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楷書13
-
2 # 坐井觀天知行合一
1.一個人你想什麼他都知道,你怕不怕?而且他還到處說,你還能忍他嗎。
2.這個人還教壞你的兒子。
所以他不死誰死。
-
3 # 天飛鶴
關於楊修的死因,正史中有如下記載,
《三國志 魏書十九》: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俢。《典略》: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後漢書》:且以袁術之甥,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曹操之所以要殺楊修,主要原因是因為楊修參與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爭”,參與了曹操的家事。而且也是為了將來做打算,楊修死於公元219年,耳曹操生於公元155年,在公元219年已經64歲了,垂垂老矣。楊修有一定的才華,禰衡那個嘴炮就很推崇他,“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而且在《典略》中有:“建安中,舉孝廉,除郎中,丞相請署倉曹屬主簿。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可見楊修有一定的辦事能力。其次原因是楊修的情商著實不咋地,辦的事很無語,比如有名的雞肋事件:
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操出教,唯曰“雞肋”。外曹莫能曉,脩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乃令外白稍嚴,操於此回師。脩之幾決,多有此類。修又嚐出行,籌操有問外事,乃逆為答記,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於此忌修。《三國志 魏書十九》: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這件事使曹操對曹植很有意見。
《魏武故事》載令曰:“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又令曰:“自臨菑侯植私出,開司馬門至金門,令吾異目視此兒矣。”又令曰:“諸侯長史及帳下吏,知吾出輒將諸侯行意否?從子建私開司馬門來,吾都不復信諸侯也。恐吾適出,便復私出,故攝將行。不可恆使吾爾誰為心腹也。並且在《續漢書》中有:人有白修與臨菑侯曹植飲醉共載從司馬門出,謗訕鄢陵侯彰。太祖聞之,大怒,故遂收殺之。
曹植走司馬門是公元217年,楊修死於兩年後。曹植走司馬門事件影響很大,當時的公車令直接被處死。但是卻沒有直接處死楊修,《續漢書》中把這件事直接作為曹操殺楊修的主要原因“故遂收殺之”是有失誤的。
並且《典略》中記載:“脩臨死,謂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還有段記載挺令人傷心的,
《後漢書》: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操為之改容。關於楊修,《世說新語》中還有些記載,很多並不可信,沒有什麼事實依據或者乾脆就是錯誤的。
何焯曰:《世語》所言皆鄙淺兒戲,不足信。
舉個例子,比如《世說新語》中: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此事不可據。因為《曹娥碑》在會稽上虞,、楊修未嘗渡江。根本沒去過,怎麼可能發生這種事呢?╮(‵▽′)╭
-
4 # 蒙K談車論駕
楊修是東漢末年名士,他出生於簪纓之家,父親是太尉楊彪。《後漢書》曾記載“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可見楊家在朝中還是比較有威望的。楊修為人恭敬,博才多學,後被舉孝廉在曹操身邊擔任主簿,曹操是出了名的愛才之人,有楊修在他身邊輔佐也是倍感滿意。但最後楊修竟然是死於曹操之手,曹操為什麼一定要殺他呢?後人對於楊修的死因也是有著不同的解讀,有人覺得那是因為楊修居功自傲,多次冒犯曹操所以才會被曹操下令處死;也有人覺得是因為楊修干預曹操立儲,越過了曹操的底線。但是,總得來說楊修和曹操手下的其他能人相比,則少了一分虛懷若谷的氣度和洞察世事人心的微妙能力。說得好聽一點,叫恃才傲物。說的難聽一點,就是情商太低啦,處處得罪人。從這一點來看,他能和曹植臭味相投,倒是理所應當。
在《三國演義》中,楊修等於是被自己的聰明給害死,他一步步跨過曹操的底線,“雞肋”導致殺身之禍。不過這背後還藏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從時間點上來看,曹操是在他臨終的前一年選擇處死楊修的。可能當時曹操就沒打算將楊修繼續留著,更不想讓他輔佐自己的後輩。再往前看,可能還會夾雜楊彪和曹操之間的恩怨,楊彪一直忠於漢室,對曹操的所作所為感到不恥,但他又是朝中重臣,所以曹操設計罷免楊彪。還有就是楊修參與了奪嫡之爭。曹操可以詢問關於立嗣的意見,但他接受不了有人利用這件事為自己牟利,楊修就是太越界了。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殺楊修是因為他:“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意思就是他在諸侯面前洩露了自己的隱私。以楊修狂放不羈,不擅長體察人們心裡活動,心直口快的性格來說,此項罪名倒也不是沒有可能發生。《後漢書》記載的原因則是:“操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意思就是楊修雖然頗有能耐,但是奈何他是袁紹、袁術的外甥,故而殺了他。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曹操是那種顧忌裙帶關係而殺害有才之士的人嗎?許攸、徐庶、陳琳,這些謀士在投奔曹操以前那個不是在曹操的敵人手下做事,最後不都獲得曹操的信任了?
說到許攸,其實,許攸之死和楊修之死有類似,他們都太瞭解曹操了,並且忽略禍從口出的道理。試想,如果你是老闆,你的下屬可以洞悉你的一切心思,瞭解你的底細,就問你怕不怕?為君者,當心思深沉如海,令別人猜不透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當今社會同樣需要明白這個道理,看破不說破才是人生需要的高境界……
-
5 # 布里茨
楊修之死的原因,無論正史《三國志》《後漢書》還是小說《三國演義》或坊間傳說,無非參與奪嫡、妄猜主上、恃才驕狂等等,最終被曹操忍無可忍以“雞肋”殺之。
父輩之禍然細觀史書,楊修之死在其父輩早已埋下禍根。弘農楊氏世受漢家天子皇恩“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雲”楊氏門生故吏可謂遍佈天下,在朝堂有很重的話語權,在民間也名望一時無兩。當年楊彪為官時就差點死在曹操手中“建安元年,從東都許。時天子新遷,大會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見彪色不悅,恐於此圖之,未得宴設,託疾如廁,因出還營。彪以疾罷。時,袁術僭亂,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這件事發生以後,辛虧孔融求情,曹操也顧忌楊氏名儒大家對世家影響,便將楊彪罷免草草了事。經此一事,曹操深知楊氏在漢臣中頗有影響力,更擔心因楊氏與袁氏的關係,導致袁紹引董卓進京舊事重演,由此在曹操心中深深紮下了一根刺。
因言獲罪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取漢中,關羽在荊州更是高歌猛進直逼許都,曹操夜不能寐幾欲遷都。當此內外交困人心惶惶之時,楊修卻在隨曹操出征時開始了最後的作死之旅。最終,楊修因參與奪嫡,數次妄測君心,加之擔心楊氏影響力“且以袁術之甥,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雞肋”事件的發生成為了曹操殺死楊修的最後一根稻草。也就是在楊修死的這一年,曹操徹底對曹植失望,曹植失去了成為曹操事業接班人的機會。三國演義中楊修死前說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可見楊修知道自己的“作死”早晚會觸怒曹操,楊修深知曹植有望立為儲君時,即使他多有出格,曹操也會顧忌曹植顏面對他多有包容。但曹植爭儲失敗,曹操為給曹丕掃清障礙,加上以前的他和父輩舊賬殺他是早晚的事。
以死明志楊修的“取死之道”不失為其明志之舉,也是他為自己安排的最後歸宿。弘農楊氏世代公卿,到他這一輩卻只是一個小小的主薄,本指望輔佐曹植建功立業,如同他的父輩一般位列三公,可是曹植失敗了,此時不單單是曹操對曹植的失望,同時也是楊修對曹植的失望,對他自己理想破滅的失望。匹夫尚且不可奪其志,對於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楊修來說,一輩子都將沒有出頭之日,那空揹負著家族輝煌的過往卻庸庸碌碌的活著還有何意義,於是對他而言這一切都已經結束了,他最終選擇轟轟烈烈的死去。
-
6 # 暨陽酒徒
楊修,字德祖,父親是楊彪,母親是袁術的女兒袁氏。楊修學問淵博,為人恭敬,極其聰慧,做到了丞相府倉曹屬主簿。由於常伴曹操左右,所以經常會被曹操問一些軍國之事,楊修也總是回答的很周全,讓曹操很滿意。說明在那個時候,曹操還是很看重楊修的,楊修也是深的曹操的信任的,曹操自己也是十分喜歡這樣的人才的。
有一次曹操從曹娥碑路過,楊修在一旁跟隨,曹操看到碑上寫著“黃絹幼婦,外孫齏(jī)臼(jiù)”八個字,就問楊修是否知道其中的意思?楊修回答自己知道,曹操讓楊修先不要說出來,容自己想一想,於是走了三十多里地,曹操終於想出來了,他讓楊修把答案寫下來,自己也把答案寫下來,看看寫的是不是同一個意思。果然,曹操和楊修的答案一致。楊修說:黃絹,是有顏色的絲,這是“絕”字。幼婦,是少女,這是“妙”字。外孫,是女子的意思,這是一個“好”字。 臼,是受辛的意思,這是一個“辭”字(辤:辭的繁體字),所以其中的意思是:“絕妙好辭”的意思。於是曹操感嘆的說到,我的才華不如卿,我竟然多想了三十多里地。
即便是這樣,曹操最終還是將楊修處死了,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楊修雖然聰明,但是他犯了宮中的大忌,就是站在了曹植的陣營,參與到了曹植對抗曹丕的奪嫡黨爭之中,這是曹操非常不願意看到的。況且楊修曾多次助曹植透過曹操的考問,曹操知道後為此十分的憤怒。況且作為太子的曹丕也放下身段去拉攏他,這說明楊修的能力在奪嫡黨爭中起著重要的角色。
第二、楊修的政見可能與曹操的政見不同,且政治立場也不同,這也是讓曹操很不放心的地方。因為楊修的父親楊彪在曹操迎漢帝到許昌的時候就對曹操很有看法,曹操當時也很清楚,在參拜漢帝的時候,見楊彪臉色不好,擔心楊彪要暗害自己,於是還沒有等到設宴,就託上廁所的理由回到了自己的營地。且那個時候楊彪是尚書令,相當於做的是丞相的事情,曹操的出現讓楊彪在政治地位上有了很強大的威脅,另外孔融是楊彪的好友,一直都推崇劉備多於曹操的,所以楊彪,乃至於其子楊修自然是被劃分到了敵對的陣營之中。所以後來曹操以興平二年袁術僭號天子的事情株連楊彪,意圖除去自己的政敵。
從歷史上說楊修的死是因為“雞肋事件”:曹操親自率兵攻打漢中,想要討伐劉備但始終沒有進展,打算堅守又擔心這樣做會使這次軍事行動最終徒勞,隨軍將領也不知如何進退。曹操於是出來告訴他們,只說了句:“雞肋”。將領們都不知道什麼意思,只有楊修說道:“雞肋,就是吃著沒意思,丟了又可惜,主公決定撤軍了。”於是就命令外部軍隊稍微警戒,曹操也就在這個時候撤退了。楊修的幾次判定,大多是這類事情。因為楊修在工作時經常不請假偷偷溜出去,並猜測曹操可能會過來找他諮詢,所以就提前做出解答並一一列出,還教值崗的人說:“如果主公問起來,你就依次回答。"果然都被曹操問中了。一連問了三個問題,值崗的人每次都回答的很快,曹操問起緣由,為什麼回答的如此之快?這才知道是楊修教的,曹操也因此開始忌憚楊修。加上他又是袁術的外甥,擔心成為後患,就拿“雞肋”事件為理由殺了他。
史書上說: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就是說曹操擔心日後會有“終始之變”,因為楊修太有才華了,況且又是袁術的外甥,所以最終將其殺死,這裡面說了三個原因:“終始之變”、“頗有才策”、“袁氏之甥”,但真正的原因還是擔心“終始之變”,因為有才策的人不單單隻有楊修一人,程昱、賈詡等人都是才華卓越,甚至高於楊修的謀臣,曹操對他們也是十分器重的,另外像龐德這樣的人,原是馬超舊部,堂哥龐柔也在蜀國,但是曹操依然用他來對付關羽,可見“頗有才策”和“袁氏之甥”並不是處死楊修的主要原因,主要還是出於政治考慮——奪嫡黨爭與政治立場不同的原因,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加上楊修又是袁氏後裔,想到袁紹死後,幾個兒子和親戚被眾謀士扶持,並且各自刀兵相見,這是曹操最擔心的事情。所以曹操不論是為了掃清自己的對手還是為了幫助太子曹丕掃清對手,楊修就必須死了,而且這件事也只能是曹操來做,也必須是曹操來做!
-
7 # 老字號品牌
楊修是必須死的,主要是因為參與干預曹操立太子家事。曹植與曹丕到後期,太子爭奪已經明朗化,曹操逐步確定曹丕為太子,楊修作為曹植幕僚,曹操必須找個機會除掉,為後面曹丕正位鋪路。
曹操是愛才之人,胸懷大略,不會楊修猜透自己心裡,就殺之。主要是參與曹操立儲事件,曹植卡位失敗。
-
8 # 華明仁2
楊修必死,不是因為楊修的小聰明,主要原因是楊修參加了曹植與曹丕的儲君爭鬥中,這是最令曹操反感的,楊修有才不能用到正經地方,曹操心胸不狹窄,楊修如果真有用,曹操不會殺
回覆列表
政治的遊戲,做不好吃虧的只有下屬。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弄不好老虎就要吃人。楊修是政治犧牲品,無所謂恃才傲物什麼的。當然也要分時候,打天下時有人罵娘都不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