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營評教育
-
2 # 豫官
此文自問,自答,自贊,說得很完美!人的成功不外乎主觀和客觀的因素,客觀環境是一個人成長的很重要因素,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從小除了有一個很好的家庭教育外,能夠有一個好的環境,比如好的鄰居和朋友,好的老師和同學,對他的進步是有很大幫助的。加之,自已的勤奮努力,刻苦奮鬥才能突飛猛進,成為有用之材。這兩方面都是很重要的。當否??
《論語》中,孔子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意思是:居住的地方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才是美。如果選擇的住處不是與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談得上聰明智慧?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什麼是“仁”?這是哲學家們研究的問題,我們不去作深入的討論。作為《里仁》篇第一章,孔子開篇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教育的基本規律。他認為,一個人要形成美好的品德,必須選擇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長期跟有仁德的人朝夕相處,學習他們美好的品質,這才是明智之舉。
我們都熟悉“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過世,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有時候它不僅可以成就一個人,而且還可以毀掉一個人,甚至會改變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有這樣一則寓言,說是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裡,抓到了一隻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裡。這隻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隻雞。這隻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於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和雞變得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翔的願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後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把它扔了出去。這隻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於飛起來了。
這則寓言故事首先使我們想到是: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性格,也鑄就不同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許多家長和老師埋怨自己的孩子和學生生活、學習習慣差,成績不理想,但是他們是否想過,到底為孩子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民間在一句俗語:“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會下神”,講得也是環境對孩子成長所起的作用。有的家長整日忙忙碌碌,一有空閒時間便在家裡設牌局、打麻將、喝酒行樂,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從不過問;還有的家長則走向了別一個極端,對孩子百依百順,含在嘴裡怕化了,攥在手裡怕飛了,所有生活起居皆包辦替,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會養成怎樣的習慣?形成怎樣的能力?
學校教育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的班主任不注重良好班風、學風的培植,沒有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結果不同的班級,教育質量和效果相去甚遠。
逆境有時候也可以造就人才,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潛力,人最終也能走出困境、找回自信。鷹由於受環境的影響本來已變成了雞,但是當環境發生改變,並使它身處困境時,如果順其自然,那麼一定會把自己摔得粉身碎骨,但是生命的本能促使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它飛起來了,變成了一支真正的雄鷹。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原因就在於獵人知道這是一隻鷹而不是雞,並且適時改變了它的生存環境。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當我們發現孩子身上有不良習慣時,我們是否也可以嘗試透過改變環境的辦法,喚醒孩子積極向上的內驅力,使其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重新找回自信?
做為家長和老師,我們要創造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並捨得放手,讓孩子成為一隻只學會飛翔的雄鷹,在理想的天空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