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明建16
-
2 # 歷史地理儲存站
時光推移到公元1644年,我們知道:這一年,在大陸發生了一件大事:明朝滅亡、清朝入主中原、並建立了大清帝國。
但是,大清帝國暫時並沒有征服全中國,在南方,明朝有一個遺臣——鄭成功,始終不肯向清朝投降,並堅持抗清。
抵抗大清國至1661年,鄭成功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先打下臺灣、趕跑荷蘭人、鄭家軍可以在臺灣島上休養生息,作為鄭家軍“反清復明”的基地。
於是,鄭成功向盤踞在臺灣島上的荷蘭人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次年即1662年,荷蘭人不支,宣佈投降,並狼狽退出了臺灣島。
於是,鄭成功在臺灣島上建立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漢人政權——“明鄭王朝”。您沒有看錯,這個“明鄭王朝”,是臺灣島上有史以來第一個漢人政權。
值得一提的是:鄭成功在臺灣島上建立“明鄭王朝”之後,島上的原住民政權“大肚王國”心懷不服,於是,“明鄭王朝”與“大肚王國”爆發了多次的武裝衝突。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漢人政權“明鄭王朝”,其實也沒能覆蓋臺灣的全島,而是隻覆蓋了臺灣島西南部的沿海地帶。
“明鄭王朝”建國之後不久,鄭成功逝世。
時間推移到公元1683年,大清國大將施琅率大軍徵臺,當時統治“明鄭王朝”的,是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
施琅大軍勢如破竹。鄭克塽及其幕僚決定投降、歸順大清國。至此,“明鄭王朝”宣告滅亡。
有趣的是:大清國佔領臺灣島之後,康熙皇帝在“是否將臺灣納入大清國行政版圖”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舉棋不定。有的臣子說:開疆拓土,理所當然,不要白不要。也有的臣子說:臺灣島孤懸海外,島上番人兇悍,難以治理,不如不要。
這個時候,攻佔臺灣有功的清軍大將施琅站了出來,他對康熙皇帝進行力勸:應該將臺灣島納入大清國的行政版圖。康熙皇帝權衡再三之後,接納了施琅的建議。
1684年,臺灣島正式納入大清國的行政版圖,並設定了有史以來第一個隸屬於大陸中央的行政機構——“臺灣府”。
-
3 # 密探零零發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固有領土,明朝被荷蘭殖民者侵佔,1661年鄭成功率領南明軍隊,驅逐了荷蘭人,收復了臺灣。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臺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臺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成為清朝領土
-
4 # 沙地人家
臺灣島上有原住高山族島民和閩粵大陸移民,歷來是中國疆域的一部分。滿清推翻明王朝後不過是承繼了明王朝的衣缽而已。
-
5 # 平凡人平常心31694211
這個命題本身就是一個混蛋的命題,臺灣自古以來都是我大中華民族的領土!怎麼可以這樣問啊?小便腦子一定是有問題,要不就是腦子進水了。
-
6 # 飛169322499
什麼意思,什麼意思,臺灣一直是我們領土,不但是大清,也是大宋,大唐,領土,只不過在清朝腐敗之時被迫與日子簽訂條約,
-
7 # 房鄧丹奈
臺灣是中華第二大島,第一大島是庫頁島,唐宋元明清的歷史傳承,固有疆域,不可斷裂!有民國憲法可依,聲索異邦霸佔的領土。
-
8 # 微知一二
國家大事不可妄議,囊中之物探之容易,只要不獨,可隨其便,你去臺灣只用通行證,是護照是不是說明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蔡是菜不是飯。
-
9 # 瑞克仙森
我們大家都知道:臺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沒有錯。但是,臺灣是從什麼時候、怎樣成為中國的領土的呢?
說來有趣:臺灣島其實是在大清朝的康熙年間、被大清國併入其領土的,其歷史過程鮮為人知,也相當曲折,請聽筆者細細道來。
在古代,大陸中原帝國其實並沒有現代國家的領土觀念,也沒有將臺灣島併入領土的意願或者計劃,當年的大陸中原帝國自稱“天朝”、“中土”,奉行的是一個以中原帝國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威權的“朝貢體系”。
我們有一些古籍,例如《三國志》,提到過臺灣島,當時叫做“夷洲”,我們從“夷洲”這個名字本身,就可以看出來:當年的中原帝國壓根就沒把臺灣島當作自己的地盤來看,而是認為它是“蠻夷之地”,所以才叫它為:“夷洲”。
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夷洲”並不是指的臺灣。這個也許存在爭議,但是,本文並非為了解決這個爭議,因此,暫談至此。可是有一點應該是沒有疑問的:“夷洲”即便指的是臺灣島,也正好說明了三國時代大陸中原民族對臺灣島的看法:蠻夷之地。
臺灣島最初是處於一種我們現在叫做“原生態”的狀況,島上沒有任何的政權,沒有官府,沒有警察,沒有稅務機關,也沒有軍隊,只有密密麻麻、遍佈在東部山地的各個原住民部落,這些臺灣原住民,一般被叫做“番人”。
是的。您沒有看錯。臺灣島在歷史的最初,並沒有任何的行政機構,無論唐、宋、元、明,歷朝歷代,都沒有在臺灣島上設定過任何一個行政機構。
說到這裡,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元朝曾經設定過一個叫做“澎湖巡檢司”的行政機構,但是,這個“澎湖巡檢司”的行政區域,只覆蓋到澎湖列島,並沒有覆蓋到臺灣島本島。
明朝也沿襲了元朝“澎湖巡檢司”制度,同樣,明朝的“澎湖巡檢司”,其行政區域也只覆蓋到澎湖列島,也沒有覆蓋到臺灣島本身。
在十六世紀的時候,日本人將臺灣島叫做“高砂國”、“高山國”,也許是因為謠傳的緣故,日本人當時誤以為臺灣島上有一個“高山國”政府,於是,日本寫了一封國書,叫人帶到臺灣。日本使者在臺灣島上轉了一圈,一個行政機構都沒有看到,這份國書,硬是沒有送出去,日本使者只好悻悻而歸。
可見,日本方面的史料也很好地旁證了:臺灣島在早期,並不存在任何的行政機構。
到了十七世紀初期的時候,臺灣島中部有幾個部落的原住民,例如巴布拉族、道卡斯族等,在臺灣中部地區(今“臺中市”附近),成立了一個叫做“大肚王國”的原始政權。
這個“大肚王國”,算是臺灣島上最早的政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如此,“大肚王國”仍然未能有效地治理臺灣全島,其行政效力,僅僅覆蓋了臺灣島的中部地區、它仍然不是一個全島性的政權。
在幾乎與此同時的十七世紀初,有兩批白人殖民者來到了臺灣,他們分別是:荷蘭人(東印度公司)、西班牙人。其中,荷蘭人在臺灣島南部落腳,而西班牙人則佔據了臺灣島的北部地區。
不久,島上的荷蘭殖民者和西班牙殖民者之間爆發了戰爭,荷蘭人將西班牙人趕走了、因而控制了更多的土地、並因此建立了荷蘭人的殖民政權。
此後,荷蘭東印度公司降服了原住民政權“大肚王國”,並於1645年與“大肚王國”簽約:大肚王國願意向荷蘭殖民政權表示臣服。但是,“大肚王國”並沒有因此而消亡,而是仍然以半獨立的狀態、繼續存在於臺灣中部山地。
值得提及的是:在臺灣的南部山地,還存在另外一個原住民政權:“大龜文王國”。“大龜文王國”與“大肚王國”一樣,都是地方性的原住民政權,而且“大龜文王國”的規模比“大肚王國”還要小,因此我們可以將它看作是一個地方性的部落聯盟即可,在此不必深究。這個“大龜文王國”在歷史上,若隱若現,後來不了了之,不提也罷。
時光推移到公元1644年,我們知道:這一年,在大陸發生了一件大事:明朝滅亡、清朝入主中原、並建立了大清帝國。
但是,大清帝國暫時並沒有征服全中國,在南方,明朝有一個遺臣——鄭成功,始終不肯向清朝投降,並堅持抗清。
抵抗大清國至1661年,鄭成功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先打下臺灣、趕跑荷蘭人、鄭家軍可以在臺灣島上休養生息,作為鄭家軍“反清復明”的基地。
於是,鄭成功向盤踞在臺灣島上的荷蘭人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次年即1662年,荷蘭人不支,宣佈投降,並狼狽退出了臺灣島。
於是,鄭成功在臺灣島上建立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漢人政權——“明鄭王朝”。您沒有看錯,這個“明鄭王朝”,是臺灣島上有史以來第一個漢人政權。
值得一提的是:鄭成功在臺灣島上建立“明鄭王朝”之後,島上的原住民政權“大肚王國”心懷不服,於是,“明鄭王朝”與“大肚王國”爆發了多次的武裝衝突。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漢人政權“明鄭王朝”,其實也沒能覆蓋臺灣的全島,而是隻覆蓋了臺灣島西南部的沿海地帶。
“明鄭王朝”建國之後不久,鄭成功逝世。
時間推移到公元1683年,大清國大將施琅率大軍徵臺,當時統治“明鄭王朝”的,是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
施琅大軍勢如破竹。鄭克塽及其幕僚決定投降、歸順大清國。至此,“明鄭王朝”宣告滅亡。
有趣的是:大清國佔領臺灣島之後,康熙皇帝在“是否將臺灣納入大清國行政版圖”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舉棋不定。有的臣子說:開疆拓土,理所當然,不要白不要。也有的臣子說:臺灣島孤懸海外,島上番人兇悍,難以治理,不如不要。
這個時候,攻佔臺灣有功的清軍大將施琅站了出來,他對康熙皇帝進行力勸:應該將臺灣島納入大清國的行政版圖。康熙皇帝權衡再三之後,接納了施琅的建議。
1684年,臺灣島正式納入大清國的行政版圖,並設定了有史以來第一個隸屬於大陸中央的行政機構——“臺灣府”。
行文至此,請允許筆者對臺灣島從“原生態”開始,到遭受西方殖民者入侵,直至納入大清國版圖的這段歷史過程,做一個簡短的梳理、總結如下:
1、臺灣島最初處於“原生態”,島上沒有任何的行政機構,大陸中央政權將其看作“蠻夷之地”,而日本也將其視為一個遺世獨立的地區;
2、公元十七世紀初,臺灣島中部的原住民部落開始結盟,併成立了一個名為“大肚王國”的非現代性質政權,這算是島上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政權”;
3、幾乎與此同時,荷蘭殖民者(東印度公司)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別來到,並分別進駐了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地區;
4、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西班牙殖民者發生武裝衝突,西班牙人被驅逐;荷蘭人在島上建立了殖民政權、並降服了“大肚王國”;
5、公元1661年,鄭成功率軍攻擊臺灣島上的荷蘭殖民者、並於次年(1662年)將荷蘭人驅逐。隨後,鄭成功建立了臺灣島上第一個漢人政權——“明鄭王朝”,後又名“東寧國”;
6、公元1683年,清軍大將施琅率軍擊敗“明鄭王朝”,並於次年(1684年)將臺灣島正式併入大清國的行政版圖、隨即設定正式行政機構——“臺灣府”。大清國開始正式對臺灣島進行治理。
再簡短些而言,臺灣島上的行政機構,是依照以下的順序而演化的:
原住民大肚王國——荷蘭殖民政權——明鄭王朝——大清國。
這就是寶島臺灣成為大清國領土的歷史過程。
-
10 # 圭海四記
這真的得感謝“動不動就搗亂”的福建人。
福建人開始出現在中國主流史冊上,大概始於五代時期,當時一幫藉著黃巢起義的春風入主福建的固始人,在福建建起了閩國。
大概是偏居一隅和得天獨厚的山區地貌,福建在當時及其前後吸引了無數失去家園失去錢財的中原人士前來隱居,很幸運,他們在五代至明代的漫長歲月裡成功地打造了一個陸地與海洋文化並重的大福建。
而這些福建人,本質上是不關心政治的,他們擅長經商和賺錢,然後把錢再用到文化教育上,如此反覆。因此,大部分福建人是有嚴重的家國觀念的,在外與國共存亡,在內尊師重教崇佛敬祖,只是這裡的國卻僅僅是華夏一脈相承的政權。
於是當第一次蒙元滅宋時,福建各地在終元一朝起義不斷,甚至山區和沿海有數十萬百姓隨著最後希望的宋末帝一路坎坷南行,他們以不食元粟的氣概顛簸著,最後無奈地隨末帝投海西去,而倖存者則隨海漂泊,哪裡靠岸則哪裡重新生活。
於是,在廣袤的華南地區,福建客家人佔據了大片的山區,而福建閩語人則佈滿南海沿岸。
同樣的歷史,在滿清入關時再次上演。當全國即將塵埃落定之時,本是大明王朝東南海盜的福建人卻以福建南部扁小的孤島負隅頑抗,甚至一度即將收復南京,他便是鄭成功。
只是,這時的滿清並沒有重蹈蒙元覆轍,他們採用三面包圍的方式把福建困的半死,於是鄭成功的部隊便只好向東開進,這一開進便直接到了臺灣島,顯然,澎湖是無法承載十幾萬的鄭家軍的。
於是就有了鄭成功攻打荷蘭人的民族大義。
然,這只是一次無意的戰略大轉移。
刀劍在側,怎能安眠。順治帝無法解決的勢力,康熙帝怎能放之不管,在李光地和黃梧舉薦之下,施琅便有了施展海戰的機會,臺灣島便這樣被收入滿清囊中。
說是收復,但如此人數眾多的鄭家軍將如何處理?如果放回福建將是一個巨大的隱患,於是只好就地設府縣,就地安置。
這種安置,事實上是變相的監管,當時的臺灣島以臺灣府的角色歸屬福建管轄,但卻不準福建各府與臺灣百姓往來,大有將臺灣島作為棄土的打算。
而臺灣府收復之後,也是各種不穩定,在設府後,臺灣島先後爆發了以福建人為主導的朱一貴起義(長泰人),林爽文起義(平和人),莊大田起義(平和人)等。臺灣如此,對岸的福建也是不消停,福建天地會、小刀會等各種起義也是不斷髮展,並在被鎮壓之後南逃至南洋,最後在清末促使了孫中山的辛亥革命。
從明末一直到民國,福建人所發起的抗清活動源源不斷,隨著福建人的腳步由福建擴散至臺灣和南洋,也正因為福建人的“搗亂”才使得滿清不得不重視臺灣的海防和戰略地位,並因此牢牢將臺灣島鎖定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
或許,我們應該感謝過去的福建人艱苦不懈的努力得來的這個意外收穫。
-
11 # 國史拾遺
題主問題問得很不錯,臺灣島成為清朝領土雖然在教科書中很簡單:康熙攻滅明鄭,但事實還是頗有一番波折的。
至於攻滅鄭成功之後的臺灣,答案很清楚,1684年清朝設定臺廈道,臺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臺灣為一府,稱臺灣府,府治設在今臺南,下轄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隸屬於福建省,道署設於廈門。
但是有一點務必清楚,無論是荷蘭人,還是明鄭,甚至一直到清朝前期,對於臺灣的控制僅僅限於臺灣島西部沿海地區,中央山脈及其以東地區,那是臺灣原住民(高山族)的地方,清朝沒有管轄,由於番漢爭議不斷,清朝還設立了一個分界線——土牛線。
臺島東部什麼時候才被控制的呢?要到晚清,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日本藉著清朝管理漏洞入侵臺灣島東部,使得清政府非常被動,後來派大員沈葆楨督臺,才開始開山撫番,一直到劉銘傳時代,才勉強平定全臺。
-
12 # 世界人文通史
清康熙22年(1683年),康熙皇帝派遣大將施琅率領福建水師進攻臺灣,準備一舉消滅割據臺灣多年的明朝延平王勢力。6月份,施琅率領清朝水師成功擊敗了劉國軒的臺灣水師,順利攻佔澎湖列島,打開了通往臺灣的門戶。隨後,走投無路的延平王鄭克塽向清朝投降,避免了流血傷亡,而臺灣也被納入清朝的統治之下。
在明朝滅亡時,臺灣曾一度被荷蘭殖民者佔據。直到1661年,明朝大將鄭成功才奉南明永曆皇帝的旗號進攻臺灣,驅逐了荷蘭軍隊。不過就在第2年,南明的永曆帝朱由榔就被吳三桂所殺。為了延續南明的正統,遠在臺灣的鄭成功仍奉“永曆”為年號,並以明朝的延平郡王自居,保有臺灣及澎湖、廈門等地,史稱為“明鄭”政權。
鄭成功、鄭經父子為了反清,以臺灣為大本營,並組織士兵屯田、興修水利,促進了臺灣的開發。不過,當時的清朝已經基本統一內地,割據臺灣的“明鄭”政權孤掌難鳴。
1681年鄭經病死,權臣馮錫範等人擁立鄭克塽為延平王,統領檯灣政權。然而就在第1683年,清軍就發起了澎湖之戰,大敗臺灣水師。當年9月,鄭克塽根據劉國軒的建議,向清朝呈上了降表。至此,統治臺灣22年的“明鄭”政權正式滅亡,臺灣為清朝所有。
清朝攻佔臺灣之後,認為臺灣物產貧瘠、路途遙遠、難以管理,曾經一度想放棄當地,但大將施琅向康熙皇帝通陳了臺灣對於東南海防的重要性,使得康熙皇帝決定保留臺灣。
為了消除明鄭政權的影響,清朝將明鄭時期的府縣地名全部廢除,並將臺灣劃給福建省管轄。200多年後(1885年),清政府又將臺灣從福建的管轄中抽離出來單獨建省,這就是中國臺灣省的由來。
-
13 # 劉浩茗
提問人的意思你們都沒領會明白,就開始寫寫畫畫...人家提問者的意思是:清朝以前臺灣不是中國的,清朝時才被侵略成中國土地的!傻不拉幾的,別人把你賣了還數錢?
-
14 # 驃姚校蔚
對不起,臺灣還真是康熙之後才真正意義上併入臺灣!鄭成功還真不算,他只是想偏安於臺灣罷了。而康熙則是第一次把臺灣真正納入大中華版圖!
-
15 # 19460000
清朝以前,臺灣屬於誰的領土?
回覆列表
十七世紀初,有兩批白人殖民者來到臺灣,他們分別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其中,荷蘭人在臺灣島南部落腳,而西班牙人則佔據臺灣北部地區。不久島上的荷蘭殖民者與西班牙殖民者爆發了戰爭,荷蘭人把西班牙人趕走,因而荷蘭人控制了更多的土地,建立了荷蘭人的殖民政權。
公元1644年,這一年是明朝滅亡,建立了大清國。但是,大清國暫時沒有徵服全中國,因在南方明朝有一個遺區一 鄭成功。可是鄭成功堅持反清,不肯向清政府投降,一直抵抗到1661年,鄭成功有個想法是想先攻下臺灣,趕跑荷蘭人,鄭家年可以在臺灣島上休養生息,作為鄭家軍"反清復明"的基地。
1662年,鄭成功向臺灣島的荷蘭人發起猛烈進攻,荷蘭人敗下宣佈投降退出了臺灣島。
這時的鄭成功在臺灣島上建立了第一個漢人政權_"明鄭王朝“。就在"明鄭王朝″建朝不久,鄭成功逝世。
1683年,大清國將軍施琅(原是鄭成功手下將軍,後因糾結矛盾,施琅投靠大清國)率大軍出征臺灣,當時統冶"明鄭王朝的是鄭成功的孫子一鄭克塽。施琅大軍勢如破竹,鄭克塽其及部下決定投降,歸順大清國。
臺灣攻下後許多大臣競然主張將臺灣居民遷移到大陸,臺灣島棄之不守,臺灣孤懸海外,難以治理。最後在1684年康熙皇帝把臺灣納入大清國的版圖上,隸屬於大陸的行政機構~"臺灣府",在臺灣設一府三縣。
清光緒年間,日本佔領硫球群島(臺灣的東北鄰硫球群島),威脅臺灣。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其中之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才回歸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