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原因是什麼呢?
6
回覆列表
  • 1 # 菩提不是樹明鏡亦非臺

    在中國古代,黃色就是皇權的象徵,皇帝的服飾上有龍,皇后服飾有鳳,而其他人就連顏色和紋飾也跟據其身份,官品而變化

  • 2 # 追書神器

    根據陰陽五行的說法,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別對應白青玄赤五色。在秦朝,皇室以水德興起,所以秦朝的龍袍是玄色。

    後來漢朝取代秦朝,土克水,所以漢為土德,到漢文帝劉恆時,龍袍即開始採用黃色。後來五德始終學說逐漸衰落,黃色龍袍就一直沿用了下來。黃為土,土在五行中處於中央位置,象徵中央,也符合封建皇室的胃口。

    在唐朝之前,其它階級的人也可以穿黃色衣服,唐朝認為赤黃(赭黃)近似日頭之色,太陽是皇位皇權的象徵,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故赤黃除皇帝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黃規定為皇帝常服專用的顏色。

    到了唐高宗時期,因為怕黃色與赭黃相混,便規定官民一律禁止穿黃。從此,黃色就一直成為皇帝的象徵,皇帝壟斷黃色一直到清朝。

  • 3 # 蒐羅奇聞的魚

    提起“黃色”,現代華人首先所想到的,大約不是某種顏色,而是淫穢、“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華人的想象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的意味。而若將這詞彙與古代社會生活聯絡起來,人們大約又只會想起金光燦爛、雍容威嚴的皇室氣象;除此而外,那時似乎再無廣泛應用這一顏色的領域與場合。一為天子的專用色,一為賤業的指代色,“黃”之含義,究竟原本為何,又如何嬗變,還是很讓人好奇。我們不妨仍從這個字的源流說起。

    廢棄的本意“黃”字在中國文化裡出現得很早,甲骨文裡就有,寫作

    ,有時也寫作

    。郭沫若考證說,“黃”的本意,乃是玉佩,從字形來看,中部的方形筆畫代表環狀的玉,上面的筆畫代表繫於腰帶用的絲絛,下面的兩筆代表裝飾用的穗子。金文中經常有“賜汝朱黃、玄衣”的記載,就是頒賜美玉等物的意思。

    紅山文化 獸形玦 現存於首都博物館

    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郊的紅山文化,被視作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這裡出土黃色的玉質獸形,說明在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黃玉作為飾物。

    東漢時沒有人研究甲骨文,所以許慎對“黃”的解釋是“地之色也”,即大地和土壤的顏色。這個字的含義如何會從玉佩轉變為顏色呢?有人推論說,古時候,可能先形成了一個崇拜黃色事物的氏族,他們有了對黃色這一色彩的認知和概念,但卻沒有一個表示這一概念的文字。他們也沒能就這一概念創立某個文字,卻借用了一個字形來滿足應用的需求。借用一個什麼樣的字形,當然是要經過深思熟慮的,不能是隨意之舉。很有可能的是,這一氏族又以喜愛佩玉為特點,於是,他們選用了能反映本氏族特徵的佩玉的圖形符號,來代表他們喜愛的顏色,甚至他們的氏族。所以,本意為玉佩的黃字,就成了顏色的符號。而這一過程,就是文字學造字所用的“六書”中所謂的“假借”。

    學者們的推論,並非毫無佐證。考古工作已經發現,在夏朝時,確實有一個名為“黃”的氏族,與商族同屬東夷集團,都受夏王朝的壓迫。而當商族興起、夏商鼎革之時,黃人便立即參加了商族反夏、滅夏的鬥爭。商朝建立後,由於黃氏族人的功勞,“黃”成為商朝的重要封國。商王朝的疆域,《漢書·賈捐之傳》說“東不過江黃”,就是往東不超過江水和黃國。而黃國的位置,大致在今河南潢川一帶。

    商 鳳形佩 現存於首都博物館

    孤家寡人

    黃色應當是我們這個民族最早認知的色彩之一。我們的文明起源於黃土漫漫的平原,這正是《易經》所謂“天玄而地黃”。我們的面板天然就是黃色,所以蒙古鐵騎踏過多瑙河時歐洲人驚慌失措稱之為“黃禍”。然而,漢字裡表示黃顏色概念的文字,卻十分有限。

    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有學者認為,黃色在封建王朝是皇室壟斷的色彩,因此限制了它的應用和推廣。但這個觀點不大說得通,因為黃色實際上是到了唐代,才宣佈為帝王專用——這一點後文會詳述——而唐之前的千數年中,黃顏色的品類與文字都沒能發展到青、紅那種繁盛的程度,大約還是與這種顏色不易製作有關係。紅色既有從植物提煉的,也有從礦物提取的。青色雖然基本都是從植物原料中來,但那原料的栽培十分廣泛。黃色便不同了。古時染黃用的植物原料,秦漢時主要為梔子,南北朝以後,才擴充套件到地黃、槐樹花、黃檗、薑黃、柘黃等。而秦漢之前,似乎連梔子的種植都很有限。比如周朝時設定的“掌染草”官員,負責的顏色有紅有黑有藍,卻沒有黃色。而能夠染黃的礦物原料,如石黃、雄黃等,也都使用得很晚。

    再者,人們對於色彩概念的認知和總結,基本都是來自於實踐。自然界中,紅色與青色的表現物十分繁多,黃色的卻相對有限。除了土壤與自己的膚色外,大約只有極少的植物、動物等是黃色。其結果就是,人們不再為這些極少數的東西單設概念,反而用已有的概念去指代它們。

    黃帝四面

    既然上古之時,諸多事物都是因為顏色為黃色,所以名稱裡有了“黃”字,那麼被漢族奉為祖先的黃帝,其名稱是否也與顏色有關呢?

    黃帝畫像

    後人憑想象所繪的黃帝形象。他頭戴冠冕、長眉細目、須分三綹,像極了《西遊記》裡的玉皇大帝。

    其實,關於黃帝究竟為何人的探討開始得很早。子貢曾經問孔子說:“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夫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老實人,坦率地承認自己關於上古時代是知之不多的。夫子曾說過,商因夏制,所以由商朝可以推論夏朝,周因殷制,由周朝可以推論商朝,至於三皇五帝則不願多說。所以他對子貢提出的“黃帝四面”的問題,沒有詳細解釋,只泛泛地說黃帝可能找了四個與他合得來的人,讓他們分別統治東西南北四方,所以叫做“黃帝四面”。

    夫子的後生們就沒有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了,而且還極熱衷於杜撰黃帝的故事。比如司馬遷就在《史記》裡為黃帝造過族譜,說他本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就是出生的時候就有很多神蹟發生,剛生下來就會講話。至於為什麼後來稱“黃帝”,大部分學者的觀點是,他對應了五行中的土德,土色黃,所以名“黃帝”。還有人繼續推論,說黃帝一向是戴黃冕、穿黃衣、“垂衣裳而天下治”,這就是土德的表現。甚至還有人根據孔子與子貢討論的“黃帝四面”,認為黃帝有四張面孔。

    其實,出現五行與五德始終理論的年代,與黃帝生活的年代相去甚遠,這種倒推牽強得很,但古代社會的統治者們卻是歡迎的,因為尊奉同一個祖先,或者說是宗族神,有利於維護大一統的局面;而五德始終如果是從黃帝就開始了,對於朝代的更替自然就有了合理的解釋。所以不僅《史記》,包括《易經》、《禮記》、《戰國策》等,關於黃帝的記載或描述,都基本一致。

    現代學者考證說,黃帝的原型大概是中原地區的華夏族的一個酋長國首領,因其對本民族的發展有很大貢獻,所以為後世長期傳誦。但因其年代太久遠,留下來的傳聞,大多撲朔迷離,難詳究竟。可是至戰國時,出於政治的需要,諸子百家中的許多人對那些傳聞進行編聯增纂,終於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

    意轉下流

    “黃”指玉佩也好,指大地之色也罷,總歸還是正正經經的顏色,至於跟黃帝聯絡在一起,更是無比高貴,如何到了現代會轉為色情淫穢之意呢?

    “黃色”詞義的轉變,首先發生在西方社會的語言體系內,進而影響到中文語境。據說在1894年,一本名為《黃雜誌》的刊物在英國面世。這本雜誌的撰稿人、插畫作家、美術編輯、文字編輯等,大多是帶有一些世紀末情結的文藝青年,情調哀傷,自怨自艾,甚至還有一點點色情,——當然,還遠遠稱不上淫穢。然而,在創刊的第二年,一樁意外使這雜誌聲名掃地。當時極負盛名的英國劇作家王爾德,——也是許多人小時候都讀過的令人心碎的《快樂王子》的作者,因同性戀的罪名遭到逮捕。當地的報紙說,被捕的時候,王爾德的脅下正夾著一本《黃雜誌》,於是當地人想當然地認為這雜誌和王爾德同樣是不名譽的,甚至第二天就有人到《黃雜誌》的出版商門前示威,用石頭將櫥窗玻璃砸得粉碎。

    《黃雜誌》封面

    1894年的一期《黃雜誌》。正是這本低俗的刊物,使黃顏色的身價一落千丈。

    但後來有人求證說,其實王爾德被捕那天,胳膊夾著的書是法國作家比爾·路易的小說《愛神》;無巧不巧,這本小說也是黃封面的,——其實當時很多廉價小說都用黃色紙張做封面,被稱為“yellow book”,而這些小說也被當時的人認為是低階趣味、甚至粗俗下流的。所以《黃雜誌》也好,“yellow book”也好,都使得“黃色”與性、色情、惡俗等等概念發生了聯絡。隨著西風東漸的過程,這一含義也傳入了國內。

    間色流黃

    黃色在古時視為五種正色之一,而在古人審定的五種間色中,還有一類顏色叫做“流黃”。流黃是否也算是黃色?其深淺的程度又如何?不僅我們困惑,千百年前就有人產生過疑問。南宋學者程大昌在他的《演繁露》中說,紅、紫、流黃等被前人稱作間色,但“流黃不知何物”。他開展了一番認真的考證,指出古詩裡曾有“中婦織流黃”的句子,北宋黃庭堅的詩裡也有“明於機上織流黃”的說法,於是推論說,流黃應當是一種絲織品,而且大概就是“黃繭之絲”。

    養過蠶的人大約都知道,有些品種的蠶織成的繭是瑩白如玉,但有些品種的蠶繭卻是暗黃色。程大昌以為,流黃色就是指後者。這個說法引發了一場學術討論。同為南宋學者的高似孫在他的《緯略》裡專門寫了一篇《流黃》,列舉了更多的例子,來推斷流黃的概念。他指出,漢代張載的《四愁詩》裡有“美人贈我筒中布,何以報之流黃素”;南北朝梁文帝寫過“思婦流黃素,溫姬玉鏡臺”;唐時張柬之則有“將軍佔太白,少婦怨流黃”。此外,還有一些詩人的作品裡出現過“流黃”。高似孫總結說,“黃加黑為流黃”,就是一種顏色的名稱,只是有時代指這種顏色的絲織品而已。清代的學者俞樾也反對程大昌的觀點。他在《茶香室四鈔》裡也有一篇《流黃》,直截了當地說:“流黃者,程氏以為織黃繭之絲,非是。”

    宋 米芾 褚臨黃絹本蘭亭序跋贊

    再者,“流”本身就有偏離的意思,“流黃”當然也就帶有似黃非黃的意味。古人按照五行確定了五種正色,又為了明確五種顏色間的遞進和轉變,像做填空題般地制定了五種間色。紅、紫、碧、綠等間色,都是獨立的造字,唯有流黃以組合詞的面目出現,其概念不清,需要學者多番討論,應用又窄,幾乎沒幾樣東西是這顏色,所以流黃很有被崇信五行學說的人,拉來湊數之嫌

  • 4 # 文玩姐

    滿清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寫到:每當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腦子裡便浮起一層黃色:琉璃瓦頂是黃的,轎子是黃的,椅墊子是黃的,衣服帽子的裡面、腰上系的帶子、吃飯喝茶的瓷制碗碟、包蓋稀飯鍋子的棉套、裹書的包袱皮、窗簾、馬韁……無一不是黃的。這種獨家佔有的所謂明黃色,從小把惟我獨尊的自我意識埋進了我的心底,給了我與眾不同的“天性”。那麼,中國古代帝王自隋代以來為什麼獨愛黃色龍服呢?

    古代帝王獨愛黃色服飾的歷史背景?

    自隋代以來,帝王著黃色,開始僅僅是因為黃色為日常所通服,為取方便的關係,自帝王至庶人均大量穿著,只不過貴族使用相對高階的綾面料,以及帶有高階裝飾的腰帶而已。《隋書》有“今之戎服,皆可尚黃”,《舊唐書》所稱:“隋代帝王貴臣,多服黃文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於匹庶,皆著黃袍,出入殿省,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帶加十三環以為差異,蓋取於便事。”

    唐代沿襲其舊習,帝王常服繼續使用黃色,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時屬於帝王的“黃”,其實和庶民之普通黃色系還不完全相同,也並非我們後來一般概念中的明黃色,而是色澤略深,黃中偏赤的“赭黃”、“赤黃”。

    黃色有什麼特別的寓意嗎?

    首先,黃色代表尊貴。這種被後世歷代皇帝所推崇的赤黃色,很接近太陽的顏色,太陽代表著天,是古人頂禮膜拜的神物,自然尊貴得很,皇帝又是人間天子,無比尊貴!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這種象徵太陽的黃顏色自然是皇帝的最愛。

    再者,黃色代表吉利。古時講究黃道吉日,就是諸事皆宜的好日子,黃道是太陽在天圖上位移的路徑,《五紀》中說“日月循黃道”。《皇曆》上也說:“建滿年好黑(黑道),除危定執黃(黃道),成開皆可用(黃道),閉破不能行(黑道)”。黃道即是好日,黃色也是好顏色了,皇帝把皇位當作自家專有,欲萬世永相傳,都想圖個大吉大利。

    最後,黃色還代表財富。黃色也是黃金的顏色,黃金是稀有之物,代表金錢,象徵財富。皇帝想要錢財滾滾,當然會喜歡這種黃澄澄的黃顏色了;陰陽五行之說。古代管中原又稱中土,這是按五行的說法來的,而土的代表色是黃色,皇帝居於中土,將黃色定為皇帝的專用色也就不足為怪了;暖色調。赤黃在色調上屬於暖色,在感官上包含希望、光明之意,也蘊有莊重、穩重之意,當然這些都是現代人的說法。古人雖不懂得冷暖色調,但對顏色未必不敏感,未必感受不到它的內涵。暖色總是會給人以舒服、溫暖的感覺的,皇帝都想以“親民如子”的形象出現,這種能透視出親和、近距離感極強的黃顏色自是首選了。

    幾千年來,黃作為帝王服的概念逐漸根深蒂固,其色相也漸漸擴大,黃色的地位都在逐漸轉變和升級。明代建國後,直接定皇帝常服為“袍黃色”,皇太子以下常服“袍赤色”。洪武元年二月朱元璋下詔“士庶服雜色盤領衣,不得用黃”,洪武三年又“詔中書省申禁官民器服不得用黃色為飾”,開始全面禁黃,而後禁黃的範圍延伸至“柳黃、明黃、薑黃”。

    直到清代,帝后朝服顏色才明確調整為明亮度最高的“明黃”,皇子及貴妃、妃用略偏赤黃的“金黃”,非特賜禁臣庶使用。因為清代距離我們最近,所以現在華人一般概念中的帝王之色,就是這種“明黃”。所以直到現代,華人民還對黃色服飾有著無比的好感哦。

  • 5 # 有書共讀

    世界因為有了五顏六色,才不會顯得單調和乏味。華人,除了對紅色情有獨衷外,黃色更是被尊為富貴的顏色。就連有書君家鄉的婚俗中,新娘子出嫁當天,也要穿上一雙黃色的襪子,意為“腳踩黃金”,圖個吉利。

    在封建社會,黃色更是皇家的御用顏色,普通官員和老百姓是不能隨便穿著黃色衣服的。這是為什麼呢?聽有書君慢慢道來。

    一、古代的很多傳說中,“黃”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民間傳說中,盤古開天闢地以後,大地上並沒有人,女媧把黃土捏成團造了人。後來女媧累了,就把繩子在泥漿中蘸了,甩在地上,也變成了一個個的人。可見女媧造人的材料,是最為便利的黃泥。

    我們華夏民族的祖先,是炎黃二帝,炎黃源於黃河流域,因此我們華人被稱為“炎黃子孫”,而黃河也被稱為“母親河”。

    關於人的生死輪迴,有的說人死後會上天堂,有的說人死後要走黃泉路……

    生死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黃”既然與人類關於生死的傳說緊密相連,因此這個顏色既讓人感覺神秘,又讓人敬畏。

    二、人們對於賴以生存的黃色的大地,有一種天然的親切與尊重。

    據史料記載,上古時期,人們以黑、白為主色。這應該最早來源於人們對於白天和黑夜的認識。後來發現,除了白天黑夜的變化,人們接觸最多的是廣袤的大地。人們從大地上捕獵,種植植物,可以吃飽肚子。大地上有萬物生靈,生生不息;還有山川河流,在這個世界上或靜默、或流淌。

    大地像一位慈祥的母親,包容和承載著人們,以及多彩的萬物。整個農耕時代,人們靠天吃飯,靠地生存,人們對於黃色大地的頂禮膜拜也一直貫穿始終。

    周易中也有關於常見的幾種顏色的介紹,是說顏色分別代表不同的方位。青色——東;赤色——南;白色——西;黑色——北;黃色——中央。按照《說文》中的解釋,土地之色為“黃”。這種說法正好就應和了古代的“崇地說”。所以,“黃”便被視為中央之位,這也是黃為尊色的本源所在。

    三、與幾代帝王有很大的關係。

    在漢語中,“黃”與“皇”同音。所以,黃就有了指代帝王的引申義。從秦始皇以後,黃就成了皇家的主色。

    唐高祖,應該是最早明確把黃色作為御用顏色的皇帝。

    為了強化等級尊卑觀念,唐高祖曾下令黃色為皇家專用色,其他官員和百姓不得使用。因此,老百姓看到穿黃色衣服的人,自覺敬而遠之,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煩。而那些穿著黃衣服的人招搖過市,也更加目中無人,自尊自大起來。

    後來,在陳橋兵變中,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趙普,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趙匡胤黃袍加身,假裝一副被迫的樣子,好像“不情願”地坐上皇帝寶座,其裝模作樣的“吃相”著實讓後人不敢恭維。可是,一件黃袍讓趙匡胤得了大宋江山,自此,他的“黃色情結”在心裡根深蒂固,於是進一步加強對黃色的獨霸,為了彰顯皇家地位的至尊無上,從宋代開始,皇城都開始採用黃色琉璃瓦為頂。

    從此以後,封建王朝一直延用下來,黃色為尊色的概念從那時候起更深入人心。

    四、時代發展,“黃”有了新的表現形式與內容。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也開始使用起了黃色。時至今日,黃色所代表的高貴與典雅,也是其它顏色無法替代的。

    當然,現代人已經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了。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喜愛的顏色的物品。至於衣服的顏色與款式,更是沒有過多的限制。現代人不必像封建社會的人一樣悲催了,那時候穿個黃色衣服可能還會招來殺身之禍。

    其實黃色是一種明亮、歡快的暖樂調,能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黃色還有醒目的作用,比如紅綠燈,就用黃色來提醒行人和車輛注意。

    黃色具有濃重的宗教氣息,佛教氣的建築、服裝及一切裝飾,都有黃色。  在京劇臉譜中,黃色代表兇猛、殘暴的角色,如三國時的典韋。  現代“掃黃打非”一詞中,黃色還指代淫穢、色情、暴力等不良內容。  可見隨著歷史長河不斷滾滾向前,人們原來信仰的一些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漸漸讓人們失去了對它的敬畏。有書君認為:老祖宗留下來的,一些無關緊要、或者帶有封建傳統意識的東西,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去繼承。只是希望一些美好的中華傳統,比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孝老敬親等,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最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懷舊服人均玄學大師,“小龍蝦套”成黑手團最後希望,玄學真的能拯救黑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