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趙匡胤給自己建立的朝代叫宋朝,為什麼這麼叫?有什麼說法嗎?
7
回覆列表
  • 1 # 贊過我的都發財了

    公元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藉口契丹與北漢聯合進犯邊境,率領大軍北上。正月初三,他在京城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之後趙匡胤逼迫後周幼主柴宗訓禪位,登上了其覬覦已久的皇帝寶座。那麼,趙匡胤為什麼把自己新建立的王朝國號定為“大宋”呢,這個國號的由來是怎樣的呢?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國號,大都以開國君主舊時的封地或封號為名。如劉邦曾在秦末農民戰爭時期被封為漢王,故將新王朝定名為“漢”。東漢末年曹操曾被加封為“魏王”,故其子立國號為“魏”;楊堅襲爵“隋國公”,稱帝后國號“隋”;而李淵在隋朝時襲封“唐國公”,故其建立的王朝國號為“唐”。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將國號定為“宋”,也是受到這種封建傳統的影響。趙匡胤在後周時雖未被封侯、封王,但他曾被授為歸德軍節度使,其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於是定國號為“宋”。即位詔書中就說:“漢唐開基,因始封而建國,故宜國號‘大宋’。”

    但是趙匡胤在後周時不僅被封歸德軍節度使,還曾被授為匡(入宋後避諱改為“定”)國軍節度使、忠武軍節度使、義成軍節度使,這些職銜均早於歸德軍節度使,為什麼不選這些治所地名作為國號呢?“宋”國號的由來,其中還受到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的影響。自戰國時鄒衍提出“五運推移”學說之後,歷代封建王朝都希望自己統治長久,德運勝過前朝。趙匡胤取代後周後,因周的德運是“木”,木生火,所以新王朝應該是火運,才能勝過周朝。按照當時對天文分野的解釋,宋州所在之地與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相對應,而心宿中的心宿二又被稱為“大火”,正與新王朝“火運”相對應,趙匡胤也正是在被授為歸德軍節度使後才很快“黃袍加身”的,因而他把這裡選做自己的龍興之地,把宋州之“宋”作為新王朝的國號,並宣佈“定國運以火德,王色尚赤”。在即位後他為了表達自己對上天眷顧的感激,還將宋州改為“應天府”,成為宋朝的“南京”,而火神也成為宋朝君臣崇拜祭祀的重要神祗。

    此外,宋州即商丘早在西周時就是宋國的都城,對古代王朝的尊崇和借重也是趙匡胤君臣選擇“大宋”作為新王朝國號的重要原因。

  • 2 # 堂前舊言

    公元960年,農曆正月初五,趙匡胤受周禪讓,登上皇帝寶座,定國號為宋,是故開封乃有宋都、宋城之名。但趙匡胤為什麼定國號為“宋”呢?當然有其一定的道理。

      說近因,就在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主柴榮因染病回師開封,因惑於“點檢作天子”的傳言,免去了與他有郎舅之親的張永德殿前都點檢職務,而給了趙匡胤,另外還加了個檢校太傅兼忠武軍節度使的頭銜。這忠武軍駐節歸德,其實就是歸德軍節度使。而歸德即今商丘,乃古宋國所在地,一直到今天,開封東城牆靠南那座城門,因系通往商丘——古宋之大道,老百姓仍俗稱之曰宋門。此“宋”乃趙匡胤坐上龍座之起因,故乃定國號為宋。

      如果朝前數,說遠一點的話,當是他尚未得志時的事情了。說的是公元947年,也就是後漢的天福元年的元宵佳節,趙匡胤上街觀燈,巧遇國舅強搶民女,趙匡胤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救了民女,而他本人卻被官軍團團圍住,捉了起來關進大牢。他在牢中趁獄卒不備,打死獄卒,開啟枷鎖,越獄逃了出來,慌里慌張來到了開封城東南隅,躲進一座小廟——元帝廟的神像後面,說時遲,那時快,追趕他的一班人馬也來到了這座廟前,領頭的差役正要下令進廟搜查,偏有一個小卒多嘴,說:“班頭,你看這廟門上的蜘蛛網還好好的,肯定沒人進去。”(這可能是另一段上天保佑趙匡胤的神話傳說),班頭查看了廟門,小卒說得果然不錯,一班人沒進廟就急著朝前追趕去了。

      廟門外的話語,趙匡胤在廟裡聽得真切,他覺得追兵已遠,就出了廟門,折頭向北跑,再向東出宋門逃了出去,躲過了這一劫難。由此加深了他對宋門和元帝廟的印象。他即位後,改元帝廟為臥龍宮,當然也忘不了宋門,也許對他定國號為宋起了一定的作用。

      柴宗訓禪位時年方7歲,太后符氏繼立也方旬日,趙匡胤的江山,其實就是後周送(宋)給他的。

  • 3 # 社會我亮哥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被部下強行黃袍加身,之後趙匡胤逼迫後周讓位於自己,建立了歷史上大宋朝。但是對於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來說,都非常疑問,為什麼趙匡胤要把自己的王朝稱之為宋朝呢?宋朝這個國號是從哪裡來的呢?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翻看一下宋朝以前開國國君的歷史故事,多年的劉邦曾經被封為漢王,因此劉邦稱帝以後把國號定位(大漢)。三國時期的曹操活著的時候被漢帝封為魏王,在曹操死後其子曹丕廢除漢帝劉協(漢獻帝)建立魏國,而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也在隋末被隋煬帝封為唐國公,因此稱帝后建立唐朝。透過以上歷史我們可以看出,很多開國皇帝都是以自己的前朝封號來訂立國號的。宋朝的開國皇帝生前雖然沒有封侯封王,但是趙匡胤曾經被封為歸德節度使也就是宋州(今天的河南商丘),因此趙匡胤稱帝以後把自己的國號定為了宋。根據歷史記載當時的宋州還是古代宋國的都城,這樣的機緣或許是趙匡胤決定立宋為國號的進一步證據,因為按照古時的國號可以體現趙匡胤對歷史的尊重。

  • 4 # 宋安之

    公元960年,發生陳橋兵變,趙匡胤被手下黃袍加身,於是篡周自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開啟了趙宋三百餘年的文治盛世。

    至於為什麼以“宋”為國號,因為趙匡胤發跡於宋州,便以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的“宋”字為國號。

    宋以前的王朝取名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尋,如漢朝國號是因為漢高祖劉邦之前是漢王,所以定國號為漢,如隋朝的國號是因為隋文帝之前是隨國公,因隨有走的意思就取同音字隋,直接定國號為隋,如唐高祖李淵之前是唐國公,所以定國號為唐,大一統王朝定國號都是有一定的淵源的,至宋太祖趙匡胤時,因為其並沒有國公一類的爵位,就以發跡地名字為國號。

  • 5 # 談古論金

    趙匡胤給自己建立的朝代叫宋朝,是因為他的龍興之地在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

    隋開皇十六年(596),隋朝政府於梁郡舊地置宋州,治睢陽縣。開皇十八年(598),改治所睢陽縣稱為宋城縣。

    之所以以宋和宋城為名,是因為此地是西周和東周(包括春秋和戰國)時期宋國的都城,學術界關於宋國都城存在三種說法,即河南鹿邑太清宮西周宋都說、河南商丘東周宋都說、江蘇徐州戰國時期宋都說,幾種說法均有所爭議,其中商丘東周城址是東周宋都的說法相對屬於主流意見,得到了一定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證據支援。

    在唐代,宋州有時叫梁州,有時叫睢陽郡,也有時還是叫宋州,唐乾元元年(758),復置為宋州之後,宋州的名稱相對固定下來。

    唐建中二年(781),唐德宗沿襲其前身汴宋節度使、汴滑節度使的體制置宣武軍,駐地宋州,下轄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唐中和三年(883)三月,唐僖宗任命朱溫為宣武軍節度使,宣武軍仍然治於宋州,兼領亳州、輝州(今安徽省宿州市宿州市碭山縣,因是朱溫家鄉被提升建制,非金朝時開始有輝州之名的今河南省輝縣,朱溫家鄉原屬宋州,此時被單獨割出)、潁州三州,宣武軍也被稱為宋州節度。

    朱溫擔任宣武軍節度使,以此為根據地,兼併中原,建立後梁。後梁開平元年(907),朱溫稱帝建國後,升宋州為防禦州。後唐同光元年(923),宣武軍改稱為歸德軍,仍治宋州。

    到了後周時期,初稱宣武軍,後改稱歸德軍。

    後周顯德六年(959),趙匡胤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於是趙匡胤與宋州發生了聯絡,待到黃袍加身,便順理成章按照漢魏晉隋唐的舊例以宋作為國號——也就是即位詔書中說的:

    漢唐開基,因始封而建國,故宜國號“大宋”。

    國號為宋,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根據五德終始說,宋朝的德運是火運,因而自稱為“火宋”、“炎宋”,而根據星宿分野說,宋州正是心宿對應的分野(區域),心宿二就是大火星,也就是現代天文學上的天蠍座α,它另有大辰、商星的名稱,在古代天文學、曆法學、神話和政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被認為是殷商始祖的閼伯就是大火星的人格化(神話中死後成為大火星),傳說閼伯在商地(也就是宋州及附近)擔任火正,宋朝的德運是火運,與宋州也就有了另一層深刻的聯絡。

    南宋時,宋高宗頒詔封閼伯為“商丘宣明王”,由皇帝直接主持祭祀商丘宣明王的祀典。 閼伯成為南宋朝廷最為崇奉的國運神,崇祀活動伴隨南宋朝廷始終,這和宋朝德運的相關理論有關,起初宋高宗在此即位,年號建炎,也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順天應人”。

    回到宋州,它的名字成為國號,地位也有所提升。

    北宋景德三年(1006),宋真宗以宋州為帝業肇基之地的理由升宋州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親自駕臨應天府,主持隆重的授命儀式,建應天府為南京,改聖祖殿為鴻慶宮,並賜宴三日,又下旨修建歸德殿,接下來進一步規劃京城和宮城。

    從此,應天府成為宋朝的陪都之一,也是宋朝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軍事重鎮。

  • 6 # 王金代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建立者要首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名不正言不順,確立了國號就名正了,代表一個新的國朝從此誕生。同時這也是有說法的:《史記·五帝本紀》曰:“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那麼國號由什麼決定呢?一般來說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建立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建立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係;寓意吉祥。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中國歷史上具體的國號及其由來:   1/ 夏:   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2/ 商:   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 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3/周:   周部落到古公??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4/秦:   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5/漢: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6/魏:   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7/蜀:   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8/吳:   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9/晉:   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10/隋: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11/唐: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12/遼:   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13/宋: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14/西夏:   拓拔思恭佔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16/元:   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18/清: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充套件,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係,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中國朝代名稱的由來(1)夏:禹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的始祖,他原為夏后氏部落首領,舜死後,他又當上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因此,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奴隸制國家便起名為‘夏’。 商(殷):契是商部族的始祖,曾居於商,故以‘商’為國名。又因湯的10代孫盤庚將都城遷到殷(今河南安陽),所以遷都後的商朝也叫殷朝,或稱殷商。周:因太王(古公檀父)居於岐山下的周原,所以周武王克殷後,以周為國名。 秦:周孝王為了嘉獎給自己養御馬有功的非子,賜非子‘贏’姓,並封於‘秦’(今甘肅天水)地。故以後立國就以‘秦’為國名。始皇帝統一中國後,也仍以‘秦’為朝代名。 漢:劉邦原來曾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後來,垓下一戰,劉邦終於擊敗項羽,一統中原,國名便稱作‘漢’。 新:王莽篡漢,建立自己的朝代,因其原是漢朝的新都候,篡漢後便謂之‘新’朝。 三國:魏;曹操在漢獻帝時封爵為魏王,他的兒子曹丕稱帝后即以‘魏’為國名。蜀漢;劉備系漢中山靖王的後代,在成都稱帝后,國名為‘漢’,因國都在蜀,故又稱蜀漢。吳;孫權建都建業(今南京),古時為吳地,所以稱作‘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口紅送女友,是買兩隻ysl、還是一隻ysl一隻紀梵希小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