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中國大西北地區,有一個叫敦煌的縣級市,位於甘肅省酒泉市境內。聽到敦煌這個名字,大家就可能條件反射地想到“敦煌石窟”,而在敦煌就有一個大名鼎鼎、享譽世界的佛教石窟——莫高窟。莫高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佛教遺址,是中國佛教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瑰寶。我們都知道敦煌市地處西北的戈壁荒灘上,但這麼大規模的佛教石窟怎麼會建在這裡?
14
回覆列表
  • 1 # 鄧武岡

    一、敦煌是佛教傳播在中國的關鍵一站,且又在絲綢之路上,便於弘揚佛法。二、中國曆代統治者崇信佛教,建造石窟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援,很多石窟神像是依皇帝或貴族之像雕刻的,為保證長久儲存難以破壞一般選荒漠或較偏僻之處。

    三、西北沙漠地質乾燥,壁畫便於儲存。而且當地地勢高差大便於建設石窟。

  • 2 # 藍天白雲999

    謝邀,,佛教從古印度經過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敦煌的獨特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現在人類藝術瑰寶一莫高窟,它是佛教傳入中國的見證,莫高窟之所以建在西北大漠,一是因為沙漠環境降雨少,這樣可以減少雨水從崖上滲透下來腐蝕間窟內的藝術品。二是它在絲綢之路上,東西方的僧人和商人都要經過那裡,在那裡停留從事宗教藝術工作,是當年商人名士彙集之地,現在損毀還是比較歷害的。我和愛人帶小孩1996年去敦煌參觀過,先遊鳴沙山,月牙泉,後賞莫高窟。

  • 3 # 豹小白的雜貨鋪

    時代變遷。

    一千多年前的戈壁荒灘,卻是佛教傳入的重要驛站。

    一個個驛站連起來,會是一個讓你驚訝的名詞——

    絲綢之路。

    漢代,古絲綢之路暢通後,甘肅成為中國境內的絲路主段,這一條路在運輸瓷器、絲綢、茶葉、金銀器皿、貓兒眼祖母綠……的同時,也成為文化交融的黃金長廊。

    翻開中國西部版圖,你會清楚地看見,絲綢之路是怎樣如葉脈般連線起眾多的著名石窟:

    從甘谷大象山石窟,到永靖炳靈寺石窟,從敦煌莫高窟,到武威天梯山石窟,從敦煌莫高窟,到新疆龜茲石窟……

    在歷史上,佛教正是沿著絲綢之路走向東方,這些石窟,便成為銘刻其傳播足跡的宗教驛站。

    如果上面的圖太模糊,我們再看一張清晰一些的。

    從這張圖上,你會看到:

    無論絲綢之路的南線、北線還是中線(三個箭頭引領的不同路線),它們都是從敦煌發端,去向海外。

    同理,海外的文化、商品、種子……也是在敦煌匯合,進入中原。

    香港、上海為什麼發達?

    港口。

    凡是商品集散地,都會聚集人氣,自然而然地繁榮。

    一兩千年前的敦煌,也是如此。

    圖為敦煌壁畫中反映的古代敦煌生活場景:

    儘管現在的西北,是中國相對較為貧瘠的地區。但在古代,卻因為“絲綢之路”,是數一數二的富庶地帶。

    佛教東漸,是沿著絲綢之路。在“敦煌”這個匯集點,不同的文明相互碰撞,不同的審美相互交融。在敦煌的街頭,既有印度的梵僧,也有中原的漢僧。

    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一個叫樂尊的僧人來到敦煌。經過鳴沙山時,他見到山上金光萬道,似乎有千佛映照。於是,他萌生了在這裡開鑿石窟心願。從此,鳴沙山石窟經歷代開鑿,成為法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這是資料上記載的“莫高窟”開鑿緣由。

    但我們可以想一想:

    為什麼樂尊會出現在這裡?

    為什麼這裡的人有足夠的資金支援他開鑿石窟?

    為什麼這個石窟的風格如此獨特優美,與中原壁畫截然不同?

    為什麼壁畫上有那麼多的異域人士?

    ……

    答案,最終還是要歸結到“絲綢之路”,以及敦煌正是這條路上的最重要節點之一。

  • 4 # 不二旅人

    在中國大西北地區,有一個叫敦煌的縣級市,位於甘肅省酒泉市境內。聽到敦煌這個名字,大家就可能條件反射地想到“敦煌石窟”,而在敦煌就有一個大名鼎鼎、享譽世界的佛教石窟——莫高窟。

    莫高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佛教遺址,是中國佛教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瑰寶。我們都知道敦煌市地處西北的戈壁荒灘上,但這麼大規模的佛教石窟怎麼會建在這裡?

    河西走廊

    在中國分省地圖上,敦煌位於甘肅省西端。甘肅的形狀猶如啞鈴,有著細而長的腰身。為什麼是這樣?因為那是華夏的中原文明國家與西域相聯接的一個地理形勢的瓶頸所在,即巍峨的祁連山北側形成的天然的狹長通道——河西走廊。由於有了河西走廊,甘肅成為一個橋樑省。

    敦煌

    敦煌作為一個神奇的文明象徵,其因緣,就在於它位於河西走廊的西端出口,扼制著通往新疆和中亞的道路。反過來看,域外的文化,不論是中亞的波斯,還是地中海和南亞的印度的,都要先進入新疆,再沿著大戈壁邊緣繞過來,從陸路經過這裡,繼續向東方輸送傳播。敦煌的意義就此凸顯出來,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橋頭堡、中轉站。

    敦煌壁畫

    過去我們看重它的佛像和壁畫,還看重其藏經洞中的各族文字書寫的文書。如今,我們更看重的東西已經不止於這些,因為這些都屬於文字書寫的小傳統,我們更看重的是先於文字而存在的文化大傳統,希望弄明白大傳統的文化運動及其驅動力所在,那就是中原文明的玉教信仰驅動的西域玉石東輸現象。其持續時間之久,不亞於我們這個古老的文明本身。

    過去我們不明白:為什麼會出現歷史上的敦煌莫高窟?如今經歷過十次玉帛之路的實地調研後,可以大致明白了,佛教石窟的由來是沿著喀什到和田一帶的古代道路進入中國的。這條道路就是新疆和田玉進入中原國家的道路。

    敦煌莫高窟 釋迦牟尼

    我們如今可以確鑿地說,比絲綢和佛教更早在這條路線上傳播的重要物質,就是兩種,一種是玉,另一種是馬。不信的話,可以去閱讀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的具體記錄。西域的美玉和馬匹輸送中原的意義,既有物質方面的,更有精神和神話信仰方面的。可以把甘肅在歷史上發揮的最重要文化傳播作用,視為一山一河聯成的巨大走廊,甘肅西半部為河西走廊,甘肅東半部是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涇河構成的河道走廊。

    著眼於敦煌,英國探險家斯坦因的要尋找的東西是其藏經洞裡的遺書。這屬於我們說的小傳統。沒有莫高窟的修築,就沒有敦煌,也不會有這一座宗教藝術寶庫。佛教怎麼來的?十次玉帛之路考察的結論是,玉路置換出佛路。

    大宛良駒圖

    張騫來到于闐國的時候,根本沒有絲毫提及佛教的內容,只有兩種東西引起中原王朝統治者的極大興趣,這種興趣甚至驅使漢武帝做出兩個非同尋常的舉動,都被司馬遷如實寫在《史記》中:

    一個是查對古書,為出產玉石的于闐南山命名,那便是在中國文化中一言九鼎的名稱“崑崙”;

    另一個舉動是豔羨烏孫和大宛所產的良馬,專門為馬而寫下讚歌《天馬歌》。

    直到明清兩代,這條路上最繁忙的進關貿易物資仍然是玉和馬。由此看,敦煌的經卷和佛教藝術都是派生的輝煌,華夏玉教神話驅動的西玉東輸和玉門關的確立,才屬於原初的輝煌。而將中原文明與西域率先聯絡起來的西玉東輸運動,一定和四千年前西北地區的崇玉文化——齊家文化密不可分。

    小貼士

    考古學上的齊家文化,為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而得名。齊家文化主要分佈在甘、青境內的黃河沿岸及其支流和寧夏南部地區,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後。此前,學術界公認的文化特徵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獨具特徵的陶器,二是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

    今天,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還有一批獨具特色的玉器,其內涵之豐富,品種之繁多,工藝之精美,令人折服。當為齊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我們所接受的現代教育中,本來沒有大傳統的內容。從國學傳統看,以尚書和詩經為首的四書五經,代表知識和學問的核心內容。從文字書寫的文字,轉向玉石書寫的文化文字,是問題和物件把我們引入到文化大傳統,引入到人類學和考古學的新知識領域。按照陳寅恪的說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問格局。其言外之意是,學者需要與時俱進。走在前面的,引領著時代知識的變革;走在後面的,則難免被拖著走的尷尬局面。既然如今的大中小學中都沒有玉文化的知識傳授,怎麼辦?除了自學,別無他路。

    《紅樓夢》中,賈寶玉始終佩戴一塊通靈寶玉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敦煌遺書》早50年,日本作家井上靖的長篇小說《敦煌》問世。井上靖精研中國歷史,沒有被德華人提出“絲綢之路”說所矇蔽。小說把這條橫貫東西方的貿易之路描繪成一段異彩紛呈的玉石通道。從小說設定的地點——靈州(今吳忠)、涼州(今武威)、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瓜州、沙州(今敦煌)等地的往返途中,玉石不僅是受人崇拜的聖物,同時還充當流通貨幣,具備商品買賣等價物的職能。兩串碧綠色的玉石飾物——月光玉項鍊如同一雙現世之眼,貫穿小說的始末,見證四位主人公的多舛命運和悲歡離合,歷經劫難,最終悄然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如果不是自己鑽研中國玉文化,根本寫不出這樣以玉為魂的作品。從三位主人公的命名看:趙行德之德,對應儒家的以玉比德說;朱王禮的禮,對應孔子所言“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論語·為政》);複姓尉遲,諧音“玉痴”,名為“光”,引申出寶玉發光的想象。上古活躍在河西走廊以西的部落號尉遲,後來成為于闐國王族的姓。于闐又正是盛產和田玉之地。這樣匠心獨運的編碼命名,完全來自對東方玉文化的深厚學養基礎。如此的編碼創作法,也直接上承曹雪芹的《石頭記》寶玉黛玉賈瑞賈璉等名字的隱喻復調筆法,可謂得中國古典文學之神髓。

    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

    在經歷十次玉帛之路田野考察以後,一個面積達到二百萬平方公里的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已經清晰呈現出來,除了新疆崑崙山以外,作為祁連山餘脈的馬銜山玉礦,作為天山餘脈的馬鬃山玉礦,還有青海格爾木的崑崙山玉礦,這些都是二十年前以前華人所不知的美玉資源出處。在地理上串聯這些分散的玉礦點之山,是阿爾金山,目前也有美玉的發現。如此看,阿爾金山腳下的敦煌,已經顯現為二百萬平方公里玉礦資源區的中央。一個從中國大傳統視角重寫敦煌的新時代,剛剛露出它的曙光。具有本土探索者精神的作家,勢必成為引領大傳統寫作的時代先鋒。

    蘧伯玉

    《淮南子·原道訓》雲:“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這位善於自我批評並與時俱進的蘧伯玉,就是孔聖人讚賞過的衛國大夫,姓蘧,名瑗(玉瑗是相對玉璧而言的玉器名),字伯玉。諧音:帛玉。一個春秋時代的人名,就這樣潛隱著華夏文明的核心價值和原型編碼。

    希望日後的中國作者在書寫這條國際文化大通道時,發揚文化自覺與自信精神,能夠從新知識的高度俯視李希霍芬、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等外國的探路先驅們。寫出深埋在戈壁黃沙之下的、令外國探險家們也不明所以的“中國故事”。

  • 5 # 我的世界沒有你

    大西北乾旱少水地質災旱少,易於佛窟長久儲存。再大西北偏僻戰亂少,這是主觀因素。佛以普渡眾生為旨,選擇大漠更易修行

  • 6 # 小二經史

    莫高窟雖建於沙漠自然是有其特殊優勢。

    莫高窟位於敦煌,而敦煌地處河西走廊西端。自從漢武帝收復河西走廊設定河西四郡之後,中原和西域貿易文化往來頻繁,而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在貿易文化交往中佔有先機,各種宗教文化和信仰自然也在這裡交融碰撞。所以,這裡有先天孕育宗教文化生存的土壤。

    莫高窟的修建傳說是始於南北朝的一個名叫樂僔的和尚,他路過此山,忽見山頂金光閃耀,猶如萬佛,於是信仰使然開鑿出第一個洞窟。後來,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越來越多的僧人或是達官顯貴們於此鑿窟供佛,早就瞭如今的莫高窟。

  • 7 # 遊客視覺

    你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主要是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這件事,不夠全面,莫高窟建在古代,瞭解建在古代敦煌的原因首先得了解那段歷史

    首先說說現在的敦煌,是個酒泉管轄的縣級市,主要是發展旅遊業,城建很不錯,但是經濟活力不大,敦煌有黨河,算得上戈壁沙漠中的綠洲,但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仍然很受限,現在的敦煌,可以說是文化輝煌,但其他方面不怎麼樣,受制於地理因素

    古代的敦煌,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色,首先古代的甘肅,環境並沒有現在這麼荒涼,就像馬可波羅來中國羅布泊時發現那裡是一片綠洲,同樣,那個時期的甘肅雖然有沙漠戈壁,但是環境遠遠好於今天,大約在明朝時期環境惡化才比較明顯,當然這個原因是複雜的,不止是人為破壞,只是後來人為破壞比較嚴重

    古代敦煌自然環境相對今天好多了,如果要拿今天的城市來類比古代的敦煌,我覺得香港比較合適,因為古代的敦煌是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西段端點,是個對外交流咽喉,西域文化,中亞文化,歐洲文明在這裡交融,你不管去哪條絲綢之路,都要路過敦煌,敦煌是當時中國的唯一視窗,既是貿易通道,又是文化通道,即便是現代的香港、上海這些地方,也沒有當時敦煌那樣好的地理位置,那你可以想象,敦煌當時有多發達

    那個年代,海運還沒有興起,大海是阻斷人們交流的屏障,所以陸路的交通樞紐尤為重要,這也就造就了敦煌的輝煌,直到後來隋朝至今,海運慢慢興起,敦煌加上環境惡化等等原因,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整個甘肅也是,從全國最富裕的地方,慢慢變成今天最窮的地方,大海從屏障變為交流的載體時,整個世界都發生了變化

    當時的敦煌,客商眾多,因為出了敦煌再往西走,有沙漠,並且土匪多,自然的力量無法抗拒時,人們就會選擇將美好的願望寄託於宗教,那時的人們就選擇在山上鑿出石窟,佛像,畫上壁畫,期望得到佛祖的保佑,保佑他們西出的這一路平平安安,慢慢的,不僅是客商,達官貴人也選擇這種方式來祈福,甚至是平民百姓,敦煌的石窟就興起了,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部投資300-500萬的網路大電影,編劇劇本費用和導演費用分別大概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