊到地球上,它根本就沒有攜帶某種生命的可能,更別說還可以進入到地球的表面上去生活。
-
5 # 映象科普
這個猜測不是沒有道理,6500萬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擊地球給地球上的生物特別是恐龍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大約在6500萬年前,一顆十公里寬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撞出了一個200公里寬的隕石坑,這次隕石撞擊引發了海嘯、火災和全球範圍的地震,而且由於撞擊產生的粉塵遮擋住了Sunny造成了地球上的“短暫冬季”,更可怕的是這次災難造成了包括恐龍在內的四分之三的動植物全部滅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滅絕或者是差點滅絕,相反的是,有些生物不僅度過了這次災難而且還更加繁榮起來,就好比如落葉植物,隕石災難是落葉植物的一個轉折點,使它們成為地球的主要植被,災難之後,快速生長的落葉植物替代了之前普遍存在的常青植物。
關於恐龍為什麼突然滅絕的猜測有很多種,但是最盛行的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說。1952年,一個工程師在尋找石油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地下的隱伏構造,這個構造形似一個巨碗,直徑200~300千米,深約3千米,現代的科學家認為這就是隕石造成的撞擊坑,就是一個隕石撞擊地球造成了恐龍的滅絕。回到題目中的問題,我認為這個隕石攜帶生物體的可能性不大,或者說是這個隕石即使攜帶了生物體也不可能在隕石撞擊之後依舊還有生命力,因為這個隕石速度如此之快,導致撞擊地面的一瞬間就全部化為了粉末,溫度也是十分的高,所以根本不可能還有生物能夠存活下來。
拋開這個假設的侷限,我們可以考慮一下地球上的生命從何而來,或許真的如題目中所說的就是從外星隕石上的微生物演化而來。這個不是沒有道理的推測,現代科學家透過計算發現,很久以前來自其它恆星系的岩石碎片墜落到地球上的可能性非常大,據專家說,其中的一些太空岩石的內部可能存在微生物,儘管周圍有很高水平的宇宙射線,但是這些處於休眠狀態的微生物很容易在穿越太空的長途旅行中存活下來。一個英國的科學家做過一個人造隕石,隕石裡面放置著微生物,將隕石發射昇天後返回發現其中許多的微生物成分都倖存下來了。另外這裡再說一句,有人說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了隕石中有著形似微生物化石的這件事並沒有得到證實,更多的是一些民科的自我猜測罷了,如果真的發現了隕石中存在微生物,我敢保證這必定是震驚全人類的重大發現!
6500萬年前撞擊了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那顆隕石,有可能附帶著存在某些微生物並且在地球生存下來以及進化嗎。或者說目前已知的物種裡,有哪些物種很特殊,明顯與其他類生物不同,不像是地球生物的物種?
回覆列表
不能排除小行星攜帶有機物、生物的可能,但是在6500萬年前那次撞擊後,地球生物的演化卻並未受到外來生物的影響,地球上也尚未找到外來生物的痕跡,已知的生物都有共同起源。
6500萬年前那次小行星撞擊事件導致了最近的一次生物大滅絕,然而這次撞擊事件並沒有改變地球生命的根本。在撞擊之前的近40億年間(地球生命史至少37億年),地球生命經歷了多次的大爆發和大滅絕,然而在6500萬年前的撞擊之前地球生命也是碳基的組成形式,也是以細胞為基礎的生命單位,主要的生命組成物質是核酸和蛋白質,在撞擊事件之後,地球生命依然是這樣的構造。撞擊事件改變的是一時的地球環境,由於規模巨大持續的事件稍微長一些,於是很多生物滅絕,但是也導致了很多生物的新生。
6500萬年前的這次撞擊事件並沒有改變地球生物的根本,所以這次事件中大機率沒有外來生命的影響。這個論點有幾個巨大的問題:為什麼地球外的生物會和地球生命相互作用,誰能確定外星生命和地球生命有共同的物質構成?如果外星生命和地球生命可以相互作用,那麼其結構必須和地球生命高度相似,那麼很難從那樣劇烈的撞擊事件轉化來的龐大熱量中倖存,要知道整個小行星都因為動能轉換來的熱量而融化、蒸發,碳基生命無論如何耐不了那麼高的溫度;
唯一可知的影響是6500萬年前的那次撞擊事件導致地球環境鉅變,地球原有的生物多樣性被打破,形成了新的生物系統。由於劇烈的撞擊事件,全球海嘯、地震、火山噴發,直接導致一些小眾的生物滅絕,而撞擊激起了大量的塵埃導致日光被遮蔽,全球氣溫迅速降低且保持了一段時間,氣溫可以直接導致很多爬行動物滅絕,它們不能維持體溫,而且伴隨著Sunny的減少,陸地上植物的型別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裸子植物向被子植物過度,陸地生物的食物型別發生了重大轉變。據分析恐龍滅絕就是這些因素影響,它們始終不能適應環境變化後的植物,因為毒素累積等因素而相繼滅絕。
當然,這次滅絕事件的具體原因還有待探討,但從那時候起地球陸地哺乳動物開始興起,哺乳動物的體溫恆定,在保證食物等前提下,相較於爬行動物擁有更強的環境適應性,在後續的演化歷程中,由於地球環境相對穩定,哺乳動物不斷地繁衍導致激烈的種內鬥爭,進而引發了大規模的遷徙,而遷徙導致地理隔離,慢慢地促進了新生物的形成,如今的哺乳動物有共同的起源,而且在行為上也有相似之處,尤其是近千萬年來演化來的物種,智商較為發達。
6500萬年前那次撞擊事件之前,地球已經具有了相當的生命多樣性,那次事件之中很多生物滅絕,生物多樣性有多改變,而在撞擊事件之後生命多樣性又再次迅速發展,但整個時期內地球生命沒有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依然是以蛋白和核酸為主要的物質構成,看不出有任何外來生物的影響。如今對於地球生命的起源瞭解並不是很清楚,主要有原始湯理論、海底熱泉系統等假說,但是後續的演化歷程卻相對清晰,因為有較為充足的化石資料,目前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在地球上進化來的,並不是外來的。
總而言之,小行星可能帶來外太空的有機物,但是它們在地球生命的興起中是否起到作用難以估計,但目前並沒有那種生物具有明顯的“外來生物”的特徵,即便是科學家笑稱的最像外星生命的章魚,也是在地球上誕生和演化來的,科學家的說法只是表述章魚生理以及基因作用方式稍顯奇特,然而還是和其它生物公用同一套密碼子,當然算不得什麼外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