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琳瑞雙寶

    朱瞻基天資英暢,敬禮大臣,勤恤民隱,慎於用人,嚴懲貪官汙吏,或說臣下有過失,密加詳察,實則加罪,誣陷則重懲誣告之人。由於他出色的治理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在明代,朱瞻基是繼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之後,鮮有有作為的皇帝,而朱瞻基是為數不多的一個,因為他為大明朝貢獻了一個“仁宣之治”。朱瞻基的父親是仁宗朱高熾,雖然在位僅一年,但因為成祖常年累月、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多年以來朝中政務都是由朱高熾代理,所以他有很多實踐自己施政方針的機會,對“仁宣之治”的貢獻是很明顯的,至少改變了永樂一來,朝廷內外壓抑、緊張的政治空氣,還了臣民一個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尤其在朝內,朝臣們從永樂的高壓下解放出來,敢言善諫,明仁宗把這個好的傳統留給了朱瞻基,朱瞻基也是一位善於納諫的皇帝,在軍國大事上,能聽取臣下的意見,比如在即位之初,他聽從閣臣、大學士楊榮的建議,率兵親征,平定了懷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亂,維護了皇室內部的穩定;交阯(即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初設有交阯布政使司)叛亂,朝廷數派大軍征剿,均吃敗仗,朱瞻基聽從楊士奇、楊榮等人的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這個未必是好事,停止用兵,軍費雖然節約了不少,但交阯卻再次獨立了)等等。應該說,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關係最為融洽、政治相對清明、社會較為和諧、經濟穩步發展、邊防比較穩固的時期,基於此,所以史家把這段時期稱為“仁宣之治”。

  • 2 # 鐵男說經濟

    施政上,應該說是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生活上,則應該是個挺有趣的人。

    先看看朱瞻基登基時候的歷史背景:

    有利的條件是,該折騰的,前面朱棣已經摺騰完了,大興土木,大舉用兵,都由朱棣完成,他接手的是一個內無耗大工程,外無致命邊患的帝國。

    不利的條件是,朱棣多年折騰,國家已經是超負荷,且有一個虎視眈眈的二叔在隨時準備奪位,藩王問題是一個定時炸彈。

    在這種情況下,朱瞻基的歷史使命主要有2個:

    1、讓國家完成從開創到平穩發展的轉變

    2、解決藩王威脅中央政權的問題

    應該說,他完成得非常好。

    第一個使命,他爹朱高熾已經初步扭轉了國家的方向盤,給了他一個好的開端。他接下來就是教科書上見慣了的,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了。在他這10年裡,的確是不折騰,不給百姓加負擔,給了這個負擔日重的帝國喘息的機會。他手裡的大明帝國還算既平和由繁華,完成了歷史的轉身——嗯,在他兒子那裡不小心閃了腰,這是後話。

    第二個使命,在他二叔終於造反了之後,他選擇御駕親征,幾乎是兵不血刃地就解決了這場叛亂,把帝國的損失壓到最低。接下來就是綿裡藏針地向其他藩王開刀,或明或暗的逼藩王們交出受眾的軍隊,加大對藩王的限制,讓他們再也撲騰不起來,造反不起來。困擾明朝數十年的藩王問題終於在他手裡塵埃落定。

    應該說,一個皇帝,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執政期間國家的情況也算安定,就算是明主了。所以說朱瞻基的評價在明朝皇帝裡,向來也比較高。

    宣宗是爺爺嘴裡的我家太平天子,是臣子們眼中的小太宗。還是有不少粉絲的。

    宣宗是個很幸運的人,從政治家的角度來說的話。他的政治生涯中並沒有遇到什麼強勁的挑戰。他有一定的才幹,可以擒叔叔,破朵顏。但是真正遇到牽扯大局的問題,會顯得猶豫不定。對於安南的棄守,他傾向於棄,又不甘心於棄,在選將的一再失敗後,無奈的接受了棄的事實。

    對於國都的選擇,他不願回南京,但是也不名正言順的確立北京,南京依然是京,北京依然行在,仍然是仁宗未完成的局面。

    他死的時候,內地的民變已有萌芽,外部的瓦剌坐大。雖然事情要到正統年才會變得棘手。感嘆一句,東南的民變 西南的苗亂 北方的蒙古在正統十三年同時爆發,于謙能處變不驚,次第平之,確實是社稷之才。宣宗能否處理好那種全面危機的局面,也許要打問號。

  • 3 # 這些歷史要讀

    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價明宣宗朱瞻基,那就是:他是一位有作為的守成之君!

    客觀來說,終明一朝,朱瞻基都算得上是少有的治世明君。明朝開國以來,先後經歷洪武、永樂和洪熙幾代君王半個多世紀的國力發展和積澱,國勢正如日中天。因此,朱瞻基從其父皇手中繼承的,可是一個強盛的大明王朝。

    而作為一名守成之君,朱瞻基雖然沒有像自己太爺爺明太祖朱元璋那樣開疆拓土,也沒有像自己爺爺明成祖朱棣那樣五徵蒙古、七下西洋,宣揚國威。但他在位期間,進一步對永樂朝所遺留的一些問題和弊端進行調整,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

    此外,朱瞻基重視與民休息,對內對外都儘量減少大規模用兵。他不僅停止了勞師無益的安南之役,也結束了耗費巨大的鄭和下西洋行動,使明朝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明朝財政得以穩步恢復。可以說,宣德一朝稱得上是明朝百姓生活過得最好、最安穩的時期。他與自己父親共同締造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段盛世——“仁宣之治”

    而這一點,我們透過一種商品的發展,也能看出宣德時代的繁榮昌盛,那便是青花瓷

    宣德青花瓷,堪稱瓷器中的珍品,以其精湛的燒製技術和精美的繪圖,被譽為“開一代未有之奇”。前些年在香港的拍賣會上,一個宣德年間的青花魚藻紋十稜菱口大碗,竟拍出了兩億的天價。

    而宣德瓷之所以能產生如此高的藝術和工藝成就,其實正是得益於宣德時期明朝強盛的國力和極高的社會發展水平。因此,宣德時代應該是明朝最為穩定繁榮的時期,是明朝百姓生活最好的時代。

    但是,朱瞻基也給明朝留下一個巨大的隱患,那便是“讓太監有文化”!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朱瞻基也有其過失。而這其中最大的一項過失就是,他親手開啟了一項明朝的政治頑疾——宦官專權

    實際上,明朝是一個從立國直到亡國,都充斥著政治矛盾的王朝。立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因有感宰相制度對皇權的威脅,便毅然廢除了早已在中國延續1500多年之久的宰相制度,使封建皇權進一步得到強化。

    然而,失去宰相的輔助後,國家的一切大小事務,全都壓到皇帝身上,這又使得皇帝越發的力不從心。於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便確立內閣制度,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就代替了過去宰相的部分權力。明朝以前,宰相作為百官之首,同時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使其成為制衡皇權的主要力量。而朱棣所確立的內閣,其實就是“私人秘書機構”,它只擁有議政權。而決策權則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至於行政權則下放到六部去。

    然而,隨著明朝的發展,文官集團開始不斷座大,伴隨而來的就是,得到文官集團支援的內閣,其權力也不斷增強,不再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機構”那麼簡單,而是逐漸走向皇帝的對立面,開始成為制約皇權,甚至監督皇帝的機構。

    而這種情況,在朱瞻基在位期間開始越發明顯。因此,朱瞻基急需扶持一股親皇帝的近臣勢力,來遏制和打壓文官集團,以便鞏固皇權。最終,朱瞻基將目光投向了自己身邊的宦官。

    儘管,當年太祖朱元璋曾留下遺訓,嚴禁宦官干政。但面對那些整天揪著自己不放,咄咄逼人的文官,朱瞻基也顧不上那麼多,他更傾向於選擇信任自己身邊的那些沒了寶貝的宦官。於是,朱瞻基邁出了那可怕的“第一步”,他開始教授宦官讀書,然而培養一些有文化水平的宦官出來,讓他們參與政治。而朱瞻基這麼做,就打開了明朝宦官專權的潘多拉魔盒!

    當然,在朱瞻基培養出來的“高學歷”宦官幫助下,他的工作確實省心了很多,既遏制了文官集團,又能分攤自己部分工作。如此一來,自己閒來無事,還能抽空玩玩蛐蛐,其樂融融。但從此以後,這些有文化的宦官便掌握了皇帝賦予他們的批紅權,具備了專權亂政,禍亂朝綱的資本。此後的明朝,成為歷代中宦官專權最為嚴重的時期,湧現出諸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一大批權傾朝野、禍國殃民的奸宦。

    此外,由於過度依賴宦官,也導致明朝後面的皇帝也變得越來越懶、越來越奇葩。像嘉靖、萬曆這兩位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都是出了名的懶,二十多年不上朝;像正德、天啟兩位皇帝更是不務正業,不理朝政。因此,朱瞻基雖然也算是一位明君,但他同時也對明朝的滅亡有著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

  • 4 # 彩虹妹妹說歷史

    看《大明風華》,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讓人又愛又憐!熬死了爺爺朱棣,熬死了太子朱高熾,辛辛苦苦搶到了男一號的位置,但是風頭還都被兩位叔叔給搶走了。本來這些也都無所謂,他年輕啊,這就是資本。然而,一夜之間,從意氣風發一下子變得萎靡不振。

    那麼,朱瞻基到底是怎樣以為皇帝呢?

    從奪位史看朱瞻基

    朱瞻基劇照

    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他明太祖朱元璋曾孫,明成祖朱棣之孫,明仁宗朱高熾之子,他是朱棣欽點的皇太孫,可見朱棣對朱瞻基已經是喜歡的不得了。首先,朱瞻基的出生,就不凡。他一出生,奶奶就抱著他去見爺爺。朱棣仔細端詳說:“此天日之表,且英氣溢面,服務夢矣。”意思就是夢裡的孫子模樣和朱瞻基一樣一樣的,很有英氣!

    後來,當了皇帝的朱棣對大孫子的喜愛日甚一日,朱瞻基13歲那年,朱棣就立他“皇太孫”。朱瞻基14歲那年,一次,朱棣要會見外國使節,那天,他心情不錯就決定出個對聯考考大孫子。他出上聯:“萬方玉帛風雲會”。朱瞻基立刻對道:“一統山河日月明”。才氣和霸氣渾然天成,深得朱棣喜歡。

    朱棣死後,本來是想讓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繼承皇位的,因為太子一族實在是太弱了,根本不是朱高煦的對手,也怕難以服眾。但朱瞻基不願意這樣的安排,而選擇了對抗。

    首先,需得到宗親的支援。在古代宗室對王族的興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於是朱瞻基就用仁德感化其他宗親,以此來贏得支援。之後再與其二叔對抗,最終,朱瞻基在這場王位爭奪中贏了。他學會了他老爹的仁義之術和懷柔之術。對臣子來講,伴君如伴虎,有一位仁慈的皇帝總好過天天面對暴力殘忍的主子,那是一不小心就會掉腦袋的事情,誰敢開玩笑?而對於百姓來講,天子仁慈愛民,就是最大的福澤。相比之下,其二叔朱高煦就顯得暴戾殘忍,從人心上來說,朱瞻基就是最大的贏家,這就是所謂的:“得民心者的天下!”最後,朱瞻基登上了皇位。

    從興趣愛好看朱瞻基

    朱瞻基,是一位愛好廣泛的皇帝!也正是由於愛好眾多,也被稱之為“不務正業”的皇帝,其實不然!

    朱瞻基從小跟著朱棣,因受其寵愛,所以接受的教育比較全面。他文化素養很高,晚明學者黃景昉就評價朱瞻基:“詩畫皆入神,詩長篇絕句,滾滾不窮。”同時,常跟朱棣外出征戰,所以他自小就英勇尚武。可謂是:文武兼備。

    第一愛好----繪畫。朱瞻基在繪畫方面的造詣,已經可以達到專業水準。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會,每每自己創作出一副滿意的作品,他還會落款送給臣子,他對於小動物的繪畫拿捏的最到位,尤其在畫鼠這件事上還有一段故事,這裡在且不提,《苦瓜鼠圖》就是一副他的得意之作。在藝術這條路上,他是越走越遠,也是越走越瀟灑!

    朱瞻基繪畫作品

    第二愛好----設計。朱瞻基喜歡設計,“宣德爐”就是他參與設計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用黃銅鑄造的銅器。也正是由於朱瞻基愛文藝,所以明初文藝氛圍濃厚,其影響甚至飄洋過海,改變了一些鄰國的文藝氣氛。

    第三愛好----作詩編曲。下面摘抄一首與大家共同分享。

    瀟湘八景畫·江天暮雪

    大江東去天連水,薄暮蕭蕭朔風起。

    須臾吹卻凍雲同,六花亂撒滄波里。

    橋南橋北樹槎牙,隔浦紛紛集晚鴉。

    馬嘶百折蟠雲路,犬吠孤村賣酒家。

    俯仰山川同一色,眼前不辨浪花白。

    茫茫七澤與三湘,分明皓彩遙相射。

    漁翁獨酌寒江濱,頃刻瓊瑤飛滿身。

    得魚醉唱湖南曲,款乃一聲天地春。

    有時倚棹弄長笛,洞庭景物清無敵。

    中流迢遞望君山,但見遙空聳銀壁。

    這三大愛好還真的只是冰山一角,總的來說,朱瞻基是一位很棒的皇帝,拿到現在來講就是天才一樣的存在,讓人喜歡!

    從感情史看朱瞻基

    對於愛情,有句話說,“最是無情帝王家”, 但是,多情的皇帝卻也不少,朱瞻基就是個正面教材,他對於孫若薇的愛天地可鑑。

    為何孫氏獨得朱瞻基的愛呢?首先,孫氏是朱瞻基的初戀。初戀最難忘,現代是,古代亦是。孫氏,她是第一個以“老婆候選人”的身份出現在朱瞻基面前的女孩子。對於剛十歲出頭的小朱瞻基來說,意義非同尋常。即使後來再出現的女人,也和孫氏無法相比。其次,孫氏是朱瞻基的外婆帶進宮的,靠著這層關係,也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孫氏更容易接近和親近朱瞻基。就算是沒有一見鍾情,也能夠日久生情。最後,孫氏聰慧。孫氏能讓閱人無數的老夫人一眼相中, 不難看出她的智慧和談吐。這樣一個情商和智商雙線上的姑娘,自然知道人與人的相處關鍵,她能瞭解朱瞻基的性情,興趣愛好,並能夠做到投其所好,這就是大智慧。

    從此看,朱瞻基也是有情有義之人了!

    綜上所述,不務正業也好,才華橫溢也罷,功過自有後人評說;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每位讀者在心中都有一杆用來衡量的秤。無論喜之、恨之、惋惜之、歌頌之,歷史終究還是歷史!

  • 5 # 清水空流

    朱瞻基,明宣宗。大明第五代皇帝,是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生於公元1398年,公元1425年登基,時年27歲。在位十年。年號宣德。公元1435年駕崩,終年37歲。

    有明一代,有仁宣之治,是明朝的最興盛的時代,但其父明仁宗在位就十個月。實際上這一個時期的主要有作為的就是朱瞻基。

    明仁宗朱高熾之所以當皇帝,跟朱瞻基有很大關係。朱棣很喜歡這個大孫子,而朱瞻基也會討祖父歡心,給自己的父親增色不少。朱高熾這個太子一半是朱瞻基給保下來的。朱瞻基在位期間就是三楊內閣的設立,三楊內閣可以說是有明一代最好最強的內閣。

    可以說,在宣宗期間。朱瞻基遠征蒙古,基本上剷除來自北方的邊患。在位期間重視農桑,降低農業賦稅,史稱綱紀修明,百姓安居樂業,與文景之治有一比。在明朝十六位皇帝裡,朱瞻基應該排在前三位,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皇帝。是個有為之君。

    可惜的是,朱瞻基在後世名聲不佳,有蟋蟀天子之稱,這主要是因為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裡有一篇《促織》使得宣德天子好蟋蟀的名聲彰顯。有民謠言:促織叫,宣德皇帝要。皇帝有些愛好無傷大雅,蒲松齡完全是小題大做。

    明仁宗時代政治清明。百姓富足。一句話,朱瞻基的個好皇帝。

  • 6 # 歷史土根愛好者

    朱瞻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皇帝。朱祁鎮土木之變改變了大明朝與瓦剌的軍力對比,即使是這麼大的動靜,在我看來都比不上朱瞻基。他對大明朝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首先,明宣宗執政期間,大明的內閣正式有了票擬權,但是還就是這個時候,宮裡的二十四衙門多了個內書房,太監正式成為了皇帝的助手,司禮監也有了對抗內閣的權利,批紅。

    三楊內閣是明代負有盛名的內閣,在這個時候,大明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三楊舉薦了不少有能力的臣子,其中以山西巡撫于謙和南直隸巡撫周忱最著名。

    于謙是大明王朝的挽救者,而周忱則是對江浙地區的經濟進行了一次改革修補,使得在永樂後期濫用民力之後快速的恢復了元氣,重新成為了魚米之鄉。

    朱元璋時代開啟了南北榜,但是宣宗時代分成了南北中三榜,對西南地區和中都的百姓多了幾分照顧。

    宣宗時代放棄了安南,標誌著大明王朝徹底轉向了守勢。

    另外宣宗時代沒有任何大的戰鬥這就是最厲害的地方,他不向朱元璋和朱棣那樣用自己的武功將蒙古人徹底打服,他用了另一種方式:挑撥離間。宣德九年,困擾了朱棣十年的阿魯臺被瓦剌的脫歡殺了。脫歡的兒子就是也先。

    唯一遺憾的就是,宣宗只當了十年皇帝就駕崩了。英宗時代的土木堡之變王振負大部分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正統年間也先一直在逐步的削弱明朝邊境實力,甘肅和兀良哈相繼被減除,英宗政府隔岸觀火,這才使得明朝斷了左右兩臂,最後燒到了自己頭上。

  • 7 # 獨行山人

    結合史書記載,我對朱瞻基的評價較高。朱瞻基天資聰穎、謙和禮讓、洞察民情、知人善任、謹慎為政,是明王朝除朱元璋和朱棣外的有作為的皇帝,他和他父親貢獻了一個“仁宣之治”,堪比“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他一舉改變了朱棣時期的朝廷內外壓抑和緊張的政治氛圍,創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政治環境,臣子積極上諫,君王虛心採納,構建出一個和諧的君臣關係。

    朱瞻基身平

    朱瞻基生於1398你,死於1435年,是明王朝第五位皇帝。他爺爺就是發動“靖難戰役”的永樂大帝朱棣,他父親明仁宗朱高熾。朱瞻基打小特別受爺爺朱棣的喜愛,朱高熾能夠被立為太子,與朱瞻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朱瞻基主要事蹟

    即位之處,朱瞻基聽取大學士楊榮的建議,御駕親征了叔叔朱高煦的反叛,朱高煦投降後,朱瞻基力排眾議不殺叔叔朱高煦。體現了他既能虛心納諫又自有主張。

    在施政過程中,朱瞻基玩轉的很輕鬆,他懂得怎麼授權,有明白怎麼收權,更知道如何行使領導權,既不畏手畏腳,又不越俎代庖。他非常關心社會的公正性,嚴厲懲罰貪汙腐敗,對重大案件親自過問,確保施法的公正性。

    朱瞻基的不足就是喜歡玩蟋蟀,一度給民眾造成不良影響好,勞民傷財。

    總體來說,朱瞻基在位時期,是明王朝一段了不起的時代,他重農輕賦,賑荒懲貪,任用賢才(楊士奇、楊浦、楊榮),社會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局面。後世稱之為“仁宣之治”,堪比漢唐時期的“文景之治”。

  • 8 # 使用者158428759

    明宣宗優點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例。缺點就是後人對其喜歡蟋蟀的詬病,其實做為一個人,或者皇帝有點愛好,不耽誤正事,就不算毛病,稱其為蟋蟀天子的人不過是吹毛求疵的想證明其不是一個好皇帝罷了。但是明宣宗還是做了一件大錯特錯的決定,那就是放棄安南使得中國永久的失去了這片土地,也使數萬將士的血白流了,使得反分裂的戰爭變成了現在越南教科書中的反侵略戰爭,使得安南這個國家自那時起就註定對中國從骨子裡就對中國不放心,甚至衝滿敵意。這一點明宣宗不僅不如其祖父永樂,甚至不如前清諸帝,前清諸帝可以用一百多年,數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數十萬將士的生命,費帑無數也要把新疆納入版圖的決心比起來,相距甚遠。

  • 9 # 葦說定製化運營

    還是從頭到尾說一下吧!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作為漢人在中國古代最後的榮耀,明朝統治下的二百七十六年裡封建皇權達到了最頂峰,火器研製技術領先全球。然而,明朝也是一個“奇葩”屢出的年代,經過筆者糙糙分析,明朝的十六位皇帝竟然半數都不務正業。

    “名字決定命運”——朱元璋

    朱元璋雖然出身布衣,但家境和劉邦還差幾個檔次。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年,時逢天災人禍,農民地裡都是顆粒無收。朱元璋的爹孃又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不會偷奸耍滑雞鳴狗盜。所以,朱元璋的爹孃和哥哥,竟然在22天內接連餓死。

    然而,名字決定命運,老朱幼名重八。一道小學生都會算的數學題,二八一十六,明朝也只歷經16個皇帝便滅亡。深深地向朱元璋父親鞠了一躬,千古神算第一人。

    “革自己的命”——朱允炆

    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

    想鬧革命的朱允炆,最後被下邊這位給革了,成了“朱氏孤兒”。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從朱棣之後,明朝皇帝開啟了“不正常模式”。

    “越胖越美麗”——朱高熾

    他肥胖到什麼地步呢?據說他態肥胖到不能正常行走,必須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就算如此走的也並不平穩,總是跌跌撞撞的。坊間有傳聞稱,明成祖甚至因為他的肥胖一度對朱高熾不喜,甚至想過傳位給皇二子朱高煦。雖然這個並不能得到證實,但可見朱高熾有多麼肥胖。

    於是乎,朱高熾走向了另一條道路——美食。然而僅十個月,朱高熾便因為過於肥胖而猝死。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蟋蟀”——朱瞻基

    父親當了皇太子,他也被立為皇太孫。寵愛的另一面是重視,還是禁錮和束縛。朱棣常常把孫子帶在身邊,言傳身教。可是朱瞻基絕不是那種循規蹈矩,唯唯諾諾的孩子。

    他愛玩,愛鬧,踢足球、打馬球、鬥蟋蟀、鬥雞,流行什麼他就玩什麼。

    這位皇帝被譽為“太平天子,促織皇帝”,而促織,便是鬥蟋蟀,不惜微服出行於市井,跟草民鬥蟋蟀。不過,他還真的沒輸過。

    “我的一生都是逆襲”——朱祁鎮

    明朝的土木堡之變是明朝衰落的開始,英宗朱祁鎮這貨本來想學先祖帶著全家去蒙古打劫,沒想到最後反而被蒙古人綁票。同時在明朝內部,弟弟(朱祁鈺)上位。

    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撿漏達人”——朱祁鈺

    就如同上邊所說,朱祁鎮被蒙古人綁票。於是朝中大臣三五成群在一塊合計:朱祁鎮的兒子太小,一個小屁孩當皇帝不像話,算了,朱祁鎮的弟弟接盤吧!

    朱祁鈺就這樣撿漏成功了,而等交了贖金,朱祁鎮回來後就有些不厚道了,直接把哥哥關進小黑屋。也是因為這個,朱祁鈺在死後,都沒資格進入皇陵。

    “戀母癖”——朱見深

    明憲宗朱見深是一位比較特殊的皇帝,他為人軟弱,沒有主見,而且口吃,是一位治國和治家都一塌糊塗的男人。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竟然還對一個大他19歲的保姆鍾愛一生,這位保姆就是明代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萬貴妃。

    “專情”——朱佑樘

    明朝的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公元1470-1505年),就只取了一個老婆張皇后。古今中外,他算是開天闢地的第一個把褲襠紮緊,最早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可惜的是,朱佑樘只活了三十多歲就去世了。

    失去庇佑的張皇后,結局非常悲慘。她的兒子明武宗朱厚照死後因為沒有子嗣,迎立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為帝,史稱明世宗。世宗對張太后的態度淡薄,他尊封自己生母祖母,對張太后並不十分禮遇,如有臣子上奏還降罪,又改稱聖母為伯母。張太后弟弟犯罪,張太后苦跪求情不果,一病不起。

    “動物園園長”——朱厚照

    朱厚照從小就很聰明,聰明的孩子往往都比較頑皮。再加上他是獨苗,是孝宗皇帝朱祐樘唯一的一個兒子,自然是疼愛有加。至於怎麼疼愛的,請各位看官想想如何放縱自己的兒女就知道了。孝宗從小對他沒什麼特別的要求,只要他肯天天揹著書包上學堂,好好學習就行了,至少放學後去幹什麼,隨你的便。

    當上皇帝的朱厚照一心鑽研如何玩,他甚至建立了動物園豹房,整日與嬪妃嬉笑於園中。最終沒有留下子嗣,皇位不得不落的旁支。

    “煉丹長壽”——朱厚熜

    在他執政的前二十年中頗有作為,以不因循守舊的革新精神開創了中興局面,他順應歷史潮流、敢於打破傳統、體恤士農工商、有利社會發展的一面,還應當看到,他的時代的許多建築,如北京的天地日月四壇,鍾祥的明顯陵、元佑宮等,至今仍顯現著勞動人民藝術創造的風采,為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但在嘉靖二十一年之後日益腐化,朝政日壞,大禮議杖笞群臣、崇奉道教並禍及自身、尋興大獄、誤用佞臣、剛愎自用、局勢動盪不堪。嘉靖帝是個極其聰明並且自信的皇帝,而且有些自大狂妄,但卻十分小氣,又喜歡亂花錢,也很要面子,能與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徐階、嚴嵩這類的官場老手。

    朱厚熜最大的愛好便是煉製丹藥,整日進行化學實驗,不僅自己吃,還經常賞給有功之臣。然而算是奇蹟的是朱厚熜吃這種丹藥竟然沒有副作用,一直活了60歲。

    “奮鬥在龍床上”——朱載垕

    朱載垕一上臺就把老爹嘉靖帝身邊的煉丹方士全都給滅了,同時違背朱元璋祖訓,開始開放沿海貿易。

    唯一一個缺點就是太好色,可能由於盛年即位,正是生命旺盛的年齡。生理需要,但也不能這樣亢奮吧?然而,他卻沉迷媚藥,亢奮不能自制,晝夜臨幸美女宣洩,缺陷的異常激動和興奮,無法視朝理事。怪不得的皇帝壽命短暫異常,實在不節制啊!

    大臣們操碎了心,別瞧朱載垕懶於朝政,但對後宮女色可說是非常的勤奮,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一點不過分。當了六年的皇帝卻把身體給掏空了,依然還勤勤懇懇的奮鬥在龍床上,到死也沒放棄這偉大的造人計劃。

    “專注罷工三十年”——朱翊鈞

    萬曆皇帝朱翊鈞創造一項紀錄,三十年不上朝而不亡國。也或許是張居正過於強勢了,這位皇帝懶得跟他喘氣,直接天天后屋睡覺了。

    萬曆皇帝朱翊鈞對朝政的懈怠,所以導致了明朝朝政荒廢,皇帝終日在後宮吃喝玩樂,使得明朝逐漸的走向衰亡,所以很多史學家認為明朝從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始就已經開始走向了衰亡,明朝之亡始於萬曆。

    “短命真君”——朱常洛

    朱常洛登基後,他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從此以後他就是國家的掌舵人,沒有人能威脅到他的生命和地位,但事情會朝朱常洛想的方向發展嗎?他從此以後真的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事實證明,朱常洛還是太天真,這位天真的天子,繼位不到一個月便死於非命,他的死亡牽扯出一大批人,他的死因卻依舊都成謎。

    “賽魯班”——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這哥們對做皇帝不感興趣,卻對木匠活卻情有獨鍾,且天賦極高,堪稱中國歷史上最能幹的木匠皇帝。一天,這哥們做出了一艘小船,在湖中游玩,劃到湖中心,突然小船就翻了,他差一點就被淹死了。雖然死裡逃生,但就此落下了病根,臥床不起,不久之後就氣絕身亡,這當真是不作不死呀!

    “崇禎皇帝”——朱由檢

    崇禎算是恪盡職守的皇帝了,雖然在決策時也有大腦短路的行為。然江山已經被前邊數位前輩毀成這樣,最後明朝被推翻自然是天數。如果換做其他時代,朱由檢雖稱不上明君,至少也不算昏君。

  • 10 # 曉木曰兮歷史系

    每一個偉大人物的誕生,在歷史的傳說中,總是伴隨著神異玄妙的氣象。假如沒有這些,彷彿不能襯托他的英明偉大一樣。比如身為妖的孫悟空,一個石猴出事,弄得石破天驚,讓整個仙界九幽都是震了三震。妖如此,人的動靜稍稍就會小一些。畢竟兩者不在一個層次,不過對於那些喜歡聽奇聞異事的人來說,還時許多值得一聞的亮點。

    朱瞻基就是這麼一個人,1398年3月,他降臨了人世間。伴隨著他的還有一個祖父朱棣神奇而詭秘的夢:父親朱元璋夢中把一大圭傳遞給他,要他世代永遠傳承下去。這在當時可是嚇了燕王朱棣一跳。要知道那時,太祖還在位,太子早就確立了,而身為燕王的自己還在北京這個苦寒之地防禦蒙古呢。這夢到底啥意思,預示著什麼呢?要知道大圭在古代,可是權利的象徵哦。

    恰巧就在此時,朱瞻基誕生了,燕王一聽,簡直喜出望外,這不就是預兆麼,而且看來準備應驗在這個剛出生的皇孫身上。從此之後,朱瞻基就莫名地得到了祖父的喜愛,而且這種喜愛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某些行為和祖父非常相似,越發增長,甚至還超過了父親。

    小小年級的朱瞻基,就被祖父的關愛砸暈了。當然從小受到的教育,就開始增多起來,畢竟作為最有望繼承他衣缽的人。各方面,各角度的大力培養,讓朱瞻基從小就開始變得不凡起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先天優秀的基因,加上後天全方位無死角高標準高素質的培養,兩廂結合,效果真是不凡。

    不久之後,朱棣反動了靖難之役,經過艱苦卓絕的幾年時間,終於打敗了建文帝,登陸了北京,成為了整個大明皇朝實際上的統治者。這下可不得了,祖父成了皇帝,父親即將成為太子,朱瞻基的地位一下子提高起來。果不其然,1411年,他被確立為皇太孫。作為進一步培養的見證,許多名師被祖父請了過來,專門一對一地進行教學輔導。

    在這些內容中,為政,治國,儒家,軍事,文化等無所不包,簡直把朱瞻基當成了一個人形學習機器。於是,後面的年月裡,他痛並快樂著,為自己,也為別人。父親在某些方面處事的缺乏,還多次是他解圍的,特別是兩個叔叔的欺侮等。他就這樣開始慢慢長大,儘管他一直不想長大,但是時間無情,可由不得他。

    1424年,父親登基了,他也隨之被確立為太子,風光一時無兩。畢竟再隔幾十年後,他也就可以做皇帝了。不過不知道時上天眷顧還是其他原因,這次並沒有讓他等的太久,幾個月後父親就突然間暴斃了。於是朱瞻基順理成章地坐上了皇帝寶座,是為宣宗。這運氣,也妥妥帖帖地沒有誰了,只叫人無語。

    不做皇位不知道,一上位,他才知道,這位置真是不好做的。明朝雖然建國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各方面還是一片死氣沉沉,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還有待加強。於是不甘寂寞地他開始大刀闊斧地採取措施,玩起了治國遊戲來。

    首先,針對開國以來一直存在的藩王問題,他積極商討,謀劃,最終雖然叔父朱高徇發動叛亂,但在他臨危不懼,沉著鎮靜的指揮下,剿滅了。

    這次反擊是快速的,強有力的,原因嘛,倒也簡單。朱瞻基就見不得叔父們效仿之前靖難之役這種行徑,見一個打一個,絕不手軟。假使大家都想效仿之前的做法,這皇帝到底還有威信不,朱瞻基深信這一點。爾後,他以這件事為由,陸續地解除了諸多皇叔的大權,使得之前一直出現的藩王問題徹底解決,簡直就是一能事兒。

    其次,政治上,他改革機構,提高行政效率,並且運用火眼金睛,任用了一大批良將忠臣,開始了一系列朝政治理過程。對於那些災害嚴重區域,頒佈措施減免賦稅,實行修養政策。同時關心農業生產,甚至親自犁田一次。而且在北京時,對於日益猖獗的妓院等,進行大力整治,使當時蔓延一時的狎妓之風一時間大大消失。

    軍事上,他大力清除軍隊腐敗現象,重視文官系統。後來,看著胡人越來越強大,主動出擊,多次抗擊蒙古軍隊,甚至還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針對安南反叛,他主動放棄這一領域,分封他們的王。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打出了大明的威風,也為後來的發展贏得了時間。文化上,開始工於各種書法繪畫等,而外交上,又開始派領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

    以上這些一系列措施,鞏固了皇朝,讓政治更清明,經濟大發展,文化大繁榮,外交大成效,百姓安居樂業,達到了一種盛世局面,史稱“仁宣之治”。而朱瞻基,作為這一締造者,在歷史上的評價非常的高。

  • 11 # A笑望人非X有緣之屋

    朱瞻基天資英暢,敬禮大臣,勤恤民隱,慎於用人,嚴懲貪官汙吏,或說臣下有過失,密加詳察,實則加罪,誣陷則重懲誣告之人。 由於他出色的治理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在明代,朱瞻基是繼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之後,鮮有有作為的皇帝,而朱瞻基是為數不多的一個,因為他為大明朝貢獻了一個“仁宣之治”。朱瞻基的父親是仁宗朱高熾,雖然在位僅一年,但因為成祖長年累月、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多年以來朝中政務都是由朱高熾代理,所以他有很多實踐自己施政方針的機會,對“仁宣之治”的貢獻是很明顯的,至少改變了永樂一來,朝廷內外壓抑、緊張的政治空氣,還了臣民一個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尤其在朝內,朝臣們從永樂的高壓下解放出來,敢言善諫,明仁宗把這個好的傳統留給了朱瞻基,朱瞻基也是一位善於納諫的皇帝,在軍國大事上,能聽取臣下的意見,比如在即位之初,他聽從閣臣、大學士楊榮的建議,率兵親征,平定了懷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亂, 維護了皇室內部的穩定;交阯(即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初設有交阯布政使司)叛亂,朝廷數派大軍征剿,均吃敗仗,朱瞻基聽從楊士奇、楊榮等人的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 (這個未必是好事,停止用兵,軍費雖然節約了不少,但交阯卻再次獨立了)等等。應該說,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關係最為融洽、政治相對清明、社會較為和諧、經濟穩步發展、邊防比較穩固的時期,基於此,所以史家把這段時期稱為“仁宣之治”。

    朱瞻基的廢后風波也是他的一個汙點,總之,瑕不掩玉,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史家稱為太平天子、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這些稱號對於宣宗來講都並不誇張。但是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鬥蟋蟀,即位之後他曾經讓各地採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一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朱瞻基也被百姓們稱為“蟋蟀天子”。 朱瞻基是就明代整個皇帝的素質而言他算是一位比較賢德的皇帝了。宣德間,君臣關係相當的融洽,在此略舉一例:朱瞻基夜訪大學士楊士奇的家。

    朱瞻基偏好微服私訪。宣德六年七月的一天,“漏下十二刻,從四騎至士奇宅。士奇倉皇出迎,頓首曰:‘陛下奈何以宗廟社稷之身自輕?’上曰:‘朕欲與卿一言,故來耳。’”

    皇帝有話想與大臣說,完全可以將其詔進宮中,而他卻跑到人家家裡去了,並且在深更半夜。如果二者沒有較為親密的關係,這一點是不可能做到的。明人焦竑在論及此事時更富有情味:

    宣德中,駕幸楊士奇第,夜已二鼓,士奇警起,朝服而迎。但見儀從塞屋,香氣氤氳,不知上所在,惟向北拜不已。上方倚闌看月,笑而呼曰“士奇,朕在此。”所賜已充庭矣。

    一句“士奇,朕在此”,彰顯出君臣的和諧之處。 當然,朱瞻基的品行也不是一點沒有問題,記錄他瑕疵的文字通常在野史裡和一些文學作品中能經常看到。比如,他喜好促織,有“太平天子,促織皇帝”之名。促織者,蟋蟀也,民間叫蛐蛐。稱“太平天子”尚好,呼“促織皇帝”好像就不太中聽了吧。而且他“好促織”的有點過了頭,明人呂毖《明朝小史》裡載:

    帝酷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時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妾以為駿馬易蟲,必異,竊視之,乃躍去。妻懼,自經死,夫歸,傷其妻,且畏法,亦經焉。

    清人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中有一句:“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

    說宮中尚此戲,其實就是在說皇帝的個人嗜好。君王可以有點愛好,但因為個人愛好,致勞民傷才,並且搞的小民家破人亡,顯然就不是有德之君的所為了。除此之外,朱瞻基還有一些不德的表現,比如,他好房中術,曾向太醫院一位太醫索要這方面的書,這位太醫比較正直,告訴他,他是看病的,先輩(指太醫院)傳下來的也都是些醫書,沒有那類的書。這讓朱瞻基極為不滿,於是他就令人把這位太醫偷偷的抓起來關在監獄裡,不讓外人知道。太醫的家人也感到蹊蹺,就託人打聽。得知真相之後,太醫的家人也不敢聲張,只能苦苦的等。那位太醫被關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放出來。

    這都屬於朱瞻基的不德的表現。

  • 12 # 貳參道人

    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

    朱瞻基和其父朱高熾性格相似:保守且理想。為人寬厚純孝,對文人寬厚支援藝術,其主要成就在於政治和文化方面。在位時期人才濟濟,隨不為聖君,亦為明君。經濟得到空前發展,史稱“仁宣之治”

    朱棣有意培養朱瞻基,遠征漠北時候總是將其帶在身邊,讓其瞭解如何行軍打仗,激勵他的勇氣。又時常帶著他視察農民生產,瞭解務農的辛苦和百姓生活的艱辛。朱瞻基雖好武,卻從未放鬆對經書的學習,天資聰穎且仁厚。這一點或許是朱棣有意將其培養成仁厚的守成之君。因為朱瞻基的性格特點為其父成為太子到登基可謂在朱棣心裡加分不少!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朱高熾成為太子離不開朱棣對於下下輩繼承人的考慮,也就是對於朱瞻基的喜愛。

    在政治方面,朱瞻基從善如流,任人不疑。又在皇帝權威及領導方面有非凡的才能。行事果決,和三國時期袁紹的外寬內忌,多謀無斷正好相反。對於宦官嚴厲,對於官員寬厚。

    總之,朱瞻基在位時期。內外相和,沒有大的壓力和危機,沒有黨爭之禍,政治清明。對於國家制度的改革使得國家政策的行使大大提高,達到了政治賢明的要求!在明朝歷史上屬於黃金階段。

  • 13 # 宜昌小城故事多

    朱瞻基天資英暢,敬禮大臣,勤恤民隱,慎於用人,嚴懲貪官汙吏,或說臣下有過失,密加詳察,實則加罪,誣陷則重懲誣告之人。 由於他出色的治理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在明代,朱瞻基是繼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之後,鮮有有作為的皇帝,而朱瞻基是為數不多的一個,因為他為大明朝貢獻了一個“仁宣之治”。朱瞻基的父親是仁宗朱高熾,雖然在位僅一年,但因為成祖長年累月、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多年以來朝中政務都是由朱高熾代理,所以他有很多實踐自己施政方針的機會,對“仁宣之治”的貢獻是很明顯的,至少改變了永樂一來,朝廷內外壓抑、緊張的政治空氣,還了臣民一個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尤其在朝內,朝臣們從永樂的高壓下解放出來,敢言善諫,明仁宗把這個好的傳統留給了朱瞻基,朱瞻基也是一位善於納諫的皇帝,在軍國大事上,能聽取臣下的意見,比如在即位之初,他聽從閣臣、大學士楊榮的建議,率兵親征,平定了懷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亂, 維護了皇室內部的穩定;交阯(即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初設有交阯布政使司)叛亂,朝廷數派大軍征剿,均吃敗仗,朱瞻基聽從楊士奇、楊榮等人的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 (這個未必是好事,停止用兵,軍費雖然節約了不少,但交阯卻再次獨立了)等等。應該說,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關係最為融洽、政治相對清明、社會較為和諧、經濟穩步發展、邊防比較穩固的時期,基於此,所以史家把這段時期稱為“仁宣之治”。

    朱瞻基的廢后風波也是他的一個汙點,總之,瑕不掩玉,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史家稱為太平天子、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這些稱號對於宣宗來講都並不誇張。但是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鬥蟋蟀,即位之後他曾經讓各地採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一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朱瞻基也被百姓們稱為“蟋蟀天子”。 朱瞻基是就明代整個皇帝的素質而言他算是一位比較賢德的皇帝了。宣德間,君臣關係相當的融洽,在此略舉一例:朱瞻基夜訪大學士楊士奇的家。

    朱瞻基偏好微服私訪。宣德六年七月的一天,“漏下十二刻,從四騎至士奇宅。士奇倉皇出迎,頓首曰:‘陛下奈何以宗廟社稷之身自輕?’上曰:‘朕欲與卿一言,故來耳。’”

    皇帝有話想與大臣說,完全可以將其詔進宮中,而他卻跑到人家家裡去了,並且在深更半夜。如果二者沒有較為親密的關係,這一點是不可能做到的。明人焦竑在論及此事時更富有情味:

    宣德中,駕幸楊士奇第,夜已二鼓,士奇警起,朝服而迎。但見儀從塞屋,香氣氤氳,不知上所在,惟向北拜不已。上方倚闌看月,笑而呼曰“士奇,朕在此。”所賜已充庭矣。

    一句“士奇,朕在此”,彰顯出君臣的和諧之處。 當然,朱瞻基的品行也不是一點沒有問題,記錄他瑕疵的文字通常在野史裡和一些文學作品中能經常看到。比如,他喜好促織,有“太平天子,促織皇帝”之名。促織者,蟋蟀也,民間叫蛐蛐。稱“太平天子”尚好,呼“促織皇帝”好像就不太中聽了吧。而且他“好促織”的有點過了頭,明人呂毖《明朝小史》裡載:

    帝酷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時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妾以為駿馬易蟲,必異,竊視之,乃躍去。妻懼,自經死,夫歸,傷其妻,且畏法,亦經焉。

    清人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中有一句:“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

    說宮中尚此戲,其實就是在說皇帝的個人嗜好。君王可以有點愛好,但因為個人愛好,致勞民傷才,並且搞的小民家破人亡,顯然就不是有德之君的所為了。除此之外,朱瞻基還有一些不德的表現,比如,他好房中術,曾向太醫院一位太醫索要這方面的書,這位太醫比較正直,告訴他,他是看病的,先輩(指太醫院)傳下來的也都是些醫書,沒有那類的書。這讓朱瞻基極為不滿,於是他就令人把這位太醫偷偷的抓起來關在監獄裡,不讓外人知道。太醫的家人也感到蹊蹺,就託人打聽。得知真相之後,太醫的家人也不敢聲張,只能苦苦的等。那位太醫被關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放出來。

    這都屬於朱瞻基的不德的表現。

  • 14 # 黃強黃不息

    朱瞻基(1398-1435)即明宣宗,一位頗有政績,創造了明代“仁宣之治”的皇帝,但是民間卻稱其為“太平天子,促織皇帝”,頗有諷刺之意。宣德的名氣很大,明代有宣德爐即宣德年間出品的香爐。

    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嫡長子,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六月繼位,改年號宣德。朱瞻基登基後也遇到明成祖朱棣20年向建文帝發動的靖難之役,其叔父漢王朱高煦向他的皇位發難,但是歷史沒有重演,朱瞻基平定了漢王叛亂,坐穩了皇帝寶座。

    朱瞻基登基後,重用人才,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張輔、于謙、周忱等,一時人才濟濟。由於人盡其才,宣德年間政治清明,由此也促進了推行的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舉措。

    面對“賦稅過重,江南尤甚”的社會狀況,宣宗推行官田改科減徵,使得政府在不增加百姓賦稅徭役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朝廷的賦稅收入,彌補地方政府的公務、救濟、公益的經費的不足。可以說是朝廷、地方、百姓多方收益。由此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增加了社會的穩定。被稱為“仁宣之治”,堪稱與漢代文景之治媲美。

    經濟繁榮,軍事強盛,宣德皇帝整肅蒙古邊務,宣德三年(1428)八月,御駕巡視北邊,在遵化甚至獨自率騎兵三千,出喜風口到寬河,對北邊蒙古進行軍事警告。為了邊境的安寧,宣宗不惜放棄土地遷移邊防,保證了明朝邊關的穩定。

    明宣宗實行仁政,鼓勵大臣直言進諫,朝政寬鬆。也因為寬,對於貪官汙吏打擊的不夠,留下吏治腐敗的隱患。

    明宣宗還有一個愛好,是他被歷史詬議的,愛好促織(蟋蟀),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說及鬥蟋蟀(蛐蛐):“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此物故非西產;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鬥而才,因責常供。令以責之里正。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里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上有所好,下必效仿。為了迎合上峰,為了發財,以致很多人家傾家蕩產。呂毖《明朝小史》也說:“帝酷好促織(蛐蛐)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

    明宣宗時的宣德爐也非常出名,原本是明宣宗參與設計建造的銅香爐,選料考究,製造精良,形制規整,造型靈巧,風格雅緻,是香爐中精品。

    做為一個皇帝,嗜好玩蟋蟀,又好銅香爐,被視為玩物喪志,因此,明宣宗雖然創造了仁宣之治,社會上的名望並不高。

  • 15 # 皓月禪心2011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1435年在位,年號宣德,廟號宣宗。27歲那年,朱瞻基登基為皇帝,這是一個血往上湧的年齡、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齡,是一個精力旺盛的年齡。

    先說說他幹了這四件事吧:

    第一,殺師。天地君親師,在古代,老師的地位是相當高的。但是,朱瞻基當了皇帝后把他的老師戴綸給殺了。戴綸,山東高密人,是個兢兢業業的好老師,學識豐富,工作嚴謹,也自以魏徵為榜樣,敢於諫言。可也就因為直言犯上,惹怒了朱瞻基,被貶到安南(越南),後來找個理由把他從安南帶回北京,自己審問戴綸,戴綸當著很多人的面,堅持自己沒有錯,還是以忠臣自居,站在高高的立場上,說了些比較難聽的話,讓朱瞻基下不來臺,自尊心受到打擊,戴綸被朱瞻基命人亂棍打死,本來還要滿門抄斬,被楊士奇等大臣勸住,改為抄家,將家人發配邊遠地區或入宮為奴。

    第二,殺叔。朱瞻基的二叔漢王朱高煦在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中就戰功赫赫,有實戰經驗,很會帶兵,史載他從朱棣駕崩後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朱棣駕崩後不到一年,仁宗朱高熾接著駕崩,朱瞻基即位不久,接到朱高煦謀反的舉報。實際上,此時朱高煦並未殺任何朝廷命宮祭旗,也沒有攻城略地,要說謀反,最多還是處在謀劃階段。得到訊息的朱瞻基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決定御駕親征,中央軍很快包圍了朱高煦的樂安城,朱高煦未放一槍一彈,隻身出城投降。群臣勸朱瞻基將朱高煦正法,朱瞻基怎麼說?他說:“彼固不義,祖訓待親藩自有成法。”就是說,二叔朱高煦雖然不義,但如何處置朱高煦,祖訓當中有規定。“群臣復言:《春秋》大義滅親。”就是說大臣們都說,《春秋》裡說了,大義滅親。“上卻之”,就是朱瞻基拒絕群臣的大義滅親建議。

    面對群臣的“大義滅親”建議,朱瞻基這麼做?朱瞻基“以群臣劾章示煦”,就是朱瞻基把大臣請求大義滅親的建議拿給朱高煦看,意思是群臣都要殺你,你自己看看。“煦頓首言:臣罪萬死萬死,生殺惟陛下命。”是說朱高煦認錯,並表示生殺由皇上定。“上令煦為書,召諸子同歸京師”,朱瞻基叫朱高煦給兒子們寫信,一起回京師。後來朱瞻基將二叔廢為庶人,將其一家軟禁在北京西安門內逍遙城裡。再後來,二叔被朱瞻基燒死,12個兒子全部死了,二叔被滅門。

    第三,廢后。皇后母儀天下,豈能隨便廢?許多皇帝想廢后,都辦不到,比如萬曆皇帝。明朝第一個廢后的就是朱瞻基。朱瞻基的皇后是爺爺朱棣選定的,姓胡,山東濟寧人,但是一直未能給朱瞻基生兒子,加上體弱多病,朱瞻基不喜歡他。朱瞻基喜歡的是山東鄒平人小孫,小孫給朱瞻基生了長子朱祁鎮,朱瞻基是快30歲才有了兒子,明代皇帝平均壽命才30幾歲,所以朱瞻基的高興可想而知。

    朱瞻基一直不喜歡胡皇后,早想更立孫貴妃為皇后,但胡皇后沒有過錯,加上母親皇太后和群臣反對,沒有藉口。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孫貴妃生朱祁鎮,在朱祁鎮出生不久,就有大臣上表請求立他為皇太子。胡皇后很賢惠通達,也主動表示早定國本。按照明朝皇位傳承的嫡長子繼承製,皇后親生的兒子才是最佳人選。因而,此時雖然胡皇后沒有子嗣,但畢竟年輕,或許日後會有皇子。馬上立朱祁鎮為皇太子,明顯有些操之過急。但是,朱瞻基還是於次年二月冊立朱祁鎮為皇太子,當時朱祁鎮尚不滿3個月。

    雖然朱祁鎮不是皇后所生的嫡長子,但是,因為立太子事關國本,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所以群臣對立太子基本不持異議。立完太子,母以子貴,朱瞻基就開始著手廢后了,他多次召見張輔、楊士奇、楊榮、蹇義、夏原吉等大臣商議廢立皇后之事,大臣基本都認為胡皇后沒有過錯,不應廢。

    但朱瞻基心意已決,無奈的楊士奇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希望對“無過而廢”的胡後待遇不變。二是建議朱瞻基開導胡皇后,讓她自己上表請求辭去中宮。胡皇后識時務,請求辭去中宮,但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不同意,朱瞻基保證以後對兩宮一視同仁,不分薄厚,張太后最終勉強答應。宣德三年(1428 )三月,即立太子的第二個月,朱瞻基廢胡皇后,立孫貴妃為皇后。胡廢后果然得到一視同仁的待遇,時常出席宮廷重要活動,座次在孫皇后之上,還是張太后的座上賓。

    數年後,朱瞻基心生悔意,說“此朕少年事”,就是當時年少無知的意思吧。不管這麼說,這麼難的事被朱瞻基很快就搞定了,也可以看出朱瞻基出色的辦事能力。

    第四,培訓宦官。相對於前三件事主要是個人喜好和恩怨而言,這件事是更大的事,事關國家體制機制的變更。漢唐宦官危害甚烈,宋以來至明初,對宦官多有警惕,明太祖曾下令“內臣(太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朱元璋駕崩這才20多年,朱元璋的曾孫朱瞻基就在大內辦起了皇家太監士官學校,安排飽學的翰林來給小太監們上課,讓太監有文化。目的就是讓太監幫助皇帝處理文書,大內只有皇帝一個人有文化,想諮詢個事情也不方便,沒文化的太監傳個信都傳不清楚,更別說能幫助提供有益的決策諮詢。後來,太監有了批紅的權力,批紅就是批示,本來是皇帝要做的事情,但是,文山會海,案牘勞神,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夜燈唯許月華侵”的幹勁。

    當然,批紅也可以說相當於蓋章,就是把皇帝的旨意抄在奏章上,不要小看了蓋章的權力,以前老百姓要蓋個章,還是很難的,前幾年,河北的一位兄弟為了辦個出境手續,從北京來回河北某地六七趟還是沒搞定。後來,司禮監實質上成為內廷的另一內閣,其掌印太監實際已成為與外廷內閣首輔對應的“內相”,可見太監干政之深。培訓太監對明朝此後的政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此,太監作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歷史舞臺。太監干政的惡果將由朱瞻基的後代子孫來品嚐,明朝第一個大太監王振就忽悠朱瞻基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蒙古,導致朱祁鎮被也先俘獲,由此衍生一系列悲劇。

    宣德十年(1435年)一月三十一日,當了十年皇帝的朱瞻基在37歲病了,不久就駕崩了。天妒英才也好,作孽多端也好,所有的才華、所有的權術、所有的罪孽都一起埋進塵土。縱觀朱瞻基一生,他做事有章法、有思路,態度堅決,知道從何下手,不達目的不罷休。

    明宣宗朱瞻基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也是一個重要的皇帝,在位十年期間有三楊、夏原吉、蹇義等賢臣輔助,興利除弊做了不少事情。

    朱瞻基的書法繪畫藝術造詣也很高,留下來的《三羊開泰圖》、《武侯高臥圖》、《瓜鼠圖》、《花下狸奴圖》等都相當有水平。

    朱瞻基做的最好的兩件事情:

    一是果斷從安南撤軍,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力排眾議,放棄安南任其獨立,做得非常正確。

    二是停止了鄭和下西洋活動,鄭和下西洋採取厚往薄來的政策,付出的是金銀、瓷器、絲綢,換回來的是犀角、獸皮、長頸鹿,做的是賠本生意。純屬宣揚國威耀兵異域懷柔遠人的面子工程,搞上幾次的確是可以的,如果不知道休止就太勞民傷財了。

    明宣宗個人愛好喜歡鬥蛐蛐,留下個“蟋蟀皇帝”的綽號,曾經下旨讓蘇州知府況鍾給他捉蛐蛐,這件事情應該無傷大雅吧。

  • 16 # 老樊說史

    1425年六月,朱瞻基已滿二十六週歲,在父親駕崩後登基,成為明朝歷史上第五位皇帝。朱瞻基既嫡又長,他上位本應該沒有懸念,只是他的二叔漢王朱高煦,從沒爭到太子就一直心懷不滿,一直在找機會搶回大位。因此朱瞻基登基的前夜,還是有一股暗流在湧動二叔在他上位的路上,設定了不少障礙,還是明朝的文官制度靠得住,一步步化解了漢王的羈絆,把朱瞻基穩步送上皇位。朱瞻基起初也是不負眾望,他沒有大動干戈,很快平息了漢王叛亂,使朝廷上下一統,內外一致,開創了大明王朝相對穩定發展的黃金時期,被後世譽為“仁宣之治”。

    朱瞻基時代,穩步停止了邊界戰爭,朱棣時期曾五次遠征蒙古,而朱瞻基只有一次。他還穩步放棄了勞民傷財的鄭和下西洋活動,為朝廷積聚力量,辦好民間事務。在行政管理方面,開創了內閣制,在喜歡獨斷專行的爺爺手裡,內閣只是一個諮詢機構,最多發揮一點參謀、建議作用,而在宣德皇帝時,內閣逐步成為一個行政審議和決策機構。內閣成員大都兼任六部尚書或其他重要行政職務,而且從程式上得到加強。內閣要定期與皇帝廷議,把官員的建議研究後提出擬辦意見呈皇帝批示,相當於現在國會通過後由總統簽發。有的重大事項還會在內閣進行票擬。這些措施極大地穩固了內閣的行政地位,一定程度克服了取消丞相制的弊端。

    朱瞻基本人有不少才華,除了愛好鬥蛐蛐不登大雅之堂外,他在書法、繪畫、詩詞方面有很大造詣,經常把自己的作品贈送大臣,被傳至後世。只是大明皇帝家族遺傳基因所限,朱瞻基三十六歲就因病死去,他做皇帝才剛剛到第十個年頭。總的來說,在大明眾多不靠譜的皇帝群裡,朱瞻基還算一個佼佼者,受到後世追捧。

  • 17 # 芊芊煮書

    朱瞻基稱帝后,用大銅缸把叔叔朱高煦烤成了“叫花豬”;朱瞻基駕崩時,又讓後宮多名嬪妃為其殉葬。

    儘管如此,但也不能說朱瞻基就是個暴君昏君,而是一個可和朱元璋、朱棣相比的好皇帝。

    朱瞻基是個好同志,不是小好,是大好——這是當年明月對明宣宗朱瞻基的高度評價。

    小時候被朱棣看好

    朱棣從侄子朱允炆手裡奪得江山後,為立儲問題頗費了一番周折。在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之間,朱棣還是比較喜歡朱高煦的。

    因為朱高煦英武精明,很像當年的自己。而且,在靖難之役中,這個兒子為自己最終奪得大位,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朱高熾呢,長得肥胖,腿有殘疾,弓馬功夫欠缺,特別是過於忠厚老實,幾乎沒有一點像父親的地方。

    可徵求大臣的意見時,儘管有些武將擁戴他們的戰友朱高煦,而文臣們卻搬出了一條古訓:君不立長,國有大亂!

    其實朱棣在戰場上是暗示過朱高煦的,說哥哥有殘疾,你要多努力。意思是,等咱努力打下江山,父親是不會虧待你的。

    而打下江山後,朱棣就很難兌現承諾了,立儲一事就擱置了下來。後來他單獨問解縉的意見,解縉用“好聖孫”三字,就讓朱棣拿定了主意。

    朱瞻基從小聰明伶俐,在二十多個孫子中,朱棣最喜歡的還是這個長子長孫。

    朱棣不看好朱高熾,但卻看好其兒子朱瞻基,有個“好聖孫”可保大明三代興盛。

    於是,朱高熾就借兒子的光,坐上了太子之位。而朱瞻基成了歷史上被冊封的最後一位“皇太孫”。

    事實證明,因為朱瞻基這個“好聖孫”,大明的確保持了“三代興盛”,且創造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盛世。

    登基後對百姓好

    因為其爺爺朱棣過於威猛,離世前一直在打打殺殺,儘管壯了國威,但也給老百姓增加了不少負擔。

    因為打仗需要大量錢糧和民工,到了永樂末年,生產遭到了很大破壞,很多地方出現了逃荒的現象。

    朱棣最後一次遠征,夏元吉誓死反對,就是看到了連年戰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

    朱高熾繼位後,馬上下令改正父親的錯誤,不但把靖難時期被罰為奴的罪臣家屬赦免為百姓,還賜之以土地,讓他們安居樂業。

    朱高熾是個寬仁愛民的明君,只可惜做了二十年監國太子的他,只做了一年皇帝就一命嗚呼了。

    令人欣慰的是,朱瞻基稱帝后繼續推行父親的寬仁之策,以“仁政”來治國安民。

    他常常微服出訪,瞭解民眾疾苦。他曾看到有個老農在大大的太陽底下勞作,就在田間地頭與其聊上了:

    “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地勞作?”

    “因為要養活老婆孩子,還要交田租,一天不幹活生活就沒有著落。”

    “那麼冬天就可以休息了吧?”

    “冬天也不能休息,冬天官府的徭役就派下來了,我們還得去出力氣。”

    這普通的一番對話,深深地觸動了朱瞻基。回宮後,他對大臣們說:“農民如此辛苦,我們必須愛惜民力啊!”

    於是在“三楊”的輔助下,朱瞻基實行了他的“休養生息、清靜養民”政策。

    在執政的十年裡,他勤懇理政,廣開言路,妥善處理和蒙古的爭端,儘量不動武,保證百姓能夠積極地生產、平靜地生活。

    也許有人認為,朱瞻基沒有做出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是個平庸之君,但從治國安民的角度來看,他比他的祖父朱棣要強得多。

    是個強有力的好領導

    朱瞻基寬厚仁德,但不是慫包,他像他的祖父朱棣一樣,具有強有力的領導才能。

    他的叔叔朱高煦效仿父親朱棣,欲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企圖也從侄子屁股底下把大位搶過去。

    當時大家都推舉陽武侯薛祿帶兵平叛,張輔也自告奮勇,去會一會他的戰友朱高煦,而楊榮卻主張皇帝御駕親征。

    朱瞻基猶豫不決,夏元吉一句話提醒了他:“皇上忘了李景隆的事情了嗎?”

    當年朱允炆把大軍交給李景隆去討飯朱棣,結果李景隆大敗而歸,給朱棣最後成功創造了條件。

    想到這一點,朱瞻基當即決定,親自帶兵去和叔叔朱高煦較量一番。

    宣德元年八月十日,朱瞻基親征樂安,十天後到達樂安城下。朱高煦一聽侄子親自來了,立馬慌了神,城中守軍更是失魂落魄,紛紛逃亡。

    朱高熾知道自己不是朱瞻基的對手,只好派人送信,表示願意投降。看來,朱高煦終究成不了朱棣,而朱瞻基更不是朱允炆。

    很多人建議朱瞻基除掉老牌造反派朱高煦,但厚道的朱瞻基只是讓御史于謙罵了他一頓,然後投入監獄。

    過了一段時間,朱瞻基想起了叔叔,就抽時間去瞧了瞧,沒想到還沒聊幾句,朱高煦就伸腿把侄子絆倒了。

    朱瞻基忍無可忍,讓人找來一口大銅缸,把朱高煦扣在裡面。不料朱高熾卻頂著大缸練起了雜技!

    老實人終於發火了,於是朱瞻基又讓人在大缸上堆上煤炭,然後點燃……

    朱瞻基烤死了朱高煦,但並不能說明他是暴君,其實他對朱高熾已經仁至義盡了。

    朱瞻基的能幹和仁慈,還表現在對待另一個叔叔朱高燧上。朱高燧也不是個安分的主,處理了朱高煦之後,有人建議直接拿掉他。

    但朱瞻基只是暗示朱高燧交出兵權,朱高燧也知道了侄子的厲害,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

    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二十多歲的朱瞻基手裡得到了徹底解決。

    朱瞻基無論對百姓、對臣子,還是對家人,都是足夠寬厚仁慈的,從執政能力上看,也可以與他的祖父有一比。

    但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不會是十全十美的

    像因為他有個上不得檯面的愛好——鬥蛐蛐,便被人送外號“蛐蛐皇帝”。可是,皇帝就不能有個小小的愛好嗎?後來的那個朱厚照,還喜歡玩老虎和豹子呢!

    還有,他離世的時候,讓十幾個嬪妃陪葬。其實,客觀一點說,這也不是他的錯,朱元璋制定的殉葬制度,他的祖父,還有他仁慈的父親都沒有廢除,他似乎沒有理由不執行。

    最令後人詬病的是,朱瞻基寵信重用太監,後來的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就是他留給兒子朱祁鎮的太監。這個王振,差一點把大明送上絕路。

    可從當時的情況看,文官集團的勢力越來越大,他們甚至可以蔑視皇帝的權威,朱瞻基用太監來與文官們相抗衡,在當時也是一個無奈的選擇了。

    綜上所述,朱瞻基有缺點,但總體上他還是一個好皇帝,他愛惜民力,以“仁政”治國,且具有很高的領導才能。

    儘管他統治時間只有十年,離世時只有38歲,但他和他的父親在位的這十一年,卻被後世史學家公認為是堪與“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大明王朝乃至中國歷史上的盛世。

    單單從這一點看,朱瞻基就是一個好皇帝,正如當年明月說的“不是小好,是大好!”

    對於明宣宗朱瞻基,你怎麼看呢?

  • 18 # 途牛山上談歷史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任皇帝,與他的父親朱高熾一同打造了“仁宣之治”。因此,他毫無疑問是個明君。但其開拓進取之心略顯不足,所以同時也是個守成之君。

    好聖孫

    朱棣靖難登基後,對太子一直不是很滿意,總覺得朱高熾身體痴肥,腿腳還不利索,一點也像自己這般英武。因此,便有了改立次子朱高煦為儲君的念頭。

    朱棣對儲君的人選一直非常搖擺。從他本心出發,漢王朱高煦是最佳人選。但文官集團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太子賢明,無故被廢有違禮法。這時,一個人的一句話,讓朱棣終於下定決心,從此以後皇位繼承人徹底明確。而打動朱棣的這個人,就是大明第一任內閣首輔,大才子解縉。

    朱棣非常欣賞解縉的才華,因此對他委以重任,但凡大事都會找他商量,而在立儲這件事上也不例外。解縉對這個敏感的話題也沒有推脫,直言太子朱高熾就是不二人選。而他的理由就三個字“好聖孫”!

    聽到這個答案,朱棣突然有種柳暗花明的感覺。自己雖然不喜歡長子,但對朱瞻基這個長孫卻是非常疼愛的。朱瞻基不但自幼聰穎過人,而且頗有膽色,人長得也是英武不凡。如果說後輩兒孫裡面,有誰最像自己,永樂皇帝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孫兒。既然認定了朱瞻基將來會成為明君,那麼把皇位傳位太子就是最正確的選擇。如此一來,大明至少可旺三代!

    勤政愛民的好皇帝

    登基後的朱瞻基確實沒有辜負永樂大帝的期望,他確實成為了一代明君。

    朱瞻基在處理政務上十分勤勞,對待百官提出的意見,一般都能虛心接受。除此以外,他也十分體恤百姓,經常帶著少量隨從出宮體察民情,為普通百姓解決了非常多困難。

    在永樂年間,鄭和曾經率龐大的艦隊六下西洋,從此大明聲名遠播,揚威四海。但洪熙皇帝朱高熾繼位後,這項宏偉事業就被擱置了。原因就是百官均認為遠洋耗費國力,毫無益處,而朱高熾生性隨和,因此便隨了大家心願。

    朱瞻基與其父親不同,雖然他也對滿朝公卿禮遇有加,但在做事上非常有主見。在他看來,遠洋非常重要,不但可以向外界彰顯大明的強盛,更有利於通商和交流。因此,在他的大力支援下,鄭和才得已在臨終前完成七下西洋的壯舉。

    守成之君

    朱瞻基年幼時曾隨永樂大帝親征蒙古,但當時他還很小,並沒有真正意義上與敵軍拼殺,只能算是見過一些世面。

    長大為君後,朱瞻基的功績主要在文治上面,武功則差了很多,除了御駕親征漢王之外,基本就沒什麼作為了。

    明朝軍備在宣德年間其實已經有鬆懈跡象,而且“衛所制”的缺點也有所顯現,此時正應該軍改,重新強盛國力,但朱瞻基卻忽略了這些。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不斷襲擾的時候,他選擇了隱忍收縮;在安南發生暴動叛亂的時候,他更是主動將駐軍撤出。本來已經成為中華郡縣之地了,結果又恢復為附屬國。

    結語

    仁宣之治在中國歷史上的評價很高,足以比擬西漢的文景之治。而明仁宗朱高熾僅僅在位一年就去世了,因此仁宣之治的主要締造者就是宣德皇帝朱瞻基。從這個角度去看,朱瞻基絕對是位有道明君。大明在他的手中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已經有了盛世景象。如果不是後來的繼任者明英宗朱祁鎮亂搞,大明本來應該會迎來最強巔峰。(參考文景之治後的漢武帝)

    不過人無完人,朱瞻基也是有缺點的。首先,他進取心不足,沒能繼續開疆拓土,至少應該解決蒙古諸部問題;其次,眼界比起永樂大帝,差了一大截。他只看到了佔領安南會勞民傷財,而忽略了這塊土地的戰略重要性;最後,他玩心有點重,平時總喜歡鬥蛐蛐,還被大臣們調侃成了“蟋蟀天子”。而且為了偷懶,他還把“掌印”和“秉筆”的權力分給了司禮監的太監。明朝中後期黨爭嚴重、特務橫行,都跟他當初這個決定有點關係。

    無論如何,終歸是瑕不掩瑜,朱瞻基確實是一代明君。放眼整個中國歷史,他也算是排名靠前的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主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