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重案組紙虎曹達華

    最早期的火炮是用石頭做的,後來用青銅或者鐵來澆築代替石頭炮身,這就是早期的滑膛炮,早起的槍是燧發槍的一種,採用鐵質槍管而製成

  • 2 # 阿爾法軍事

    突火槍:火銃就是最早期的火槍,是在中國宋代發明的, 因為氣密性和槍管長度等問題,殺傷力不大,射程僅僅5─10m。南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宋軍發明此種管狀火器。

    "梨花槍",金人稱"飛火槍",槍頭下裝有2尺長的藥筒。內含柳炭、鐵滓、磁末、硫磺、砒霜等混合藥劑,具有燃燒、毒煙、噴射等作用。明代火槍改進一步,槍柄6尺長,末端有鐵鑽,槍頭1尺長,槍頭下夾裝兩支噴射藥筒,用引信相連。使用時兩個藥筒相繼點燃噴射火焰;槍頭兩側有鉤鐮狀的鐵叉,兩長刃向上可作钂用,兩短刃向下可作鐮用,具有燒、刺、叉、鉤等作用。

    鳥銃,又稱鳥嘴銃,是明朝與清朝時對火繩槍和燧發槍的統稱。在明嘉靖時傳入中國,與明朝原有的銃器相比是具有照門、照星、銃託、銃機這幾種部件,所以中國開始有可以在雙手同時持握時發射的銃器。《神器譜》中也記載了趙士楨參考了鳥銃與三眼銃的特色而製出迅雷銃(多管的鳥銃),參考了鳥銃與佛郎機銃的特色製出了掣電銃(後膛定裝彈藥的鳥銃)。天啟元年(1621年)刻印的《武備志》有將各國制的鳥銃相比較,認為嚕蜜銃最遠最毒。明崇禎3年(1630年)刻印的《兵錄》記載已有燧髮式的鳥銃,也記載子母鳥銃配有插管式的銃刀(刺刀)。

    中國古代火炮的製造,可分為打造法和鑄造法兩種。 而中國古代小型火炮多用打造法制造,打造法也叫鍛造法。

    打造法的第一步是把生鐵精煉成熟鐵。精煉生鐵時,首先要選擇優質的原料和燃料。然後將選好的生鐵原料放在爐內精煉,並且將稻草截細,摻上黃土,不斷灑入火中,令鐵屎自出。這樣煉五六火,再用黃土和作漿,加入稻草,浸一兩晚上,然後把鐵放入漿內,過半天取出再煉。每一爐要煉到十火以上,把5-7斤的生鐵,煉得只剩下1斤,才算煉熟了。

    第二步是制板。把精煉的熟鐵打製成鐵塊,然後把鐵板分作8塊,再將小鐵板打成瓦樣,每一塊鐵瓦長1尺4寸,寬1尺1寸,中間厚,邊上薄。

    第三步是捲筒。將鐵瓦4塊,用胎杆捲成一個鐵筒,8塊鐵瓦共卷宗成兩個鐵筒。

    第四步是接合。將兩個鐵筒的筒端切整齊,用幾個鐵釘,將兩個鐵筒接合成一體。

    第五步是加厚炮身的炮腹、裝藥、發火處。用30斤鐵分作兩塊,打成鐵瓦,把它圍在炮腹和裝藥、發火的地方,加厚這些地方,使其堅固。

    第六步是製成炮的粗坯後,吊裝上架。上架後,要用墨線吊準,不能有分毫偏差。然後用鋼鑽把膛內銑得又光又圓,連膛內的灰渣都要用藥水清除得乾乾淨淨。

    第七步是安裝火門,在炮身上銼出照門和護門。

    第八步是鋐膛。將鏇刀扦入炮口,把火炮內膛鏇得極為光滑。 第九步是鑽火門。大炮的位置是否適當,關係到火炮的使用。所以要比照內膛尺寸,緊挨炮底,用純鋼粗鑽,蘸油鑽好火門,火門必須與炮底平行,才算合適。

  • 3 # 火器工坊

    早期火槍火炮,其材質經歷了從木頭竹子到青銅鋼鐵的變化,製作工藝也是一代一代的革新。我覺得這裡的早期火器定義太大,不如就定義成前膛火槍火炮吧。

    最早的火槍就是突火槍,這是所有管狀火器的始祖,其材料是十年以上的毛竹,用麻繩捆紮竹筒,以增強其膛壓。但是這種火器最多用個四五次就報廢了,因為會留有裂縫。

    之後就是13-16世紀上半頁的火槍火炮鑄造法。火炮方面,材質有鐵和青銅兩種,製造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最初13-14世紀中國的火器用一體灌注法,先用泥土做成炮模胚子,然後將鋼水銅水澆鑄進去,冷卻後取出金屬管,然後用銅箍或者鐵箍箍在藥室的兩端,銃管過長的也要在銃管再套上箍。歐洲還有鐵條箍合炮,就是把鐵條用鐵箍箍成錐形炮筒,然後縫隙用鉛水融合,藥室由青銅灌注,然後附在鐵炮筒後。除了這個方法,15世紀的歐洲還有把炮筒分成好幾個部分灌注,之後用鉛水黏合,再將寬厚的鐵箍套在上面。15世紀之後,火器鑄造技術有所改進,首先歐洲火炮出現了炮耳,這就使得火炮可以更容易的調整發射角度。歐洲還出現最早的後膛火炮,即佛郎機炮。

    16-17世紀上半葉,火繩槍技術趨於成熟,槍管由大小兩層精鐵包合,之後槍管用鋼鑽鑽孔。槍尾用螺紋結構封死,或者用熾熱的鐵塊塞入槍管封死。之後槍管裝上準星,尾部鑽出照門。火炮方面歐洲開始採用整體鑄造法,這點和之前小型火銃的整體鑄造法差不多,只不過計算的資料要更加精確,另外的加工步驟也更多。鑄造火炮的資料是口徑和炮體長度有一定的比例,在火炮的發射方面,也配備了軌尺一類的刻度工具以追求精準打擊。在中國的明清時代引入紅夷大炮之後,也同時引進了這種科學的鑄炮法。但是中國冶鐵採用煤炭,而北方的煤含硫高,因此煉出來鑄炮鋼水質量不高,為了克服火炮炸膛問題,華人採用鐵芯銅體炮技術,很好的克服了這一問題。

    17世紀下半葉-18世紀,燧發槍技術趨於成熟,並在歐洲開始大行裝備。工業革命後,槍管鑽膛採用機器取代了人力,並且出現了膛線。火炮方面,採用整鋼鑄造炮體,炮模是夾層帶有溼潤沙子的鐵皮炮模,內層覆蓋一層溼潤的碳粉。鋼體冷卻後,在鏜床上鏜孔,這樣的火炮精準度更高,質量更好,膛內不會出現漏洞。

  • 4 # 夏蟲欲飲冰

    古代如何做出槍管的?

    火槍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武器,從公元13世紀突火槍發出的第一聲怒吼開始,人們就進入了與槍支為伴的時代,直到現在以及並不遙遠的未來。

    那麼人類最初是怎麼做出槍管的呢?畢竟直到現在,槍管和炮管的製作都是高科技,有大把的國家造不出一根合格的槍管來。

    火門槍是最早的金屬管形火槍,中國古代的火銃就屬於火門槍的一種。火門槍有一個鑄銅或熟鐵製造的槍管,槍管的低端密封,只在靠近尾端的槍管正上方留有幾毫米大小的點火孔(火門),以用來點燃火藥,也有的製作精良的火門槍會給火門按上可以旋轉的蓋子,以用來防風、防漏、防潮,這種現象在東西方都出現過,但不是主流,人們最多會在火門的周圍製造出一個用來聚集火藥的環形。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介紹如何使用鋼鐵來製作火門槍。

    首先,取一塊鋼鐵、熟鐵(注意一定不能使用生鐵),然後置於鍛鐵爐上加熱,直到其紅熱便於加工為止。然後準備一個U形的金屬模具,以用來加工槍管。把已經紅熱的鐵板放在模型之上,然後不斷的敲打中間部位。

    因為鐵板的中部因為模具的關係,是被架空的,當鐵錘打擊這個部位時,鐵板就會逐漸下陷。

    敲打鐵板的錘子也不是普通貨色,而是一個特製的球面錘,這樣才能更好的加工。

    帶有球面的錘子不斷敲打鐵板與模具凌空的地方。

    金屬在脫離高熱的熱源後,很快溫度就會降至室溫,所以需要不斷的加熱→捶打→加熱→捶打,這是一個非常耗費體力的活。

    經過幾次捶打的鐵板慢慢的變成了U形,但還需要繼續之前的操作。

    在捶打的過程中,要隨時改變鐵板和模具的經過不斷的敲打,鐵管終於成形,但這距離工作結束還有很長路要走,某些地方的人們還會使用第二層鐵板包裹槍管,也就是雙層槍管,以防止槍管炸裂。接下來需要往已經成形的鐵管裡插入一根粗細均勻的圓鐵棒,鐵棒的粗細決定口徑。

    接著重複之前的操作,不斷的加熱→捶打→加熱→捶打,逐漸的使鐵管上合攏的痕跡消失。

    這個時候就不能在繼續使用原本的球面錘了,現在是時候換上凹面錘了,這個凹面錘起到的作用和模具相同,需要不斷的變換位置,讓大錘不斷的敲打,使鐵管逐漸成形。

    終於經過長時間的捶打,鐵管原本重合的邊緣縫隙已經不見了,大小和厚度也達到了設計,這個時候就需要用普通的平面錘對鐵管的形制進行定型了。

    在古代,古人們不喜歡圓柱狀的槍管,反而更喜歡帶有稜面的槍管,因為這種形狀的槍管更容易固定在槍托上。

    換上平面錘把圓筒狀的鐵管打成六面,以方便裝在槍托上。

    經過整形後的鐵管就可以把鐵棒取下來冷卻了,注意一定要讓鐵管慢慢冷卻決不可使用冷水降溫,否則鐵管極易變形、變硬。

    冷卻後的鐵管就要使用車床加工鐵管內部了,經過幾次的鑽取,鐵管內部已經變得非常平直了,接下來就需要打磨壁厚了,厚度均與的槍管是最好的。

    車完膛後可以看出,槍管的每個壁面都不一樣厚,這是不允許的。這時要使用古老的卡尺進行比對,然後慢慢打磨,一個形狀、大小、硬度合適的銼刀會是你的好幫手。

    最後經過上述的操作後,一根合格的火門槍槍管就基本完成了,接下來需要為火門槍配上槍尾了。

    火門槍的槍尾一般使用焊接封門就行,但是為了清理方便,有一部分是用螺絲封門。

    然後使用油燈燻黑槍管,然後把帶有油煙的槍管按在槍托。

    槍槽裡有沾有油煙的地方是高出來的地方需要用刻刀削去。

    火門槍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木床式,即用一個要比槍管寬大些的槍托牢牢的把槍管固定在前段的木槽裡,然後再箍上多個鐵箍加固,此種火門槍的製作技術來自早期火炮,火門槍的別名手炮就源於此。第二種是套管式或長杆式,直接將木杆插入槍管的尾銎即可,要是火門槍發射完來不及再次裝填還可以當作冷兵器使用,中國的火銃、三眼銃就是其中代表。

    把槍管安裝在槍托上的方法,暫時就不介紹了。

    儘管這種‘槍’在今天看來很落後,但卻能產生了令人難以相信的威力,哪怕普通的火門槍也能在近距離大機率的擊穿當時普遍流行的板甲(兩毫米厚),而且就算未擊穿也能給人以‘鈍傷’,在這點上火門槍要比流行了許多世紀的弓弩強很多。

    知識整理不易,加個關注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個人買人身意外險,可以買幾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