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輝書法

    結體,章法別具一格,這個需要功底,學書法沒有個引路人很難學得深入,字怎麼寫才好,好在哪裡,為什麼好,都有很大的學問,老師一講你立馬明白,自己去悟,太浪費時間。祭侄文稿哪裡好一時半會解釋不清楚,首先要對書法的好壞做一個區分,有這樣的基礎後再去看祭侄文稿,才能有所體會。任何人的評論或者寫長篇大論都是耍流氓,書法沒有老師口傳心授那是學不來的,講究師承。

  • 2 # 山寨總裁馬老闆

    首先,這個東西稀有,為啥呢?因為他是大書法家在肝腸寸斷的時候寫出來的,我們看原帖,筆誤之處都很多,還有拿墨汙了的地方,真實的性情流露,我們一般看到的書法都是他一本正經,帶有掩飾性的作品,而沒有他真性情的流露,也就是有藝術性,沒人性。

    物以稀為貴,這樣的作品在大書法家的一生中都幾乎很少見,所以他的稀缺性不言而喻,所以它的珍貴也就不言自明!

  • 3 # 博爾一笑1

    謝。在下轉抄如下: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顏真卿為楊國忠排擠,出為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亂開始。一時河北諸郡迅速瓦解,惟顏真卿的平原郡高舉義旗,起兵討叛,被推為義軍首領。時顏真卿的從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派其第三子顏季明與真卿聯絡,聯合反叛。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設計殺死安祿山黨羽、鎮守土門(今河北井涇)要塞的李欽湊,奪回土門。一時形勢好轉。顏杲卿派長子顏泉明押送俘虜到長安報捷群請求救兵。不料路經太原時為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截留。王想冒功,擁兵不救。安祿山聞河北有變,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顏杲卿孤軍奮戰,苦戰三日,糧盡矢絕,城破被俘。顏季明等被殺頭,顏氏家族死者三十餘人。顏杲卿被押解至洛陽,英勇不屈,先被斷一足,凌遲處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顏杲卿才被朝廷追贈太子太保,溢“忠節”。顏真卿時任蒲州太守,聽到這個訊息以後,即派杲卿長於顏泉明到常山、洛陽尋找季明、杲卿遺骸。只得到季明頭部和杲卿部分屍骨,為了暫時安葬這些屍骨,顏真卿寫下了這篇祭侄文草稿。

    因為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顧不得筆墨的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至為寶貴。

  • 4 # 活著d知覺

    筆墨自然流暢,隨心所欲,又不逾規,悲傷之際滲透著書者嚴謹細緻的功底。更加彌足珍貴的是歷史久遠,這篇易於後人辯識的行書,給現代那些"龍飛鳳舞",狂寫"髒字"的書者以深刻的教誨。

  • 5 # 犁歲清謠

    具備深厚功力,在一定情緒之下的自然書寫,相當於繪畫的速寫和隨手的草稿筆記。好在每一筆、每一個字都透著自然深厚的功力,經得住揣摩,耐得起品味,確實美。

  • 6 # 俺是草爺

    其實就是“物以稀為貴”罷了,寫得和作者平時的墨寶相比更加隨性,當然可能和當時的情緒和心境有關……當然什麼展現“悲痛”情緒之類的看法,個人覺得是受中國小學語文教育影響,鬼他媽才知道他當時在想什麼,悲痛得厲害那不去哭喪,還寫字?

  • 7 # 五湖雲帆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好的鍋、灶,五星級廚事也做不出一盤好菜。《祭侄文稿》屬頂級珍貴“書法史料”,而非頂級“書法”材料。文稿是用一支凝有宿墨,且筆毫有些斷禿的筆寫的——從純藝術創作來說,這絕非上上之作的創作方式。否則,就要接受曾翔之流的創作乃“驚世之作”。如果我給行書排個位次,也會把它排第二,但理由不是藝術成就,而是書法歷史、人文價值。趙孟頫的字,因他仕元,而歷來有所低估,尤以明末清初大家的排斥為甚。小時候,我竟也因此而拒讀、寫他的字。近年才逐漸擯棄此種偏見。就字論字,趙字是極有功力的頂極神品。

  • 8 # 布衣閒人10

    要說《祭侄文稿》帖到底好在哪?一,好在是顏真卿的墨跡,如果是其他人的墨跡,不但不會有人說好,而且早就灰飛煙滅了。顏真卿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是使《祭侄文稿》名揚天下,流傳至今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好在《祭侄文稿》,是繼《蘭亭序集》之後,又一開風氣之先的作品。它的古樸、老辣、沉穩……,無人能比;灰黑濃枯,多所變化,前後一氣呵成,更是前無古人。是“顏筋柳骨”之“顏筋”的充分體現。

    三,好在《祭侄文稿》是顏真卿血淚的凝聚。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時任常山郡太守)與三子顏季明共同守城,被叛軍圍困。太原節度使見危不救,以致城破,顏杲卿與顏季明先後被殺。善後時僅得杲卿一足和季明頭骨,顏真卿悲憤交加,血淚交迸,乃作《祭侄文稿》。此文正義凜然,精神氣節貫注於筆端。黃庭堅在題拔中說:“魯公《祭侄文稿》文章字法皆能動人。”文中刪改塗抹,更是體現出了顏真卿為文構思,情懷起伏,了無掩飾的高尚品質。

    這就是《祭侄文稿》的好。

    僅供參考。

  • 9 # 孔子學生的某家族後裔

    忠烈千秋的顏氏家族,端方雅正的顏氏書法,一烈(顏家烈士)一壯(真卿字型筋壯力厚之壯碩),一死(家人死節)一傷(悲傷欲絕),昭示天下,精神永遠比技巧崇高,品格永遠比技法流長。

  • 10 # 天一六水

    顏真卿行書祭侄文稿本無心書法,卻成就書法,雖是草稿,卻是他功厚的筆法再現,方圓,頓挫,映帶縈繞。墨法蒼動,飛白。更好體現一代宗師的外拓書法。文開始用筆靜而凝重,故行楷方頓筆,斬釘截鐵,自九月庚午開始三四五行,氣場出,筆筆剛勁鏗鏘婉麗,筆法方圓頓挫如玄鐵折彎而筋連。這段用筆出彩!六七八行又一筆法,正中有側姿,同時顏楷功夫盡現。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再寫出魯公精彩之筆,天不悔禍誰為用筆錚錚傲骨。之後連筆一瀉千里,感情悲痛躍然紙上。後人可以臨其筋骨,筆法,可誰也無此同感的悲傷,抑鬱來寫字。所以祭侄是獨一無二的。他留給後世書家太多的筆法和啟示,得其一二便可雄居書壇了。 本人觀點也是個人讀祭侄所感。不求他人同感,書法百花,花花齊放,觀之,喜之,賞之!

  • 11 # 小臉阿

    《祭侄文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為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所做,麻紙墨跡本,高28.7釐米,長77釐米,23行,共計235字。又塗抹34字,合計269字。《祭侄文稿》是一篇書札草稿,內容為追悼在安史之亂中犧牲的兄長顏杲卿和侄子季明的祭文。本為稿本,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正因為無意作書,所以使此幅字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文稿書法備受後人推崇。張晏評雲:“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 此稿拖尾有後人題跋九則,鈴有“趙氏子昴氏”、“大雅”、“鮮于”、“樞”、“鮮于樞伯幾父”、“鮮于”等印。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鮮于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府等收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12 # 芥藏山房

    從藝術性而言,祭侄文稿較蘭亭明顯勝出,應為天下第一行書。太晚了,不展開了。

    附作

  • 13 # 千年蘭亭

    藝術品,惟有真情能感人,《蘭亭序》如此,《祭侄文稿》如此,包括顏老爺子的《告伯父書》《爭座位帖》亦如此,都體現了作者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心情。

    行草書的創作,抒情占主導地位,以情感主主宰筆墨。《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酒酣耳熱之際的暢快之情,《祭侄文稿》表現了顏真卿失去親人後的悲憤和對叛賊的憤慨之情,《告伯父書》表現了顏真卿被貶後對伯父顏元孫的思念之情,《爭座位帖》表現了顏真卿對驕橫諂媚行為的厭惡之情。

    臨《祭侄文稿》,重要的一條是要了解作者當時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情緒,把書寫者和書寫內容結合進去,不能孤立地去看作品的用筆、結體和章法,尤其是這類抒情情很強的行草書。

    《祭侄文稿》本是草稿,在臨習時一方面要把握其渾厚遒勁、沉著蒼雄的藝術風格,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其隨意天成的基本特徵。

    此帖縱筆揮灑,時出遒勁,雜以流麗、點畫靈動飛躍,姿態紛繁,隨著情感的激越變化和運筆的節奏起伏,意態叢生。最後兩行,行筆的節奏達到了高潮,從開始平穩的行書發展成氣韻生動的草書。

  • 14 # 坐在月亮上98853846

    關於天下三大行書:第一名,王羲之的蘭亭序;第二名,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名,蘇軾的寒食帖。之所以能成為天下名帖,裡面都有真實的故事情節的,重要的是,這幾位高手用書法的形式把故事的情節表現了出來!好就好在自然,渾然天成,精妙之極!就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書法而言,她就是一部活的血淚史!唐安史之亂時,以顏真卿的侄兒顏季明為首的顏家人總共死了三十餘口!隨後,顏真卿作了祭侄文稿。

    下面是我臨的祭侄文稿的一部分。顏真卿的情緒起伏不定,未能領會,不敢臨也。

  • 15 # 西型安社

    蘭亭序是王羲之醉酒時的即興之作,所以王羲之當時不是顯擺書法,而是絞盡腦汁的寫作文,他腦子裡當時根本就沒書法二字的概念。信手拈來,渾然天成。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侄子寫的祭文,更不可能是為了書法而寫篇祭文。他是在寫文章,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文章裡面。所以,也是渾然天成。

    就像我們高考寫作文,還有20分鐘就要交卷,你這時候也顧不得字寫的好看不好看了,一門心思的把作文快速完成才是首要任務。這才是你真正的字型。

    綜上所述,蘭亭序,祭侄文稿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裝逼,不是為了書法而寫書法。作者表達的是自己的才識與心情。心中無字而成文,這才是書法的最高境界。

  • 16 # 正確軌道

    《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行書紙本,縱20.8釐米,橫75.5釐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書於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

    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祭侄文稿》),取義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顏季明更見疾痛慘怛,哀思鬱勃。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里,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不僅見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裡行間。被元人鮮于樞譽為“天下行書第二”。

  • 17 # 聞是文化

    顏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縱28.2釐米,橫72.3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祭侄文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為中國書法史上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號稱“天下第二行書”,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祭侄季明文稿》釋義

    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50歲時書。計25行,共230字。

    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訊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此稿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

    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洩。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行與行之間,則左衝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至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彷彿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彷彿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三、渴澀生動的墨法。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堪稱 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張敬晏題跋雲:“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于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為歷代書家公認。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歷代集評

    《廣川書跋》 宋 董逌

    峻拔一角,潛虛半股,此於書法其體裁當如此矣。至於分若抵背,含如並目,以側映斜,以科附曲,然後成書,而有人於此蓋盡之也。魯公於書,其過人處正在法度備存而端勁莊持,望之知為盛德君子。嘗問懷素折釵股何如屋漏水,曰老賊盡之矣。前人於其隱處亦自矜持,不以告人,其造微者,然後得之。此二體又在八法六體之處,乃知書一枝,而其法之重至此。公祭兄子文殆兼存此體者也。

    《跋》 宋 陳深

    公字畫雄秀,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前輩雲,書法至此極矣。 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蘇文忠謂:“見公與定襄五書草數紙,比公他書尤為奇特。”信夫。如公忠賢,使不善書,千載而下,世固愛重,況超逸若是,尤以寶之。

    《跋》 元 張晏

    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觀於此帖,真行草兼備三法。前宋名重當時。

    《跋》 元 鮮于樞

    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餘家法書第一。

    《跋》 元 陳繹曾

    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爾既事”字右轉,至“言”字左轉,而上覆侵“恐”字,“有”旁繞“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適與褙紙縫合。自“爾既至澤”逾五行,殊鬱怒,真屋漏跡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饗”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爛然,使人動心駭目,有不可形容之妙,與《禊敘藁》哀樂雖異,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間,“嗟”字左足上搶處隱然見轉折勢,“摧”字如泰山壓底柱鄣,末“哉”字如輕雲之捲日,“饗”字蹙衄如驚龍之入蟄,籲,神矣。

    《跋》 明 文徵明

    元章獨稱《座位帖》,蓋嘗屢見,而《祭侄》則聞而未睹,今《寶章錄》可考,宜其並稱《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論顏書惟取其楷法遒勁,而米氏獨稱其行草,為劇致。山谷亦云,奇偉秀拔,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回視歐、虞、禇、薛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魯公蕭然出於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蓋亦取其行書之妙也。況此二帖皆一時藁草,未嘗用意,故天真爛漫出於尋常畦徑之外。米氏所謂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者也。

    《書法雅言》 明 項穆 行草如《爭座》、《祭侄帖》,又舒和遒勁,豐麗超動,上擬逸少,下追伯施。

    《跋》 清 王頊齡

    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紙隻字,是為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鬱結,豈止筆精黑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

    《初月樓論書隨筆》 清 吳德旋

    慎伯謂平原《祭侄稿》更勝《座位帖》,論亦有理,《座位帖》尚帶矜怒之氣,《祭侄稿》有柔思焉,藏憤激於悲痛之中,所謂言哀已嘆者也。

    《祭侄文稿》小評 今人 郭子緒

    書法創作,抒情是第一難事。《祭侄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進行創作的典範。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都開歷史之先河,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體現出大膽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和無以倫比的藝術家的魄力和胸懷。作品中所含蘊的情感力度強烈地震撼了每個觀賞者的心,以至於無暇顧及形式構成的表面效果。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結構。

    以情感人,是人人通曉的藝術訣竅,書法創作尤以情真思深為極致,撼動讀者心靈的妙筆必繫於真情,神高韻遠的境界必成於深思。所謂藝術價值的創造,即是指在一般形式中包含了普通結構所無法包含的獨立存在。它既是物質的存在,又是人格的存在。體現在書法創作中,往往是其它東西所不能替代的一次性獲得。《祭侄稿》正是這樣的作品。它是特殊感情支配下的唯一形式存在。在這裡起決定作用的是真摯的感情和激越的情緒,它好像劃破夜空的一道閃電,一閃即逝,不可復得。

    人世間事,唯有真情能感人,文藝更是如此。羅馬時代郞迦納斯在他的古典文藝理論名著《論崇高》中提出崇高風格的五個來源時也曾強調了這一點,他說:“第一而且最重要的是莊嚴偉大的思想,第二就是強烈而激動的情感。”並說:“激情對創作和風格的重大作用,足以使整個結構堂皇卓越。”

    書法創作,正是以情感主運筆墨,一切基於心性的驅使,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深刻的意蘊是融情入書的結果,“情不真則物不能依而變,情不深則物不能引之起”(劉永濟《詞論》)。唯至情、至才、極思,“情方得以暢宣,物方得以具露。”尤其觸物類情而發於不自覺者,更能創造出生動感人和新奇美妙的作品。故至上之佳作,必繫於深情,筆雖簡而意工,貌或醜而情真,其感人的程度決定於作品中所蘊涵的情感力度。

    《祭侄稿》是由真摯感情澆灌出來的傑作,是心靈的奏鳴曲,是哀極憤極的心聲,是血和淚凝聚成的不朽鉅製。在“忘情”狀態下的無意識的表現手法使作品產生出無比優美的藝術效果。“醉翁之意不在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不是在寫字,而是在述說心中的悲憤,他不是在搞藝術創作,而是深情地自言自語地傾吐,話說完了,作品也寫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永遠也不可能重複的傑作就這樣產生出來。這正是創作成功的秘訣,也是經過長期探索而在這非常的一瞬間產生創變突破的例項。

    其線的質性遒勁而舒和,與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無間,此尤為難能可貴。在書法技巧中這是最難的技巧。在中國書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為遒勁,且和潤。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風”,也唯此作品能當之。元代鮮于樞評此作為天下第二行書。“天下第一行書”已被王羲之《蘭亭序》率先佔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其實,《祭侄稿》當為天下第一行書。《祭侄稿》是無法之法,直抒胸臆,無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範,而《蘭亭序》雖也無上高美,但畢竟是人工美多於天然美。

  • 18 # 大勇書法

    《祭侄文稿》原不是作為

    書法作品

    來寫的。《祭侄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於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唐天寶十四年(775),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並先後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餘口。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顏真卿喝醉後,把首骨擺在書案上,揮淚寫下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由於顏真卿心情極度悲憤,情緒難以平靜,錯舛之處甚多,時有塗抹,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吳亦凡真的值得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