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牌觀察陳興東

    一般來說,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是自孩子出生以後,絕大多數父母人生的最大希望和寄託。對很多父母而言,孩子就是自己人生賽場的“下半場”,孩子等於是另一個“自己”。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愛,既是關心幼小的自然大愛,又是家族延續和實現自我的小愛,豐富而深厚,充滿著生命的力量。

    孩子對父母的愛,除了血緣的奇妙聯絡,更多的是對父母養育的情感依賴和感恩,以及孩子成長以後社會、家庭道德渲染的一種尊老責任。與父母愛孩子的更多“原生態”相比,孩子愛父母具有更明顯的社會性和理性色彩,因而愛的程度表現不如父母對孩子的愛深重。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父母把孩子養育成人之後,人生的基本任務看似完成了,但實際上還在延續,孩子的學業、工作、婚姻、“孫子”……,但操心勞力的重心還是集中在孩子身上。而孩子長大成人後,個人事項與社會責任繁多,壓力巨大:就業,打拼,戀愛、結婚、生子、孝敬老人……人生的重點比比皆是,同時還要用極大的精力去“輪迴”——自己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所以,不是孩子不想盡全部之力愛父母,而是“孩子”做不到啊! 總之,愛的程度有不同,並不代表愛的真度有差異。感恩父母,體諒孩子,願天下父母與孩子真愛到永遠!

  • 2 # 好片兩部半

    《好了歌》裡有一句詞讓人寒心: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自小以來,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寶,心頭肉,呵護至微。而一些人會覺得父母的關心理所當然,不放在心上。其次,他們沒有結婚生子,沒有辛苦養育兒女的經歷。

    人都是這樣,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手卻不屑一顧。父母太過痴心,一味地關切縱容孩子,也是導致孩子不孝的原因之一。

    中國想要發揚孝文化,不是件容易事。嘴上形式上做容易,但真正在生活上能體現這種文化的,很難得。一方面,父母們自己德性不夠,不懂教孩子,不懂教孩子重德輕物。另一方面,子女們受社會影響,物質第一,對父母以物養代替心養,沒有關切的細緻心。所以,中國的孝與古德所提倡的差距還是相當大的。這是或許是因環境不同,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建立在痴情上,而不是建立在德性上。

    所以,中國想要發揚自己的文化,非提倡孝文化不可。以德立性,而非以痴立性。儒學是以孝為本,有孝才能及天下,才可以配談對人的愛心,對社會的責任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應對現代文明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