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煙雨—任平生
-
2 # 回憶還是要忘記
1.政治上:“廢先王之道”、“廢五等之制”
“廢先王之道”。這是後人對秦始皇的綱領性批判。由“廢先王之道”而引起的一系列改先王之制,亂先王之政的行為,都是“廢先王之道”的具體表現。所謂“於是秦兼天下,廢王道,立私議,滅《詩》、《書》而首法令。去仁恩而任刑戳,墮名城,殺豪桀,銷甲兵,折鋒刃。其後,民以耰鋤棰梃相撻擊,犯法滋眾,盜賊不勝,至於赭衣塞路,群盜滿山,卒以亂亡”[4]。漢代的許多政論家如賈誼、陸賈、晁錯、董仲舒等都有過類似的言論。在他們看來,“廢先王之道”是暴政根源,暴政是“廢先王之道”的具體體現。只這一條就足以為秦始皇判罪定性。
“廢五等之制”。這是“廢先王之道”的重要表現。在許多政論家特別是以儒學為價值評判標準的政論家們看來,秦始皇徹底廢除分封制的做法違背“王道”、“王制”,是秦朝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他們認為,秦始皇“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蕩滅前聖之苗裔,靡有孑遺”[5]。上官桀說:“昔秦據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輕弱骨肉,顯重異族,廢道任刑,無恩宗室。其後尉佗入南夷,陳涉呼楚澤,近狎作亂,內外俱發,趙氏無炊火焉。”[6]唐代的韓愈也在《雜說》中寫道:“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戰伐日行矣,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於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7]他們認為秦始皇絕對不搞分封,也就不能行德義於天下。特別是秦始皇不能復立六國之後,違背歷代王朝的政治傳統,屬無道無德之舉。
2. 經濟上:“除井田之制”、“賦斂無度”、“窮奢極欲”
“除井田之制”。這是秦始皇“廢先王之道”的又一重要表現。在那些政論家看來,井田制是三代聖王所確立的基本制度之一。秦代行商鞅之政,廢井田,開阡陌,雖可富國強兵,卻容易引發土地兼併、貧富不均、風俗奢靡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進而引發了等差不分、法繁政苛、賦斂無度等一系列的政治問題。董仲舒說:“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又顓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裡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8]
“賦斂無度”。在政論家們看來,“賦斂無度”、“徭役繁重”是公認的暴政。而造成賦稅沉重的主要原因是秦始皇改變了先王的賦役制度。董仲舒說:秦朝不僅廢除了什一之稅、三日之役,“又加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戎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9]
“窮奢極欲”。漢代的政論家們普遍認為,“及秦所以二世而亡者,養生太奢,奉終太厚”[10。]這一類抨擊涉及到秦始皇眾多的工程建築。東方朔指出:“夫殷作九市之宮而諸侯畔(叛),靈王起章華之臺而楚民散,秦興阿房之殿而天下亂。”[11]司馬遷也說過:“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12]
3. 司法上:“刑罰酷虐”、“吏治刻深”
“刑罰酷虐”。秦始皇的法治及與法治相關的弊政是後世政論家們抨擊的主要物件。賈誼說:“秦王置天下於法令刑罰, 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於世,下憎惡之如仇讎,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13]這是從治術的角度來抨擊秦始皇。路溫舒說:“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賤仁義之士, 貴治獄之吏,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謂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於世,忠良切言皆鬱於胸,譽諛之聲日滿於耳,虛美燻心,實禍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14]這是抨擊秦始皇重用法吏。晁錯說:“妄賞以隨喜意,妄誅以快怒心,法令煩憯,刑罰暴酷,輕絕人命,身自射殺;天下寒心,莫安其處。奸邪之吏,乘其亂法,以成其威,獄官主斷,生殺自恣。上下瓦解,各自為制。”[15]這是從實施“法治”的狀況來抨擊秦始皇。
“吏治刻深”。這主要涉及到三個問題:一是秦法治吏甚嚴,有苛刻之舉;即賈誼指出的“吏治刻深,賞罰不當”[16] 。二是秦始皇重用法吏。張釋之說:“且秦以任刀筆之吏,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無惻隱之實。以故不聞其過,陵遲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17]三是秦朝法吏酷虐。晁錯說:“奸邪之吏,乘其亂法,以成其威,獄官主斷,生殺自恣。上下瓦解,各自為制。秦始亂之時,吏之所先侵者, 貧人賤民也;至其中節,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塗,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親疏皆危,外內鹹怨, 離散逋逃,人有走心。”[18]
4. 軍事上:“暴兵露師”
“暴兵露師”、“窮兵之禍”[19]是秦始皇的又一大罪狀。許多政論家對秦始皇北伐匈奴、南平百越大加撻伐。伍被說:“遣蒙恬築長城,東西數千裡,暴兵露師常數十萬,死者不可勝數,殭屍千里,流血頃畝,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20]賈捐之說:“以至於秦,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欲廣地,不慮其害。然地南不過閩越,北不過太原,而天下潰畔禍卒在於二世使末,《長城之歌》至盡未絕。”[21]
5. 思想文化上:“焚百家之言”、“滅四維而不張”
“焚百家之言”。這是公認的秦始皇的一樁大罪案且是屬於“大逆不道”的罪行。許多政論家都認為,秦始皇焚詩書、坑儒士的目的在於根絕先王之道,廢除先王之制。許多儒者認為這是專門針對儒家學說的行為。董仲舒說:“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棄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王之道,而顓為自恣苟簡之治。”[22]梅福說:“秦為亡道,削仲尼之跡,滅周公之軌,壞井田,除五等,禮廢樂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也。”[23]
“滅四維而不張”。在政論家們看來,由於秦始皇不重視倫理教化,導致禮義廉恥淪喪,以致自秦以來綱常不振,風俗糜爛,這也是秦王朝短命的原因。賈誼:“秦滅四維而不張,故君臣乖亂,六親殃戮,奸人並起,萬民離叛,凡十三歲,而社稷為虛
-
3 # 武裝寶寶
首先要看歷史背景。當時的六國都已經傳承了幾百年,各國屬民的歸屬感還是很強的,而秦王通過幾代人的改革發展最後在嬴政這一代將六國全部滅國。從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王朝並且設立縣郡從而結束了中國之前諸侯林立的時代。
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這些都是功在千秋。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即使內亂再嚴重最後也能統一
如果說秦始皇有什麼暴政那麼“暴政”這個概念應該也是相對於六國遺民而言。而他們也確實做到了,畢竟秦二世而亡,但是秦朝改革的影響卻一直在影響著後人!
-
4 # 我愛Chian
1、秦始皇不僅修建豪華宮殿供他享受,而且還為其死後準備了同樣富麗堂皇的陵墓,由此便有了他苦心經營數年的宏偉工程驪山墓。
2、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便縱情享樂,貪戀酒色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衝於天,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姿其所好。
3、當其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為了加強專制統治和思想統治,順其自然的做了這麼件讓人膽寒又具有爭議的焚書坑儒。
4、秦始皇為了不死之藥,可謂費盡心思勞財傷民,可最終也未能如願,秦始皇還是病死在巡遊的路上。
據資料記載,
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法律規定,男子17歲就需到官府登記,從此開始服徭役,直到60歲才能免除。修建長城、阿房宮、皇陵一系列勞財傷民的大工程。
史記中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
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在最後,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有猜想是為了讓後人不被挖到自己的陵墓,多麼悲慘的一幕啊,可見秦始皇有多麼的殘忍。
而這只是其中之一,在秦始皇逐一打敗六國期間每一次佔領一個,就在咸陽建立一個該國的宮殿。長城的建立有個形容詞來說是用百姓的血肉鑄成的。
現代史學家范文瀾認為秦始皇用了三百萬人建立長城、阿房宮、驪山墓,長城用了五十萬,阿房宮和驪山墓用了一百五十萬,蒙恬大軍三十萬,其他鑿水渠五十萬,佔了全華人口的15%。
在鑿水渠的時候因為差點累死十萬人,秦始皇差點把當時的水利專家斬了,而修建自己的陵墓卻用了七十萬人之巨,很多人據此把秦始皇描述成了一個只圖自己享樂,不顧人民痛苦的惡魔。
秦始皇的思想導師韓非一直提倡“重罰少賞”,到了秦始皇手裡成了“專任刑罰”的“重刑不賞”,在統一六國之後,全國的百姓匍匐在他的腳下的時候,恐怖的刑罰製造一種“黑色恐懼”。
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有意製造恐懼,視民為草芥,用法律作為皮鞭和屠刀,滿足他永無止盡的醜惡的私慾,簡直到了慘無人道的地步。
-
5 # 小胖愛解說
1、秦始皇大肆興建宮殿(阿房宮)。造成黃河上游植被破壞嚴重。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可見阿房宮規模之大。損耗人力物力。2、修建長城馳道,修建皇陵。使天下百姓徭役兵役繁重。3、繼續推行秦國戰時體制,使百姓犯小錯就割鼻子,釦眼睛和割耳朵。使老百姓苦不堪言。4、焚書坑儒使儒家為首的諸子百家書籍蒙受浩劫。喜歡就關注我,學習歷史不迷路。我是小閆。
回覆列表
秦始皇橫掃六合以後,卻不知休養生息。反而濫用民力,連年大興土木。修長城修驪山墓,勞役達百萬以上!同時焚書坑儒,鉗制思想。徵繳無度,稅負嚴重。嚴刑峻法,民怨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