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圖怪談
-
2 # 居莽蒼者
很多啊,法國、英國、中非都有過這樣的歷史,包括中國在辛亥年後也有過兩次。高棉、荷蘭、西班牙都曾經是共和國,如今是君主國家。
-
3 # 曉帆輕舟
西班牙是歐洲近代以來的老牌君主制國家。不過,也曾出現過“君主制——共和制——君主制——軍人獨裁——君主制”的變化:
十九世紀70年代,西班牙有過曇花一現的第一共和國,旋即恢復到君主制。
進入二十世紀後,西班牙政局跌宕起伏。1931年,出現第二共和國。可是,右翼軍人佛朗哥在納粹支援下,透過三年內戰,以武力推翻了共和政府,於1939年開啟了長期的獨裁統治,直到1975年去世為止。
【獨裁者佛朗哥(1939——1975年執政)】但是,佛朗哥統治時,並沒有自立為國王,而是挑選了原國王后裔胡安·卡洛斯從小進行培養。佛朗哥晚年,宣佈胡安·卡洛斯將是未來的國王。
1975年佛朗哥死後,胡安·卡洛斯成為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不久,這位新國王順應歷史潮流,並沒有像佛朗哥那樣繼續獨裁,而是毅然將西班牙引向君主立憲制的軌道(1978年開始了這一體制)。
因此,佛朗哥死之後的西班牙君主制,並不是簡簡單單恢復到1931年之前,而是確立了與現代英國比較相似的君主立憲體制。此後,西班牙的君主立憲制基本上運轉平穩。
胡安·卡洛斯一世國王(1975——2014年在位)三年前,西班牙實現了新老國王的順利交接:胡安·卡洛斯一世退位,王儲費利佩繼位。
-
4 # 為理想而去追往明天
當然是有的,如亞洲有科威特、約旦、阿曼、卡達、巴林、沙烏地阿拉伯、高棉、不丹、日本、泰國、汶萊:歐洲有英國、盧森堡、挪威、瑞典、西班牙、丹麥、荷蘭、比利時、摩納哥、列支敦斯登:非洲有摩洛哥、賴索托、斯威士然:大洋洲有東加。 君主立憲制,或稱“虛君共和”,是相對於君主獨裁製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透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其特點是國家元首是一位君主(皇帝、國王、大公等等,教皇有時也被看做是一個君主)。與其他國家元首不同的是,一般君主是終身制的,君主的地位從定義上就已經高於國家的其他公民(這是君主與一些其他元首如獨裁者的一個區別,一般獨裁者將自己定義為公民的一員,但出於客觀需要他必須掌權為國家服務),往往君主屬於一個特別的階層(貴族),此外世襲制也往往是君主的一個特點(不過在這一點上也有例外)。 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權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
5 # 昭楊
比如1804年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被拿破崙帝國所取代,而拿破崙帝國1815年敗亡後,接著是波旁復辟王朝和七月王朝。然後七月王朝被第二共和國所取代。第二共和國在三年後1852年又被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推翻。直到普法戰爭後第三共和國建立起來,法國共和制度才最終穩定下來。也就是說,從1804年到1870年,法國僅有三年的時間是共和制度,其餘都是君主制(帝國和王國)
還有一個是荷蘭,至今荷蘭仍然是王國,不過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兩百年裡,荷蘭一直是共和政體。但1815年,荷蘭順應當時維也納會議的保守主義政治趨勢,改共和國為王國。
第三個例子就是40年前的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去世後指派波旁王朝巴塞羅那伯爵胡安卡洛斯即位,這就是今天西班牙王國政體的由來。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三個例子並不是為了說明這三個歐洲國家政治出現了倒退,以法國為例,第一帝國是近代法國國力的巔峰,知名的拿破崙民法典在此時制定。而波旁復辟王朝是法國新聞自由和議會制發展的重要階段。而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國是法國經濟建設的高峰和資本主義發展的高峰,19世紀的法國四個王朝雖然有君主,但是政府組織形式和政治運轉方式其實都相當現代化。反而是大革命時期的第一共和國時代,倒是出現了雅各賓過度專政和鎮壓旺代起義這樣的慘劇,導致數十萬法華人的死亡
而對於荷蘭,國王奧蘭治家族其實早在16世紀荷蘭反抗西班牙的獨立戰爭中就具有領袖地位,獨立後 共和國國家元首執政一職一直由該家族人士擔任,因此從共和制轉君主制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而70年代的西班牙政治轉型就更能說明問題,之前西班牙雖然名為共和國,但實際上是由佛朗哥為首的長槍黨壟斷政權,對內高壓統治,加泰羅尼亞和巴斯克等少數族裔問題也是這個時候埋下的禍根。直到波旁王朝王子胡安.卡洛斯即位後,西班牙的民主改革才拉開帷幕。
因此,共和制和君主制只是國家政治組織形式,更確切的說只關係到國家元首的產生形式和合理任期。一個國家政治實質到底是民主還是獨裁和這個形式關係其實並不大。
-
6 # 曉暢天下
古羅馬不就是嗎,繼承了古希臘的共和體制併發揚光大,有類似現代國會的元老院,再由元老院提名推舉出一名或多名執政官和護民官,相當於政府總統總理啦,三軍總司令啦上臺帶兵或執政,任期均有年限,諸多國家權力均受元老院節制。
給羅馬共和制度的改變注入關鍵催化劑的,就是差一點就顛覆整個羅馬文明的斯巴達克斯的奴隸起義!為鎮壓起義,元老院下令各路護民官和執政官帶兵征討,也允許私募軍團,這就直接塑造了歷史上有名的羅馬三巨頭,即凱撒,龐貝,克拉蘇這三大軍閥的出現,最終凱撒在軍閥混戰中獨佔鰲頭,凱旋羅馬,後徵高盧,帶兵入埃及干涉內政並娶豔后,極大的擴大羅馬的版圖和政治影響力,輝煌的戰功迫使元老院不得不一次次將榮耀的桂冠,頭銜和各種特權加在凱撒頭上,權力產生獨裁,至此,共和制的羅馬進入了凱撒獨裁製階段。
沒幾個年頭,擁有無上權力並極度蔑視元老院的凱撒就把性命交給了壓抑許久後惱羞成怒的元老院,因為羅馬共和國的根本體現就是元老院制,即議會制度,凱撒的獨裁就是挑戰羅馬的共和精神。
後來,凱撒的養子屋大維,利用權謀取得元老院的支援,在徹底征服埃及後,上臺執政,自他開始,運用權謀和手段讓羅馬執政官等國家重要職務世襲化,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將自身的地位合法的凌駕於元老院之上,頭銜凱撒,也就等同於羅馬皇帝,至此,可以說,羅馬共和國進入了君主制,直至分裂為東西兩個羅馬並依次滅亡。
中間有些敘述得很籠統,大家可以搜搜古羅馬研究一下,會認同我的觀點的,就是古羅馬是由共和制轉變為君主制的。
回覆列表
做過共和國的國家,有人想稱帝想讓國家回到帝制,需要克服的難度就是,他即使稱帝或者成為國王,已經沒有了以前帝王的神性。一旦王冠或CROWN掉在地上沾滿塵土,它就不能再發出光彩。
有個國家喜歡沒事變換體制玩(你神經病啊!),那就是法國,它的制度轉換就很能體現這一點。
法國大革命之後,本來一開始還是較為尊敬波旁王朝的末代國王路易十六的,奈何他自己作死,想要勾結奧地利等國外勢力恢復他自己的權力,結果被革命者發現,他也就掉了腦袋。
法國大革命
於是波旁王朝推翻後法國變成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然而這個共和國內部傾軋很多,最終上臺的是獨裁者拿破崙。拿破崙對外戰爭一直在勝利,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威望,也就挾此勢頭稱帝,然而他是小貴族出身,這種身份上的巨大跨越也逼迫他要搞舊時代那一套:剝奪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的同時迎娶了奧地利公主,並要求教皇為他加冕。
等到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垮臺後,復辟的波旁王朝更像是歐洲其他國家為了安定法國並壓制革命所扶植起來的維持會。波旁王朝沒有以前那種理所當然的統治權,隨時都有可能被革命取代。於是在1830年,更懂得討好資產階級的奧爾良王室在革命後上臺,於是波旁王朝結束,奧爾良王朝成立。這個時候的王朝可以隨時被革命推翻,被取代了。
路易·菲利普
民眾並沒有對奧爾良王朝滿意太久,1848年席捲全歐的革命中,奧爾良王朝垮臺,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建立。然而民眾繼續搖擺,這個時候參選總統的是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他靠著叔父拿破崙的威望在農村獲得了大量選票。可見此時雖然經歷了多次革命,共和制理念在大城市深入人心,農村地區還是很依賴執政者權威。
1853年,路易·波拿巴政變上臺成立法蘭西第二帝國,他成為拿破崙三世。這個時候他這個皇帝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皇帝了,不需要教皇加冕,也做的戰戰兢兢。他的根基不是君權神授,而是叔父留下的巨大威望,和他執政的績效。換句話說,他雖然是個皇帝,但他也得和民選總統一樣保證法國的快速發展。於是在普法戰爭他被俘獲,法國遭遇巨大災難後,法蘭西第二帝國就垮臺,法國也擺脫了對拿破崙的過度崇拜。自此之後無論怎麼改變憲法,法國都是共和國了。
路易·波拿巴
可見在王國到共和國的過程中,會有舊勢力的復辟(波旁王朝),也會有獨裁者趁機上臺(法蘭西第二帝國),但是民眾知道了自己的力量,也讓任何後退變得不合時宜,很快就被推翻。新時代的獨裁者也不再是天生高人一等,而也需要考評績效,維持國家快速發展,稍有不慎就會被民眾推翻,舊時代君權神授的君主制已經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