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柳莊筆談

    最根本原因是明治維新嚴重衝擊了武士階層的利益,西鄉隆盛作為武士道精神的忠實維護者,不得已出頭為武士階層發聲。

    西鄉隆盛是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為推翻幕府、推行新政做出了巨大貢獻。1873年,西鄉隆盛告老還鄉,在老家薩摩享受退隱生活。

    由於明治維新推行的徵兵制向平民開啟了從軍之門,幕府時代兵農分離政策下形成的武士階層就業困難,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社會不穩定因素。西鄉隆盛是一個有武士道情懷的人,為了給家鄉的失業武士找點事做,他創立了一所私立學校,把失業武士編入學籍。

    1876年,新政府又出臺了廢刀令和金祿公債證書條例。廢刀令意在廢除武士特權,消除其與平民的身份差別。而金祿公債證書條例則是政府用公債購買武士的土地。由於公債形同廢紙,武士階層被變相剝奪了賴以餬口的土地。隨著榮譽和土地一同被剝奪,武士階層忍無可忍,叛亂一觸即發。

    西鄉隆盛私立校的學生襲擊並佔領了草牟田火藥庫、造船廠和兵工廠,政府隨即強勢彈壓,立即逮捕了肇事學生。與此同時,有傳言稱東京方面準備派刺客暗殺西鄉隆盛。在這樣一種情形下,作為一個具有濃厚的忠孝仁義武士道精神的武士,為了家鄉的武士兄弟,西鄉隆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決意以身殉道,由此發動了西南戰爭。

  • 2 # 歷史檔案館

    01

    1868年的東亞世界,註定不會平靜。這一年中,清帝國在經歷了南方叛亂的打擊後,重新迴歸到了以向西方學習為首的自強運動軌道上,而在日本,挾持天皇以號令諸侯的的德川幕府,在忠於天皇的貴族與地方強藩組成的聯軍打擊下,徹底潰敗,其老巢江戶城不戰而降,權力重歸天皇及其治下的政府,從此,日本也和西方的鄰邦一起,開始了內部革新。

    日本的地方強藩能夠挑戰幕府權威成功,除了藉助天皇名義,師出有名之外,還與西南地區的武士集團支援,有著密切的關係。武士階層,自中世紀以來,一直是影響日本歷史程序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而在近代的西化思潮中,他們不可避免的,迎來了新的挑戰。

    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武士會大政奉還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他們始終遊離於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之外。更讓新政府感到憂慮的是,地方藩閥對於武士們影響之大,甚至要超過自己,而且武士們保留了佩刀的特權,這又極容易引發大規模流血事件。新生的政權,再也經不起內戰的折騰了。因此,加強中央權力,抑制武士集團,並將其逐步改造為服從於天皇政府領導的編戶齊民,至關重要。

    可是,有一個人並不把東京的號令放在眼裡,此人,就是西南薩摩藩藩主西鄉隆盛,此人在打擊幕府的戰爭中立下大功,而且學養深厚,是明治政府比較依賴的物件。可是,再優秀再偉大的人物,一樣有私心,他認為,日本的現代化改造,不應當以犧牲武士的特權為代價,這是日本獨特的傳統,一旦有所抑制,日本將會成為西方的鷹犬。西鄉的想法未免有些誇大其實,但是,明治政府的其他同僚卻絲毫不在意其複雜的想法,西鄉隆盛與大久保利通等同僚的嫌隙開始日漸擴大。終於在是否征討北韓半島一事上集中爆發了出來。

    (西鄉隆盛)

    02

    可是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等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認為,此時內政不修,矛盾重重,急於對外擴張,極有可能導致整個政權崩潰的災難發生,所以與其用兵海外,不如先派少數軍隊試探,然後以內政改革為主。

    西鄉是個急性子,雙方很快就鬧崩了。為了表達自己的憤慨之情,西鄉乾脆辭去東京政府一切職務,回到了家鄉鹿兒島縣。

    此時,日本政府已經透過"廢藩置縣"的政策,建立了服從於中央命令的地方縣政機構,鹿兒島也不會例外。可是,西鄉絲毫不把這個中央派出機構放在眼裡,他暗中指使親信驅逐了地方行政人員,然後安插自己的黨羽來管理,儼然成為一個國中之國。訊息傳到東京後,大久保等異常苦惱,曾經的維新功臣,現在居然變成了維新成果的破壞者。

    03

    西鄉的這種想法,為他贏得了一大批武士階層中保守勢力的青睞,當然了,也有一部分武士認為西鄉的看法過於幼稚,所以仍然選擇去就讀正規的軍事院校,然後進入陸軍。這樣一種現象,更引起了西鄉和他的追隨者的反感。在他們的認知中,當兵打仗本來也是武士特權的一部分,現在中央政府向全社會招兵買馬,訓練新式軍隊,這明擺著是過河拆橋,不把武士放在眼裡嗎!

    西鄉的動靜鬧得越來越大,從壟斷地方行政機構的職位,到劫奪地方軍火庫的物資,直到默許黨羽捏造東京方面謀殺自己的假新聞。

    東京方面豈能無動於衷?木戶孝允、山縣有朋等面對西鄉的挑釁,也開始有計劃的動員軍隊,同時派人偵查鹿兒島一帶的動向。而這也更給了西鄉的支持者反叛的藉口。

    04

    終於,在1877年的二月,集結在西向身邊的武士擁戴他為"征討大將軍",並決計向東京進軍,推翻現政府,恢復武士的特權地位,然後大張旗鼓進軍北韓。

    西鄉手下的反政府軍,有三萬多人,但是槍炮彈藥有限,多以冷兵器為主,這倒也符合他們"傳統衛道者"的自我定位。可是,在攻打熊本堅城上,他們的自負,讓自己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大量武士倒在了政府軍密集火網之下,而由於缺乏攻堅的重炮,西鄉只能默默看著自己的親信變成炮灰。

    就在西鄉的前鋒受阻於熊本,無法靠近東京時,大批日本新市陸軍在海軍艦艇的配合下,迂迴到了西鄉的前沿陣地後方,給予其痛擊。不得已,武士大軍只能收縮防線,同時迎戰熊本和來援的政府軍。

    東京方面投入的部隊,超過了六萬人,而且還有海軍助戰,移動快捷,而西鄉的部隊雖然輕裝簡便,可是普遍缺乏正規戰的訓練,幾乎一觸即潰,在對手的頻繁攻擊下,曾經聲勢浩大的攻打熊本的野戰部隊,頃刻間變成了西鄉和五百多個亡命之徒。他們拼死殺開一條血路,狼狽竄回了鹿兒島的老巢——城山。

    05

    大久保等深知兵貴神速,不可放虎歸山,所以催促政府軍方面跟蹤而至,大久保等為表現自己的大度,勸西鄉投降,可是並未得到迴應,雙方在1877年秋,於城山附近展開了最後的決戰。面對政府軍有節奏的衝擊,武士的血肉之軀,根本不堪一擊。對武士刀的信仰,在槍林彈雨中化為烏有。眼看著黑壓壓的政府軍襲來,西鄉不願受辱,命令部下從背後用刀穿透自己,並割下了首級。至於他那"忠誠"的下屬,也很快隨他而去。城山之戰與之前熊本縣附近的激戰,徹底消滅了武士階層的保守勢力,從此,接受西化軍事訓練的平民階層開始大量進入軍隊,扮演了日本高層侵略亞洲其他國家與地區的爪牙角色。

    一百多年後,一位美國導演有感於這段壯烈的歷史,拍攝了電影《最後的武士》,其中,這位日本傳統的旁觀者,將西方中世紀的騎士精神與西南戰爭中戰死的日本武士融為一體,稱讚其忠實於信仰的一面,而對於指導西化改革的天皇政府,則嗤之以鼻。這樣一種獨特的視角,也更讓西鄉隆盛,由一個目光狹隘的藩閥,變成了日本傳統的代表人物。而那些完全出於私慾的權力鬥爭,則被掩蓋下去。

    (《最後的武士》劇照)

    持續千年的武士時代就此謝幕,一個時代已經結束,而另一個時代,還未開始。

  • 3 # 澹奕

    首先,意見不和,其次,西鄉隆盛不滿明治內閣鳥盡弓藏,拋棄為日本立下功勳的下級武士。

    日本近代化改革的重要人物西鄉隆盛

    說起西鄉隆盛,他的名氣可能比不上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人那麼響亮,但是這個人在日本近代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西鄉隆盛出身日本西南的薩摩藩,在日本近代的倒幕運動之中,西鄉隆盛一直都是核心人物,當時的薩摩藩與長州藩結盟共同倒幕,其中就有他的大功,整個戊辰戰爭,西鄉隆盛一直都是主導者,說他是一代名將並不過分。也因其功勞,功成之後受賞典祿永世2000石,但是西鄉隆盛卻拒絕了,並回到了故鄉鹿兒島。

    戊辰戰爭結束之後,西鄉隆盛依舊對於明治天皇非常忠誠,日本頒佈《版籍奉還》之後,他率先響應,根本就沒有計較個人得失,之後又與大久保利通一起抵達東京,參與了日本這一時期的諸多方面改革。西鄉隆盛的努力之下,使得日本的廢藩置縣等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西鄉隆盛對日本現代化的改革,卻被人利用

    在西鄉隆盛做出的眾多貢獻之中,最重要的是他對於日本軍隊現代化的改革促進。

    在此之前,日本對外征戰一直靠的都是武士群體,而西鄉隆盛卻直接廢除了兵部省,設立了陸軍省與海軍省,以及日本近衛師團的前身近衛兵,在1873年主導頒佈《徵兵令》。在日本軍隊現代化的程序之中,西鄉隆盛都具有十足的前瞻性與進步性。

    而在民政方面,西鄉隆盛整合了日本傳統的府縣,制定了學制,設立國有銀行的相關條例與新的地租改正條例,毫無疑問,西鄉隆盛的能力是非常出色的。

    只不過,西鄉隆盛的為了日本近代化做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卻成為了日本有些人用來過河拆橋的工具。

    原本,按照西鄉隆盛的想法,下層武士作為當年戊辰戰爭之中的主力,在軍隊改革之後應該被編入新軍,絕不能被拋棄,畢竟招募再多的平民,他們缺乏有效作戰經驗與相關的謀略,無法有效提升戰鬥力。然而在日本改革的過程中,下級武士們卻被拋棄。

    《徵兵令》頒佈之後,新軍募集的過程中,西鄉隆盛的原意被執行者歪曲,他們直接將當年在戊辰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西南武士們排除在外,而作為政策制定者的西鄉隆盛,心中的怒火比起西南武士們更甚,畢竟,這擺明了是卸磨殺驢啊。

    被近代日本所拋棄的人,是西鄉隆盛心中所念

    倒幕運動結束後,日本開始向近代化國家轉變,然而曾經為倒幕運動做出巨大貢獻的下級武士們,卻成為了不被需要的群體。當然,之所以這樣也的確有很多現實因素。

    雖然倒幕運動結束了,但是日本的武士與大名們當時依舊掌握著大量的封地,這對於新生的日本來說並不利於法令的統一,存在著很大的隱患,而且,各藩的存在也妨礙了日本現代化軍隊的建設,無法有效進行統一指揮。

    在戊辰戰爭結束後,日本決定廢藩置縣,超過三百個大名放棄了自己的領地,以往同時具備領地與一級地區的“藩”也被廢除,一時之間日本出來了三百多個縣,後來整合成七十多個,另外,藩國各自的私兵也都被收回集中指揮。

    在日本,武士是完全脫產的人群,他們平時依靠封地收入與官職俸祿來生活,打仗的時候出征,在過去,他們的存在也還是可以的,尤其是戰亂頻仍的時代,但是和平時期,這些武士完全不從事生產勞作。

    廢藩置縣之後,使得當年的各藩全都不復存在,武士們原本的特權也在後來的一系列改革之中都被削去,如此一來,原本的武士群體所擁有的各項優待就全都消失了。

    雖然西鄉隆盛對於這一系列改革都是支援的,並且還參與其中,是主要的制定者,但是他並沒有想過要完全拋棄這些下級武士,他本身也是武士出身,所以他也保留了對於下級武士未來的處置辦法。結果,西鄉隆盛的想法被否定,在改革的施行過程中,讓西鄉隆盛心心念唸的下級武士們,最終還是被拋棄了

    回鄉依舊不得安生,無奈之下爆發

    在與大久保利通失和之後,西鄉隆盛又在接下來的交鋒之中落敗,滿懷失望與不滿最終回到故鄉鹿兒島。回到故鄉的西鄉隆盛,見當地的無業青年很多,便在縣令大山綱良的幫助下設立了私學,教育和約束他們。之後私學在鹿兒島縣各地,都設立了分校,而私學在西鄉隆盛的影響下,成為了鹿兒島最大的實力,而後直接凌駕於縣政之上。

    話雖如此,西鄉隆盛卻依舊過著每天溫泉休養、山林遊獵的閒適生活,並不干涉太多。

    然而1876年,大久保利通等支援下,徹底廢除了武士群體的所有特權,引發了各地武士的極大不滿,熊本縣、福岡縣等地紛紛爆發了武士主導的反叛活動。眼見明治欺人太甚,早就很不滿了的西鄉隆盛,也決定響應,只不過西鄉隆盛一直按兵不動,準備等待時機。

    結果沒想到,鹿兒島私學的學生與當時明治內閣派來行刺的人發生衝突,引起了大規模騷亂,眼見學生被捕被S,無奈之下,西鄉隆重只好舉兵,西南戰爭爆發。只不過鹿兒島畢竟區區之地,實力對比懸殊,沒多久,西鄉隆盛兵敗,在城山之戰後自盡。

    西鄉隆盛的反,是因為他的耿直

    西南戰爭結束了,西鄉隆盛身死,明治維新的內亂徹底結束,這讓日本明治內閣鬆了口氣的同時也非常惋惜。

    毫無疑問,西南戰爭檢驗了日本系列改革的成果,其中也包括了西鄉隆盛主導設立的徵兵制度,而經過長期訓練計程車兵,最終還是擊敗了有豐富經驗的下級武士。

    從西南戰爭的前後來看,西鄉隆盛對於改革始終都是非常支援的,他對於日本的進步毫無疑問都是絕對的支持者,也並沒有計較過自己的得失,然而他不滿的是,大久保利通等人得魚忘筌,對於下級武士們的拋棄,從明治維新的一代功勳,到最終反叛之首,西鄉隆盛的反,主要還是因為他的耿直,正因如此,他被時代所拋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ac上的效能最佳化及清理工具,有什麼推薦嗎,最好是支援中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