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儒於成

    太平公主極力想除掉太子,獨攬朝政。時文武大臣中有一大半依附於太平公主,7個宰相中有5個是她的親信。   拿今天的話說,武承嗣發現的這個問題是一個十足的偽問題。睿宗皇帝李旦還在,就住在東宮,武則天不過是暫時搶了她兒子的帝位,帝位繼承人不是明明白白的嗎?可武承嗣不這麼看,他把這個問題上升到理論高度,表現出厚重的理論色彩,不但要立太子,而且還要解決立太子的理論認識問題,摸著石頭過河立太子不行。  為什麼呢?因為現存的制度,雖然早擺在那裡了,帝王都是家天下,傳子孫而不傳異姓,這是一項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漢高祖劉邦還把它發展到了極致,所謂“非劉氏而王天下共誅之。”可武則天有她的特殊性,在武承嗣看來,現有理論解決不了這個新問題。武后的子孫和她的姓是相分離的,而“家”的概念,更可以大做理論文章。武則天是武家的女兒,本人姓武,從小在武家長大,武家才是她的家,武姓才是她的本姓,她的帝位應該傳給武姓人家。關於姓這一點,如果象外國或現在我們的香港,女性出嫁了就隨夫姓,武承嗣也就無“理論”可鑽了。   維護李家天下的人則說,武則天是李家的媳婦,十四歲就進了李家王朝,以後也一直生活在李姓婆家,兒孫都姓李,李家才是她的家,李姓才是她親生兒女的姓,帝位理當歸於李姓之家。於是,這就遇到了前人沒有遇到過的新情況,新問題,無先例可循,無先法可依。需要時人拿出前所未有的理論勇氣,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武承嗣首先研究這個問題,無利不起早,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是他本人想當皇太子。理論背後是他赤裸裸的利慾薰心,理論上的討論不過是他先要造成輿論,革命的階級是這樣,反革命的階級也是這樣。他和武則天的心腹鳳閣舍人張嘉福商量,看如何向武則天提出立他為太子。張認為,這問題要找擁有極大話語權、最高統治者經常慮心採納他們意見的人代言,他或者是武本人向武后提出,都不妥當。於是他們買通洛陽人王慶之,請他先從理論上加以闡述並趁機提出。王慶之理論素養也不是很高,但拿了人家的銀子,不能不辦事,就象我們現在的“城市汙染由腳踏車造成”,雖不象樣,總還得拿出來。於是王慶之直接串通洛陽數百人聯名上書,要求立武承嗣為太子。   動不動就簽名上書,影響社會安定,當朝宰相十分反感,一句“皇嗣(即原來的皇帝李旦)還坐在東宮,是自然的皇位繼承人,不存在再立太子的問題”就回絕得王慶之開不了腔。宰相還要求處理這些上書者。  由於王慶之理論上沒有說深說透,武則天雖然向著武家,但還是拿不定主意,於是進一步徵詢官員們的意見,結果大臣們都認為不可,武則天也就作罷。但這事招惹了以武承嗣為首的諸武勢力,他們有權採取討論問題以外的手段,命酷吏來俊臣誣宰相等人謀反。這一招比我們現在反思改革就說你是反對改革利害多了,大臣數十人被誅,朝廷為之一空。   乘此大好時機,武承嗣再安排王慶之與武后見面,當面向太后講述他的“武姓太子”理論。王慶之說,“神不佑不同類的後代,人不祭不同族的祖先。現在是武家的天下,怎麼能立姓李的為嗣呢?”王慶之經過上次的失敗,這回加重了自己的理論思維,還真把武則天給說動心了,站在婆家一邊的思想開始動搖,表示她要再研究研究。為了便於研究,武后還給王慶之一個特別的通行證。說,“如要見我,憑此證出入。”從此,王就幾乎天天進宮,與武后討論立太子的“理論問題”。  就在王慶之理論造勢,武后又猶豫不決的同時,鳳閣侍郎李昭德也向武則天提出他針鋒相對的理論觀點:“天皇(高中李治),陛下之夫,皇嗣(睿宗李旦),陛下之子。陛下有天下,當然應當傳給自己的子孫,為千秋萬代事業,怎麼能傳給別人呢?我們且不說有不有姑姑傳位給侄子的先例,從古以來沒聽說侄兒為天子而為自己姑姑立廟的。”李昭德這番理論,當然是業餘水平,造詣也不是很高,但卻抓住了一點,那就是武后的“切身”利益,武后不得不為之動心,決定不再立新嗣。得勝的李昭德也採取學術之外的手段,把王慶之給杖殺了。   武承嗣肇始的立嗣問題,第一次就這樣失敗了,但他並不死心,他又和堂弟梁王武三思商量,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再戰。他覺得王慶之的理論之所以沒能打動武后,重要原因是不夠具體不夠集中。他們認為,不能說什麼本族他族,也不能說什麼立廟祀祖,在王慶之的理論基礎上,應該集中論證,切入點要選在: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把帝位傳給了和自己不是同一姓的人,然後展開論述,說服武后。  武承嗣等人透過理論上的大造輿論和行動上的周密部署,在第一次爭立太子失敗後的第8年,又在滿朝上下造成了一股“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的強大輿論氛圍。這回又擊中了武后的弱點,諸武說得對,我武則天雖然嫁給李姓人家,但自己還是姓武,並未改姓李,姓武的和他姓李的畢竟只是一種夫妻關係,通婚並沒有通姓,我怎麼能把應該給武家的給了李家呢?   武則天又開始動搖了。後經狄仁傑反覆勸說,她才下決心不立諸武為嗣,而把廬陵王李哲(中宗)從房州迎回了回來。至此,這場鬧劇以肇始者武承嗣的活活氣死,才算圓滿結束。   這一場鬧劇,意義還是有的,後來的孝莊太后時期,慈禧太后時期,我們都再也沒看到類似的鬧劇了,節約了納稅人一大筆血汗錢。

    本回答由提問者推薦

  • 2 # 狄飛驚

    歷史上有很多公主,最著名的莫過於太平公主,因為她的母親是女皇武則天。

    生在帝王之家的太平公主,享受過恩寵無比的待遇;作為武則天女兒的太平公主,有著無人能比的野心,想要追趕母親的腳步,成為新一代女皇,卻有心無力,死於非命。

    太平公主其人:兩段婚姻,格外受寵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女兒,也是武則天最小的孩子,打小就特別受寵。

    681年,16歲的太平公主下嫁給李治的外甥薛紹,後來薛紹被牽扯到謀反案件,在監獄裡死於非命,武則天做主把太平公主嫁給了自己的侄子武攸暨。

    太平公主的兩段婚姻都是政治聯姻,沒有多少幸福可言,所以太平公主在第二次婚姻期間,開始向武則天學習,放浪形骸,包養男寵,甚至與朝臣通姦。

    但凡父母都喜歡跟自己相近的兒女,武則天也不例外。

    太平公主無論長相、性格都很像武則天,“喜權勢”,所以受到武則天喜愛,母女倆經常在一起商議政事,但武則天本人權力慾極強,更多是聽取一下女兒的意見,不可能真正讓太平公主參與朝政決策,因而對太平公主有所防範。

    太平公主其事:參預朝政,政變有功

    太平公主深知武則天的可怕,不敢過多表現出對權力的渴望,因此行事比較收斂,只是刻意討好武則天,甚至把自己鍾愛的男寵張昌宗進獻給武則天。

    武週末年,隨著武則天老去,武、李兩家圍繞最高權力的鬥爭日趨尖銳。武則天一面復立李顯為皇儲,表明還政於李氏,另一方面透過一系列聯姻將武李兩家結合起來,試圖消弭兩派的政治矛盾,同時逐漸讓太平公主等人掌握部分權力。

    太平公主得到執掌權力的機會,當然不會輕易放過,她被母親嫁給武家,骨子裡卻是李氏的女兒,政治擁護李家,暗中與李顯、李旦結成政治同盟,與武氏明爭暗鬥,由於武則天堅持權力制衡,不會讓一家獨大,因而太平公主的權勢是受到抑制的。

    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禪位給太子李顯,恢復李唐,太平公主得到機會,誅殺二李有功,被受封“鎮國太平公主”,地位尊貴無比。

    太平公主之死:起於政變,死於政變

    李顯復位後,太平公主可以堂而皇之參與政治,但李顯是個弱雞,大權被自己的老婆韋后、女兒安樂公主掌控,只有太平公主多謀善斷,為韋后忌憚。

    後來,李顯被自己老婆女兒毒死,太平公主果斷出手,聯合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擁立唐睿宗復位李旦。李旦也是一個弱雞,登基後對擁戴自己有功的李隆基、太平公主兩人唯命是從,但凡朝廷大事都要先問太平公主的意見才能決定。

    這個時候,太平公主的權勢達到頂峰,甚至超過皇帝,她廣樹黨羽,權傾朝野,無數人對其趨炎附勢,而她的野心也達到了頂峰,甚至預謀像母親武則天那樣做女皇帝,為此她不惜使用各種手段挑唆李旦廢太子,打擊李隆基,兩人矛盾達到頂峰。

    李旦架不住兩人之間的激烈爭奪,提前讓位給李隆基,自己當了太上皇。被權力矇蔽眼睛的太平公主犯下致命錯誤,竟然公開和皇帝爭奪權力,最終惹來殺身之禍。

    713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兵戎相見。太平公主計劃以武力廢掉李隆基,但李隆基棋高一著,先發制人,誘殺擁護太平公主的將領,一舉粉碎陰謀,並賜死了太平公主。

    縱觀太平公主的一生,起於政變,死於政變,這似乎是她一生的宿命。面對最高權力的誘惑,太平公主高估了自我,放飛了自我,毀滅了自我,也證明了武則天的成功不具備可複製性,作為一個女人,安安穩穩享受自己的幸福才是最好的選擇。

  • 3 # 春風解語

    武則天能登上帝位是歷經了千難萬險的,說實話,如果是一個真正愛自己女兒的人,是不會讓自己的女兒重蹈覆轍的。

    就像現在的父母為什麼會不停的逼迫孩子去上各種課外班,其實有一部分是自己的人生經歷並不順遂,從而想兒女優秀,不要再踩自己遇到的坑了。

    當然如果是一個普通的母親,一定會如此做,但是武則天畢竟是權傾天下的女人,她可能愛權利勝於愛一切,要不然就不會對自己的諸多兒子下手了。

    武則天在位時,太平公主並沒有表現出那麼大的野心來

    武則天能坐上女皇這個位置,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在權利這件事情上,她確實夠心狠手辣。

    她可以殺害自己的兒子,甚至流放那些看起來可以威脅自己帝位的親人,證明她除了雄才偉略外,確實是一個狠辣之人。

    如果沒有那些六親不認的手段,武則天是無法走向權利的巔峰的,既然她愛權利,也能為權利犧牲身邊的親人,最後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想必太平公主自己也是清楚的,和母親這樣一個守護權利的女人爭奪權利,那將會和哥哥們一個下場。

    從太平公主的婚姻就可以看出來,如果武則天是因為愛女兒才不把皇位傳給太平公主,那麼她更應該做的是保護女婿薛紹,可是當駙馬無用之時,她果斷破壞了太平公主的婚姻,讓女兒改嫁武攸暨,還逼死了武攸暨的妻子,從而給太平公主讓位。

    武則天愛的還是權利帶來的高高在上,即使她的退位,也是因為“神龍政變”,也是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情況下被脅迫的,所以她並沒有想過把那個九五之尊的位置讓給任何一個人。

    即使她也是愛著太平公主的,那種愛最多是一個孤獨的母親還想著一個人間的天倫,有了一個和自己極其相像的人,就彷彿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而太平公主在武則天還在位的時候,也並未表現出過多的野心,在那個時候,她還生活在母親的強大陰影之下,她甚至要討好武則天,把自己心愛的男寵送給母親。

    一個沒有想過把女王的權杖交給旁人,一個也沒有潑天的本事拿到那令人垂涎的權力,所以一切都只能是虛幻。

    太平公主的位置很尷尬,李唐天下始終才是正統

    太平公主如果要登上權利的巔峰,付出的一定比武則天還多。

    首先她雖然是李唐子孫,但是她畢竟是薛家和武家的媳婦,不能代表李唐王朝的正統。

    武則天登基都被無數次詬病,多少人反對,又有多少人打算謀殺於她,可以說她的王位是踏著人的鮮血爬上去的。

    太平公主沒有武則天的鐵血手腕,能力還不是不足以統領天下,女人嘛,總還是有些優柔寡斷,如果不是這樣的猶豫,她應該在李隆基之前就動手,直接把李隆基扼殺在她之前,那麼她還有可能會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正是因為太平公主還是沒有武則天的殺伐決斷,所以才會被李隆基抓住先機,最後還被賜死。

    武則天需要對付的是幾個兒子,而且從倫理上來講,她本身就佔據了優勢,而太平公主的對手是比武則天兒子厲害得多的侄子李隆基,她是李隆基的姑姑,李隆基對抗姑姑自然沒有直接對抗母親的壓力大。

    而李隆基為何會贏得這場鬥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是李唐正宗血統的子弟,在武則天奪得天下時,已經有很多微詞了,都是讓她還政於李氏家族,所以李隆基做皇帝都比太平公主名正言順得多。

    封建王朝,一個女人登上權利的巔峰,取得女王的權杖,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武則天的成功無法複製,所以歷史上只能有一個女皇。

  • 4 # 舍我談歷史

    武則天自己做了女皇帝,對於同樣聰明更像自己的女兒,也就是太平公主,是否有過傳位的想法呢?畢竟太平公主是最像自己也是最受寵愛的。實際上,武則天雖然是一代女皇,卻逃不出男權世界這個“緊箍咒”,武則天只不過是個特例,沒有選擇太平公主繼承皇位,完全是在保護她。

    武則天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父早亡,比較小就進宮。在宮中侍奉唐太宗李世民期間,結識了皇太子李治,並有了一份感情。在李世民去世後,作為先帝的妃嬪只能在感業寺削髮為尼。輾轉回到李治身邊後,面對宮廷鬥爭,著實是非常不容易。在等級森嚴的男權社會,武則天67歲才實現稱帝。武則天走過的這條路無疑是辛苦的,如果太平公主想走這條路,要面對李家、武家男性貴族的聯合反對難度更大,危險更大。武則天不想讓女兒吃苦,這個就和成名的藝人,不想讓子女繼續從事某一行業差不多,吃不了那麼大的苦,遭不了那個罪,而且主要還有危險。

    武則天成為女皇的路上和自己的兒女大部分已沒有感情,長子病死,次子被其刺死,長女疑似因宮廷鬥爭被武則天殺死,三子李顯被武則天從皇位上趕下去,四子李旦被迫讓位武則天。唯一能夠真心把她當作母親的,只有太平公主,也是她最寵愛的孩子。作為在政治漩渦裡摸爬滾打一輩子的武則天,一旦把繼承人的位置給太平公主,母子關係將不會融洽,甚至反目。政治強人的孤寂讓她必須保住唯一的親人。

    武則天長期的皇位繼承人選擇的是武家人,武則天可以改掉夫家的國號唐,也可以給自己造一個“瞾”字作為名字,但絕對沒有把自己的姓氏改掉,而姓氏權完全屬於男性特權。這說明武則天內心還是把自己作為武家人,天下優先交給武家人。為了看看大臣的想法,她選擇試探臣子們的首領狄仁傑,狄仁傑為武則天講明瞭母子和姑侄的區別,武則天被迫把繼承人選擇由武家轉回李家。無論是李家還是武家,武則天都沒有走出男權社會這個圈,自然都就不可能傳位給自己的女兒。而是選擇年長的兒子李顯,應該說武則天這個覺得是完全正確的。

    武則天在帝王中屬於壽命比較長的,活了82歲, 七十古來稀,武則天67歲成為皇帝, 她可能就考慮身後事,兒子肯定是第一選擇,雖然她並特別認可自己的兩個兒子,尤其李顯,但只有兒子繼位,才能確保武則天身後不被清算。武家人不會尊奉武則天這個外姓人, 太平公主的繼承人肯定來自於她的兒子(分別姓薛、武),都不可能真正的供奉自己。古人把死當作生的延續,尤其帝王修建豪華的陵寢,就是為了自己在地下繼續享受。武則天經歷一段時間的掙扎,最終明確兒子繼位。太平公主因為女性身份與權力無緣。

    作為武則天唯一在世的女兒,李顯、李旦的唯一的妹妹,太平公主在武周和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參與了很大政事,也參與了唐隆政變,權利慾望膨脹,妄想想母親那樣成為皇帝。可惜在男權社會,很難在有第二個武則天,最終被賜死家中。父親、母親、哥哥都是帝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公主,自然是幸福的,享盡人間富貴。只要她沒有爭奪天下的野心,誰有不會阻擋她擁有尊貴的身份。可惜的是,在權力這個毒藥面前,迷失了方向,最終死於權力之爭。

    皇家自古是最無情的,血雨腥風滿是宮廷。太平公主的祖父李世民為了權力上演了家族第一次骨肉相殘,母親武則天為了權力處死了李賢,韋后和安樂公主為了權力毒死了中宗李顯。皇帝成為燙手的山芋,李氏家族的夢魘。然而在一代女皇武則天耳濡目染下,太平公主把自己身上流著的二聖(李治、武則天)血液,當作資本,投入到權力爭奪中,下場可想而知。

    真正的睿智之人是太平公主的哥哥睿宗李旦,人生經歷了三讓:一讓皇帝位置給母親,保自己平安,二讓皇嗣位置給哥哥,保自己平安,三讓皇位給兒子,保自己平安。懂得捨棄本身就是一種美德,他最大的智慧或許就是遠離爭端之地,求安靜、平和。李旦也成為唐朝歷史上少有的平安皇帝。這就是聰明人在利益和安全面前最好的選擇。

  • 5 # 文物樑子

    武則天(624——705)自從14歲進宮,是有天真理想的,當母親武楊氏和姐妹痛哭流涕時她安慰她們:見天子庸知非福。然而迎接她的是太宗對她的十餘年的冷淡與排斥,武氏奪取李家江山的讖語使她差點被殺。永徽六年655年當上皇后,已經就進入政治上層。664年殺上官儀,674年李弘死立李賢,679年廢李賢立李顯,683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高宗死。中宗杦前即位,不到40天被她廢掉,李旦被立,史稱睿宗。實際被她近乎軟禁般的擱置,她臨朝稱制——她的言語就是國家檔案,就是王法。689年,她給自己去了名字為曌——古代女人沒自己名字。天授元年(690)九月九日(公曆10月5日)。武則天在洛陽稱帝,改唐為周,是為大周神聖皇帝。在位15年頻繁地改年號稱號。把自己神化為彌勒轉世,又自比毗盧遮那,遍照一切。當上皇帝五六年後,她廢除了酷吏政治,696年將來俊臣周興下獄。國家走上正常的政治生活軌道。她才正式考慮接班人問題——長期觀察發現只有兩個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較為突出。但朝臣看不起他們,對他們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因為待人處事差池太大。在朝臣狄仁傑、徐有功、張柬之等勸諫下,她才最終選定李顯(其實首先應該考慮被封為皇嗣的睿宗李旦),並在洛陽龍門舉行了盛大而隆重的迎接太子回朝儀式。為防止矛盾再起,李武兩家進行鐵券盟誓儀式,永結和好。長安元年(701)女皇攜太子回長安,昭告天下:正式確定太子,將還政李家。

    即使在武則天這樣的強人統治下,政治鬥爭的波譎雲詭誰也預測不了,誰也對政局沒有十足的掌控力。一是702年秋天的太子府爭吵,二是705年正月的“五王政變” 。前者使太子失去一兒一女,失去女婿武延基,後者使武則天失去政權。

    我歷史感悟力太差,在我的印象裡,武則天從來就沒有考慮過讓太平公主掌權:1.從既得利益者手裡分權、奪權是絕對困難的,她二次進宮爭皇后,已經費了很大勁。她從心底裡就不想讓公主有這樣殘酷的經歷。2.女人掌權,要付出更多。男權社會,從來就沒有把權力交給女兒,交給兒媳的傳統!3.太平公主有兩個親哥哥在,就輪不到她,雖然太平公主向皇帝提出過封她為皇太女(對應皇太子),高宗武則天也只是說說而已,笑笑而已。沒有這樣的道理和典章制度。中國沒有女皇制。武則天自己當皇帝本來就空前絕後,千古一人。按道理講,她代替兒子執掌權利,是“借來”的。“借”的東西最終要還的。她稍微遲疑了一下,就被“武王”為代表的李唐勢力搶了回去。4.公主開府的行政權有限,沒有明確規定,要與國家行政機構打通,還有一定困難。太平公主雖然也參加了平定韋后之亂,又自己作亂(被臨淄王李隆基收拾)。她實力有限,而且參加者多是違越許可權的不合法的私人武裝!

    歷史告訴武則天:她這樣的帝王之路無人可以複製!

    太平公主為武則天修的罔極寺。西安

    我有點相信洛陽盧舍那大佛是安武則天模樣雕鑿的。這尊千古藝術品的魅力在於:超越男女僧俗的神聖之美,是莊嚴的也是溫和的,高貴而樸素。

    武則天為高宗修的大獻福寺。西安。

  • 6 # 社會生活博覽

    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唯一的女兒,與武則天的剩下倆個兒子李顯與李旦相比,她更像自己的母親,不但比自己的兩個哥哥更魄力和智慧,而且還非常有手段,那為什麼武則天不把傳位於太平公主呢?

    其實,武則天晚年在傳位上面臨著三種選擇:

    1、武姓男性後人——武三思;2、李姓男性後人——李顯、李旦;3、李姓女性——太平公主。

    這三個不同的傳位人,當時最有可能接班的就是武三思;其次,是李顯或李旦;最後,才能輪到太平公主。

    為什麼呢?至少有這三點原因:

    一、最先考慮的傳位之人是武三思

    武則天拼命多年,才終於將李唐王朝緊緊地拽在自己的手裡,所以一開始她心裡可能有一百二十個不願意將皇位輕易地傳給李氏後人。所以,她早早地就考慮到要傳位於是武氏後人,於是她不斷地提升武氏後人的官職地位,尤其是武三思是她最看好的武氏接班人。但是,到了老年之後,武則天十分重用狄仁傑與張柬之,尤其是對狄仁傑非常信賴,經常與她商量自己百年之後傳位何人的事情,但是每當她說起武三思的時候,狄仁傑都會不斷地說勸說:“武三思雖然很有才幹,也與您一樣是武姓之人。但從輩分關係與人之常情上來說,她只不過是您的一個侄兒,如果真到傳位於他,那百年之後侄兒的宗廟裡哪裡會有姑姑的牌位?而李顯就不同了,因為他畢竟是您的親生兒子,他繼位之後在李氏宗廟裡才會給您立上最尊貴的牌位,使您可享千秋供奉。您想想看:到底是兒子親還是侄子親呢?”聽了狄仁傑這番話,武則天縱有一百個心思都向著武三思,她也不得為自己百年之後的事情做認真的考慮了。

    二、傳位於太平的可能性最小

    雖然太平公主在很多方面是武則天的幾個子女中最像她的一個,武則天最喜歡最寵愛的孩子也是太平公主。但武則天要傳位於太平的打算可能並不多,因為太平做了皇帝之後,她傳位於誰呢?她婆家:先是姓薛後又姓武,兒子姓薛,女兒姓武。這樣一來,她傳位於她的兒子吧,是薛姓之人,是外人;傳給女兒吧,雖然也姓武,但女兒再往下傳還是外人,最後可能都不知道王朝是誰家的了。所以,武則天不會傳位於太平。而且,太平公主當時雖然權勢傾天,但身份卻有很尷尬,因為她是李顯與李旦的妹妹,而這兩個哥哥當時都有很多兒子,宗法制之下,太平公主根本沒有繼位的可能。並且太平雖然很像武則天,但在政治、威望、資歷等等方面還差很多。所以,就算武則天傳位給太平公主,也不一定能坐穩寶座。

    三、傳位於李顯才是實至名歸

    其實,武則天雖然是個女強人,但她並不奉行女權主義者,她的統治期間仍然是以傳統的秩序為基礎的。既然到了晚年自己統治掌權的時代要結束了,說到底還是還給李家人為好,畢竟是從人家手裡搶過來的。再說,武則天自己也知道還政李氏是大勢所趨,是自己所不能改變的,因為在最後的幾年裡狄仁傑與張柬之等人已經培養出了擁戴李氏的文武百官,如果她硬要把皇位傳給武氏或太平或其他人等,肯定會遭到群臣的反對,引起朝廷叛亂或國家動亂等極其不好的結局。最後的事實也證明,傳位給李家在那個時候算是“人心所向”,而且武則天立的太子李顯是自己與唐高宗李治的親生兒子,身份血脈尊貴,天下所有的人都支援。所以,武則天選李顯為繼承自己的皇位才是最佳的選擇!

  • 7 # 元元的天下

    武則天為幹古獨一的女帝,為什麼不傳位於自己的女兒太平公主呢?西方比如英國就女繼位的傳統。

    其實在三個繼承者選擇中,排名先後為侄兒武三思,兒子李顯或李旦,女兒太平。太平公主是排在末位的。

    武則天明白自己稱帝成功,臣民能夠接受,很大因為她兼具妻子和母親的身份,夫死子弱,寡母當家能夠理解,身死之後權力仍屬於兒子的。

    一旦傳位於武三思,眾怒難犯不說,狄仁傑所言有祭母后太后的,未有姑太母的。兒子終歸比侄兒親,自己奪了兒子的權,以"孝道"為壓制,未奪李唐天下,歷史地位和評價是不一樣的。

    太平公主也是李家之後,但是出嫁從夫,不合武姓。而太平若死,恐怕薛姓和李姓都不相干了。在兒子與女兒之間權衡,傳兒子合宗法制度,眾望所歸。

    在封建社會,媳婦比女兒地位高。人們可以接受媳婦替丈夫掌家,但從未有女兒替父親理政的,太平公主作為女兒是外人,不入宗祠。可以享受無比的寵愛和尊貴,但沒有干政的先例。只有老丈人王莽奪了女婿的天下。可以說連太平公主自己,都從未想過接母親的班,否則早就提前準備,以女太子身份臨朝了。

    武則天最終傳位於李顯,使得政權迴歸李唐王朝,這是個政治家的正確選擇。

    其次太平公主有野心,但缺乏繼承大統的實力。武家的勢力是支援武三思的,太平從能力上說勝於兩個哥哥,可畢竟朝中無可用之人,也缺乏相關的參政經驗。唐睿宗時期才開始培養親信,民間對公主並無好感。

    而武則天決意傳位於李顯之後,還發生了"神龍政變",也就是說她不過應人心所向,若立太平逆天行事,政壇險惡恐母女命不保矣。即便母親有過傳位之意,在滿朝李唐擁護者的情況下,太平公主上位也是朝不保夕的。

    再者武則天並非真正的女權主義者,為政治需要,逼死女兒原配薛紹,再嫁侄子武悠暨。最終意的武三思,也是後家男性。

    她明白大周朝的武皇,只得曇花一世而已。最終以皇后的身份入葬乾陵,武則天東方不敗,只是妥協於千年封建傳統制度。

  • 8 # 雪夜雕弓

    我分析啊,原因主要有下面這三點:

    1、封建社會的特點是“家族天下”,傳位與太平公主就等於把天下讓給立外人。

    武則天很喜歡太平公主,因為太平公主最像其母親:胸有大志,素有權謀,性格也很強勢。但是太平公主雖然是李氏皇族,但是等她百年之後必然會將天下傳給自己的兒女,那麼這個天下就傳給了外人。太平公主有兩任丈夫,首任丈夫是薛紹,太平公主與薛紹育有一兒一女,但是薛紹因為牽連反武事件已被誅殺,太平公主傳位這一兒一女絕對是武則天不能容忍的。太平公主的第二個丈夫是武攸暨,而武則天不願意,也不敢將天下傳給武家的人,因為朝廷重臣均反對武則天傳位武氏家族的人,武則天即便將皇位傳給太平公主,到了下一代也肯定會被李氏集團誅殺。甚至會株連整個武氏家族被滅族。

    2、武則天雖然自己稱帝,但是她也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錮,認為太平公主終究不是李家的人。

    武則天如果傳位,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傳給兒子,要麼傳給侄子,絕對不會傳給第三個家族。因為在封建社會,傳給兒子是絕對的正統,因為世襲皇權就是父傳子子傳孫,所謂“子子孫孫無窮盡也”,這才是他們所希望的。傳給侄子,是因為武則天曾經想過將天下變為武姓的天下,因為她自己姓武,傳給侄子,那麼後世的皇帝世代姓武,也算能說得過去,也算不枉自己辛辛苦苦建立武周王朝。傳給太平公主則不然,因為太平公主喜歡的是她和薛紹的兒子(因為太平公主最愛薛紹),傳給太平公主,那麼後世天下就成了薛家的天下。

    3、朝廷重臣不可能答應

    雖然太平公主也姓李,但是畢竟是女兒身。而當時,士大夫集團一致擁戴的是太子李顯。因為當時武則天可以傳給的人選只有兩個,一個是太子李顯,一個是李顯的弟弟李旦。說實話,這兩個人誰都不是做太子的料,李顯懦弱而又偏執,李旦雖然仁慈但是比李顯還懦弱,根據要麼立賢、要麼立長的原則,朝廷重臣一致主張李顯順理成章地繼承皇位。對這一點,武則天和太平公主都非常清楚。所以武則天晚年不敢傳位給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雖然有野心,但也不敢答應做皇位繼承人。

  • 9 # 獨行山人

    武則天十四歲的時候,選入唐太宗李世民的後宮,李世民給她賜號為媚娘。李世民駕崩後,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將武則天立為昭儀,後立為皇后。李治駕崩後把持朝政,並稱帝,改唐為周,建立武周。她與李治共同生育李顯、李旦和太平公主。在政治上與他最親近的親人是她的侄兒武三思。

    武則天雖然英武神威,明察善斷,政治頭腦和政治手腕不輸老公(公公)李世民,但在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思想作用下,其百年之後傳位的物件依舊是自己最親近的人。李顯、李旦、太平公主和武三思。

    選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武則天自己太強勢,兒子李顯和李旦軟弱無能,都是孬種,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接班人。太平公主雖與自己有許多類似但在那個男權的社會里,讓女兒接位有太多的不便。武三思能力尚可,又是自己的侄兒,可以說是比較理想的一位接班人。

    武則天在位時期,任用狄仁傑為宰相,狄仁傑對武則天是忠心耿耿,能力又相當出眾,武則天對狄仁傑是相當信賴。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狄仁傑用他最誠懇的想法感化武則天。尤其是在武則天百年之後接位的問題。狄仁傑的思路是如果武三思接位,會大大降低武則天的身份。按照封建思維,武三思雖是武則天的侄兒,一但接位,與武則天就關係不大了,也就是武家宗廟裡不會供奉一位姑姑。如果李顯或李旦接位,那武則天就是堂堂正正的太皇太后,接受後世拜奠,萬古流芳。如果傳位給太平,和傳位給武三思遇到一樣的麻煩。太平的兩任丈夫一是姓薛,一是姓武。祖宗祠堂裡依舊不會出現姥姥武則天的牌位。武則天便永久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狄仁傑的思維深深的觸動了武則天的最為敏感的神經。而且老謀深算的狄仁傑安排了一脈相承的張柬之接替了自己的相位,為神龍政變做好了安排。所以在神龍政變中,當八十歲高齡的武則天看到政變者有自己的兒子李顯的時候,也沒有做反抗。

    歷史證明,武則天讓李顯接位,符合當時朝廷內外的意願。所以神龍政變沒有發生大的流血衝突,只是現場屠戮了武則天的兩個不得人心的男寵張易之和張宗昌。

  • 10 # 星空的貝

    這根本不是武則天想傳位給太平公主就能傳位給太平公主的。當時朝堂上有倆個聲音,一派認為應該把皇位還給李氏家族,另一個聲音認為應該把皇位傳給武氏子弟。他們倆個派系都想要皇位,哪輪得到太平公主。

    就算武則天真想把皇位傳給太平公主,也是傳不了的,畢竟當時的社會是男尊女卑的社會。還有的是朝堂上的那些大臣絕對不會再允許天下出現一個女皇帝的,畢竟出了一位女皇帝夠丟當時社會那些自己為是人的臉了。

    太平公主的性格也決定著她當不了皇帝,.最後她被自己的侄子李隆基所殺,這位受盡寵愛的皇室公主就這樣香消玉了。

  • 11 # 小方說歷史1990

    武則天不把皇位傳給太平公主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武則天晚年時被神龍政變推翻下臺的。這個時候她自己的位置都不保,談何把皇位傳給女兒太平公主呢?武則天成為女皇,是封建歷史上開天闢地、無史可循的孤立事件,但是在她之後,人們對女性稱帝已經有了很大的戒心。所以不光是太平公主,還有後來興風作妖的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如果沒有武則天十倍的本事和運氣,都是斷難問鼎玉座的。從人性的角度,我對武則天的評價是很低的。從她發跡的歷史上看,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她作為女性成為皇帝這件事本身,武則天確實是後世千百年來眾多女性所向往的、不可逾越的高峰。但是武則天是一個壞女人,這是毋庸置疑的。她實在是太壞了……武則天走向女皇的道路上全是屍體,這其中包括她的哥哥、姐姐、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孫女、侄女等等,連皇帝丈夫都是墊腳石。更別提那些王皇后、蕭淑妃無辜的親眷,以及反對過她的朝臣。這樣一個冷酷無情的女人,我很難相信她內心深處對太平公主有著格外的母愛。如果武則天是因為愛女兒才不把皇位傳給太平公主,那麼她更應該做的是保護女婿薛紹。可是武則天沒有這麼做,她完全無視太平公主與駙馬薛紹夫唱婦隨的事實,只想著自己的政治博弈,從而害死薛紹,把女兒改嫁武攸暨,逼死了武攸暨的妻子給太平公主讓位。唉,這簡直不是人做的事,更談不上一個母親了。所以我想武則天並不愛太平公主,或者說不像大家以為的那麼愛。武則天最愛的還是她女皇的寶座,這比她任何親屬都重要,哪怕整死自己一堆孩子,她也心安理得。從這個角度看,即便武則天動過心思考慮把皇位傳給太平公主,但肯定沒有認真。因為她如果真心想扶植女兒登上皇位,以她的性格肯定會把威脅到太平公主勢力的人早早剷除。武則天顯然沒有這麼做,她沒有做出任何幫助太平公主的事情。其實在稱帝的道路上,太平公主遇到的困難遠高於武則天。在封建社會,武則天被視為李家的媳婦,是李家的人,所以她替自己的兒子坐江山,百年之後還給李唐,世人的微詞還不會太嚴重。但是太平公主就大不一樣了,她雖是李家的女兒,但是被視為薛家和武家的媳婦,不能代表李唐王朝的正統。僅憑這一點,太平公主稱帝的基礎還不如李顯的妻子韋皇后。武則天遭遇的反抗遠沒有太平公主遭遇的反抗大,武則天的對手是幾個兒子,從倫理上講她的兒子反抗母親是要頂著巨大的壓力的。而太平公主的對手是比武則天兒子厲害得多的侄子李隆基,她是李隆基的姑姑,李隆基對抗姑姑自然沒有直接對抗母親的壓力大。或許武則天早就看出太平公主稱帝之路要比自己艱難得多,她愛女兒就不會把皇位傳給太平公主。如果她不愛,就更沒有必要冒著天下大不韙的風險扶植女兒。武則天還是很注重自己的身後之名,如果她順順利利將皇位傳給兒子,李唐王朝繼續統治,史書對她的評價也會好一些。我想這也是她衡量很久後放棄侄子武三思的原因,畢竟侄子給姑姑供牌位也是於理不合,自己身後怎麼辦呢?至於太平公主的孩子都不姓李,即便公主當了女皇,再之後皇位又花落誰家?這勢必引起政治上的巨大動盪,對國家統治大大不利。太平公主一生都難尋太平,可作為一個女人,爬到她已經持有的位置也算頂點了,真的可以了。何必還要去爭絕頂之上的危石,最後三尺白綾斷送榮華富貴的餘生呢?

    歷史號:故紙堆間

  • 12 # 小島日常搞笑

    我們都知道武則天有一個唯一的女兒是太平公主,與她的兩個兒子李顯和李旦相比,太平公主要相對優秀很多,甚至在手段方面也是非常的多樣,可是為什麼她最終沒有將位置傳給太平公主呢?

    其實在當時,武則天在王位的傳人方面有著三種選擇。

    一 首要考慮的繼承人是武三思

    可是在武則天老年的時候,她卻格外地信任狄仁傑,於是狄仁傑便被叫來一起商量傳位之人,可是每當她說到武三思的時候,狄仁傑總會打斷她,雖然她有才幹,可是她也姓武,這樣一來,在百年之後,廟堂裡怎麼會有你的牌位呢?如果換成李顯的話,那就不同了,因為他是你的親生兒子,他繼位之後,廟堂內肯定會有你最為尊貴的牌位,聽了狄仁傑的話之後,她便猶豫起來。

    二 傳給太平公主的可能性最小

    雖然她非常疼愛太平公主,可是在太平公主繼位之後,她又會將位置傳給誰呢?

    首先她可能會考慮到婆家,如果傳給兒子姓薛的話,這樣就成了外人了,如果傳給自己的女兒還是姓武,如果女兒在往下傳,最終還是外人,所以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絕對不能傳的人。

    三 傳位給李顯

    雖然武則天是個女強人,可她並不奉行女權主義,就在她在位的時候還是一直按照傳統的秩序進行的,即使到了晚年,她的時代快結束的時候,她還是考慮著將王位傳給李家人比較好,因為自己的王位畢竟是從李家人那裡搶來的,而且她也知道政權最終還是要傾向於李家的。

    加上狄仁傑等人培養出來的人才幾乎都是李家人,如果她將王位傳給別人,恐怕朝廷重臣也會反對的。所以經過綜合考慮,武則天還是立了親生兒子李顯為太子,加上李顯的身份和血脈都非常的珍貴,所以天下的人也都只會支援,李顯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才是最佳的選擇。

  • 13 # 來聊歷史吧

    武則天不可能讓太平公主繼承皇位,這是大環境決定的。雖然唐朝足夠開放,開放到可以出現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武則天畢竟是做過皇后,並生育了皇子,在繼續登基前她是太后,她奪的是自己兒子的皇位。最後過了把皇帝癮,她還是選擇將皇位還給了兒子。去世前她留下遺詔,去帝號,以皇后的身份下葬,與高宗合葬乾陵。看吧,武則天由始自終都是李家的媳婦。而太平公主雖然是她的女兒,但女兒是要嫁出去的,在中國古代,女兒嫁出去了就是別人家的人了,所謂出嫁從夫。太平公主先後嫁過兩次,先嫁薛紹,生了兩個兒子,長子薛崇訓和次子薛崇簡。後來太平公主嫁給了武攸暨,又生了兩個兒子,武崇敏和武崇行。太平公主和武則天一樣都是生了四個兒子,但是武則天的四個兒子全部姓李,都是唐高宗李治的兒子,都有資格繼承皇位。事實上武則天的前三個兒子全部都做過太子,最小的兒子李旦雖然沒做太子,但卻繼承了皇位。武則天是他們的母親,即便是她先後把李顯和李旦兩兒子趕下皇位,也改變不了她是他們母親的事實。她登基後,雖然有一批人反對她,但像狄仁傑這些朝廷重臣還是支援她的,但狄仁傑這些人雖然支援她,也只是把她當成是李家的媳婦,只是暫時代替兒子管理國家。在武則天執政後期面對接班人的問題時,狄仁傑不止一次勸她立兒子為太子。直接對武則天說“高宗將二子託付陛下,陛下今乃欲讓位他族,有違天意。且姑侄與母子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之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廟的。”武則天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放棄了立侄子,選擇立被自己廢掉的唐中宗李顯為皇太子。而至於她非常寵愛的太平公主,則從來沒在她的考慮範圍之內。太平公主和她不一樣,是嫁出去的女兒,當時太平公主的丈夫是武攸暨,按照禮法來說,太平公主是武家人,不是李家人。好吧,假設武則天真的傳位給太平公主,那麼這之後,太平公主傳位給誰?太平公主自己是李的沒錯,但她的四個兒子,前兩個兒子姓薛,後兩個兒子姓武,她傳位給誰?李唐天下不就變成他姓了嗎?所以從頭到尾太平公主就沒可能繼續皇位。

  • 14 # 經典守望者

    親情上的寵愛並不等於政治上的信任。太平公主是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小女兒,從小備受兩人的寵愛。甚至為了讓她逃避來自吐蕃的求婚,讓她出家作了道姑,太平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太平公主在高宗時期乃至於武則天時期,一直是以一個普通公主的身份生活在皇室當中,並沒有過多的涉及朝廷中的事物。武則天在私下裡經常說“這個女兒很像我”。的確,無論是從計謀、果斷、還是從執行力上看太平公主和武則天都有許多的相似之處。可是由於太平公主攝於武則天的威勢,在武則天時期一直收斂手腳沒有過多的干預朝政。

    太平公主從能力上來講比他的哥哥李顯,李旦要出色。因為在武則天的四個兒子當中老大李弘早死。老二李賢最有能力,但是卻遭到武則天的陷害,被酷吏丘神績所殺,留下了“黃臺之瓜,何堪再摘”的感嘆。剩下的老三中宗李顯不僅為人懦弱,而且非常無能是一個碌碌無為的紈絝子弟形象。老四李旦年齡尚小,平時比較收斂,為人低調。這樣就凸顯出了太平公主的與眾不同。可是真要看太平公主的治國理政能力,筆者認為她是遠遠不夠格成為一個優秀君主的。

    首先,太平公主在唐中宗死後,聯合相王李旦和李隆基一起消滅了韋氏力量,開始從幕後走向前臺干涉朝政。幾年之間,氣焰囂張達到了極點,多位宰相都出自太平公主門下,可以說當時的太平公主是權傾朝野。太平公主在他的政治生涯當中,可以說是肆無忌憚囂張跋扈,但沒有看到絲毫的治國理政才能。她沒有作出任何對江山社稷有利的舉動,反而加劇了李唐皇朝的撕裂和分化。從種種跡象來看,她繼承了武則天的專橫、殘暴、貪婪和狠毒。但是卻缺乏武則天的英明、果斷、睿智和堅忍。她並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只是一個被寵壞了的小女人。武則天也許是看到了她這一點才遲遲沒有立她為後繼者。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中宗李顯是透過神龍政變的方式從武則天手中奪回了政權,這也是個意外事件,不在武則天的考慮之內。武則天之所以立已經被廢的廬陵王李顯重新做太子是非常曲折的,是因為多位擁護李唐的老臣苦苦勸諫,才讓李顯回來重新做了太子。至於武則天的心裡到底屬意誰做繼承人,沒有人知道。直到神龍政變的爆發,武則天徹底失去權力。她心中真正屬意的繼承人,也就成了千古之謎,無從得知。但是從武則天生前的種種行為看來,太平公主似乎都沒有進入武則天的考慮範圍之內,所以繼承人也就無從談起。

  • 15 # 中孚鑑

    武則天是中國有名的女皇帝,雖然她的政治手段凌厲,有點心狠手辣,但是就以她的政治能力,卻是很高的。

    在武則天做皇帝時,確實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實惠的利益,給當時的天下帶來了安定,也同樣使當時的朝廷走向強盛。

    武則天很寵愛她的女兒太平公主,但是在武則天晚年為什麼沒有把皇位傳給太平公主呢?

    第一,武則天雖然寵愛太平公主,只是出於武則天的個人情感的喜愛,是因為她們都是女子,不會擔心太平公主會像她的兒子那樣,因為皇位而發生衝突矛盾。

    同時武則天以女子做皇帝,也確實給國家帶來安定利益,那是因為她的能力,但是太平公主卻沒有以女子做上皇帝的能力,武則天可不想在她死後,天下就大亂起來!若是強行傳給太平公主,最後也會給太平公主帶來麻煩!不傳位於她,也是在保護她!

    第二,武則天雖然從他兒子手中取得帝位,但是到了晚年,知道只有自己兒子做了皇帝,自己才能被供奉的。

    同時武則天也覺得天下還是李家的天下,她只不會是代為掌管,最後還是要還給李家的兒子。不然不僅天下人不服,朝廷大臣也不服!

    而武則天在位時,沒有反對,是因為武則天的個人魅力和能力,這些是太平公主所不能比的。

    第三,當時的太平公主無論是從地位還是威望,都沒有做皇帝的資歷。太平公主權利最高的時候,是在李旦做皇帝的時候。

    而這時的太平公主若只是以寵愛而被傳位,那武則天死後,朝廷多方的勢力肯定會有所行動,太平公主是不能掌控全域性的。

    第四,武則天晚年雖然已經立了李顯為太子,但是張柬之還是發動了政變,加快了李顯登基的時間。

    所以,武則天雖然寵愛太平公主,但是卻沒有傳位於她!

  • 16 # TANGTANG俠

    太平公主本身的為人品行性格都不屬於上乘之類,在經濟上經常暴斂財物,生活上也算得上奢靡不堪,而且還養了一幫品行不正的手下,經常與百姓產生矛盾,並不得民心。

    後來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還花錢收買人心。而有了一群品行不端的手下後,這樣一群人並不以把國家治理好為首要任務,而是隻熱衷於權力,極力的維護太平公主的個人私利。

    所以就從這方面來看,這一群人是遠遠不如李隆基和他的一幫臣子的,比如宋王景,姚崇這些人的。

    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大武則天自己稱帝之後,把當時的唐朝老大改為姓武之後,當時的整個朝野心裡其實對女人來干政是有一種發自內心本能的警惕的。

    當時的社會大家心裡其實也都不願意女人去稱帝,只是容忍了武則天先暫時佔這這個帝王的位子,並且將來只有把這個位置傳給兒子才是合理的,才能得到各種勢力的認可。

    所以,在這種前提下,女人干政的企圖都將是註定不會成功的。韋后如此,安樂公主如此,那太平公主也逃脫不了這個法則!

  • 1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武則天對她的兒子們極不信任,前兩個兒子李弘和李賢,在李治當皇帝時期,由於和武則天存在皇位繼承競爭關係,因此都先後不幸“去世”。後兩個兒子李顯和李旦,武則天雖然先後把他們立為太子。但由於他們依然對武則天的皇位構成威脅,同時,由於武則天擔心他們繼承皇位後,會改變她的大周江山,重新恢復李唐江山,因此也對他們多有猜忌。數次把他們立為太子,接著又把他們廢掉。總之對他們疑慮重重。

    (武則天劇照)

    武則天猜忌兒子們,為了延續她的大周江山,她一度想立她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如果立這兩個人中的任何一個為太子,此後大周江山絕對不會再再變成李唐了。但是,立侄兒為太子,又讓武則天猶豫不決。畢竟侄兒雖和自己有血緣關係,卻不是自己的親骨肉。把皇位傳給侄兒,武則天心有不甘。

    其實說起來,武則天還有一個更好的選擇,就是把皇位傳給女兒太平公主。武則天如果把皇位傳給太平公主,還有很多個好處。

    其一,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親骨肉,把皇位給太平公主,沒有皇位落到“外人”手裡的感覺。

    其二,武則天把皇位給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不會恢復李唐江山,因為如果太平公主恢復李唐江山,她就相當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皇位很容易落入李顯、李旦手裡。

    其三,武則天是女人,太平公主也是女人。如果武則天把皇位給太平公主,那麼將打破中國傳統的女人不能從政的傳統。這樣可以提高武則天的歷史地位。

    (太平公主劇照)

    既然有這麼多好處,武則天為什麼卻不把皇位傳給太平公主,反而立李顯為太子,以至於李顯唐復辟,還讓武則天落寞地死去呢?

    我覺得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武則天不認可太平公主的政治才幹。實際上,在武則天主政時期,太平公主並沒有表現出傑出的政治才幹。最早的時候,武則天為了打擊李唐皇室,殺了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薛紹,把她嫁給第二任丈夫武攸暨。武則天顯然並沒有把女兒當回事,只是把她作為聯絡她武家孃家的一根紐帶而已。後來她雖然也讓太平公主參與政治,但是太平公主並沒有太多表現機會。武則天認為,這樣的女兒將來繼承皇位,肯定是難以確保太平的。

    (李顯劇照)

    第二,太平公主那時候在思想上傾向於李唐。太平公主雖然是武則天女兒,同時又是武家的媳婦兒,但是,那時候她在感情上是傾向於李家的。這一點,讓武則天看出來了。雖然說,武則天如果把皇位給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不會恢復李唐江山,但那是以後的事情,那是武則天看不到的。如果武則天把皇位給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還要恢復李唐,那樣的話,還不如給兒子李顯或者李旦呢。

    第三,武則天不認可女人當皇帝成為傳統。武則天雖然自己是女人當皇帝,但其實她的思想還是比較保守的。她的思維還是男權思維,並不認可女人從政。否則的話,她在當皇帝期間,就會選拔更多的女人來當官。但是她並沒有這麼做,可見她並沒有所謂的“婦女解放”的思想。還有,武則天在去世之前,自己宣佈去除自己的帝號,迴歸到李治的皇后。這也可以看出,她只不過自己想當皇帝而已,並沒有想過也讓別的女人當皇帝。太平公主作為一個女人,顯然是沒有進入她皇位繼承人的選項的。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 18 # 滌塵20

    武后智慧過人,博學多才。精通儒釋道以及帝王心術,駕馭朝野得心應手。她是不可能把皇位給太平的。在她晚年心目中,傳位安排:不是李家就是武家,不是兒子就是侄子。她深知中國倫理女子當國不被認可,就連自己也不是很自信,從她上位後頻繁更換年號就知一二。試想若把皇位傳給太平,勢必會遭李武兩家以及朝野復唐勢力的共同反對,成為眾失之的,凶多吉少。這樣豈不是害了她嗎?

  • 19 # 希望星晨58298869

    太平公主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生平備受恩寵,尤其受到母親武則天的垂青;其本人有不輸於母親的外貌與政治頭腦,既然如此武則天為何沒有把“君王之位”給太平公主?我們來分析內情:1.母親剝奪了太平的幸福生活。太平公主第一次婚姻物件是薛紹,婚後她相夫教子、安分守己,算的上賢妻良母;公園688年。因為薛紹的哥哥薛顗參與唐宗室李衝的謀反,薛紹受到無辜牽連,武則天下令將薛紹杖責一百,並餓死獄中;當時太平公主最小的兒子才剛滿月,此舉讓太平公主傷心致極。2.為籠絡武氏一族,成為母親武則天的政治工具。此後,母親曾打算將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給武承嗣,因為太平公主看不眼才作罷;公元690年,武則天為了讓太平公主嫁給武攸暨,而處死了武攸暨的妻子;武則天為了穩固武周政權而採取極端的手段,令太平人性發生扭曲。3.耳濡目染母親的所作所為,自甘墜落。武攸暨性格謹慎謙退,太平公主肆無忌憚包養男寵,與朝臣通姦,並曾將自己中意的男寵(即蓮花六郎張昌宗)獻給母親武則天。4.自此太平公主變得更加“喜權勢”,武則天認為她的長相、作派、性格都像自己,也常與之商議政事,曾經為母親、也是為自衛太平公主剷除了酷吏來俊臣的勢力。5.但政治上太平一直是李家的擁護者,太平公主同相王李旦一起,作為李家的代表都參與了的“武李盟誓”。

    6.權力平衡的考慮。

    武週末年,武李兩家矛盾尖銳化,武則天召回廬陵王李顯,立他為繼承人;同時,她也開始讓太平公主、上官婉兒以及她的兩個男寵張昌宗、張易之掌握權力;以達到武、李權力相互牽制的目的。

  • 20 # 凱撒視界

    關於這個問題,我和各位看官有些不同的看法:武則天沒有傳位於太平公主是事實,但不能說她沒有考慮過傳位於太平。

    先說為什麼我認為她其實有想過傳位給女兒:

    首先,太平公主是她最喜歡的子女,無論相貌還是性格也最像她本人。自己可以以女兒身坐上龍椅,從理論上說,女兒不是沒有這個可能性;其次,傳位於女兒,太平公主就是歷史上第二個女皇帝。這種事,習慣就好。有了第二個女皇,那麼自己這個史上第一個女皇相對就更加名正言順了;再次,從武曌的性格來看,她的跳躍性思維很強,不是太在意祖宗成法天理倫常那一套,也最喜歡按自己的意思搞出一些“新生事物”來,從名頭稱謂到官職機構,從造新字到封禪之典……武則天從來就不是一個墨守成規的人;另外,武則天自己上位的過程都是一本絕對的黑暗權謀教材、她自己也是從不懂政治成為了治國理政的高手、她本人都養了不止一個男寵,因此,關於太平公主擅權不安分、私生活不檢點、治國理政沒經驗等等這些,在武則天看來都不是什麼大事,更不是太平當不了下一個女皇的理由;而且,武則天在執政中後期,暗中讓太平公主參與政事,國家大事也常與她商議,誰說這不是對太平公主有意無意的培養呢;最後,是因為太平的第二段婚姻,武則天先是想讓她嫁給武承嗣,沒成,後來又強讓她嫁給武攸暨,為此不惜先把武攸暨原配給殺掉。天底下好男兒那麼多,門當戶對的重臣貴族那麼多,為啥非要太平嫁給姓武的呢?我認為這樣一來,太平公主本姓李,同時又是武家的人,武則天認為這樣有可能讓兩邊勢力都接受她,既能彌合兩族間的對立,暗地裡可能也在想著將來傳位給太平的可能性。可惜,現實告訴了她,這條路行不通,無論李唐宗室,還是武族宗親,都只會接受太平為親戚,決不可能接受太平即皇位。

    再說為什麼最終沒有傳位於太平公主:

    讓我們來推斷一下,武則天傳位的三種可能性,以及她各有什麼顧慮:

    一、還政於李家(李顯、李旦):優點是,與自己血緣關係最近,也是相對最順理成章、天下和群臣最能接受的方案。但是,自己畢竟在李唐延續過程中,橫插一手搞了一個姓武叫周的朝代。後世子孫會不會為了讓李唐的大統更加完美光鮮,從而在歷史上給自己蓋上謀逆等不好的帽子,影響了自己的後世之名呢?

    二、傳位給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優點是,把自己的姓氏傳下去了,也能把自己建立的周朝延繼下去了。但是,李顯李旦畢竟是自己的親骨肉,自己在位時尚能容得下他們,一旦侄子上臺,必然不會留下李家的禍根。最重要的是,兒子在太廟裡祭祀母親順理成章,從沒聽說過侄子把姑姑供在太廟裡拜祭的。其他的武氏上位後,只會把他們自己的爹孃追封為先皇來祭拜。這一顧慮是導致她傳位兒子還政於李唐的最核心因素。再說武曌幼年時與那幾個姓武的兄弟叔伯的關係也差得很,不會太在乎他們的死活。

    三、太平公主:相對可能性最低。李氏宗族、武氏宗族,各自有龐大的勢力,不管哪一方上位,背後都有比較強大的支援。而太平公主雖然懂權謀、長袖善舞,但是背後沒有足夠強大的勢力支援。如果傳位給太平公主,那麼無論李家、還是武家,都不會把她當成自己人,都不會安心接受這個結果。自己走了以後,他們必然會搞事情,最終要麼兒子們死、要麼侄子們死、要麼閨女死。以李氏、武氏聯合起來的力量,傳給太平相當於害了太平。在三個選項裡,這個選項最先被劃掉。

    位置決定腦袋。作為武則天,處在她這個地位,不會太多關注那些小事情。尤其對於傳位這件大事,她最關注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利益。首先是自己的利益,其次是她所在乎的人的利益,再次是國家的穩定與基業的傳承。

    綜上所述,她沒有傳位給太平,沒有傳位為侄子,而是傳給了兒子。

    敲完收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蜀國除了五虎上將,武將如何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