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喵喵影片製作

    其實有很多影視回首觀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也越來越豐富,人也越來越成熟,審美觀也會發生變化,看事情的角度也就不一樣了!例如大話西遊、樹先生等,每個年紀段看的感受都不一樣

  • 2 # 春秋小怪

    有這種現象不奇怪,老幼以心觀書,書未變而心已變,也許這就是人生吧!

    要說類似的作品,我覺得就應該是《三國演義》了,我對書中劉備的看法也是幾經改變。

    1、還記得少年時看《三國演義》,對劉備集團的人崇拜極了,感覺劉備是那麼的賢德,關、張、趙雲是那麼的神勇,諸葛亮是那麼的睿智。

    於是就覺得劉備絕對是天命之主,故此他才能得到關、張、趙雲以及諸葛亮的輔佐。

    而曹操和孫權則被我當成了小人看待,我十分討厭曹操的奸詐和孫權的背信棄義。

    同時我也在想,如果能跟劉備生在同一時代的話就好了,這樣就可以幫助他打天下了。

    即使明知最後得到天下的不是蜀漢,但是我依然願意扶保劉備。

    2、但是隨著年齡的不斷成長,我就開始重新審視《三國演義》。

    就開始覺得作者把劉備的人格過於美化了,而關、張、趙雲勇猛的過於離譜了,諸葛亮更是被神化嚴重。

    同時也不再覺得曹操、孫權是小人了,人家曹操把北方治理的井井有條,孫權則開發了江南,分明是也挺不錯呢。

    於是這時候對劉備就沒有了很多敬仰之情,反而開始有點佩服曹操和孫權。

    3、再到後來,我對《三國演義》又改變了看法。

    想想關、張、趙雲、諸葛亮的確沒有小說中寫的那麼牛,而劉備出身又是如此的低,那麼他究竟是靠什麼三分天下的呢?

    想到這我才意識到劉備也許是真的了不起。

    為此我專門去看了《三國志》,發現劉備“仁德著於四海”的說法可不是被羅貫中吹出來的,正史中也是這麼寫的。

    當看到曹操南下荊州,劉備離開新野過襄陽的時候,荊州士民十餘萬自願追隨,一個人的人格魅力到何種地步才會被這麼多人主動追隨呢?

    試問曹操、孫權會有這種人望嗎?再問如果劉備沒有仁德之名還能與曹操、孫權爭雄嗎?答案顯然都是否定的。

    這時再想以劉備的人望想要獲得高官富貴是輕而易舉,何必奔波轉戰一生呢?

    我認為這跟他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有關,只有一個有明確目標的人才能不辭勞苦,雖屢受挫折也要向理想前進。

    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這句話是劉備人格的真實寫照。

    一個有這樣人格的人,我什麼理由不佩服他呢?於是劉備在我心中的形象又再次變得高大起來。

    有時我也曾想,如果能有劉備一半的奮鬥精神,此生必然能成就一些事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灌籃高手》中,安西教練對湘北隊來說有著怎麼樣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