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25225
-
2 # liuozhulzu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進場前5天徹底清洗消毒,避免用火鹼等有腐蝕性的消毒液,防止裝置損壞,然後用甲醛燻蒸,並將門窗封嚴,24小時後開窗通風,此時進出雞舍的人員一定要嚴格消毒,以免破壞消毒效果,對料槽、飲水器清洗消毒,雛雞到場後,每天清掃地面,減少灰塵和雞絨毛對呼吸道的刺激,以後每隔一天要對全場帶雞消毒,可選幾種消毒液交替使用,消毒時要避開疫苗接種期24小時以上。立體養殖上、中、下三層雞籠有溫差,而且室外溫度越低,溫差就越大。育雛一般都在最高層,因為最高層溫度最高,這樣有利於節約熱能。雛雞進場芝第一天,溫度控制在33~34℃為宜,也可根據雛雞狀態調節溫度。溫度適宜時,雞群分佈均勻,活潑好動,食慾旺盛;當溫度變低時,縮頸弓背,向熱源集中。互相擠壓,身體發抖;當溫度過高時,飲水量增加,食慾減少,呼吸加快,頸部羽毛有水浸樣。在第一週,溫度降至30~C,以後每週下降2℃,立體養殖密度大,要比平養溫度低1~2~C,應避免造成熱應激而買食量下降。立體養殖肉雞多采用整體育雛,當雛雞密度過大時要適時分群,確保雛雞體重均勻,第一次分群一般在12~16日齡,分群過早,由於體型太小,容易在育成籠縫隙中鑽出,還會造成空間浪費,從而浪費能源。第二次分群,在25~28日齡,分群時採取“留弱不留強”的原則,體重大的健雛放在下層,弱雛留下。夏季由於溫度高可適當提前分籠,冬季由於雞籠上下層溫差大,可適當推遲分籠時間,並且下層籠中多放一隻,以減少上下層的溫差。養殖成功的關鍵在於通風,合理的通風,能排除有害氣體、控制溫度,降低腹水症、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腸桿菌病等病的發生,立體養殖單位雞舍面積的密度大,所以通風更重要,雛雞進場後24小時內由於整體育雛空間大,可以不通風,隨著雞齡的增大,逐步增加通風量,調整進風口位置和大小,白天、夜晚,陰天、晴天,春夏、秋冬,要適時不斷調整,達到舍內空氣無異味、不刺眼、不缺氧、較舒適的感覺,給雞隻創造良好的生長空間,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疫病的發生。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回覆列表
雞是大家最熟悉的動物,在農村每家每戶都有養植,也是人民歺桌上的一道美食。
養雞分幾個階段:
一,雞蛋上抱後(卵化),溫度經常要保持在20度一30度。15天就要分出有雞無雞的鑑別,沒有雞崽的就打出來,有雞崽的要三十天才能出雞。
二,雞崽出殼後,苗雞室內溫度要保持在25度一30度。
三,三十天一四十天後,溫度開始少有變動,白天有時可將溫降低。
四,凡雞苗到五十天後,就可以散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