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麻辣雙驕

    川菜博大精深,學無止境。

  • 2 # 老梁探美食

    要想成為一名川菜大師,的確非常的難!做川菜這件事,其實人人都可以上手。人們常說萬事開頭難,若要為菜鳥們推薦“川菜大師”的第一處關卡,“名廚在這兒”覺得首選便是紅油。紅油是川菜的靈魂之一,製作難度適中好上手,同時好的紅油是成就美味涼拌菜和蘸水的第一步,從這裡開始最容易一鳴驚人。香氣、味道和顏色全都很重要選辣椒是做紅油的第一步。為什麼做出來的紅油不夠香、不夠辣或者顏色不夠正?這是紅油新手們大多經歷過的三問。究其原因,問題都出在辣椒的選擇上。

    辣椒的品種很多,每一種辣椒特性不同。想要出好紅油,必須針對需求選好辣椒。除了川菜大師傅,菜市場的大姐們對於這件事也很擅長,選辣椒之前去找她們取取經,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四川紅油常見辣椒及特性,可自由組合搭配。二荊條:二荊條是四川當地最受寵的辣椒,不算辣,但香氣很足。

    小米辣:貴州的朝天椒,是最常見的品種之一,辣味突出。子彈頭:重慶的子彈頭是火鍋底料必備的辣椒品種,形狀小而胖,辣味很足。

    石柱朝天紅:石柱朝天紅是重慶當地研究的品種,在色彩和辣味上都非常出眾。放不放其它香料重要嗎?不重要。

    在四川,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紅油秘方。說是秘方,其實就是放香料的搭配習慣。只要辣椒選得好,別的香料都可以不用。八角、桂皮、香葉、核桃和芝麻這些配料都可以增香,完全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新增。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新增的香料種類不宜太多,數量也需要控制,否則會蓋過辣椒的香氣,喧賓奪主。怎樣衝出的紅油才夠香?把辣椒舂碎之前,將辣椒過油炒出香氣。

    先將辣椒剪開,分離辣椒和辣椒籽,因為辣椒籽更容易炒糊,所以先下辣椒炒香,最後加入辣椒籽稍微翻炒即可。怎麼樣做出的紅油不苦?溫度溫度還是溫度。

    “名廚在這兒”總結認為:新手做出的紅油容易發苦,大多是因為油溫掌握有問題。溫度過高,辣椒發糊發黑,味道就會苦。衝紅油的油溫不宜高於五成熱,大約150攝氏度。目測五成熱油溫秘訣:剛開始冒青煙,油麵略有向中間的波動。菜籽油?菜籽油!

    四川紅油未見得都要選菜籽油,家庭製作時,花生油等植物油也未嘗不可。但是對於菜籽油,可以說是一種情結。但生的菜籽油有一種“青氣味”,需要將其燒熱來去除。想要去除這種“青氣味”,可能會把菜籽油的溫度燒得過高。所以初次加熱後,可以將菜籽油放涼,再加熱到適合的溫度。為什麼用紅油做出的冷盤或蘸水不如別人的有風味?存放時間太長。

    紅油的香氣和時間關係最大,剛衝好的紅油香氣濃郁,做出來的菜自然也最有風味。家庭紅油的最佳存放時間為一週左右。若是追求完美,最好的辦法是現吃現做才是最好。

    家庭版最簡紅油配方原料:二荊條 150g、石柱紅 30g、子彈頭 30g、菜籽油200ml 步驟:

    1. 將洗淨晾乾的辣椒剪開,分離辣椒籽備用。

    2. 將菜籽油燒熱去除“青氣味”,放涼備用。

    3. 取少量菜籽油放入鍋中燒熱,加入辣椒中火炒出香氣,再加入辣椒籽炒勻裝起。 4. 將炒好的辣椒舂碎備用。

    5. 將菜籽油燒熱到四成熱左右,分2次衝入碎辣椒,倒油同時攪拌,讓辣椒均勻受熱。

    6. 衝好的辣椒至少在油中浸泡1小時,可以再放入鍋中小火熬幾分鐘即可。

    小貼士:

    熟油辣子與紅油嚴格意義上來說,四川人口中的熟油辣子並不等於紅油。紅油是經過澄清處理的熟油辣子,濾去其中的辣椒和香料,只剩下色澤紅亮、清透的油分。

    超市中陳列的工業化生產的瓶裝紅油,大多嚴格按照這樣的標準。飯店在製作口水雞等涼拌菜時,為了讓菜品成色漂亮、口感無渣,也會選擇做過澄清處理的紅油。但是從家庭實用的角度來說,並不需要如此嚴格。只是在製作紅油時辣椒不宜舂得太細,否則口感不佳。雖然大多數喜歡下廚的人都反對將下廚這件事解說成1+1=2,但學數學的D少爺曾經跟我說過:“做飯的道理有時候和數學本來就不謀而合。想要成為川菜高手,從常量開始學起,加上基礎的演算方法,最後融會貫通之後便可以食菜而知其技法了。”至於D少爺說得對不對,我們可以用時間來驗證。

  • 3 # 上官淸風

    難於上青天!博大精深的川菜,想成為真正的大師,必須得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精湛的烹飪技術_包括(熱菜,冷盤,食品雕刻,麵點小吃,等等),絕對不是像現在某些所謂的大師花錢就可以買到的,如:留著藝術家一樣長頭髮的所謂大師,如:經常噓吹自己是什麼泰斗什麼代表的所謂的廚師,這些所謂的大師在普通的廚師兄弟姐妹面前就是誤人子弟,就是道貌岸然的偽大師!

  • 4 # 老頑童157667062

    成為一名川菜大師首先要悟出這十個字的含意,炸,炒,爆,溜,煎,氽,釀,蒙,貼,塌,並能掌握這十個字的運用和操作。還有二十四種味別的調製,還有席桌的搭配,席桌上的配點,乾貨的發制,四季蓅菜的生長時間,成本的合算。總的來說沒有十年以上的功底是不行的,不管川菜其它菜系同樣如此。學無止境,總的來說做到老學到老。

  • 5 # 水車坪

    “川菜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與蘇、魯、粵並稱中國四大菜系,令人叫絕的菜式不下千種,要想成為一名川菜大師,還得大下功夫。

    我們以回鍋肉為列,我們看看其製作流程和工藝吧。

    有些廚師認為回鍋肉的製作很簡單,就是煮一塊、切成片、炒幾下,卻不知,有時越是簡單的菜餚,越要用心製作,每一個步驟比別人多講究一點,最後的出品就能比別人高出一大截,長久積累,做出的川菜就能將同行遠遠地甩在身後,成為行業的佼佼者,才能成為大師。

    回鍋肉是川式家常菜的典型代表,最初源於民間祭祀,因百姓將煮熟的豬肉敬獻先祖後再回鍋炒制而得名,幾百年沿襲至今。回鍋肉的做法看似簡單:豬肉片小火熬出油,再放豆瓣炒香,最後投入蒜苗翻勻出鍋,但想要做到肉片色澤紅亮、肥而不膩,由幹香中帶出徐徐柔軟,有幾個技巧必須要注意:

    肥四瘦六寬三指,後腿二刀最是香。

    真正的回鍋肉是選用豬後腿二刀肉製作,而非某些廚師認為的普通五花肉,一定要買當天宰殺的鮮豬肉,肥四瘦六,太肥則膩,太瘦易焦;肉片的寬度要斬到三指,太寬太窄都難以成型。

    而想要炒出一份好肉,調料的選擇非常重要:正宗的郫縣豆瓣用刀剁細;甜麵醬要色澤黑亮、味道甜香;醬油要濃稠得能掛住瓶壁。

    先煮小料再煮肉,有些廚師將豬肉直接放入清水中煮熟,肉入鍋後才投入少許蔥段、薑片、料酒,煮好的肉很難出香。好的辦法是將鍋中水燒沸後,先放入生薑、大蔥、蒜瓣、花椒,下入的蔥、姜、蒜一定要用刀拍破,讓其內部疏鬆,以便加熱時味道充分溢位,約熬7-8分鐘,再放入豬肉煮到六成熟,也就是外表變色,用竹籤戳肉不流血水,但切開能看見淡淡粉紅,這時將肉塊撈起。一定不能煮到全熟,否則最後炒制時肉片易老,失去化渣的口感。

    肉塊急凍兩三分,肥瘦不斷厚薄勻。

    剛煮好的肉太燙手,難以切出厚薄均勻的肉片,有些廚師就將肉放到一旁,待其冷透了再切,可這時候切出來的肉片雖厚薄均勻,但肥瘦易斷。較好辦法是可將煮好的肉放到冷庫急凍兩三分鐘,在肉塊外冷內熱的時候下刀,此時刀刀斷開、肥瘦相連、厚薄均勻,看起最完整。

    菜油煉熟入熱鍋。

    有些廚師喜歡冷鍋放油,或者在熱鍋中放生油煉熟後做菜,這兩者也許都是不可取的:冷鍋放油,待鍋熱時油溫已經過高,肉片下入後極易變糊;而剛煉熟的油煙味過重,熗入菜中,會大敗菜的本味。好的辦法可將鍋熱透後,放入一點已經煉熟的菜油,此時再下入肉片,熱鍋冷油,肉片不粘、不糊,且經過煸炒,豬肉中的油脂溢位,與菜油融合,炒制後香味更濃。有些廚師喜歡不放油,直接將肉片下入鍋中煸炒,這樣油是不重了,可肉也幹了,失去了化渣的口感。如果擔心成菜口感過膩,可以在肉片炒好後,倒出多餘的油後再進行下一步製作。

    肉片汆散再煎炒。

    熱鍋中的油燒到四成熱時,就可以放肉了。這裡有一個細微處需要注意:切好的肉放了一陣子,肉片會粘連在一起,若下鍋後用勺子將其炒散,則肉片上的肥瘦兩部分容易分離;而若是等到肉片粘連部分的油化開自己分散,又容易下焦上膩。好的辦法可將煮肉的湯放在煲仔爐上小火保持溫度,不用太高,70℃足矣。

    蒜苗要用細長

    現在很多廚師喜歡在傳統回鍋肉的基礎上延伸,製成幹豇豆回鍋肉、蕨菜回鍋肉、麵皮回鍋肉等等,但無論怎樣改良,回鍋肉始終離不開蒜苗這一固定搭檔。製作回鍋肉應該用香蒜苗作配料,夏秋時節上市,外形又細又長。有的廚師會用一種杆粗葉長的蒜苗作配料,川人稱為“蔥蒜苗”,有一種沖鼻的壞蔥味,一投入鍋,這份回鍋肉就被毀盡了味道。

    僅僅一道回鍋肉,工藝講完永遠不止這些,那麼多的川菜要了解,並非那麼簡單,何況成為川菜大師呢?

    要成為川菜大師,除了自己的悟性,還得有多方面的能力素質,善於學習研究,樂於溝通交流,勤於動手操作,不斷創新提升等等,難度還是很大很大的,但事在人為,只要努力將會有收穫的!

  • 6 # 更成都

    上世紀80年代的某天,身在四川飲食公司的大廚傅祖明和同事接到任務,要為來四川的中央首長做一桌地道川菜。其中的重頭戲是一道魚香魔芋,則由傅祖明擔綱挑起大梁。這魚香魔芋看似家常卻又考極了廚師的功力。

    魚香味,作為川菜24種基本味型中最為難以掌握的一種。不管日後成了多高級別的廚師,出師的時候,考過了魚香味,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川菜廚師。而這魚香味不論如何變化,其中的精髓仍舊是一碟上好的泡椒。

    傅爺介紹前國務總理田紀雲與他的合影

    宴席上,那道魚香魔芋讓在座眾人讚不絕口。而傅祖明則是在散席後,才知道當天列席的有鄧小平。除了中南海的國宴廚子,對於地方上的廚師而言,給中央領導人做菜這樣的機會其實並不多,而傅祖明卻在58年的廚師生涯中,服務過陳毅、萬里、楊尚昆、田紀雲等中央領導人。

    曾在成都竹林餐廳、齊魯食堂、榮樂園、陳麻婆豆腐、北京四川飯店等餐飲名店工作,並擔任廚師長、經理等職。上世紀90年代遠赴巴格達,在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工作。回國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家星級酒店任廚師長、行政總廚。50多年的時間裡,傅爺的鍋鏟,見證的是川菜的變遷。

    1960年,13歲的傅祖明拜師學廚,初中沒畢業的他連案板夠起來都費力。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在板凳上切肉絲,稍不注意,就是師傅的一記勺子。當初為什麼選擇做廚師呢。傅爺對於當時的回憶大抵只有一個“餓”字。趕上困難時期,糧食緊張,家裡幾兄妹幾乎都靠傅爺一個人養活。

    當年學廚師可不像現在這樣簡單,是真正的師徒相傳,一個刀工就要練個七八年不止。除了這些,給師孃挑水、洗尿布這些都是日常,直到師傅承認你是一家人了,才能教你真本事。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傅爺後來成了川菜“少城派”鼻祖、“開水白菜”創始人張懷俊的關門弟子。

    傅爺與師傅張懷俊

    傅爺珍藏的川菜老菜譜,其中不少菜色,在今日都難得一見。

    除了過硬的基本功,像是壽字腰花,軟炸扳指這樣絕少得見瀕臨失傳的老川菜,傅爺也是信手拈來。

    川菜刀工——壽字腰花

    傅爺製作的裝飾面花

    眾所周知,川菜當中又有新派川菜和老派川菜的區分。其中的區別大抵是工序的繁簡有別,以及技法上的不同。就拿經典川菜麻婆豆腐來說,依照老派的做法,麻婆豆腐便要勾足三道芡。並且三道芡的時間和火候都大有講究,這第一道要在豆腐翻炒入味後,第二道要在蒜苗下鍋前,而第三道則是在起鍋之前。如此,才能讓麻婆豆腐達到一個麻、辣、香、酥、嫩、脆、燙、捆的特點。

    廚房裡的秘密,看似是火與水的藝術。卻也暗含著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關係,不過要成為一個優秀廚師,悟性,同樣至關重要。傅爺的小女兒傅洪靜,提起做大廚的父親總是滿臉驕傲,可是提到父親的包子,卻還是有點怕。畢竟中餐的廚房裡,紅案和白案的界限涇渭分明。幹了一輩子紅案的傅爺對於白案也只能是靠悟性來化解。

    傅爺在巴格達

    當年傅爺剛到巴格達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被要求做的第一菜就是包子。對於廚師而言,蒸包子其實不算是什麼難事。裡面的門道傅爺還是明白,包子餡料要七成生肉,三成熟肉,加上芽菜蔥花,蒸出來的包子,香且多汁。可伊拉克的高溫天氣卻成了包子成型的重大阻礙。溫度過高讓麵粉一下就發過了頭,味道變酸沒法吃呀。為了中和酸味,傅爺大膽的往面里加了鹼水。味道是沒問題了,可是包子卻變成了黃包子,顏色不對。正在犯難之際,傅爺想起來師傅說過,蒸包子時候水裡加點醋,就能把包子溜白。表皮雖然白了,可是裡面卻還是黃的,沒辦法的傅爺只能硬著頭皮把包子過了油,炸了一遍,誰知道這樣做出的包子竟然又酥又香,意外的好吃。

    90年代初傅爺在巴格達

    傳奇的故事也總有謝幕的時候,前幾年傅爺退休了。之前因為工作忙碌,傅爺幾乎沒有時間和家人長時間相處。甚至在90年代傅爺遠赴巴格達的時候,連小女兒的出生都沒能得見。女兒一歲多的時候,傅爺返回成都,小女兒開口叫的第一句卻是叔叔。在女兒成長中的缺位,讓父女二人總是沒辦法取得同步,一大一小見面總是吵吵鬧鬧。

    傅爺和女兒

    2015年,外企工作的小女兒傅洪靜自己鼓搗了個微店,專門出售父親做的牛肉乾和滷菜。說起為什麼要做這個事,傅洪靜笑著說,其實也是想有個出口來讓自己和父親能夠互相瞭解吧。再說父親的好多手藝,自己要是不去傳承,可能就失傳了,真的很可惜。

    有了這樣一個父女之間可以共同努力的主題。吵吵鬧鬧卻依然是父女之間的日常。傅爺節儉了一輩子,即便70歲了,仍然只願意自己坐上兩三個小時的公交車採購牛肉。小女兒心疼老父,喊著叫打車,卻始終拗不過老父。不過,女兒卻也就是在這一次次的爭執,一次次的不妥協中,對老父親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堅持,就是那一輩的川菜之魂啊。

    李二婷 ︳撰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現老公說謊後應該質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