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也不至於吧
-
2 # 檸檬多肉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可以辦到很多事,但是,有錢不一定快樂。快樂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無論怎樣都不能用錢來衡量的。和愛的人,和真心待你好的人在一起無論貧窮還是富貴,都是快樂的。有錢但是卻沒有真心對自己的人,那是悲哀的,並不快樂。我相信,快樂是靠自己努力爭取的,自己努力奮鬥所得來的,體驗其過程,才能真正的的感到快樂。
無論快樂,無論家財萬貫,都是靠自己努力奮鬥所得的,不是靠買賣而來的。
-
3 # 超哥聊家庭心理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有兩個關鍵詞需要我們注意。一個是“有錢”,一個是“快樂”。“有錢”的意思是,你口袋裡有很多鈔票,你卡里有很多餘額,你在消費的時候可以不用眨眼睛。這是擁有金錢的一種狀態。而“快樂”呢?它是一個人內在的心境、感受和體驗。你可以因為有錢而感到快樂,也可以因為獲得某種獎勵而感到快樂,還可以因為看到自己身體健康而感到快樂。從這裡講,“快樂”是更深層的需要。
有錢有可能快樂,但有錢不等於快樂。
-
4 # 成雲社初心
快樂的感覺是從心裡發出來的,
賺到1000萬更高興。
賺到1億未必有最初賺100萬時快樂。
物質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它只在生存受脅迫時帶來“快樂”,隨著佔有的越來越多,快樂值反而會下降。
-
5 # 有料家庭教育
快樂與否取決於你的價值觀,而非錢的多少。講個故事:有個朋友,非常優秀,北京著名高校畢業,畢業那年公務員考試報考某部委考第一結果因為政審發現祖輩有汙點被刷下,拖延至畢業,耽誤其他好單位招聘的時間。也就是說這麼一個拔尖生一畢業就失業了,但是他很積極樂觀,後來找的單位不是特別牛,他生活得很快樂,沒有心理不平衡、沒有抱怨。我發現他很淡定,工作認真同時也很重視生活,沒有這個年齡段人的焦慮。開始以為他家裡應該富裕,沒有後顧之憂,後來我們有次聚會聊天,講到小時候的事:他家住在貴州山區的山上,周圍只有兩戶人家。小時候的房子很破很小,因為弟弟妹妹出生了,爸爸就打算建一座新房。因為交通、經濟條件落後,這個房子只能自己建。爸爸每天空閒時間從山下開荒挖一些磚頭或石頭上山,就這樣建了兩年才修好。因為爸爸從來沒有表現出憂愁、煩惱,每天都是很快活的工作,陪著孩子們長大爸爸很有成就感。所以他一直沒有感受到家庭不富裕帶來不快樂,沒有將"有錢"和"快樂"劃上等號,反而是看到爸爸把每天把每件普通的事情做好,看著孩子們成長,不論高低貴賤,這種過程本身就有快樂。
心理研究表明:有錢不一定快樂,自己感受的意義感和價值感(而不是別人的評價),能和周圍的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結,才能真正讓人快樂!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因為有錢才能生存,"快樂"由這個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決定。但很多人有錢了並不快樂,甚至不如沒那麼有錢時快樂,因為他的慾望不停的提高,到最後達到一個靠自己能力無法滿足的程度,而又不甘心再慢下腳步去努力獲得更高的目標,這種滿足不了、不甘心或者不喜歡持續的與困境作鬥爭的感覺就會痛苦。
滿足慾望這個事情,這就像你要提高考試成績,從10分提高到30分,甚至60分都是比較容易的,靠勤奮、時間就能實現,因為這部分知識並不難;但60分要到90分,就得需要更多的融會貫通,需要有很紮實的功底,這是需要大量時間積累,而且要有方法有悟性,需要的能力就多,達到就難多了。
很多人先是憑藉已有的能力和勤奮以及運氣,在比較短的時間裡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金錢,感到很有價值感和成就感(這種自豪感更多來自他人評價),但是他想繼續往上爬,就需要更多的時間積累,也受到個人能力之外的更多因素的制約:比如人脈關係、家庭背景、外部利益關係、機遇、個人更高層次的能力如格局、判斷力、前瞻性、人際掌控力等等,這些複雜的關係有的是後天努力得不到的,有的是需要經歷才能獲得,需要時間,這時候為了急於求成達到更高的成就,但又受到限制無法按預期達到,就會有挫敗、焦慮、危機感等等,當然就快樂不了了。
我們有時候能看到一對撿破爛的老夫妻可以為每天一起出門撿到幾塊幾十塊錢的破爛感到幸福和滿足;也能看到家裡豪車別墅的富豪整天忙碌焦慮、家裡雞飛狗跳……
所以,快樂取決於自身的觀念,而不是錢的多少。
回覆列表
錢可以買到房子,但是買不到家庭。錢可以買到婚姻,但是買不到愛情,錢不是萬能的,反而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你把錢給我吧,讓我一人承擔這樣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