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ason和媽媽
-
2 # 思雨yp
巴黎蒙特梭利小學校長瑪麗-克里斯蒂娜·森德爾認為:“所有的家長都有自己的教育模式,即使他們也認為這種模式可能很落後,但它卻是教育的基礎。”
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新型”教育理論都認為家長的陪伴十分必要。因此,家長工作坊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親子互動課堂層出不窮,這些新模式有望過濾掉原生家庭帶來的下意識的教育習慣,“而這些單靠一個人讀書是絕對實現不了的。”瑪麗-克里斯蒂娜·森德爾說。
法國兒童學家卡特琳娜·蓋岡對各種“好教育”活動頗有經驗,她指出,正是有賴於借鑑其他家長,或者小組裡的教育工作者的經驗,我們才得以學到新的教育方法,從而走出自己對原生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複。在瑪麗-克里斯蒂娜·森德爾看來,這種方法最大的益處是,“可以使我們不再為不能現實預期目標而懷有負罪感。”不過,她同時也提醒家長們:“如果需要找一個參照標準,那些所謂的秘訣或是各種比較的表格都不能說明問題。”
因為,事實上,讓我們從原生家庭沉重的習慣中解脫出來的,正是敢於嘗試新經驗的能力。新的不來,舊的不去。要想徹底清除掉舊習慣,必須找到替代它的新習慣。“因此,家長要做的,不僅是不讓自己重複自己父母的方式,而是真正找到新的方式。而當我們的參照只關注在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時,找到新方式才成為可能。”尼克爾·阿克南說。
的確,即使在同一個家庭裡,每個孩子的教養都應該依據其自身的特性來進行。“因為教養是一件很高貴莊重的事情。”尼克爾·阿克南強調說,“如果我們懂得聆聽一個孩子,對他的教育就會變成一種親子間共同的創造性的活動。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家長自己也需要走一段心路歷程,在自己身上尋找被孩子喚醒的最深層的直覺。要知道,每個孩子都需要一條獨特的、屬於自己的道路,讓他能夠成為他自己。”
-
3 # 灰灰neeko
“不知不覺就會延用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
這句話很深刻。一定要深入的挖掘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究竟是那些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是不合理的。因為原生家庭很多影響都是隱形的,“潤物細無聲”的,一些對對待孩子的方式、看問題的角度、處理事情的手段,並沒有原則性的錯誤,只有到某一個特定點的時候,才會暴露出來。那麼這個時候就應該特別注意,要去挖掘原生的影響,然後找到對待自己孩子正確的方式。另外也需要多看看育兒專家們在對待類似事情的處理方式,反觀自己的差別,才能徹底改變。
還有一點很重要,夫妻之間的相處模式,對孩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新生家庭的夫妻關係能脫離原生家庭的模式,那就成功了一半。
-
4 # 笨媽說育兒
在育兒過程中,很多父母會不由自主地延用自己的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來養育孩子。比如我們不喜歡父母曾經對我們大吼大叫,發脾氣,但我們自己又會對著孩子大吼大叫,發脾氣;我們不喜歡父母什麼都要管著我們,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但我們對自己的孩子也同樣的不放心,管束嚴厲。我們明明知道這種育兒方式不好甚至不對,那麼怎麼樣不重蹈覆轍呢?
首先育人先育己。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自己就要多學一些育兒知識,看一些育兒類、心理學之類的書籍。指引我們自己走出原生家庭的束縛,接受科學的育兒觀念的洗禮。其次,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即使我們成為了父母,也不代表我們就成熟了。我們也需要修身養性,不斷成長。所以樹立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的信念,和孩子一起成長。
-
5 # 媽媽充電屋
不走原生家庭模式,首先就要認清自己的原生家庭,認清自己。教育學博士塞西·高夫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中指出,人大腦中會經常回放一種聲音,叫“磁帶”,通常都是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在我們大腦中留下的印記,其效果往往是讓我們懷疑自我。
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無可取代的,特別是幼年的子女,對父母的完全依賴感,讓父母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子女的生命中,父母發出的聲音是與眾不同的。很多研究表明,負面童年經歷的數量是人格障礙的主要成因。
童年的經歷是無法重演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有意無意的言行舉止帶給我們的傷害,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或虐待,都無法重演。
《小狗錢錢》裡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越把注意力放在疼痛上,就越覺得疼。談論疼痛就如同給植物施肥一樣。”所以,不要總是談論疼痛本身,要從疼痛的根源入手,阻斷疼痛,也阻斷疼痛傳遞給下一代的路徑。
也許在童年的成長經歷中,你對父母有過怨恨,有過不滿。剖析自己的成長經歷,找到讓自己耿耿於懷的點,學會釋然。擁抱養育者的溫情,“顛倒黑白”,不論正面負面,都將壞事成為好事,這種方法奧利弗稱之為“醫療橡皮膏”。
認清自己,在家族基因的傳遞中,獲得了哪些幸福基因,又繼承了哪些不幸福基因。 擺脫宿命,將自己的情緒分割,用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所處的情況,理解代際傳遞的本質,終能擺脫家族的宿命,成為不一樣的你。
做個好“綁匪”,給予關愛,而非虐待《天生非此》中,奧利弗指出,我們要盡全力為自己的人質帶來一個安全又充滿愛的關押環境。就如同培養金子一般的創造力與活潑好動的天性一樣,我們只有先滿足孩子們對父母依賴的需要,才能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品格。
當我們為人父母,成為了綁匪,那麼,努力做一個好綁匪,給孩子更多的關愛,而非虐待。
言行一致,給孩子樹立好榜樣,遠離“照我說的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做”。 虐待,不單單是身體上的,很多時候,精神上的虐待,我們通常都無法察覺。由於孩子天生的弱小,父母要承擔養育他們的責任,父母會承擔很大的壓力。無形中,父母很容易把壓力釋放到孩子身上。
做合格的綁匪,要避免無辜的孩子成為你情緒的發洩出口。
工作了一天,很累,回到家,腰痠背疼腿抽筋不想說話。但等了你一天的孩子興奮地跑過來,要你陪玩,你會怎麼做? “煩死了,能不能讓我消停一會兒?” 或者是,耐心陪孩子玩?
如果是前者,你就進入了“我很好,但你不好”的魔咒,你把你的負面情緒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如果是後者,你就是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吞,含著淚在陪笑。 其實還有一種更真實的做法,你可以耐心的跟孩子說,媽媽現在身體不舒服,我想休息一會兒,你可以自己玩,等媽媽身體好些了再陪你玩嗎?
先做好自己,才能做好父母。
如何培養下一代教養方式,有教育,有養育。如何教育孩子呢?如何引導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志向?興趣班到底上不上?上什麼?以孩子興趣為準,還是以家長意願為準?
1 對孩子正確期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期望。但期望孩子之前,要先看看自己。如果你每天回家刷腦殘電視劇打著王者農藥玩著吃雞遊戲,就不要期望孩子頭懸梁錐刺股的埋頭苦讀。畢竟,言傳身教是很重要的教養方式。
2 情緒健康
奧利弗認為,培養孩子的動機和目標,應該看是否能培養出情緒健康。情緒健康表現在七個方面:活在當下,真實性,洞察力,與他人建立靈活、開放的關係,好玩好動,精力充沛。
留給孩子金山銀山,總會有花光的那一天。不如透過言傳身教,主動引導,給孩子傳遞愛,傳遞健康的心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3 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刻意練習》中,作者指出,培養傑出人物要遵從的路徑為:產生興趣,變得認真,全力投入,開拓創新。 完全依靠棍棒和威逼利誘培養不出傑出的孩子。
眾所周知,郎朗從小練琴,父親很嚴厲,但能讓郎朗堅持下來的,並不是父親的恐嚇威逼,而是他對鋼琴發自內心的熱愛。所以,要讓孩子產生興趣,有動力,他才會變得認真,才會全力投入。這也是書中強調的,讓孩子自我決定。
我們無法選擇誰來做我們的父母,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做好的父母。正如《天生非此》一書中所說,我們並非生來和父母一樣,但卻會與他們日漸相似。正視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從認識自我開始,我們有能力改變這種家庭代際相傳的不幸模式,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更多的愛,和正面的影響。天生非此,給了我們改變的機會,也給了我們改變的能量。
回覆列表
新的不來,舊的不去。要想徹底清除掉舊習慣,必須找到替代它的新習慣。“因此,家長要做的,不僅是不讓自己重複自己父母的方式,而是真正找到新的方式。而當我們的參照只關注在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時,找到新方式才成為可能。如果我們懂得聆聽一個孩子,對他的教育就會變成一種親子間共同的創造性的活動。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家長自己也需要走一段心路歷程,在自己身上尋找被孩子喚醒的最深層的直覺。要知道,每個孩子都需要一條獨特的、屬於自己的道路,讓他能夠成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