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形與象棋
-
2 # 阿秋帶你看世界
象棋亦作“象碁”,作為古代華人的智慧結晶之一,較為生動的模仿了戰場上兩軍對壘的基本形態,棋盤中一條“楚河漢界”恰似古代楚漢戰場,執棋者或冥思苦想,或運籌帷幄,一副戰場大將風範。
先秦六簙戲用象牙做的棋子。黑白各六枚。《楚辭·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王逸注:“言宴樂既畢,乃設六簙,以菎蔽作箸,象牙為棊,麗而且好也。”洪興祖補註引鮑宏《博經》:“用碁十二枚,六白,六黑。”古代弈之一種,亦曰象戲。
相傳,這種遊戲戰國時已有之。漢劉向《說宛·善說》:“燕則鬭象棋而舞鄭女。”
可以說,在唐代之前,當時象棋的前身被稱為“六博棋(六簙戲的演變)”,棋子也比現在的象棋少許多,只有將、車、馬、卒四種,其實,當時的戰爭中也是這樣,並沒有細化的兵種和火器。
到了唐代,火藥技術逐漸成熟,火器也開始應用於軍事領域。據唐代史書稱,當時有種叫做將軍炮的火器,是用機械將石頭擊發,用於攻城。由於當時的炮就是一種投擲石頭的機器,所以,寫作“砲”,而不是“炮”。
時間發展到北宋,象棋裡又多了象和士,這就已經很像我們如今玩的象棋了,只不過,當時的棋盤路數與現在有所差別,棋盤中“楚河漢界”的分水嶺則是在南宋才開始成型的。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金鵬十八變》、《橘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象棋譜》等。
甚至,還傳出了很多關於象棋的歌謠:
小卒過河頂大車小卒一去不回頭重炮將——無子墊馬回頭——不如驢一盤象棋下三天——棋逢對手象棋鬥勝——紙上談兵豆腐板上下象棋——無路可走圍棋盤裡擺象棋——不對路數馬跳窩心,不死也昏單車難破士象全單車掛炮,瞎胡鬧
大家都知道,我們玩的象棋中的“象”有兩種,一種是王侯將相的“相”,另一種是大象的“象”,這倆同音棋子為什麼有如此差別呢?
實際上,這枚棋子最初的確是“象”,在早先出土的象棋中,棋子都是立體的,有點類似今天的國際象棋。到了宋朝,為了製作方便,簡化成了棋子上平面刻字,從宋代的文物象棋中來看,棋子上也是“象”而不是“相”。
中國曾出土了一套北宋時期的象棋,做工十分精良,銅製的棋子直徑大小不等,正面刻有車馬砲等字樣,反面則是象徵著棋子的圖畫。將是坐在椅子上督戰的將軍,威風凜凜;士則是穿著裙子的女將;車是有著大輪子的輜重車;馬是奔騰而起的駿馬;砲是炮手站在投石機旁;象的圖畫就是大象,並非我們想象中的“王侯將相”指點江山。
怎樣?是不是跟大眾認知有所差距?原以為士是護衛在將帥旁邊的守衛,沒想到居然是部隊中的女官,甚至,車的形象也並非是一往無前的戰車。也許這就是當時的人們心中的戰爭吧,那麼,“象”作為中原大地有史以來極為稀缺的兵種,為何也出現在了象棋棋盤上呢?
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大象還真不少,對於大象作戰的記載從商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大象也是商朝極為重要的家畜,其地位僅次於馬匹。大象力大無窮,可以負重運貨,耕田更是一把好手。商朝的人們把馴服的野象訓練成象陣,由馴獸師驅趕衝入敵陣,威力極大。但是,這裡所說的僅是驅趕,有別於文學作品中乘騎大象作戰。
原本中原北方也是有大象存在的,後來到了漢晉,由於種種原因大象在北方絕跡,這時候南方地區還是有不少大象的,南方國家也曾向北方政權進貢過一些,其數量應該不多,並且,史書上詳細記載了此事。
到了南北朝中晚期,終於有梁朝士兵乘騎兩頭大象作戰的故事了,可這場戰爭梁朝卻輸了,這也並沒有體現出象兵的所向披靡。
唐朝時期外交活動頻繁,華人也逐漸瞭解到遠在大海之外許多國家都有強大的象兵,如:古阿富汗就有大象幾百頭,十個士兵坐一頭戰象,士兵們手中拿著長兵器,象鼻卷著長刀作戰,十分生猛彪悍。
970年,北宋南方,有個邊陲小國叫“南漢”,就地組建了大規模象軍,這時的象軍才有了強盛兵種的模樣,大象身上披著重甲,象牙上也綁上鋒利的矛尖,戰象背部搭建木質塔樓,包覆鐵甲,溫順的大象赫然化作可怕的作戰單位。
並且,象背的塔樓共有三層,分別有弓箭手、瞭望兵、步兵各司其職,大象負重十分可觀,所以,裝備重甲後防護力的衝撞力十分可觀,南漢在滅亡前都曾藉著本國象兵之力在與鄰國的作戰中大佔優勢。
由此可見,一定是南漢的象兵給了唐宋時期的華人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所以,“象”才作為作戰單位被放在了象棋的棋盤上。
象棋不愧是模擬了戰爭的遊戲,就連象的走法也充滿了華人的智慧,因為象不易控制,所以,它並不能走直線,又因為象的步伐較大,所以,可以連走兩個對角線。象揹負的軍糧輜重武裝太沉了,所以,沒法渡河,這一切則顯得十分貼切。
至於象為什麼只能走田字格呢?在此就給各位開個腦洞吧,可能是當時大象的食量太大了,士兵很難餵飽,以至於大象們經常偷偷跑到農田裡去偷吃些莊稼吧。
可以說,世界上的4大棋類(圍棋、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將棋)都與本國家的政治制度有關。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 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專案。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
回覆列表
我們知道,大象生活在熱帶。而我們“象棋” 起源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們都住在亞熱帶和溫帶,那時候交通不方便,大部分人根本沒見過大象這種動物,即使偶爾有人看見過,也只是當一種奇怪的動物來看,絕對不會大量地用於戰爭。
而從其他一些中國產棋種的命名規律來看,“圍棋”因為是靠的把對方圍困至死,所以叫“圍棋”。“五子棋”是靠連“五子”獲勝,所以叫五子棋。都是很直接的命名方法,那麼對於一個從來不用“大象”來打仗的民族,用這種動物來命名這個棋,不是太奇怪了嗎?
在甲骨文中,“象” 這個字被造出來,確實只有一個意思,就是“大象”。
看到沒,一模一樣,甲骨文裡,那就是一頭大象啊!
造字解說:象
甲骨文像長鼻、長牙的大型動物。
造字本義:鼻子超長、體形超大的食草動物。
因形體龐大優美,鼻子曲長,富於視覺震撼力,古人遂以象借代萬物之形。
那麼這個借代怎麼來的呢?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似乎給出瞭解釋:
“韓非曰。人希見生象。而案其圖以想其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似古有象無像。然像字未制以前。想像之義巳起。故周易用象為想像之義。”
大概意思是 —— 韓非子說,人們很少見到真的大象,於是按照它的圖來想象它的樣子。所以後來人們都把自己想象的東西叫做“象”了,古代有“象”這個字,卻沒有“像”這個字,那是因為“像”這個字是後來根據“想象”這個需要造出來的,所以邊上加了一個“人”字旁,而在這個“像”被造出來之前,大家就都用“象”來充數了。——這個解釋,是非常符合古代文字的形成規律的。
所以,以“象”借代萬物之形!世人說“眼見為實”,眼見的是形(象),無形無象則不可見。
究到這裡,我們離答案不遠了。
“象” 取它的引申義:現象、景象、氣象、象徵等意思。
那麼好,象棋的棋盤就是一個戰場,一個高度概括的濃縮的戰場。
所以這種棋是一種“模擬戰爭之象”,“象戰爭之形”的棋類遊戲。簡稱,就是“象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