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重新認識《尼布楚條約》:

    我們一般認為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後,中國與列強簽訂的條約為不平等條約,對於清中期以前中國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則缺乏完整的認識,今天小編就來重新認識一下康熙年間簽訂的中俄《尼布楚條約》,關於該條約,幾百年來一直有爭論,有人認為是中國不平等條約的開始,也有人持不同意見。

    《尼布楚條約》的簽訂背景與近代中國與列強所籤之不平等條約並不一樣,《尼布楚條約》是在中國取得完全勝利的情況下所簽訂的,但是內容卻是對俄國有利的,因而讓人不免想起中法戰爭時,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但是在《尼布楚條約》簽訂當時,康熙皇帝卻有不同的看法,他當時寄希望於《尼布楚條約》能夠給清朝帶來永久的和平,但是實際上事與願違,沙俄一步步進逼,最終在19世紀中後期佔領了中國東北和西北的大量領土。

    根據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清朝不僅主動放棄了從額爾古納河到貝加爾湖的大片領土,而且事實上承認了沙俄對西伯利亞地區的佔領,實際上從長遠來看,這對中國的邊疆穩定是極其不利的,但是康熙皇帝當時缺乏對中國周邊安全和世界局勢的清晰認知,因而允准了這樣一個條約。《尼布楚條約》對中俄東段領土進行了確認,但是卻沒有規定中俄中段邊界,因此在雍正朝時期,中俄兩國又相繼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中國政府徹底放棄了貝加爾湖以南的領土。

    康雍兩朝對中國北方領土的放棄對後來中國北部邊境威脅的產生有很大影響,當然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的初衷也許是基於前朝羈糜政策的考量,他們所處的時代也限制了他們的思維。康熙皇帝的形象雖然高大,但實際上他也有許多無法克服的個人和時代侷限性。

  • 2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除了割讓土地外,還有更讓現代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在清軍大獲全勝,俄國殘兵困於城內乞降之際,康熙皇帝不但釋放了所有俘虜,還允許他們持槍械和來歷不明的財產歸去,臨走還給發了口糧。這是想用儒家的“仁愛”思想感化毛熊???讓他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簡直就是與虎謀皮。

    而且,當時清軍的戰鬥力,在清初長期實戰的鍛鍊下,八旗子弟的勇猛程度跟入關前比沒有退步還有不少長進,火器也進行了更新和升級(清朝軍隊有成建制的火器部隊,並不是電視劇裡演的那種冷兵器的大刀長矛)。戰法已非常接近現代,武器威力絕不遜於俄方。

    當地民眾盼望“我大清”出兵,已有半個世紀。民眾助戰者甚眾,蒙古騎兵甚至直接參加了戰鬥。清的自衛反擊戰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沒有不勝的理由。然而,清朝在勝利之時也比較心虛,因為,康熙初年,邊疆紛爭和內亂不斷,在戰事不斷的情況下,還要減稅負,勸農桑,搞國內維穩,壓力很大。到了康熙中期,當時清王朝已經平定禍亂了小半個中國的三藩之亂,收復了臺灣,東南沿海的“反清復明”勢力也基本肅清,此時,國家的主導方針是儘可能的避免戰事,能不打就不打,儘量儲存國家實力。但是,對清朝最具威脅的還是蒙古草原上的一個部落——準噶爾部,一直不消停,是大清國的心頭大患。

    其最著名的大汗就是噶爾丹,也是沙俄的好基友。畢竟國際關係上有個俗話,叫做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此時,大清西北邊疆噶爾丹和沙俄不斷蠶食清朝的領土。沙俄想利用噶爾丹實現其侵略中國西北地區的野心,而噶爾丹則想利用沙俄力量來牽制清政府,實現其一統蒙古的政治圖謀,這就是雙方互相接近、進而勾結的共同政治基礎。但因為西北有噶爾丹叛亂,政府需要儘量保持東北邊疆的穩定,而且還要繼續消耗大力人力、物力、財力監視漢人,搞國內“維穩”。這一局勢下,康熙帝同意議和。清政府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此條約讓把2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拱手讓給了沙俄。但是康熙作為一代明君,打了勝仗還割讓土地這不是傻嗎?康熙皇帝這麼做,自然有他的考量。他想用這24萬平方公里換取更多的土地。從哪裡來?當然是從噶爾丹那裡。

    噶爾丹有多少土地?將近三百萬。

    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俄國政府拿了好處便信守了承諾(畢竟他們也見識了大清國的軍事實力),所以對西北的噶爾丹,採取了口頭上支援,行動上敷衍的政策,並把與噶爾丹私交甚篤的俄羅斯駐西伯利亞總督戈洛文被調走,俄羅斯邊境的各個關卡都得到了不允許向噶爾丹輸送給養軍火的命令。

    沒有了沙俄的牽制和支援,噶爾丹實力大減,康熙兩次親征噶爾丹均大獲全勝。戰後噶爾丹率殘部流竄於塔米爾河流域一帶。清朝用了幾十年,三任皇帝,在乾隆時期終於滅亡了準噶爾汗國,將新疆重新納入中國版圖,並構建了穩定的統治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民族國家形成的較晚,中國的民族國家認同,是在20世紀初,國家面臨滅亡,被列強肢解的危急形勢下產生、發展起來的。千年以來,受到儒家思想“家天下”的影響,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普遍沒有明確的民族主義,也沒有國際領土邊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和國家的概念,包括中國這個詞,雖然很早出現,但只是代表地理方向,並未出現當今的含義。

    因此,當時的大清國皇帝,並不認為國家和領土是全體人民的,而是當成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家產,比如,清末慈禧說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所以,家產的增加或者減少都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在外征戰之時,這個家產被別的民族給佔有了,那麼無論增減都沒有意義,所以,最重要的不是領土,而是維穩,保持自己民族和家族的持續統治。

    不過,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也有相對積極的意義,沙俄作為橫跨亞歐兩洲,崛起中的大國,在歐亞大陸上所向披靡的彼得大帝出兵攻打中國,卻被中國軍隊殺得丟盔棄甲(和談是俄方主動提出的),這一戰也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華帝國的威力,起碼後面的一個半世紀沙俄還是比較安靜。直到鴉片戰後,加入了蠶食中國版圖的大軍,而且還是主力軍,運用各種手段吞噬了我們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自此,中國徹底喪失了吉林和黑龍江兩省的出海口。現在吉林省東部,面對日本海只隔著一個山頭,但卻沒有出海口,非常的憋屈。

    如果稽核不透過請告知原因,一些粉絲上萬的作者赤裸裸的抄襲(連標點和配圖都一字不差的貼上複製)倒是發文章暢通無阻,每天漲粉無數,本人舉報過數次,平臺均是答非所問,難道平臺沒有查重系統?本人從不透過獻媚吸粉,三觀正,老老實實堅持原創,連頭像都用的是自己真實照片,為何被處處為難,平臺何以取信於受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廚師學校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