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法有云
-
2 # 景星卿雲98
嚴格來講,漢字並沒有絕對的正確和統一的筆順,只能是某一地區某段時間群規定的相對正確的筆順。所以筆順的變化是因時間變化而有所變化。但是大體不變的幾種順序分為: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內後外,先中間後兩邊等幾種順序。
-
3 # 輕若浮萍韌如蒲草
的確有些筆畫與我們之前的不一樣了,比如“衣”這個字,最後一筆變成撇了。有一種說法是跟古時候毛筆字的書寫順序一樣了,這樣寫出來的字更好看。
-
4 # 袁聰
現在漢字的筆順與先秦以前的帛書、陶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書寫是不相同、不一樣、不一致的。
現代漢字的標準楷書,是中國漢字演變、變化、變形、變通,在中國歷史上的出現是東漢後期,直到東漢中國歷史上著名、偉大的漢字學家:許慎著的《說文解字》的出現,才基本定型、定調、定論。是漢字成熟最晚的標準字型,橫、豎、撇等筆畫起筆處用斜角,結構左肩聳撥,最充分地滿足了筆勢和右手書寫的特點。它的點畫系統嚴密,字形逐漸定型為方塊漢字標準字型。
漢字的演變、發展過程如下:
一、文字起源,約6000~7000年前。
傳說一:伏羲八卦說,文見《周易•繫辭》。
傳說二:神農結繩說,文見《莊子•胠篋》。
二、倉頡造字,文見《荀子》。
三、科學說:漢字是中國古代中華民族共同智慧的結晶。人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生活中,因時因地不斷觀察、研究、思考和創造,並經過若干年的積累,走過了刻劃符號的雛形期,經歷了圖畫文字的框形期,然後邁入了文字書寫的成熟期。
四、漢字分為:象形文字———透過描摹字,所概括的客觀實體,來表達字義的一種造字法。
指事字———是運用指示性符號,來指稱物體中的一部分,或表現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會意字———是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代表某種物體的圖形,以表示新義的造字法。
形聲字———是以聲符表示字的讀音、以形符表示字義類屬的兼表聲義的造字法。
五、甲骨文:約3000年前,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發現於商朝殷墟,今河南安陽小屯村。
六、金文:形成於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為金文。出土的商、周兩代銅器以鐘鼎為最多,所以又稱為鐘鼎文,後世也稱之為大篆、籀文。它上溯殷墟,下至戰國,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寫法上,都與甲骨文先後承接。
金文同甲骨文相比,形體結構變化不大,偏旁位置不固定,形聲字比甲骨文有了進一步發展,訛變也有所增加,由於書寫工具和所依附的質料不同,態勢有了明顯的差異,字型圓潤渾實,中間雜有肥筆。
七、大篆:形成於西周末、東周初的時期。先秦古文、金文,可通稱大篆。
儲存至今的除金文外,還有刻在石器上的石鼓文、詛楚文。其筆畫整齊,圓轉勻稱,比小篆結構繁複。
八、小篆:形成於秦統一中國以後的漢字規範化字型。又稱秦篆。是在秦相李斯的主持下進行的文字改革,是漢字發展史上第一次統一文字的運動,其辦法是把秦國使用的篆書,加以整理和簡化,作為標準文字,推行全國。
小篆的特點是:1、定型化;2、統一化;3、線條化;4、簡化了結構,整齊了形體,圖畫性減弱,符號性明顯加強。由而至此,古文字已接盡尾聲,小篆成為漢字的“最終”形式,代之而起的是隸書。
九、隸書:興於戰國晚期,成形於西漢中期。分為古隸和今隸。
古隸:又稱秦隸,是漢字由小篆演化到漢隸的一種過渡形體。它同正式的小篆並行於社會,是佐助篆書的一種書體。秦隸還相當接近於小篆,但把勻圓宛轉的曲線簡化為方正平直。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今隸:又稱漢隸,是今文字的開端。筆勢舒暢,波折俯仰,是對斂束無波的古隸加工而成的筆畫。
今隸隸書突出了幾種筆畫:長橫、撇、捺。成熟隸書的長橫,起筆形成“蠶頭”,收筆形成“雁尾”。撇(波畫)極為向左伸展,捺極為向右延張。
今隸:它結束了古文字時代,開創了今文字的新時期,使漢字形體發生了質的變化。
今隸:由象形的音節表意文字階段,過渡到符號的音節表意文字階段,徹夜地改變了古漢字的象形面貌,進一步聲化和符號化。最重要的標誌是———把曲折宛轉的線條變成了點、橫、直、曲、撇、捺、挑、鉤的筆畫,極大的擺脫了線條的束縛,整個字型方正平直,稜角鮮明,成了不象形的象形漢字。
十、中國大陸上世紀,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漢字簡化,大多數由繁體漢字簡化成我們今天使用的簡體漢字。
-
5 # 古城晨早
筆順,筆順,就是寫字的筆畫順序和寫字比較順手。字型的演變、書寫工具的進化和個人書寫習慣都會使一些字的筆畫書寫順序發生改變。因此,我覺得,除非是為了應試,記住一些字的筆畫順序以外,自己平時寫字,怎麼能把字寫得工整和好看就行。如果是書法寫字,那就更隨意,為了達到一些藝術效果,甚至會刻意違背所謂的原則,讓字生動活潑起來。
-
6 # 禮行天下2020
漢字的書寫順序
和古人的尚右有關係
漢字為什麼一直保持著直行從右往左書寫的傳統?這可以從漢字書寫材料、書寫工具、漢字特點及文化傳統來加以解釋。
最早的書寫材料甲骨是呈狹長形的,豎著在上面刻字比橫著刻字顯然要方便得多,在這些專為佔ト用的甲骨上寫字都是嚴格規定了部位和書寫順序的:在龜甲上刻字,一種是在左右邊緣部分刻,順序是從外向裡;一種是在龜甲中縫兩邊刻,順序是從裡向外。殷代文字已是成熟的文字,其直寫的習慣肯定會對後代產生相當的影響。
方塊漢字,一字一義,既不用拼讀組合(古漢語的詞絕大多數都是單個字),又少有連寫,橫寫的書寫速度和閱讀速度都並不比直寫快,因此“橫豎就是那麼一回事”。我們幾千年來的書寫工具之所以是那麼複雜的一截竹管,前面綁上一撮動物毛的毛筆,而不是如埃及人那樣的乾脆而方便的一截蘆葦,或是用一根木棒、一支竹籤,大約是為了要握著離紙面遠一些,以免塗壞了前面寫的字,而古人之所以強調練字要懸腕,我想主要也是這個原因吧!
至於漢字從右往左的寫法,據寫過《書於竹帛》一書的錢存訓博士說,這與書寫竹簡的方法有關,因為寫字總是右手書寫,其左手來執簡,每寫完一簡由於手順的關係,放在右側較為方便,順次排列起來,就自然形成從右到左的順序。這樣的解釋似乎還缺乏說服力。
如果僅從書寫的方便這一角度來看,倒是左手握簡,寫完一簡之後置於左邊比較方便。之所以會採用一種不那麼方便的順序,應該是和古人的尚右有關係的。竹簡的年代正是尚右的時候,也就是認為右比左要尊貴,因此一物之“首”當然要置於而“尾”置於左了。
回覆列表
用我們現在的書寫筆順跟原先的去做對比,是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但是更多的基本上是相同。
原先的筆畫筆順,他遵循的一個書寫規律就是從第一筆的末端到第二筆的起筆,以它的線路最短為優先。
我舉個例子吧,比如“乃”字。
如果按照先前的筆順來說寫的話,這一個字是先寫撇然後再寫橫折折折鉤。但是現在的教材裡頭,這個字的筆順剛好相反。
我們學過行書或者草書的朋友都知道,如果先寫撇。接下來再寫下一個筆畫,這樣的書寫速度會比先寫橫折折折鉤再寫撇來的更快一些。
而這點的區別正是先前的筆順跟現在筆順的最大不同之處。但是,按照現在的筆順規則來講,絕大部分的書寫筆順跟先前的筆順還是一樣的,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這種情況,會比較少見。
至於筆順的演變,這會涉及到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行書和草書字型的書寫,它們本身就比較自由,瀟散,對筆順的要求並不高,而它們的書寫會影響到後來學習書法的人的筆畫書寫順序;
第二個方面是關於中國在解放初期進行漢字簡化而帶來的筆順的改變。
中國在解放初期進行漢字的簡化,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文盲的數量,當時在漢字簡化的時候,很多是採用了草書的一些簡寫字。而這一些簡寫字的書寫規律。當時主要是按照“香”字為代表的的規則來進行的。
比如:先上後下,先中間後兩邊,先撇後捺,先裡頭後封口等等。用一個字來演繹了楷書的全部筆畫筆順的書寫。
總之,
在現實的手寫中,我們對筆畫筆順並不是十分講究。他真正應用的地方,我想除了小學考核筆順之外,也想不出它在其他地方有什麼作用,如果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講,筆順的現代規則完全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