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男的糊塗8
-
2 # 金牌村夫8半盞兒殘酒
武松在景陽岡大酒店喝的酒是透瓶香“出門倒”,初入口醇釅好吃,少刻便倒。
我們現在喝的白酒屬於蒸餾酒,元代才出現,元之前的北宋只有榨制酒。《水滸》中的榨制酒也花樣繁多。從酒的純度和優劣看,有“白”、“清”、“渾”、“老”、“水”。魯智深所說:“酒家不忌葷酒,遮莫甚麼渾清白酒,都不揀選。”王論說:“就請到山寨吃三杯水酒。其他還有村醪白酒、茅柴白酒、水白酒等。這裡的白酒,是指質優純正、色澤清晰的榨制酒;次之為清酒;渾酒可看作是土質的酒,即濁酒。茅柴白酒、水酒,是指寡淡的低階酒。老酒,則可理解為珍藏多年的上等美酒。
以上各類酒,都是一種酒精度低的酒。何以見得?第一,狂喝而不醉。象武松那樣一喝十八大碗,去打蔣門神的路上喝下數十碗,這少說也有幾十斤,若是燒酒,還不酒精中毒啊?還打什麼虎!打什麼蔣門神!李逵、魯智深常成甕喝酒。若是燒酒,絕對喝不了那麼多。白勝挑的“白酒”可以解暑解渴,潤喉。如果是高度白酒,愈喝愈火辣,豈能止渴潤喉。
鑑於我們現在的黃酒度數一般為15,16度,黃酒尚且不能止渴潤喉。所以我們推斷武松在景陽岡大酒店喝的酒,酒精度應該低於15度,大致10度左右。和咱們的啤酒差不多吧。
至於碗的大小,按照人體工程學,千百年來,飯碗酒碗的大小,應該變化不大。記得小時侯家裡的青花碗,裝滿水大致有六七兩。所以灑家告訴你,武松的碗,一碗裝滿6,7兩酒。當然了,武松喝酒豪爽,大氣,如果喝一碗不灑出小半碗,他渾身不得勁,也對不起他那個範,
喜歡水滸的朋友加我吧。
-
3 # 半五近三
申明:經過蒸餾的高度白酒是在元朝時傳入中土。所以,武松在景陽岡喝的絕不是高度白酒,若是武松喝了十八碗高度白酒,估計也不用打老虎了,走路都成了問題。
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是出了名的好酒,比如一向帶兵有方的楊志,也吃了酒的虧。當時若是沒有酒,憑著晁蓋等七人,要劫取生辰綱恐怕絕非易事。
魯智深好酒,和李忠,史進三人吃飯時,直接要了四角酒。一角是四升,換算成550ml的礦泉水,相當於32瓶。
武松一人能喝兩角酒,相當於十六瓶。當然,這只是平常聚會,若是真的喝到酩酊大醉,可能在數量上還要加倍。
魯智深兩次大鬧五臺山都是酒惹的禍。當時魯智深打死了鎮關西,被官府發了文書捉拿。後來得以遇到所救的金翠蓮,當時金翠蓮已成趙員外妻室。
在趙員外的安排下,承蒙智真長老慧眼,魯智深在五臺山剃度做了和尚。
可是魯智深這個和尚卻有些怪,一不打坐,二不念誦佛法,亦不曾參悟經典,整天吃吃睡睡,沒事就闖闖禍,甚至連廁所都懶得去,直接在佛像後面如廁。
第一次大鬧五臺山是因為趙員外好長時間未曾送酒肉上山,口裡面覺著清淡。在山前涼亭坐著,看到有一個村漢擔著兩桶酒,搶來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一桶。一桶酒的不知多少,但是書中用了一個“擔”字,想來也是夠分量的。若是輕一點,就用“提”了。
第二次大鬧五臺山,喝了一桶加十碗酒,還吃了半隻狗腿,看來魯智深不僅力氣大,肚量也大。
武松的戰績就更輝煌了,武松說自己吃一分酒就有一分本事。比如在景陽岡,喝村釀的白酒,平常人喝三碗就醉了,武松前後共喝了十八碗,還能打老虎。
在醉打蔣門神時,更是無三不過望,每遇到一家酒家,就要吃三大碗酒,一共十二三家酒家,算一下酒量也是驚人,而且喝了這麼多以後還不妨礙發揮自己的真本事“鴛鴦拐,玉環步”。
這些江湖人士上了梁山,也是整日大擺宴席,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那麼能讓這些好漢們大碗只顧篩來的酒到底是什麼樣子?
首先,梁山好漢喝的酒,肯定不是現在的白酒。換了現在喝的五十多度的白酒,喝一大桶下去,估計早就去極樂世界報到了。現在喝的白酒,是在清朝才開始廣泛流傳,在這之前,大多都是黃酒或者米酒。
宋朝時鹽酒屬於官營,也允許有一小部分私營,或者是在官府買酒麴,酒麴價格一斤一百五十五錢。
如果你夠膽,不在官府買酒麴,我自己造,也可以。私造酒麴,五斤以上,人頭不保。
後來,大家都嫌自己釀酒麻煩,直接從官府進貨,搞代銷。但是宋朝時已經有了類似於物價局的機構,你從官營釀酒司進貨是高價,在市場上銷售,這個定價不由你,而且這賣酒產生的利潤,一大半還要上繳國家,所以酒的生意不好做,官府和民營的店鋪時常賠本。
倘若嫌官方價重,從黑市購買:“民持私酒入京城五十里,西京及諸州二十里者,至五斗處死。”以此看來,販賣私酒,屬於高危行當,所賣的價格不一定比官營的便宜。
梁山上喝的酒,自然不可能在官府購買,小酒店也滿足不了龐大需求。所以梁山上喝的酒,要麼是自釀的,要麼就是搶來的。比如在第二十回,晁蓋上山,剛打敗了官府追兵,擺慶功宴。
眾頭領大喜,殺牛宰馬,山寨裡筵會。自醞的好酒,水泊裡出的新鮮蓮,藕並鮮魚,山南樹上自有時新的桃,杏,梅,李,枇杷,山棗,柿,慄,之類,自養的雞,豬,鵝,鴨,等物品,不必細說。
北宋時期釀酒,主要是用粳(大米)、糯(糯米)、粟(小米)、黍(糜子)、麥(小麥)釀酒。
京都用糯米制造酒:呈淺黃色。《宋史》:在京酒戶歲用糯三十萬石。度數約在十五度到十八度之間。
山東地區,也就是梁山地區用大米釀酒:呈乳白色,度數在八度左右。在第一次招安時,御賜得酒被阮小七喝了,裝了些附近村坊私釀的白酒,魯智深一眼認出,大怒而去,因為御賜的酒是黃色的,顏色對不上。
梁山好漢大半喝的就是這種用大米釀造的米酒,所以一喝就是一大桶。
這樣的酒,魯智深能喝一桶,倘若是你,你能喝多少?
2017年9月20日
-
4 # 錦繡光輝O三生石
小說而已,要是你在那嚴格的考察宋朝酒精度,那就出力不討好了。按照邏輯算比較簡單靠譜。喝酒的普通人,半斤差不多。一斤可以放倒大多數。絕大多數是喝不了景陽岡三碗的。衡量的標準,主要看這這一碗有多少。一碗半斤到一斤,三碗就是一斤半到三斤。喝酒的都知道,酒精度高几點了,醉的快多了。所以,一斤半,推測酒精度在三十度出頭,三斤的話20度到25度左右吧。武松喝十八碗,是放倒大多數普通人的六倍的量,至少相當於現在白酒五斤左右他還沒完全醉了
-
5 # 開周說宋
武松有一句名言:“你怕我醉了沒本事?我卻是沒酒沒本事,帶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這氣力不知從何而來!”可能他的神經系統與眾不同,越用酒精刺激就越亢奮。
武松沒有吹牛。他上景陽岡上之前,先在酒店裡喝了十五碗,所以才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後來幫著金眼彪施恩打蔣門神,又講究“無三不過望”。“望”指的是酒店外面掛的招牌,每看見一家酒店的招牌,就得喝三碗,不然他不走。結果總共喝了大約三十碗,才六七分醉,跟蔣門神比武,旗開得勝,馬到成功,一腳就把蔣門神踢倒了。
我見過北宋定窯燒造的酒碗,不算大,一碗能裝兩百毫升,也就四兩酒,比現在小飯館裡盛啤酒的那種一次性塑膠杯稍微大一點點。假如武松在景陽岡下喝酒時用的就是這種酒碗,十五碗等於六斤酒。打蔣門神時喝了三十碗左右,大約十二斤酒。
宋朝沒有蒸餾酒,只有釀造而不蒸餾的黃酒和果酒。把米飯蒸熟,放涼,拌上酒麴,讓它發酵,發酵到一定程度,米飯都變成了酒糟,用酒篩過濾掉,放進罈子裡密封起來,少則仨月,多則十年,開啟罈子,成品酒就成了。這樣釀造出來的酒,最高度數不超過十五度,一般度數在十度以下,比現在白酒的度數低得多,多喝一些是可能的。
但是宋朝已有“白酒”這一概念。南宋朱弁《曲洧舊聞》記當時舊名,把杭州竹葉青歸類為白酒。南宋羅大經著有《紅白酒》:“酒有和勁,太守王元邃以白酒之和者、紅酒之勁者,手自劑量,合二為一,殺以白灰,風味頗奇。”意思是說一個姓王的市長把“白酒”和“紅酒”混到一起,加工出一種全新的“紅白酒”。這說明宋朝不但有了“白酒”,還有了“紅酒”。
可惜那時候的白酒和紅酒跟現在完全不一樣。宋朝白酒是用大米釀造的非蒸餾酒,之所以叫它“白酒”,是因為釀酒時全用白曲,成品酒的顏色是白的。宋朝紅酒也跟現在的紅酒全無關係,它也是用大米釀造的非蒸餾酒,之所以叫它“紅酒”,是因為釀酒時添加了紅曲,成品酒的顏色是紅的。無論“白酒”還是“紅酒”,只要用炭火燒烤,靠高溫把酒液裡的微生物統統殺死,把成品酒燒出濃濃的糊香味,延長其保質期,則又叫做“燒酒”。這種燒酒也不是蒸餾酒,因為它只是高溫殺菌,並不蒸餾提純。
說到酒的度數,宋朝人還有一歌謠:“浙右華亭,物價廉平,一道會買個三升,教君霎時飲,霎時醉,霎時醒。”(陳世崇《隨隱漫錄》)浙右華亭,指的是上海。上海那邊酒價便宜,一貫紙幣能打三升酒,一個人很快就能喝完這三升酒,喝完酒很快就會醉,醉了以後很快又會醒。宋朝三升酒剛好是三斤,不過宋朝的斤比較大(現在一斤為五百克,宋朝一斤將近六百克),這三升酒摺合市斤的話將近四斤。一個普通人很快就能喝完四斤酒,就算喝醉了很快又會醒過來,說明當時的酒很薄,跟啤酒差不多。
蘇東坡有個學生叫張耒,字明道,在河南做過官,據他自己說:“平生飲徒大抵止能飲五升,已上未有至鬥者。……晁無咎與餘酒量正敵,每相遇,兩人對飲,轍盡一斗,才微醺耳。”(張耒《明道雜誌》)晁無咎又叫晁補之,也是蘇東坡的學生。張耒的意思是說,當時愛喝酒的人一般只能喝五升,喝一斗的人很罕見,他跟晁補之兩個人的酒量差不多,每次見面喝酒,倆人加起來能喝完一斗,而且還不至於爛醉。
宋朝一斗將近六千毫升,至少能裝十公斤酒,張耒跟晁補之共同喝完一斗,說明每人至少能喝五公斤,也就是十斤。前面說過,武松打蔣門神的時候大約喝了十二斤酒,並不比蘇東坡這兩個學生的酒量大多少。
-
6 # 薩沙
老薩閒聊水滸的酒
----------------------換成白酒的話,誰敢這樣喝一喝,保證他醉死。俄華人平均壽命短,主要就是男人喝酒太多,很多都英年早逝了。
難道梁山的好漢都是特殊材料做的?都這麼能喝酒嗎?其實不然!
他們喝的酒,並不是我們今天的白酒!
今天大家喝的白酒,基本都是蒸餾酒,度數很高。
水滸的年代是宋朝,具體來說是北宋,當時自然沒有蒸餾酒技術,所以人們喝的酒都是釀造酒。
武松也好,魯智深也罷,甚至當時道君皇帝宋徽宗,喝的都是這種釀造酒。
所謂釀造酒,也叫做發酵酒,就是使用穀物,水果等等植物天然發酵而成!大家都有買水果的經驗,有些水果在家裡放久了,放爛了,就會出現一股酒味,這也就是釀造酒的基本原理!
實際上,釀酒大體也就是將把米等農作物蒸熟,放涼,拌上酒麴(超市裡面就可以買到),讓它發酵,發酵到一定程度,米飯都變成了酒糟,用酒篩過濾掉,放進罈子裡密封起來,經過一段時間儲存,就變成了釀造酒。
釀造酒無需什麼太高的技術,所以世界各國的民族基本都能夠掌握,都有自己的釀造酒。
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很成熟的釀造酒技術,到了北宋自然是登峰造極。
現在民間一些釀造酒作坊的基本工藝,和北宋期間並沒有什麼大的不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釀造酒比蒸餾酒要好的多。
它是天然植物的精華,更有營養。而蒸餾酒沒什麼營養可言,無非就是喝喝酒精,求一個醉而已。
釀造酒雖然有眾多好處,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他的度數不高,一般不超過10度,大部分也就是5到6度,類似於今天的啤酒。
換句話說,喝1杯蒸餾酒,至少也相當於喝5,6杯釀造酒了。
大家現在就明白了,為什麼武松能夠喝15碗酒!因為他喝的不過是農村小店的釀造酒,度數估計也就五六度而已,相比現代白酒只是十分之一了。
武松喝了15碗釀造酒,也不過等於喝了1碗多白酒。
自然,喝1碗多白酒也不容易,但對於武松這種身材一米八五左右的大漢,酒量又好的,也並不算什麼。武松喝酒以後,還能跟老闆對話,然後自己爬山上去看寫著此處有老虎的榜文,還能考慮是不是不管老虎繼續走,說明他還沒有一下子喝高。
對於魯智深來說,他喝了一桶酒,也就相當於2,3碗白酒,這就比武松喝的要多了。所以魯智深罪的比武松要厲害的多,他居然上去就把守門的和尚打了一頓,又把寺裡二十多個和尚打的沒處跑。
如果清醒的時候,他顯然不會這樣。他畢竟是來避難的,事情搞大了自己說不定性命都沒有。
這說明,魯智深這次真的喝多了,畢竟也是2,3碗白酒呢。
書中寫道:長老叫侍者扶智深到禪床上,他撲地便倒了。顯然是真的醉了!
------------------這就是黃酒,蘇南和浙江很多地方都很喜歡喝黃酒,自然,最有名的是紹興黃酒。
-
7 #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水許小說我看了幾遍,電視劇《水滸》也看過多次。現答題說武松喝酒。
其他不敘,古代的酒是用糯米五穀酒麴釀成,度數22度上下,那時盛酒的碗很小是碟子,一碗能盛2兩,十碗多少?武松喝十八碗一算便知!要是現在用食用酒精勾黨的高度酒53度左右的,用碗喝(現在的大碗可盛一斤,小碗可盛半斤,武松喝十八碗,走不出酒店就倒下了,還能打虎嗎?不寫長篇文了。僅供娛樂。
-
8 # 義務巡道夫
據考證,那個年代科技水平十分落後,白酒純人工釀造。尚不會提純酒精。手工釀造的酒也就是在20~30度之間。但無任何新增劑。那時酒碗飯碗樣式近乎一樣,只是酒碗小些飯碗大些。(貴族使用的酒具除外)幾乎就象現在喝啤酒。那時侯人們喜歡借酒燒愁或以以酒助興,喝起來沒完沒了,持續時間很長,邊喝邊排洩,酒精隨之流失一部分。因此,喝的量大些就不是奇事。量太大,一樣使人醉。
文學作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也不能太當真。
-
9 # 衡水人
中國古代喝的酒基本上都是低度酒,在唐宋的時候還沒有發明蒸餾技術,那時候特點就是比較渾濁酒精度低,大概的度數也就相當於現在十二三度。到明代,蒸餾技術出現以後,白酒的純度越來越高,才出現了一系列的烈度酒。
-
10 # 陳小強啊
古代釀酒技術並不發達,很多時候釀的都是濁酒,帶點酸味,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後才會變清澈,這個時間一般人三到五年,所以古代酒窖藏年數越長越有味道,古代古法釀酒沒有用到蒸餾步驟,所以度數比較低,大約是15-35度,由於古代對糧食酒限制嚴格,一般小酒館的酒應該是自己買的官方的酒麴酒,所以是大規模生產的低度酒,推測應該不超過二十度,十到十五度是最有可能的!
回覆列表
以我多年喝酒的經驗來說 那二哥當時喝的酒比普通酒店的度數要高十度左右 大概22度到25度 當時的碗比較大 但一般不會倒太滿還有灑的 一碗可能有半斤左右 下來也就是十斤左右 合到今天的頭酒差不多三斤 或者是喝了二十多瓶啤酒的量 本人啤酒最多一次二十三瓶 很暈但腦子清醒 白酒量最好的時候是四瓶多二鍋頭 幾乎貓都打不過了 兩斤多的時候興奮有勁 三米多高的牆很輕鬆就上了 剛復原的時候經常喝到半夜還老忘拿鑰匙 所以常翻牆 如今三十年過去了 那二哥八百年過去了依然可以打死老虎 還不犯法 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