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宙閃電少女
-
2 # A李錫A銘
元宵節從漢代就已經存在了。漢武帝被人們認為是千古一帝,他在位時,不管是政治還是經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惡高度。那麼元宵節和漢武帝有什麼關係呢?
相傳漢武帝在出行時不經意間看到了一位正在賣元宵的姑娘,巧的是這位姑娘的名字也是元宵。這一看不得了,漢武帝一下就被這位元宵姑娘給迷倒了。
於是他就將元宵姑娘接入宮中,可是元宵姑娘在外自由慣了,雖然在宮中能夠錦衣玉食,並且得到了妃子們所羨慕的寵愛,但是她羨慕宮外女子能夠自由出行。現在被囚禁在這宮牆之中,元宵姑娘日漸消瘦。有一天元宵實在是思親心切,便產生了輕生的念頭,這一幕正巧被路過的東方朔看到。問清楚緣由的東方朔給元宵姑娘出了一個主意,並且要求元宵配合他,元宵為了出宮,連忙表示自己願意聽從東方朔的安排。
東方朔喬裝打扮成一個算命先生的模樣,到處散播元宵就是火神娘娘。民間的老百姓為了祈求平安,紛紛向漢武帝請願,希望漢武帝允許元宵這位火神娘娘給他們做一些元宵。
愛民如子的漢武帝自然不會拒絕這麼多百姓的要求,他很快同意元宵出宮。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懸掛紅燈籠,元宵身穿火紅的衣服為普通百姓做元宵,人們提著紅燈籠、吃著元宵,凡是在這一天吃了元宵的人都能在這一年免除天災人禍。
而元宵姑娘也在這一天順利的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親人,漢武帝看大家都這麼開心,於是就下令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每一年都要在這一天鬧元宵。
除了這個傳說,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文帝時期設立元宵節。在劉邦死後,呂雉掌權。劉氏皇族帶領大臣扳倒呂氏,為了慶祝這一事件,漢文帝將擊敗呂氏一族這一天設為元宵節,舉國歡慶,張燈結綵。
-
3 # 葉話文史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一個大節日。元宵節的名稱,因其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的十五日夜舉行而來。在古代漢語中,第一為“元”,夜晚為“宵”,一月十五日夜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就得名元宵節。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因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張燈,故名。此外,元宵節也叫“上元”、“上元節”,這是從道教借來的說法。道教有所謂“三元”神,即上元天宮、中天地官、下元水官,這三官神分別以正月、七月、十月十五日為誕辰,因此這三個日子就分別叫上元、中元、下元。
關於元宵節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認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
相傳漢文帝是第一個在元宵節夜舉辦慶典的皇帝。西漢開國君主漢高祖劉邦駕崩後,繼位的惠帝懦弱,皇后呂雉篡權。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太尉周勃、丞相陳平勘平“諸呂之亂”,迎漢高祖劉邦第四子代王劉恆繼位,是為漢文帝。據說漢文帝繼位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就把這一天定為了元宵節。
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武帝,也與元宵節有關。史載漢武帝時,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太平御覽》引《史記·樂書》雲:“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至明而終。”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武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不過,和這兩位漢室皇帝有關的正月十五夜遊玩、祭太一的活動中,並無張燈、放火的記載;這種張燈、放火習俗的形成,則要提到漢室的另一位皇帝——漢明帝。
東漢漢明帝,是將佛教引入中原的第一位皇帝。《西域記》稱,印度摩喝陀國正月十五日有觀看佛舍利放光雨花之舉,屆時僧徒俗眾雲集,頗為可觀。相傳漢明帝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於宮廷裡燃燈敬佛。從此以後,就形成正月十五元宵節點燈的習俗。
從關於漢室三位皇帝的記載、傳說可知,元宵張燈之俗最初是在宮廷舉行的,後來才傳到民間。其節俗活動,又與佛教有些瓜葛。再加上道教對元宵節俗的浸染,可以說元宵節是各個方面合力鑄成的一個豐富的節俗。
在古代元宵節雛形裡,張燈基本是元宵節唯一的活動,後世民間又加入組織社火,施放花炮煙火等娛樂活動。當然,元宵節還有一個人人知道的習俗,就是正月十五要吃元宵。
但華人什麼時候開始在元宵節興起吃元宵的習俗,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史書上並沒有漢代正月十五吃什麼的記載。不過在南北朝時,人們正月十五吃的還是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而已。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
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繭。據說面繭的做法是用黏高粱面做成類似蠶繭的食物,裡面放上甜陷或葷陷。這面繭,很可能就是現在元宵的前身。
到了北宋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北宋呂原明的《歲時雜記》也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南宋前期的周密在其《乾淳歲時記》稱之為“乳糖元子”。南宋末期的陳元靚在《歲時廣記》稱之為“元子”,這應該就是元宵了。明代《大明一統賦》則有“糖元”的記載。
關於元宵,還有一個關於袁世凱的傳說。據說袁世凱稱帝之後,因不得人心而極為敏感。正月十五夜,他聽見街上小販叫賣元宵。因元宵諧音“袁消”,於是他就下令將元宵改稱湯圓。人們傳說湯圓之名由此得來。當然這種傳說並不符合歷史,因為在清代,就有“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的詩句。可見至遲到清代,就有湯圓的說法了。元宵節吃湯圓,就與中秋節吃月餅一樣,取義在於闔家團圓、和睦,表示在新的一年裡幸福康樂的心願。而送親友元宵,則是藉以表示百事順遂圓滿的祝願。
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見精緻。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製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而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制成。
回覆列表
正月十五鬧元宵,你瞭解它的起源和講究嗎?年輕人已經少有人知道了
春節年俗的時間通常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在這段時間人們走親訪友,互相祝福,喜氣洋洋。正月初一走親戚、初二女兒回孃家......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燈謎,各種娛樂活動豐富多彩。你知道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有什麼講究嗎?
元宵節從漢代就已經存在了。漢武帝被人們認為是千古一帝,他在位時,不管是政治還是經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惡高度。那麼元宵節和漢武帝有什麼關係呢?
相傳漢武帝在出行時不經意間看到了一位正在賣元宵的姑娘,巧的是這位姑娘的名字也是元宵。這一看不得了,漢武帝一下就被這位元宵姑娘給迷倒了。於是他就將元宵姑娘接入宮中,可是元宵姑娘在外自由慣了,雖然在宮中能夠錦衣玉食,並且得到了妃子們所羨慕的寵愛,但是她羨慕宮外女子能夠自由出行。現在被囚禁在這宮牆之中,元宵姑娘日漸消瘦。有一天元宵實在是思親心切,便產生了輕生的念頭,這一幕正巧被路過的東方朔看到。問清楚緣由的東方朔給元宵姑娘出了一個主意,並且要求元宵配合他,元宵為了出宮,連忙表示自己願意聽從東方朔的安排。東方朔喬裝打扮成一個算命先生的模樣,到處散播元宵就是火神娘娘。民間的老百姓為了祈求平安,紛紛向漢武帝請願,希望漢武帝允許元宵這位火神娘娘給他們做一些元宵。
愛民如子的漢武帝自然不會拒絕這麼多百姓的要求,他很快同意元宵出宮。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懸掛紅燈籠,元宵身穿火紅的衣服為普通百姓做元宵,人們提著紅燈籠、吃著元宵,凡是在這一天吃了元宵的人都能在這一年免除天災人禍。而元宵姑娘也在這一天順利的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親人,漢武帝看大家都這麼開心,於是就下令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每一年都要在這一天鬧元宵。
除了這個傳說,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文帝時期設立元宵節。在劉邦死後,呂雉掌權。劉氏皇族帶領大臣扳倒呂氏,為了慶祝這一事件,漢文帝將擊敗呂氏一族這一天設為元宵節,舉國歡慶,張燈結綵。
那麼元宵節有什麼習俗呢?漢武帝時期,皇帝在元宵節祭祀太一神。某些地區直到現在仍然延續著這一習俗。除此之外我們都知道在元宵節這一天要吃元宵,但是朋友們不知道的是,元宵在歷史的演變中出現了很多種形式。
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元宵是一種白色的球狀麵食,裡面包裹著各種餡料。在南北朝時期,元宵是一種肉粥,而到了唐朝,元宵的雛形才開始出現在人們面前。
宋朝時期人們發現糯米的口感更好,於是用糯米代替白麵,還開始研究各種餡料來讓元宵更加好吃。現代就更不必說了,只有想不到,沒有廚師們做不到的。黑芝麻、紅豆、果仁等餡料的元宵應有盡有。
吃完了元宵,人們結伴出門賞月猜燈謎。不管能不能猜出來,人們享受的是一家人動腦子的過程,同時中國五千年的文字和智慧也讓人不由自主地感慨。有些地區在這一天還會放煙花、敲鑼打鼓,熱鬧非凡。正月十五距離我們非常近了,朋友們所在的地方有什麼獨特的習俗嗎?歡迎分享哦!
最後,祝大家元宵節快樂!生活甜蜜,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