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雕刻揹帶褲
-
2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如果說核彈在真空中沒有威力,那麼有一顆超大行星向地球撞來是不是就只能眼巴巴的看著等死了?
地外小行星的由來其實地球每時每刻都在遭受著來地外小行星撞擊的威脅,當這些小行星由於多種原因偏離原有的執行軌道之後,就有一定的機率向著地球的方向奔襲過來。而在此過程中,木星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使得地球受到撞擊影響的機率降低了許多。
從目前研究的結論來看,這些地外小行星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其寬度達到1.5個天文單位,即2億公里以上,這個區域內包含著至少50萬顆小行星,人類目前已經觀測到並且編號的已經有12萬顆。關於小行星帶的形成,要追溯到太陽系的形成初期,在木星軌道之內的區域,眾多星際物質由於不斷地發生碰撞,逐漸地聚會在一起形成質量較大的巖質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根據科學家們估測,其實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本來還可以形成一顆巖質行星,只不過受到木星強大的引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削弱了它們相互結合的作用力,於是在不斷地碰撞下只能演化為較小的碎片。
另一個來源是太陽系海王星軌道之外的伊柯伯帶,這裡原本以為是一片虛無之地,而透過深入的觀測發現,這裡充滿著很多體積較小的星際物質,區域範圍大約為海王星軌道之外,可以延伸到上千個天文單位那麼遠。這裡估測大約有上萬億顆冰封的星際物體,也可以說是彗星的搖籃,而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冰晶體和彗星數量可能達幾十萬顆。至於伊柯伯帶的形成,科學界還沒有明確的結論,普遍認為是海王星的巨大引力,也阻止了它們進一步組合成更大質量的行星。
小行星向地球行進的不同命運當這些小行星在相互之間巨大的撞擊作用下,有可能會偏離原來的執行軌道,向著四面八方行進,那麼就有機率向著地球的方向漂移過來。在漂移的過程中,小行星的命運有著諸多不同:
1、大部分的小行星或者彗星,都會被木星或者月球的引力所吸引,從而偏離出向地球行進的軌跡,因此,木星和月球都被稱為地球的“守護神”,月球上密密麻麻地隕石坑就是保護地球最直接的證據。
2、那些沒有被木星和月球捕獲的近地小行星,一部分由於執行速度很快,而且軌跡沒有直接向著地球,地球的引力還不足以將之捕獲,因此從地球的外空間擦肩而過,近年來出現的很多近地小行星都是這樣的結局,重新迴歸宇宙空間。
3、而那些執行軌跡直接向著地球的小行星,在掙脫了木星和月球引力束縛之下,而且也沒有實質性地改變行進方向,就會在地球的引力下墜入地球大氣層。
4、在墜入大氣層的地外小行星中,有絕大多數在與大氣層的劇烈摩擦過程中,完全被燃燒燬滅,這類小行星的主要特點是體積不大、密度不高、速度不快,有的直接燃燒殆盡,有的崩解成小碎片繼而全部燃燒完畢,總之是沒有降落到地面。
5、最終能夠降落到地面的小行星,我們稱之為隕石,這在所有墜入地球的小行星中佔比還不到1成。降落到地面以後,由於巨大的衝擊力,將會產生程度不同的傷害,傷害大小取決於隕石的質量和衝擊速度。6500萬年前,引起恐龍滅絕的隕石直徑大約是10公里,以40公里每秒的速度撞向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造成的衝擊力相當於原子彈的70億倍。
如果大質量行星要撞擊地球如果有大質量的地外天體偏移了原來的軌道,向著地球撞過來,我們能否有效應對呢?從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來看,希望不大。主要困難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事前監測能力不足。由於地外小行星的執行速度非常快,本身也不發光,體積也不會很大,我們在太空中的探測器覆蓋範圍很窄,地面上的望遠鏡也不可能全天侯、無死角地對宇宙各個方向的天體執行情況進行觀測,因此不可能在地外天體處在很遠的位置就能夠及時、準確地發現,而一旦發現了,只能說明距離地球已經很近,再採取措施也為時已晚。
二是利用核彈攔截的難度很大。假如說可以透過發射核彈的方式進行攔截,我們目前的導彈發射速度最快也僅能達到第一宇宙速度,而小行星的執行速度要比這個快得多,因此導彈發射時機的選擇、導彈速度的控制、以及攔截區域的確定都存在極大的困難。
三是深空爆破的效果非常有限。由於宇宙深空的氣體含量非常稀薄,想透過核爆產生巨大沖擊波的想法很難實現,因此對於改變小行星執行軌跡的目標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核爆產生的能量,對於能夠在深空將小行星發生偏移或者分解這個能量的需求,二者之間也有一個匹配的過程,如果需要的能量過大,如何一次性或者持續性發射和同時爆破也是一個重點考慮的問題。
四是大氣層爆破的負面影響太大。假如考慮在大氣層中利用核彈的衝擊波,使小行星發生分解這種方案,小行星最終裂解的成功率雖然會很高,但是也有不可忽視的諸多難點,比如更短時間內的集中爆破、隕石分解之後碎片的質量分佈、碎片分散後的精準打擊、反射性物質對大氣層的影響等等,因此對付地外小行星的撞擊,如果採取大氣層內打擊的話,對地球和人類的潛在巨大威脅會非常大。
這種情況下怎麼辦目前,針對地球存在的這種巨大小行星對地球的潛在威脅,一些國家的科學家們已經開始進行了多年的前期基礎性研究,重點放在深空核彈爆破攔截之上。主要思路是:
首先,大力發展深空探測技術,儘可能地對潛在影響地球的小行星及時發現、加密觀測、科學採取應對措施。
其次,經過精密的計算,在小行星到達地球一定的距離時,發射若干太空飛船,攜載相應數量的核彈,逐步接近小行星。
第三,這些核彈具有鑽地功能,當飛船與小行星距離適宜時進行核彈發射,在鑽入小行星內部一定深度之後爆炸。對於質量較大的行星,主要的目標是調整其執行軌跡,爆炸的能量將一定程度上衝低或者施加一個切變力,使之發生軌跡偏移。
第四,爆炸之後,進一步對小行星的執行軌跡進行監測,如果小行星碎裂,馬上對碎裂質量就行密切跟蹤,當有超過大氣層消耗質量的臨界點時,實施新一輪的爆破打擊。如果大質量的小行星偏移軌道對於地球不足以安全時,也要再發射相應的核彈,持續推動其軌道偏轉。
做到這些之後,我們就只能靜聽天命了。
-
3 # 薺菜糰子
在真空中沒有威力?這不是胡扯嗎?照你這理論火箭是不是也沒法兒在真空中飛行呀?就算在真空中威力打些折扣,那在固體中有沒有威力呀?行星是不是固體呀?又不是非要空爆,鑽地爆炸行不行呀?
另外“超大”行星會到處亂跑麼?小行星還差不多,不過以人類目前擁有的核彈,即便是小行星,恐怕也是難以摧毀的……
-
4 # 寒江夜歸雨
那倒未必,因為是超大的行星那麼發現的時間會提早很多很多,目前來看的話直接用核彈是必然的選項。而且核彈在真空中爆炸,同樣具有很大的破壞力,與在大氣層內爆炸的區別僅僅是衝擊波強度稍小些,但是因為無阻力和無重力,爆炸產生的碎片和衝擊波反而會具有更恐怖的破壞力。到時候很多大當量的核彈的衝擊波就可以改變行星的位置,因為距離遠所以只需要改變一點點行星的軌跡就能避開撞擊地球了。
回覆列表
這種說法有點片面,核彈對小行星的威力取決於起爆方式。起爆方式有地下、地面、非接觸。接觸式起爆會以小行星物質傳遞能量,威力和地球上差不多。不過會把小行星炸碎,導致更大的麻煩。非接觸起爆靠輻射的伽馬射線將小行星表面物質氣化形成拋射,產生反方向的推力。非接觸式的威力會隨著與小行星的距離遞減。不過還是現行阻止小行星撞地球的唯一可行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