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揚一九八八

    墳墓並非人類的最後歸宿,死亡也不是我們最後的結局;天國應該是人類居住之處,永生才是我們美好而真實的盼望! --題記

    人死之後是否真的存在靈魂?這是個許多人都曾想過或正在想著的問題。

    對此,自古以來一直存在兩種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人是有靈魂的,人死之後靈魂依然存在;另一種觀點則否認靈魂的存在,認為人死之後便什麼都沒了,一了百了,生前的一切都成了雲煙。

    那麼人究竟是否有靈魂?人死之後靈魂究竟是否存在?本文想告訴你的是,科學的發展已經為靈魂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靈魂觀念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古老思想

    靈魂的觀念產生於人類的遠古時期,它大量地反映在各民族的早期神話和傳說中。

    《聖經》記載說:“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上帝吹的這口氣,不論從什麼角度來理解都是靈魂。《聖經》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有了靈魂之後,才是一個有意義的活人,否則他只是一堆肉,一種動物而已。

    印度沿海穆里亞人的神話說,上古時期,大地一片狼藉,有兩個幼小的孩子,神在他們背上捅了一下,從而把生命放到他們的身體裡,神的指印至今留存。神把什麼東西放進了人類始祖的軀體裡呢?顯然,那就是靈魂。

    阿拉伯的神話說,上帝使泥土形象有了生命,賦予它理想的靈魂。 美洲印第安人、非洲土著人等的神話裡也均有神創造人時賦予人們靈氣一類的記載。

    縱觀靈魂觀念的產生,可以說在世界文化中具有極大的同一性。也就是說,世界上不論任何民族都有關於靈魂存在的觀念,不管是遠古時代的信仰,還是上古時期的宗教;不論是非洲還是亞洲;也不論是白種人還是紅種人,關於靈魂的學說是不約而同產生的。

    科學的發展已經為靈魂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靈魂觀念其具體內容各不相同,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這種觀念更是發生了許多變化。但不管有多大差異,經歷了多少變化,人類對於靈魂的定義在本質上仍然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指一種存在於人的肉體之中,但又不同於人的物質肉體,而且在肉體死亡後仍然能夠獨立存活的生命體。

    儘管關於靈魂的有無從古以來一直存在著爭論,但在現代科學產生之前,由於宗教的巨大影響,相信靈魂存在的觀念可以說深深的紮根於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人們的思想之中。而在現代科學產生之後,這種觀念則遭到了科學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按照實證科學的標準,只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是真實存在的,而靈魂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不可證性是它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因此,隨著科學的日益昌盛,相信靈魂存在的人越來越少。

    但問題是,實證科學雖然不能證明靈魂的存在,同樣也不能證明靈魂的不存在,既然不能證明這一點,那又怎麼能斷定靈魂不存在呢?

    令人欣喜的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科學探索的深入,昔日科學與靈魂的對立如今正在漸漸消解。今天,世界上不相信靈魂存在的科學家固然仍有許多,但也有不少科學家包括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尖端科學家們贊同靈魂存在的觀點,他們透過自己的科學實驗對靈魂的奧秘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並取得了大量明顯的成績。

    1963年獲諾貝爾醫學獎的英國科學家約翰. 艾克理教授在他的獲獎論文中說:“神經細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溝通物質,這就是靈魂的構成。人體內蘊藏著一個非物質的思想與識力的‘我’,它控制著大腦,就好比人腦指揮電腦,它使大腦內的腦神經細胞發動工作,這種非物質的‘識我’,在肉體大腦死亡之後,仍然存在並仍能有生命活動形態,可以永生不滅”。

    英國另一位著名科學家柏頗博士經過實驗研究後,完全同意艾克理教授的結論。柏頗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獨創的“科學正統的辯證系統”理論,至今仍為世界科學家們所採用。他和艾克理都因特殊貢獻的科學成就而被英國女王冊封爵位。英國基勒學院的麥楷博士說:“至今仍無一種已知的學說和實驗足以推翻艾克理和柏頗博士的生物有靈魂的理論”。

    美國加州工學院著名神經生物學家史柏理博士,曾經以其分解人類大腦兩半球的詳細功能學說而獲1981年諾貝爾醫學獎。他說:“人的自我是一種嶄新的必要的非物質,只出現於複雜分層結構組織的肉體大腦,控制著大腦的每部分,制約著合計一百億個腦神經細胞的機械功能的本能活動。”

    全世界很有名的數學家約翰. 馮. 紐曼博士,曾經發明精密的數學定理,為新興的“量子學”奠下基礎。他也提出了驚人的新理論:“人體可能具有一種非物質的‘識我’控制肉體的大腦和遙控物質。”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神經學系及心理系主任史諦文遜博士,根據科學家的靈魂不滅理論,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對靈魂不滅和轉世輪迴(再生)進行了大量的實際調查和研究論證,並出版了著作進行論述。他說:“有確鑿的科學實驗和現實事例的證據,證實東方古老的靈魂轉世輪迴的理論是真實的。”

    1978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神經生理學家艾克爾斯總結他多年的研究經驗,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新觀點:大腦的興奮並不等於精神和意識。他認為人有一個獨立於大腦的“自覺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而已。他說:“我們每個人在胚胎髮育或幼小的某個時期,就具有非物質的思維和自我領悟能力,這種人的‘靈魂’,使我們具備了人類的特徵:意識、思考、愛。恨、怕等。”他推測,非物質的“自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後依然活著。

    上述科學研究的大量成果足以表明,科學已經為靈魂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靈魂存在的科學證據:瀕死體驗

    科學為靈魂存在提供的證據是有多方面的,其中最具影響也最有說服力的當數“瀕死體驗” (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

    所謂“瀕死體驗”,指的是死而復生的人,也就是心臟停止跳動或大腦功能停止的人重新活過來後所敘述的死亡來臨時刻的主觀體驗。

    早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曾記錄過一個希臘士兵死而復活後回憶他進入彼岸世界的情景。研究表明,“瀕死體驗”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不但古代有,現在也有;不但東方有,西方同樣有。不同年齡、性別、民族、文化、職業和信仰的人群中都有大量的人有過這種體驗。據美國著名的統計公司蓋洛普公司調察估計,僅在美國就至少有1300萬至今健在的成年人有過瀕死體驗,如果算上兒童,這數字將更加可觀。

    目前, 瀕死體驗現象正在吸引越來越多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其中很多是自己原來研究領域中的佼佼者。有關瀕死研究的論文不斷髮表在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 (The Lancet)和《瀕死體驗研究》(The Journal of Near Death Studies)上。1978年,在一些學者的倡議下,國際瀕死體驗研究協會正式成立。可以說, 科學界對這一神秘領域的研究方興未艾。

    近代瀕死體驗的研究始於瑞士地質學家阿爾伯特.海蒙(Albert Heim)。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他從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歷開始了對瀕死體驗的研究。

    海蒙愛好登山,一次,他在攀登阿爾卑斯山時,被一陣大風吹落懸崖。在那一瞬間,奇蹟發生了-----

    “彷彿在一個離我有些距離的舞臺上,我見到了各種形象出現的我及我的整個過去。我看到自己是這曲戲的主角。每件事物似乎都被天堂之光美化了,沒有悲傷和焦急,一切都那樣絢麗。我曾遭受的悲慘經歷的回憶十分清晰,但並不令人悲哀。沒有衝突和矛盾,衝突已轉化為愛意。高尚與和諧的思想主宰並統一著單獨的印象。一種神聖的寧靜感如同奇妙的音樂一般滌盪著我的靈魂。 ”

    這次經歷促使海蒙對眾多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進行廣泛的研究,包括戰爭中受傷的戰士、從建築物上掉下來的建築工人、差點被淹死的漁夫等等。1892年,他在研究論文中提到:在他所調查的30名墜落倖存者中,95%的人說在瀕死過程中感受到平靜和快樂。他還發現他們的體驗過程極為相似:眾多飛快的意識活動,預知結果的超凡能力,時間的彌散意識,飛速地回顧一生,目睹超自然的美麗景象,耳聆天上仙樂繚繞—

    “沒有一絲悲哀,也沒有在輕微危險中可能出現的大恐懼……沒有緊張絕望和痛苦,只有嚴肅、深深的接受;精神的明晰和高速活動。 ”

    海蒙的研究彷彿強大的催化劑,使眾多研究者循著他的腳步前行。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從死亡狀態下被救醒並報告大量的瀕死體驗。不管體驗者來自哪一種文化,處於哪個時代,或信仰何種宗教,瀕死體驗的內容和對本人的影響都極為相似。在對大量事例進行歸類的基礎上,心理社會學家肯尼斯. 賴因格將瀕死經驗基本歸納為五大階段。

    第一階段,安詳和輕鬆。持這種說法的人約佔57%,其中大多數人有較強的適應力。覺得自己在隨風飄蕩,當飄到一片黑暗中時,心理感到極度的平靜、安詳和輕鬆。

    第二階段,意識逸出體外。有這種意識的人佔35%,他們大多數覺得自己的意識遊離到了天花板上,半空中。許多人還覺得自己的身體形象脫離了自己的軀體,這種自身形象有時還會返回軀體。

    第三階段,透過黑洞。持這種說法的人佔23%,他們覺得自己被一股旋風吸到了一個巨大的黑洞口,並且在黑洞中急速地向前衝去。感覺自己的身體被牽拉,擠壓。這時他們的心情更加平靜。

    第四階段,與親朋好友歡聚。黑洞盡頭隱隱約約閃爍著一束光線,當他們接近這束光線時,覺得它給予自己一種純潔的愛情。親朋好友們都在洞口迎接自己,他們有的是活人,有的早已去世。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全都形象高大,絢麗多彩,光環縈繞。這時,自己的一生中的重大經歷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飛逝而過,其中大多數是令人愉快的重要事件。

    第五階段,與宇宙合而為一。持這種說法的人佔10%,剎那間,覺得自己猶如同宇宙融合在一起,同時得到了一種最完美的愛情。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從死亡狀態下被救醒並報告大量的瀕死體驗。不管體驗者來自哪一種文化,處於哪個時代,或信仰何種宗教,瀕死體驗的內容和對本人的影響都極為相似。有人質疑瀕死體驗的報告究其本質是主觀性的個人經驗,到底是否有客觀的可證實的依據可循?康乃狄格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肯耐斯. 瑞恩(Kenneth Ring)博士這樣回答,“最客觀的並可證實的資料是瀕死體驗中的離體經驗的部分。人們在離體時會看到一些事物。這些事物是科學家們能調查驗證的。”例如,一位叫弗雷得.斯庫恩梅克 (Fred Schoonmake) 的醫生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任聖. 路克斯(Saint Luke’s) 醫院心血管主任期間,報告他的一位女病人在經歷瀕死體驗時有離體經歷。該病人是位盲人,但卻在靈魂離體時“看到”房間中有十四個人。雖然她不能辨別色彩,但卻在靈魂離體時“看到”物體,並能準確地描述手術室中發生的事情。斯庫恩梅克醫生說就好像這位女病人真的看到了一樣:她的描述與事實完全相符 (《生命的另一面:瀕死體驗探索》,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1997,89-90頁。On the other side of life: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Near-Death-Experience 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 1997, p89-90) 。

    此類事例,不勝列舉。由此可見,靈魂離體經歷是可確證的客觀存在,這些為瀕死體驗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有被科學家調查驗證過的瀕死體驗,無一例外都是當事人在經歷了嚴格的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死亡之後所發生的。科學不承認靈魂的存在,按照它的觀點,人死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死了的人是決不可能再像活著時那樣有任何感覺的。但瀕死體驗卻提供了完全相反的事實,再確鑿不過地表明,人死之後仍然是有感覺的,而這感覺顯然不是也不可能是來源於已經死亡的肉體,而只能來源於獨立於肉體之外在肉體死亡後仍然存在的另一種生命體,這不正是自古以來人們所說的“靈魂”嗎?

    中國的瀕死體驗研究

    在國外的科學家對瀕死體驗展開研究幾十年後,在中國也終於出現了介紹瀕死體驗的書籍。同時,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科研工作者開始了對瀕死體驗的研究。

    下面的內容摘抄自天津安定醫院院長、精神醫學專家馮志穎等人發表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大眾醫學》1993年第5期上的論文。

    1976年7 月28日,在中國唐山市,一場大地震使24萬餘人死亡,16萬餘人重傷。中國的醫務工作者曾對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遇難脫險的一些人作過調查,他們多是被房屋倒塌砸傷埋在廢墟下的倖存者。倖存者當中的半數以上的人回憶說,遇險時不但不害怕,反而思維特別清晰,心情格外平靜和寬慰,無任何恐慌感;甚至有的人在這危難之際,還有某種歡樂或愉快的感覺,並覺得思維過程異常迅速,浮想聯翩。此時,生活往事有如播放影視,一幕一幕快速地翻轉浮現於腦際,飛逝而過,且內容多是令人愉快的情節,如童年嬉逗趣事、婚戀場面、工作佳績、獲獎喜悅等。這種現象被稱為生活回顧或“全景回憶”。

    一位唐山大地震時只有23歲的劉姓姑娘,被倒塌的房屋砸傷了腰椎,再也不能站起來。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瀕死體驗時說:我思路特別清晰,思維明顯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節如電影般一幕幕在腦海中飛馳而過,童年時與小夥伴一起嬉笑打逗,談戀愛時的歡樂,受廠裡表彰時的喜悅......其中大都是令人愉快的生活情節。”她說,在得救前的短短几十分鐘瀕死過程中,她體驗到了一種人生的幸福與快樂,一輩子裡第一次那麼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可貴。因而,儘管她腰部致殘,得在輪椅上了卻一生,但每當她回憶起當時的這種感受,便增強了活下去、好好活的信心。

    更有趣的是,近半數人有意識或靈魂從自身分離出去的感受,覺得自身形像脫離了自己軀體,有人將之比喻為“靈魂出殼”。他們強調自身功能的感覺是在身體之外的某處空間,而不是在大腦,並認為其生理的身軀是無活力和無思維的。甚至有的報告者還稱,在自己生理身體之外的半空中或天花板上,“看到”自身的形像。這種軀體外的自身形像也具有某些生命指徵,如脈搏、呼吸等,有時還可返回到自己生理的身體中去,或同其以某種方式相連線,與自己生理的身體相比重量輕,但身高和年齡相同。也有稱當時自己生理的身體並非健全,如喪失聽力或缺少某個肢體等,而非真實的身體卻不存在這種缺陷。一被調查者這樣描述:“當時覺得自己身體分為兩個,一個躺在床上,那只是個空殼,而另一個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氣還輕,晃晃悠悠飄在空中,感到無比舒適。”

    約1/3 的人有自身正在透過坑道或隧道樣空間的奇特感受,有時還伴有一些奇怪的嘈雜聲和被牽拉或被擠壓的感覺,稱為“隧道體驗”。有人還感到在這黑暗的坑道內行進已快到了盡頭,看見了光亮,“光明即將來臨”。某被調查者稱,當時“似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杳無人煙,走向哪裡?慌不擇路時出現一個大黑洞,走進去不覺得害怕,洞裡還濺起層層水花,走啊,走啊,在彷彿見到光亮時,我急速跑出了洞,又見到了天日”。

    還有約1/4 的被調查者體驗到,“遇見”非真實存在的人或靈魂形像。這種非真實存在的人多為過世的親人,有如同他們一起進入非塵世領域繼續生存;或者是在世的熟人或陌生人,貌似同他們團聚。其“靈魂”形像常被某些人描述為是一種“光輝”,另一些人則將其看作是宗教的“化身”。

    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李某這樣回憶自己的瀕死體驗:“身體好象已經不屬於自己了,下肢似乎不翼而飛,身體的各個部位散落在空間裡,接著好象沉在萬丈深淵裡,四周一片黑暗,聽到一聲聲難以描述的莫名其妙的聲音,這種感覺大約持續了半個小時。這時開始回顧自己短暫的一生,但這些回憶純粹是一種意識流,根本不受大腦支配。”

    同一次地震中的倖存者王某陳述說:“朦朧之中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只見眼前出現了一個穿長袍馬褂的男人。他一瘸一拐地走到我面前,雖然離得很近,但相貌卻怎麼也看不清楚,面部模糊一片。他帶我走進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我眼前一片漆黑,只覺得身體在不由自主地跟著他走。行至黑洞的盡頭,我才發現眼前是一個金壁輝煌的地下宮殿。那個男人進裡面報告,片刻功夫,我聽見裡面好像有人在說,讓他先回去吧!此時,我一睜眼,發現自已早已躺在病床上,醫生、護士們正在緊張地給我進行搶救呢。”

    “做調查的研究人員從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中得到81例有效的調查資料,他們將其歸納為40種類型:回顧一生、意識與軀體分離、失重感、身體陌生感、身體異常感、世界毀滅感、同宇宙融為一體感、時間停止感,等等。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都能體驗到兩種或兩種以上感覺的並存。

    唐山大地震倖存者瀕死體驗調查中,雖只獲得81例有效的調查資料,確是目前世界瀕死體驗研究史上採集樣本最多的一次。81例受研究者中,有47例在瀕死體驗前後性格有改變。瀕死體驗具有思維特別清晰感的人,性格多變得溫順;而“遇見”非塵世的人或靈魂、思維或行為不受意識控制而被審判感等體驗的人,性格多變得盲目樂觀或急噪。在“死而復生”之後,絕大多數人對當時得瀕死體驗記憶猶新,時隔一二十年仍刻骨銘心。

    顯然,這些來自中國的調查結果與世界其他國家學者的調查驚人地相似。

    死亡:兩個世界的中轉站?

    幾乎每人都會問自己,我們除了身體之外,還有靈魂嗎?人嚥下最後一口氣,靈魂還會繼續活著嗎?

    古俄羅斯人透過觀察人的生與死,認為人身體的某種東西和呼吸相聯絡,因而在俄語裡,“靈魂”一詞和“呼吸”有相同的詞根。澳洲土著也相信靈魂的存在。他們認為婦女經過樹、岩石或動物時,靈魂會進入她的胎兒中。在亞洲、歐洲、美洲,人們也都相信靈魂的存在。古埃及人也認為靈魂是身體的組成部分。幾乎每個宗教都有身體的某個器官和靈魂對應的說法。古巴比倫人認為靈魂在耳朵上,古猶太人認為在血上,當然也有人認為靈魂佔據人的整個身體。

    最近,關於靈魂在心臟的說法得到了一些證實。俄羅斯《真理報》報導,美國底特律西奈醫院的神經心理學家保羅.皮斯奧(Paul Pearsall)調查140個心臟移植的病人,根據結果寫成了《心臟密碼》一書。

    皮斯奧得出的結論是,心臟是人的性格特點存在的地方;是心臟控制人腦,而不是人腦控制心臟。感情、害怕、夢、思想都來自心臟。而“靈魂”的記憶又在心臟移植後,轉移到了另外一個人。

    書中給出很多這方面的例證。譬如:一位41歲的男子在移植了一位19歲死於車禍女孩的心臟後,他原來的冷靜和嚴肅的性格,一下子變得情緒化和粗心大意了。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一位紐約的舞蹈教師西爾維亞.克來爾(Silvia Clair)在50歲那年接受心臟移植手術,手術後想喝第一種飲料竟然是啤酒。晚上,她又開始作一些奇怪的夢,夢到一個名叫T.L的人。她調查後,發現她的心臟是從一個18歲名叫T.L的男人那兒移植過來的,而他的親屬說他最喜歡喝的就是啤酒。

    1990年末,轟動一時的新聞——美國科學家稱重人的靈魂,他們發現人死後比死前的體重減輕2.5~6.5克。當然,早在1915年就有人做了這樣的實驗,當時科學家得出人的靈魂是22.4克。

    2001年更有讓人激動的研究。英國科學家山姆.帕尼亞(Sam Parnia)和彼得.芬威克( Peter Fenwick)提出,就算大腦停止其功能後,人的思想可能會繼續活動。這項研究包括63個病人,他們都有在臨床上經歷過生與死;但56個人當時對死亡沒有任何感覺,而其他7個人則有清晰的回憶。談到當時的感覺,其中4個人說,他們覺得時間快多了,但都有難以置信的喜悅和寧靜。他們也看到了亮光,還有神話中的天使和聖人,說到了在另外一個世界停留一會兒的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人裡沒有人信仰宗教,其中三人說從沒去過教堂。因此,這些人的經歷難以用宗教想像來解釋。

    英國科學家批駁了傳統的觀念,認為大腦停止活動是因為缺氧,因為沒有一個病人的中樞神經系統顯示出明顯的氧含量減少。

    2001年以拉曼爾(Pim van Lommel)為首的三位荷蘭學者也開展了臨床死亡的研究,並把結果發表在《柳葉刀》(Lancet)上,他們的結論和英國科學家的類似。他們認為,人們看到那些東西的那一刻,也就是中樞神經系統停止功能的一剎那,這時人的思想和大腦活動分離了。

    拉曼爾提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瀕臨死亡體驗。一個昏迷狀態的病人被送到病房。醫生用盡了辦法也沒有喚醒他:他的大腦已停止活動,腦電波是一條直線。但醫生還是決定用插管在喉部和氣管幫助換氣。

    過程中,這個病人的牙託被取出。一小時後,病人的心臟終於跳動了,血壓也恢復正常。一週後,他居然對護士說:“你應該知道我的牙託在哪裡!是你把它放在了推車的抽屜裡!”他說在死的那一刻,他一直在上面觀察,甚至能詳細地描述當時醫生的動作。但他非常害怕醫生會停止搶救他,因此儘量地顯示他還活著。

    荷蘭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女人的瀕死感覺比男人強一些,大多數有很強烈臨床死亡經驗的病人,儘管當時搶救過來了,但一個月後仍然死了;另外,盲人看到的和正常人看到的沒有差別。

    科學家們總是可以不斷找到靈魂不滅的例子。對於一般人而言,容易接受的也許是,死亡至少是通向人另一個世界的起點。

    靈魂 是有靈性的一種反物質意識。 靈魂 有八大特徵 一、 靈魂 有靈性,是活的;二、 靈魂 是反物質,在物質世界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測不到;三、 靈魂 沒有絲毫重量;四、 靈魂 是一種意識;五、 靈魂 必須附著在某一載體上才能在物質世界起作用;六、 靈魂 有記憶屬性;七、 靈魂 有地域屬性;八、 靈魂 可以像一束波那樣從任何物質的縫隙中穿越而過或而進。 因為 靈魂 有地域性,所以要儘快熟悉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不熟悉的地方去不了。 靈魂 與靈的區別 靈魂 是有靈的一種反物質意識, 靈魂 不是靈。靈是生命之源,靈遍佈宇宙所有空間,而 靈魂 只是一個小靈團,只是一個意識體。 靈魂 不僅可以以肉體為載體,它也可以以任何其他東西為載體,比如可以以房子、車船、電腦、樹木、石頭等等為載體。 靈魂 是上天堂、下地獄、還是再返回人間,取決於 靈魂 的內容,也就是意識。 靈魂 的轉世受嚴格的道的管理安排,所有的 靈魂 轉世必須經過三界往返洲,那裡就像是一個不同密度的層層過濾網, 靈魂 能透過哪個網就進入其相應的空間。

  • 2 # 我74師天下無敵

    靈魂這類東西都是虛構出來,什麼神仙鬼怪自古都是人類編出來,有些血壓高血壓低眼花花看白影就疑神疑鬼,看到天空有塊雲都能說事,對於說有神仙,我更相信有鬼,賭鬼、煙鬼、酒鬼、醉鬼,鬼無處不在,人生如此無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分隔兩地,她回孃家住了,我們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她就吵著要離婚,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