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八歲那年R
-
2 # 小哥不吃草
春秋時期會讓大家感覺非常地亂,也有很多人不明白春秋時期諸候國都獨立了,怎麼還要給周天子納貢呢?這就得從周朝的歷史說起了。假如周朝是根香腸,中間一刀切成兩段,就是西周和東周,東周這一段再從中間切成兩段,就是春秋和戰國,嚴格的講,東周之後還有一小段戰國時期。周朝的歷史中,最精彩刺激的當屬春秋和戰國。今天我們就梳理一下西周到春秋的歷史,其實並不複雜。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周天子實行分封制,把疆域內的土地分給親友、功臣代為管理,這便是諸侯國,據說當時一口氣就封了八百多個諸侯,有大有小,小的一個村就是一個諸侯國。
一、周天子失去屬地,威信不再,諸候各憑本事上場當年周也是一方諸侯,奪了商朝的天下才成了天子,他也怕別人照樣學,來奪自己的江山。於是,周成王的叔叔周公旦絕頂聰明,提出了“周禮”,以禮治國,推行“吉、兇、軍、賓、嘉”五禮(祭祀、弔唁、軍事、接待、慶典),上到國家大事,下到家庭小事,人人都得講禮數。
周禮中最重要的一條當然是遵奉天子,奉天子為天下共主,誰要是不講禮,不尊禮,輕則被天下諸侯鄙視,重則受到天子的討伐。周禮這套系統在西周時期很管用,到了東周,就越來越不靈了。經過周厲王、 周宜王、周幽三幾代人堅持不懈的敗家,再加上西北的犬戎之禍,周平王被迫把都城從鎬京近到了東邊的洛邑,就是河南洛陽。周天子失去了原來的屬地,少了重要的經濟來源,吃穿用度都要靠鄭、衛、晉幾家諸侯接濟。都說拿人家手軟,吃人家嘴短,天子都天天蹭飯了,還談什麼威儀,權威自然江河日下,開始了禮崩樂壞的節奏。
鄭國是與周王室血緣最近的親戚,也是最先跳出來叫板的諸侯,鄭國國君鄭莊公帶著軍隊搶先收割了周天子家的麥子,還拒絕朝見天子。周桓王咽不下這口氣,帶上衛、陳、蔡幾家諸侯,親帥聯軍討伐鄭國,要來個殺雞儆猴,卻沒想自己成了那個“雞”。
公元前707年,鄭國軍隊一舉擊潰天子聯軍,周桓王的肩膀還中了一箭,灰溜溜的逃回了洛邑。這一仗讓天下諸侯都看明白了,時代變了,周天子的權威名存實亡,如今是個靠能力吃飯的時代,於是四方豪強紛紛準備大幹一場,這就從西周進入了春秋,歷史有了爆炸式的發展和變化。以前只有夏、商、西周這些天下共主的歷史,共主之外的事則不甚瞭解,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沒了威信,齊晉楚秦吳越這些諸侯國的歷史豐富起來,共同組成了紛繁熱鬧的春秋史。而天下共主的寶座也從周天子獨佔變成了競爭上崗,人人都有機會,會盟諸候,稱霸中原,成為所有有志諸侯的理想。
二、諸候國先後稱霸,此時打仗還算文雅首先站到舞合C位的是山東的齊國,齊國的出身可不一般,先祖就是給周武王算卦的姜子牙,齊國繼承了先祖的優良傳統,看問題很通透、情商高、實力強,稱霸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處。齊國一面壯大國力,一面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團結天下諸侯,北上幫助燕國趕走山戎,南下幫助鄭國逼退楚國,贏得了一片讚譽。齊國既有實力又有品行,濟恆公眾望所歸,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也是春秋時代最講究、最局氣的霸主。齊桓公以霸主之威,吞滅了周邊譚、遂、鄣等小國,使齊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
齊國附近的宋國也很有來頭,是商朝王室的後人,武王滅商之後被封在宋地成為一方諸侯。宋國也繼承了先祖的傳統,十分擅長做買賣,富商巨賈雲集,國家很富裕,宋國疆域不算大,軍事實力也比較弱,但是理想卻很高遠,也想做諸侯霸主。宋國比較天真,信了齊桓公的忽悠,以為靠“立人設”就能稱霸,他的爭霸策略是佔領道德制高點,豎起了“仁義”的大旗,然而沒有實力支撐的仁義既可悲又可笑。宋國鬧了不少笑話,連國君宋襄公都被楚國擄去做了人質,靠著齊國魯國的面子才被放回國。宋國地處中原交通要地,四面一圈大國,誰打起來了他都得跟著捱揍,曾在86年間遭遇了40多次大戰,可謂春秋時期的人形沙袋。
宋國西面的晉國就實際多了,晉國最初的疆域也很狹小,還地處北方邊陲,周邊戎狄蠻族虎視眈眈,晉國憋屈久了。到了春秋時期,晉國抓住機會,開啟了擴張之路,心無旁騖地吞併周邊小國,還向北掃平戎狄諸國,僅晉獻公時期就吞滅了17國,打服了38國。晉國疆域不斷擴大,成為北方的超級大國,遼闊的疆域也是稱霸最有力的根基。100年間,晉文公、晉襄公、晉厲公、晉悼公先後成為中原霸主,晉國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諸侯。然而晉國沒能吸取周王室的教訓,把遼闊的國土分封給卿大夫,為晉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春秋前期,大國諸侯間的戰爭也有很多規矩,打仗要先公開下戰書,排檔期、約時間、定地點,戰場上雙方也不是見面就開打,要排好陣勢,列好隊形,先由雙方主將發表演講,指出對方哪裡做的不到位,為什麼應該捱揍,如果對方覺得有道理,還可能主動退兵。比如齊桓公率軍與楚國大軍對峙時,齊國的營運長管仲慷慨陳詞,指責楚國不給周天子進貢,不講江湖規矩,還有臉討伐別人,楚國覺得理虧,不但主動退兵,還給周天子送去貢品。這也是因為當時諸侯發展的市場還處於競爭不激烈的狀態,大諸侯國可以吞併周邊小國,大國之間還能保持幾分體面和從容。
三、小國基本被滅了,競爭環境惡劣,諸候國開始下狠手等到春秋後期,小國被滅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諸侯都有兩把刷子,哪個也不是省油的燈,強強競爭日漸激烈,能不能發展都是次要的,一不小心就成了別人嘴裡的肉,誰還有心思遵禮制、講規矩,打仗就開始下狠手了。
春秋末年的吳越爭霸就是走極端的開始,吳國和越國是鄰居,都在東南方向,鄰里關係十分緊張,彼此征戰不斷,吳國率先攻破越國,越王勾踐帶著殘兵,被吳王夫差圍困在會稽山上,走投無路。勾踐展示出狠人的本色,使出了極限三招,第一招,裝孫子,下山投降,畢恭畢敬的給夫差做了三年奴僕,博得同情和信任,得以被放回國。第二招,臥薪嚐膽,奮發圖強,用十年時間,壯大了越國的實力,第三招最毒,為美人計,勾踐給夫差介紹了一位女神——西施,她把夫差迷得五迷三道,不理政事,綜合實力直線下滑。
公元前476年,勾踐率領復仇的大軍,攻破吳國都城姑蘇,把夫差圍困在姑蘇山上,夫差派使者下山求和,因為當年夫差放過勾踐一馬,讓勾踐明白了這種時候絕不能手軟,勾踐逼死夫差,吞滅了吳國。越軍乘勝北上,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代的最後一位霸主。
諾大的吳國轉眼之間灰飛煙滅,天下諸侯震驚。而此時,盛極一時的晉國也玩完了,晉國的三家卿大夫互相打了起來,架空國君,瓜分國土,分裂成南韓、趙國、魏國三個新的諸侯。從此,大國征戰再也容不得從容不迫,那樣雅緻了。
結束語春秋時期打仗以車兵為主,駕車被稱作“御”,是君子六藝之一,所以打仗是貴族的活動,既然是貴族活動就得講禮儀、講規矩,偷襲、迂迴、繞後都是不可能的。這麼看來,春秋時期的戰爭還挺文雅,根本也用不上後世的孫子兵法那套。到了戰國時期,打仗就變得激烈多了,沒人不下死手,不鑽空子,不使陰謀的,這也就有了孫子這號人物發揮所長的空間。咱們也不必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說白了,都是生活給逼的。歷史的車輪往前進,不也給後世留下了《孫子兵法》等十分有益的書嗎?
春秋時代發生的故事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啟迪,這是一個新的時代,儘管諸候國之間屢有紛爭,卻遵守周禮,大家文雅地稱霸,總的來說,處於良性競爭的環境下,也開啟了新思潮的誕生。
-
3 # 史過境遷客
春秋時期以諸侯爭霸為主,戰亂與紛爭頻發。各諸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搶奪土地和人口。先後出現了“春秋五霸”,相繼會盟,稱霸天下,炫耀武力。其中,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最為有名和影響深遠。
武王伐紂後,建立了周朝,是“三代”之中的最後一代。主要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維持了將近八百年的國祚,為中國歷史最長的王朝。其中,東周時期又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階段。
春秋是奴隸社會瓦解的時期。周朝建立後,在商朝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實行了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國有土地制度,迅速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又透過諸侯分封擴大了土地面積,增加了社會財富。另青銅器發展、使用的爐火垂青,引發了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很快便衝擊到了生產關係。
戰國是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推廣,提高了糧食的產量,大面積農田種植成為了。於是,拓寬土地的擁有量,成為了各諸侯國的當務之急。長此以往之下,作為奴隸制經濟的“井田制”就會必然遭到破壞,嶄新的社會經濟亦必然到來。隨之而來的,無疑是社會得全面變化。
春秋戰國是大變革、大動盪的時期。西周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奴隸社會發展到了頂峰,各諸侯國已經不滿足當前的現狀了。進入東周時期,春秋爭霸和戰國兼併成為了社會的常態,戰亂與紛爭不斷。為應付日益嚴重的天下形勢,各國紛紛展開了變法圖強運動。這就不可避免的觸碰到了奴隸社會深層次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拉響了社會變革的號角。土地制度的變革、軍功地主階級的崛起,以及社會財富、權力的重新分配,造成了社會的轉型升級,並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綜上所述,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歷史飛躍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基本奠定了後世社會歷史發展的要素和脈絡,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極為巨大的貢獻,影響極為深遠。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周朝採取的是分封制,即周天子分封各個諸侯國替自己統治各個地方。
直到周幽王時期,周幽王不喜歡諸侯申侯的女兒而是喜歡上一個叫做褒姒的女人,還打算立褒姒的女兒為太子,這就惹怒了申侯,於是跟北方的戎狄打了進來,西周滅亡,之後就是秦穆公互送周平王東遷洛陽,史稱東周。
東周是一個戰亂的年代,主要分為兩個時期:春秋和戰國,中間以韓趙魏瓜分晉國為分割點。
春秋時期有很多小故事,如“退避三舍”,講的是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臥薪嚐膽”
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老馬識途
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嚮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我們再說回平王東遷,之後其實分為兩個部分,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西周公國被戰國時期秦昭襄王滅掉,然後秦昭襄王稱帝,後被六國聯軍攻至函谷關,被迫放棄帝號。
而東周公國本來就已經是個擺設了,還非要刷存在感跟著六國一起攻秦,於是在秦莊襄王時期,也就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派呂不韋滅掉,至此周朝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