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泉學府

    西夏和金朝之間的睦鄰友好關係,始於崇宗乾順末年(夏元德六年,公元1124年)。在此之後八十多年,金和西夏之間雖有一些小的磨擦,但基本上維持著比較和好的關係。兩國之間的使節往來頻繁,政治上互相支援,經濟上互通有無,這種關係對雙方都有好處。安全篡位後,改變國策,依附日漸強大的蒙古,與金之間開始了長期的戰爭,使西夏面臨嚴重威脅的局勢。

    金錢篇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一百二十年。

    女真原為遼朝臣屬,天慶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顏旻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兩年後再滅北宋。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金國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女真貴族大肆佔領華北田地,奴役漢族,使得雙方的衝突加劇。當金朝國勢衰退時,漢族紛紛揭竿而起 。1234年,金國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覆亡。

    天眷通寶

    天眷通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金代早期鑄幣,因存世絕少。天眷通寶分小平和折二,平錢有楷,篆兩種書體。

    天眷通寶折二錢面文為楷體,直徑3釐米,重約7.2克。天眷通寶平錢為楷書體,右旋讀,其中“眷”字多書一橫; 而“通”字寫法頗肖南宋“建炎通寶”之“點建”錢的寫法,“寶”分作三筆,甚奇。該錢光背,棕褐色包漿,字間有入骨鏽,製作精整,應為官鑄。

    金代天眷通寶真書折二(直徑30mm)

    鑄期:金熙宗天眷年間(公元1138-1140年)鑄

    幣質:青銅

    特徵:折二型,錢文真書旋讀

    皇統元寶

    皇統元寶金代錢幣,皇統年間(1141-1149年)鑄造,製作極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統元寶篆書孤品。

    鑄期:金熙皇統年間(公元1141-1149年)鑄

    幣質:青銅(銅色紫紅)

    特徵:小平,錢文玉筋篆,右旋讀,製作精美

    正隆元寶

    金代海陵王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鑄造,分為四筆和五筆,四筆是指正字的最後兩筆連寫成一筆,一般的正隆都是這個版式,比較多見,屬於普通品,存世較多。

    五筆正隆則比較罕見。具體的有兩種不同的版式,一種是正字的第四筆一豎出頭到下邊,很少見,存世不多。另外一種是正字的最後一筆一橫出頭到左邊,市面上很少見。

    “正隆元寶”五筆正

    鑄期:廢帝(海陵王)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始鑄

    幣質:銅、鐵(鐵錢發見極少)

    特徵:小平,製作頗精,尤以五筆正隆為甚

    大定通寶

    大定通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大金國金世宗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鑄造。錢文仿瘦金體書版式有小平,折二兩種。有鐵錢。折二大錢鑄量較少,色灰白,世傳其錢料微含銀。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鑄造的錢幣有干支背文。“大定通寶”錢,造型簡練、形貌大方、字仿“瘦金”,精美程度比“大觀通寶”有過之無不及。

    “大定通寶”闊緣白銅大樣

    鑄期:世宗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始鑄

    幣質:銅、鐵

    特徵:錢文仿瘦金體,鑄工精湛,錢背有記申、酉等字及月文等。另見有折二、折三型寬緣錢,並鐵錢。

    泰和通寶、重寶

    泰和通寶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始鑄,錢文楷書,含瘦金體風韻,製作精美,直讀光背。小平徑2.5--2.6釐米,重3.8克;折二徑2.8-2.9釐米,折三徑3.0-3.3釐米‘;早期折拾型錢直徑4.6釐米,重38克,真實等於10枚小平錢的重量,後期折拾錢徑4.4釐米,重15克,減重厲害,實為虛值大錢。當拾型大錢錢文有粗字版與細字版之別。泰和通寶錢不分何種均不多見,然早期厚重型折拾大錢為最罕見者。

    折二“泰和通寶”

    泰和重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大金國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鑄。錢文篆書,直讀,有當十大、小兩式。錢文是文學、書法大家党懷英手書,字型清純典雅,精美異常,素為歷代藏家所珍愛。篆書對讀、玉筯書體。折十錢有光背、合背之分。錢文深峻邊稜整齊,形制精美為金錢之冠。

    “泰和重寶”折十(直徑:45.2mm)

    鑄期: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始鑄,至金末 元初時期仍有鑄造

    幣質:青銅

    特徵: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共計五種,錢文仿瘦金體,書法精湛,素為藏家鍾愛。

    崇慶元寶、通寶

    有“崇慶元寶”、“崇慶通寶”兩種。近年發現元寶錢為楷書與篆書對錢,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折拾型幾種。舊譜載有當五大錢(即折五,直徑在3.3--3.6釐米之間),近年折拾型大錢也面世幾枚。銀錢也發現不多枚。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仿瘦金體所制。崇慶元寶傳世極少,有書籍稱其為“孤品”,實際上據瞭解目前全國儲存有20枚左右的真品,且有幾個版別。

    鑄期:衛紹王崇慶年間(公元1212年)鑄

    幣質:青銅(銅色赤紅)

    特徵:元寶有篆書當五大錢(孤品)。通寶有小平、折二,錢文仿瘦金體,製作皆精

    至寧元寶

    至寧元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金代衛紹王完顏永濟,至寧元年(公元1213年)鑄造。存世僅有一枚折五型銅錢孤品,書體與北宋崇寧小平楷書相似。珍罕無定價。

    鑄期:衛紹王至寧年間(公元1213年)鑄

    幣質:青銅(銅色呈紅紫)

    特徵:折五型,錢文真書旋讀(書體類崇寧 元寶小平),世僅一枚

    貞祐通寶、元寶

    貞祐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金宣宗完顏詢,貞祐年間(1213-1217年)鑄,並配合貞佑鈔發行。錢文楷收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五三種。 光背無文。另鑄有“貞祐元寶”錢。

    貞祐元寶是金宣宗貞佑年間(1213-1216年)發行的錢幣,早年流入日本,至今只在海外發現一枚,仍是孤品。貞祐元寶特徵,小平,錢文真書順讀。元寶小平,錢文真書旋讀。

    “貞祐通寶”小平

    鑄期:宣崇貞祐年間(公元1213-1216年)鑄

    幣質:銅、鐵

    特徵:通寶有小平、折三,錢文真書順讀,製作精美。

    阜昌元寶、通寶、重寶

    阜昌元寶金代偽齊政權劉豫(金人扶植政權)阜昌年間鑄造的錢幣。有“阜昌通寶”,“阜昌重寶”,直徑約35mm,錢文清晰精美,書法精妙絕倫,極美品。

    阜昌元寶為平錢,面文旋瀆,有真、篆二體,是為對錢。徑2.6釐米,重3.4克;光背無文。此錢製作精整,文字秀美,其品相之佳妙決不下於北宋大觀、政宣諸泉,金朝亦通行使用。唯傳世數量稀少,常為泉家苦求而不得。

    “阜昌元寶”篆書小平

    “阜昌通寶”篆書

    金 “阜昌重寶”篆書折三(直徑:34.1mm)

    鑄期:偽齊劉豫阜昌年間(公元1130-1137年)鑄

    幣質:青銅

    特徵:元寶為小平,通寶折二,重寶折三。錢文真、篆成對,書法精美絕倫

    西夏錢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歷經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

    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佔據夏州(今陝北地區的橫山縣),封定難節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相襲。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目前面文為西夏文的錢幣已經發現有五種,分別是“福聖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祐寶錢”,以及“天慶寶錢”。這五種錢幣正面為西夏文,背面為光背,形制都為小平銅錢,非常少見,屬於珍稀的古錢幣。漢字型的西夏錢幣按照年號分目前已經發現有八種,這些錢幣的書體均為楷書。分別為“大安”、“大德”、“元德”、“天盛”、“乾祐”,“天慶”,“皇建”,以及“光定”。在這些錢幣中除了“元德重寶”為折二錢外,其餘都是小平錢。西夏錢幣的鑄造大都比較精美,而且書法俊逸、流暢。

    西夏是西北党項族建立的政權。党項族首領李元昊於公元1038年稱帝,建都興慶府,後改中興府(今寧夏銀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其疆域大致包括今寧夏全部、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甘肅大部、青海東北和新疆部分地區。歷10帝、189年。西夏行使的錢幣主要以銅錢為主,兼用鐵錢,少量使用白銀。自鑄錢少,多用宋錢。邊遠地區始終以物物交換為主。

    錢幣是社會的產物,它攜有大量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資訊。“以錢證史,以錢補史”,就是透過錢幣來了解歷史。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先了解下西夏王朝有那些錢幣吧?

    目前面文為西夏文的錢幣已經發現有五種,分別是“福聖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祐寶錢”,以及“天慶寶錢”。這五種錢幣正面為西夏文,背面為光背,形制都為小平銅錢,非常少見,屬於珍稀的古錢幣。漢字型的西夏錢幣按照年號分目前已經發現有八種,這些錢幣的書體均為楷書。分別為“大安”、“大德”、“元德”、“天盛”、“乾祐”,“天慶”,“皇建”,以及“光定”。在這些錢幣中除了“元德重寶”為折二錢外,其餘都是小平錢。西夏錢幣的鑄造大都比較精美,而且書法俊逸、流暢。

    福聖寶錢

    西夏文錢幣,漢文直譯是“福聖寶錢”。西夏毅宗嵬名諒祚福聖承道年間(公元1053—1056年)鑄造的西夏文錢。

    福聖寶錢是西夏的早期鑄幣,雖然製作粗疏,但形制工整,面文旋讀,光背無文,有粗字、細字、厚版和薄版等區別,發現的總數在百枚以內,是西夏文錢幣中較少的一種。

    鑄期:毅宗福聖承道年間(公元1053—1056年)鑄

    幣質:青銅

    特徵:面兩夏文,小平型,風格粗狂,存世較稀少

    大安寶錢

    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年間(公元1075~1085年)鑄造,有小平,折二,兩種版式。小平錢徑2.3CM,折二錢徑3.2CM。孔邊長0.8CM。 西夏惠宗趙秉常大安年間(1075—1085年)所鑄西夏文錢。有小平、折二兩種。面文旋讀,光背無文。小平徑2.4釐米,重3.5克左右,折二徑3.4釐米,重未詳。大安寶錢較福聖錢精細,輪廓規整,文字朴茂,可見西夏錢愈鑄愈精之趨向小平錢散見泉家之手,較為稀少。

    西夏 “大安寶錢”(直徑:24.2mm)

    鑄期:惠宗大安年間(公元1075~1085年)鑄

    幣質:青銅

    特徵:面兩夏文,小平型,風格粗狂,偶見背月紋者

    大安通寶

    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年間(1075—1085年)所鑄漢文平錢。1981年內蒙林西縣出土二十萬古錢中首次發掘一枚,為震驚泉界的奇珍之品。銅色赤褐,形態古樸。錢文“大安”二字楷書,“通寶”隸書,直讀,文字端莊,邊廓整肅,製作精美,背穿上隱約有仰月紋。徑2.3釐米,重4克左右。經考證,歷代以“大安”為年號者有三:金衛紹王大安年間無鑄,遼道宗大安錢兩品與此文風迥異;而此錢與西夏錢文字類似,尤以稍後崇宗之“元德通寶”大樣錢“元德”楷書而“通寶”從隸,與之如出一轍,故將大安通寶繫於西夏惠宗可安。近年【大安通寶】折三,折五型也已面世,錢文都很精整分光背,背月幾種,均母錢形制,實為試鑄之品。另鑄有“大安寶錢”錢。

    鑄期:惠宗大安年間(公元1075~1085年)鑄

    幣質:青銅

    特徵:漢文直讀,小平型。存世極罕

    貞觀寶錢

    西夏崇宗乾順貞觀年間(1101-1113年)鑄造,銅質泛紅。面西夏文四字。漢文直譯為“貞觀寶錢”,楷書,旋讀,光背,小平錢。迄今所見有廣穿、狹輪、闊輪、粗字、細字等版別。一般錢徑在2.5—2.7釐米,寬0.6—0.7釐米,重4—6克之間。其基本特徵是製作精粗不勻,薄厚不一,砂眼較多,氧化程度比一般宋錢嚴重。精製者,輪廓整齊,文字俊秀。粗疏者,筆畫漶漫,文字模糊,有的未經打磨加工,邊孔毛刺,便流佈於世。時至今日,無論精粗均屬古泉大珍。

    西夏文貞觀寶錢

    鑄期:崇宗貞觀年間(1101-1113年)鑄

    幣質:青銅

    特徵:面兩夏文,小平型,風格粗狂,偶見背月紋者

    元德通寶、重寶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鑄造。漢文錢,有楷書,隸書,行書三種錢文。其直徑一般在20毫米----25毫米之間。隸書品也不多見,尤其楷書、行書品極其難得。另鑄有“元德重寶”錢。

    “元德通寶”(直徑:24.9mm)

    西夏崇宗皇帝李乾順,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鑄造。版式為折二型錢。錢文楷書,元德重寶直徑一般為2.7釐米,中間方孔邊長為0.5釐米。今存世僅只有幾枚,珍罕。崇宗皇帝朝另鑄造有“元德通寶”錢。

    折二型“元德重寶”

    鑄期:崇宗元德年間(1120-1126年)鑄

    幣質:青銅

    特徵:通寶為小平,分楷書、隸書兩種,楷書者極少見。重寶為折二、折三型大錢,製作精美。均存世極罕

    大德通寶

    西崇宗李乾順(1083-1139年),西夏第四位皇帝,1086年即位,在位長達54年。李乾順廟號為崇宗,諡號為聖文皇帝。李乾順在位時鑄有“元德通寶”、“元德重寶”、“大德通寶”漢字型的西夏錢,全屬珍稀古錢幣。

    鑄期:元成宗大德年間(公元1137-1139年)鑄

    幣質:青銅

    特徵:小平,真書旋讀,書體與楷書元德相近(與元代大德不同)

    天盛元寶

    西夏仁宗皇帝天盛年間(公元1149-1169)鑄造。銅錢多,鐵錢少。鐵錢背“西”者少見。另有鐵母存世。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折拾型幾種,版別也較多。

    天盛廿三年為西夏經濟、文化鼎盛時期,故在西夏諸錢中,天盛元寶堪稱鑄量最豐、製作最工、文字最秀的一品。“天盛元寶”四字為秀麗楷書,旋讀,光背無文。徑2.4釐米,重3.7克左右。此錢傳世及出土數量甚大,不亞北宋諸錢。因西夏地域缺銅而多鐵,天盛鐵錢世間所存亦眾。

    西夏 “天盛元寶”鐵母(直徑:24mm)

    鑄期:仁宗天盛年間(公元1149-1169)鑄

    幣質:銅、鐵

    特徵:小平,錢文真書旋讀。

    乾祐寶錢

    西夏仁宗李仁孝,乾祐年間(1171—1193年) 所鑄西夏文平錢。此錢出土於甘肅武威、寧夏賀蘭山一帶西夏腹地,在西夏文錢中傳世微多。製作精整,字畫清楚,邊廓堅實,光背無文。徑2.4釐米,重3.9克左右,屬西夏文錢中之上品。另鑄有“乾祐元寶”錢。

    小平錢,鑄造工整,錢文字型精美。形制較以前幾種錢幣更加精緻。當時鑄造量小,如今存世量極少,古錢珍品。

    西夏文乾祐寶錢(直徑24mm)

    鑄期:仁宗乾祐年間(1171—1193年) 鑄

    幣質:青銅

    特徵:小平,面西夏文,製作頗精

    乾祐元寶

    西夏仁宗乾祐年間(公元1170-1193)鑄造。

    銅錢少,鐵錢多。銅錢錢文制式有行書,楷書,篆書(大珍2016年才發現)。長“元”,短“元”等版別。另有一種大字版僅見有一枚。該錢普通品存世一般也比較少見。根據考證試鑄有折二錢,極罕。另鑄有“乾祐寶錢”錢。

    五代後漢隱帝亦用“乾祐”年號,然未鑄錢,是為西夏錢無疑。面文“乾祐元寶”分楷書、行書二體,均旋讀,形制、大小相同,可視作西夏對錢。徑2.4釐米,重3.8克左右,光背無文。製作精好,品相佳妙,唯數量稀少,行書錢尤罕。另鑄有鐵錢,形態、文字一如楷書錢,製作亦佳;鑄造量遠超銅錢之上,寧夏、內蒙等西夏故地,乾祐鐵錢出土動輒萬枚以上,在西夏錢中數量僅次於天盛元寶。

    西夏 “乾祐元寶”(直徑:24.5mm)

    鑄期:仁宗乾祐年間(公元1170-1193)鑄

    幣質:銅、鐵

    特徵:小平,錢文真、行二體。銅少鐵多

    天慶寶錢

    天慶寶錢,西夏桓宗李純祐,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5年)鑄行,錢文為西夏文,制式為小平錢。製作精整,邊廓堅挺,文字清晰,筆畫勻稱,整齊有力,鑄造量不大,存世較少,比較珍罕。

    西夏 “天慶寶錢”(直徑:24.8mm)

    鑄期:桓宗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5年)鑄

    幣質:青銅

    特徵:小平,面西夏文,製作頗精

    天慶元寶

    西夏桓宗(李純祐)天慶年間(公元1193~1206)鑄造。 幣質:青銅 。鑄造量不大,存世不多,較為少見。另有當拾型大錢面世,直徑45.5毫米,重37克,錢文楷書旋讀,書體端莊勁健,鑄工良好。另鑄有西夏文“天慶寶錢”錢。

    西夏 “天慶元寶”(直徑:24.3mm)

    鑄期:桓宗天慶年間(公元1193~1206)鑄

    幣質:青銅

    特徵:小平,錢文楷書旋讀,書體端莊勁健,鑄工精好

    皇建元寶

    西夏襄宗皇帝李安全,皇建年間(公元1210-1211)鑄造。鑄量較前期錢稍多,但小字大樣者少見。今存世皆已不多。

    西夏皇建元寶光定元寶各一枚

    鑄期:襄宗皇建年間(公元1210-1211)鑄

    幣質:青銅

    特徵:小平,錢文楷書旋讀,製作尚精

    光定元寶

    西夏神宗李遵頊,光定年間(公元1212-1223)鑄造,錢文一般為楷書。

    鑄期:神宗光定年間(公元1212-1223)鑄

    幣質:青銅

    特徵:小平,鐵文真、篆二體,製作精好

    公元十一、十二世紀時,在今蒙古草原及其周圍,散居著許多遊牧部落,如蒙兀部,塔塔兒部、乃蠻部、汪古部等。其中蒙兀即蒙古部。蒙古部貴族鐵木真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聯合一些部落擊敗、兼併另一些部落,於公元1206年結束了蒙古草原上長期分裂的局面,在斡難河即位為蒙古大汗,尊號成吉思汗。蒙古汗國統一成一支強大的力量後,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貴族,開始向外擴張和擄掠,首當其衝的便是西夏和金。

    夏應天四年(公元1209年)九月,蒙古軍隊圍攻西夏都城,安全向金朝求援。金朝因也遭到蒙古的侵擾,不能自保,沒有派兵援救。西夏受到蒙古的打擊以後,安全懾於蒙古的強大,企圖將矛頭引向金朝。蒙古兵退後的第二年八月,安全發兵萬餘騎,攻打金朝的葭州(今陝西佳縣境)從此,夏、金關係正式宣告破裂。

    夏皇建二年(公元1211年)七月,齊王遵頊發動宮廷政變,廢黜襄宗安全,自立為帝。神宗遵頊是宗室齊王彥宗之子。儘管史書上說他“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純佑時曾以“廷試進士,唱名第一”,嗣齊王爵,並擢升為大都督府主。實際上,他卻是一個比安全明知不了多少的昏君。遵頊奪得帝位、以後,全盤承襲了從安全開始的亡國政策,妄圖乘蒙古攻金的機會,擄掠財物,擴大領土,對金的戰爭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遵頊嗣位伊始,便遣萬餘騎攻打金朝的東勝城(今內蒙古托克托),金朝西南路馬軍萬戶紇烈石鶴壽及時趕來救援,夏兵敗退。十一月,遵頊又以兵萬餘攻打金軍事要地平涼府(今甘肅平涼縣),由於金朝早有準備,圍城時又聽到金有援兵萬人即將趕到,遂匆忙解圍而去。夏光定三年(公元1213年)元月,夏兵攻破金保安州(今陝西志丹縣),進圍慶陽府(今甘肅慶陽縣)八月,乘金靜難節度使烏林答琳患病的機會,攻破口州(今陝西彬縣)十—月,金朝內亂,遵頊乘機出兵攻打會州。十二月,又以萬餘騎攻破鞏州(今甘肅隴西縣)進圍攻平涼府,被金兵擊敗。光定四年(公元1214年)秋,遵頊令吐蕃路招討使萬慶義勇派人到南宋西和州(今甘肅西和縣西),約宋制置使董居誼出兵,夾擊金朝,遭到南宋的拒絕。‘光定五年(公元1215年)一月,金朝邊境官吏派兵侵擾夏境,金主得悉後怕事態擴大,立即派使臣向遵頊賠情道歉,但遵頊不肯罷休,出兵攻金積石州(今青海貴德縣),接著又進攻環州。十月,遵頊集聚右廂精兵八萬餘人,破金臨洮府(今甘肅臨潭縣西南),然後退兵轉攻金綏德境內的克戎、綏平諸地。十二月,遵頊派兵和金國叛將程陳僧一起再攻臨洮府,遭到金兵痛擊。

    光定六年(公元1216年)九月,遵頊派人聯絡蒙古軍隊,合兵攻打金延安、代州籌地,並攻陷潼關。同年冬,遵頊派兵四萬餘圍攻金定西城,被金兵打敗,死二千餘人。

    金朝遭到西夏的連續攻擊,忍無可忍,於十二月分兵兩路,發起反擊。右監軍陀滿胡土門、延安總管古裡古石倫率兵攻西夏的鹽、宥、夏諸州;庚陽總管慶出奴、知平涼府移刺塔不也攻西夏的威、靈、會等州。遵頊面對金朝的兩路攻勢,分兵抵抗,夏、金雙方勢均力敵,出現了相持不下的局面。光定七年(公元1217年)一月,遵頊以三萬餘騎隨蒙古兵攻金平陽府(今山西臨汾市西南)。金兵頑強抵抗,蒙古兵大敗。西夏只得退兵,途經寧州(今甘肅寧縣)遭到金將慶山奴的伏擊,大敗而歸。

    遵頊附庸蒙古、合兵攻金的策略,不僅不能消除蒙古的威脅,反而把自己降為被蒙古役使的地位。十二月,蒙古軍隊再度圍困西夏都城,遵頊倉皇出逃。可是,遵頊仍未能從中吸取教訓。

    光定八年(公元1218年)五月,遵頊又以步騎三千餘人,引蒙古兵由葭州入口、延,遭到金兵的沉重打擊。遵頊不甘心,先後兩次派人到四川,請南宋出兵攻金,再次遭到拒絕。光定十年(公元1220年)二月,夏兵攻金朝鎮戎軍。接著又攻新泉城(今甘肅靖遠縣西南)。金兵則入夏宥州,圍神堆府(今陝西靖邊縣西),殺夏兵二千餘,繳獲各種牲畜三千多。八月,遵頊遣萬餘兵攻破會州,金主命陝西行省與夏議和。遵頊拒絕議和,於九月派兵三萬,乘勝破西寧州(今青海西寧市),圍定西州(今甘肅定縣南)。接著,又遣樞密使寧子寧、嵬名公輔率兵二十萬,進攻金軍事要地鞏州,久攻不下,死傷者數以萬計。光定十一年(公1221年)三月,蒙古木華黎部渡過黃河,攻西夏河西諸堡,守將無力抵抗,紛紛投降。面對蒙古大兵壓境,遵頊急忙派監府塔海設宴招待蒙古軍隊,並派塔哥、甘普等人率兵五萬歸木華黎指揮,隨蒙古軍進攻金朝,使西夏進一步緊綁在蒙古的戰車上。十月,木華黎率蒙古、西夏兵破金朝葭州,並圍綏德、延安、安塞等城砦。十二月,遵頊得悉金主令臨洮府總管女奚烈古裡間等招撫十萬大軍,準備攻取興、靈二州,便先發制人,發兵數十萬,分三路向金髮起進攻,金邊境地區遭到西夏軍隊的極大蹂躪和破壞。光定十二年(公元1222年)六月,木華黎和右都監石天應率兵攻金陝西諸州,向夏國借道,遵頊馬上應允,並於十二月出兵配合,至質孤堡被金兵打敗。翌年一月,遵頊派步騎十萬,配木華黎圍攻金鳳翔府(今陝西風翔縣),遭挫敗後,不告蒙古,先撤兵退還。

    光定十三年(公元1223年),興、靈諸州春早,糧食無收,“饑民相食”。西夏境內的各族人民在戰火和自然災害的襲擊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但是,以遵頊為首的夏國統治集團,卻完全不顧人民的死活,繼續全力對金作戰,七月,遵瑣令親軍萬人攻破金積石州。十月,蒙古為了懲罰鳳翔之戰夏兵不辭而別,派兵包圍積石州,並四出抄掠,將夏兵圍困達半個多月,才退兵。蒙古大軍的鐵拳又一次打到了遵項自己的頭上。遵頊為保全自已,甘心做蒙古的附庸,但是蒙古對他卻早巳失去了興趣,多次遣使責令他退位,遵頊成了他自己制定的附蒙抗金政策的犧牲品。在蒙古的逼迫下,遵頊只好於十二月將皇位傳給次子德旺,做了西夏曆史上惟一的“上皇”。

    獻宗德旺接拉以後,改變遵頊依附蒙古的政策,重新和金朝修好,共抗蒙古。乾定元年(公元1224年)十月,德旺採納右丞相高良惠的建議,派使節到金朝議和。乾定二年(公元1225年)九月,德旺派吏部尚書李仲諤等去金朝講和,商定雙方相互支援。但這時蒙古已兵臨金都城下,金朝危在旦夕,自顧不暇,早已無力援助西夏,夏國的滅亡也同樣已經不可避免。

  • 2 # 愛投資官方

    宋朝的版圖不如唐朝大,當時中國境內還有好幾個少數民族政權,其中較為強大的是遼、金和西夏。確切地講,北宋時,它的北方有遼國,西北有西夏;南宋時,它的北方有金國,西北仍是西夏。遼、金與西夏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卻也鑄行了自己的錢幣。其中金還發行了紙幣,並一度鑄行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銀幣。

    遼國是契丹族建立的,其建國比宋要早許多年。據記載,遼在五代時期已開始鑄錢,但當時鑄的錢是什麼式樣、以往錢譜所載此時期的遼錢究竟是否可信,爭議較大。目前存世和新出土的,有遼景宗保寧年間(986一977)鑄行的“保寧通寶”和遼聖宗統和年間(983一1011)鑄行的“統和通寶”,如果鑑定無誤,則遼鑄行“通寶”式年號錢的時間甚至早於宋朝。此後,遼大抵和宋一樣,鑄行年號錢,而且每改一次年號就改變一次錢文,但遼制錢工藝稍差,錢幣外觀和錢文都不如宋錢。遼鑄行錢幣的數量很少,在遼代遺址和遼代墓葬發掘中,發現的錢幣大多是宋錢幣或前代(如漢、唐)的錢幣,本國的錢幣非常稀少。又有記載說,遼景宗時“置鑄錢院,年額五百貫”(《虜廷雜記》)。

    契丹族有自己的文字,近年國內外對契丹文字的研究頗有興趣,但令人奇怪的是,迄今尚未發現錢文是契丹文字的遼錢幣。

    西夏是党項族建立的政權,它遠不如遼強大,但金滅掉了遼,卻沒有滅掉西夏,西夏後來和金一起被蒙元攻滅。西夏和遼一樣,也主要使用宋朝錢幣。自己造幣數量不多。西夏錢幣存世(包括前代存留和近年出土的)數量很少,總數不超過二三百枚,其中較為常見的有“天盛元寶”、“光定元寶”、“皇建元寶”、“乾佑元寶”等,都是年號錢,有銅錢,也有鐵錢。

    西夏在建國之初就頒行了自己的文字,但由於西夏的滅亡,西夏文字也一度失傳,直到19世紀末才有人開始重新研究西夏文字。近年學者們對新發現的漢、西夏兩種文字同在一碑的碑文進行研究,使西夏文的釋讀大有進展。與遼錢幣不同,西夏錢幣中有用本族文字(西夏文)為錢文的錢幣。經初步釋讀,這些西夏文錢幣分別是:福聖寶錢、天佑(或釋乾佑)寶錢、貞觀元寶、大安寶錢、天慶寶錢。這些錢幣是不是也都是年號錢,對此尚有不同看法。

    金國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女真人原來臣屬於遼,常常受到契丹貴族的欺凌。後來女真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與遼對抗,遂又採取與宋結盟的策略,一舉滅遼。金滅遼不久,看出北宋的外強中乾,對宋大舉進攻,很快包圍北宋都城汴京,滅掉了北宋。後來金與南宋大抵以淮河為界北南對峙。由於金境內漢族人較多,因而所受漢文化影響也就比遼、夏更多。

    金早期使用舊有的宋、遼錢幣,尚未鑄行自己的錢幣。直到金、宋間第二次議和以後,戰爭暫告結束,才發行自己的貨幣,而且是先發行紙幣,後鑄行銅幣。

    金鑄行銅錢始於金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鑄行“正隆通寶”。此後曾鑄行“大定通寶”、“明昌通寶”和“泰和重寶”等年號錢。金銅錢形式效仿宋朝,但一般比宋錢更精美,尤其是“泰和重寶”當十錢,郭細肉深,篆如玉筯,比後代某些機制錢還要整齊美觀。金鑄錢最多時,即大定二十九年(1189)前後,每年鑄行十四萬貫,與南宋接近。

    在金滅掉北宋以後,曾扶植一個“大齊國”,建都大名,後遷汴梁,皇帝是劉豫,改元阜昌(1130—1137)。大齊國鑄行了“阜昌元寶”小平錢、“阜昌通寶”折二錢、“阜昌重寶”折三錢,分別為真、篆對錢。大齊國在金羽翼下雖僅存在了八年,但所鑄錢卻清秀娟美,比一般北宋錢精整。史書記載,大齊國也發行了紙幣,但具體情況不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ota裡英雄們說的話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