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銘樂堂古琴藝術

    古琴的設計就是中國傳統宇宙觀、社會觀、價值觀的濃縮。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口傳心授和模糊記譜別於西方音樂體系。鼓琴者追求心超物外,詠歎人心靈深處的情感和沉浸於行雲流水的Teana之中,中國文化完美地含藏於這把精美的古琴之上。

    世上知音少,惺惺為我聽。不似幽蘭曲,悠然夢亦馨。所謂琴棋書畫,四藝兼備,文人所好矣。而文人好古琴,如痴人愛才女,求的是 “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九德兼備。乃念宋徽宗之聽琴一圖,所以展古琴,坐松下,聽者入神,奏者雅心。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

    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絃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和雅”、“清淡”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與白居易“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所講述的正是這個道理。相反,人們也常用“對牛彈琴”、“焚琴煮鶴”來感嘆某些人對琴的無知。

    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哲學的兩大支柱。在中國眾多的音樂形式中,古琴應當說是儒道兩家在音樂中體現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張入世哲學,儒家所提倡的音樂講究中正平和,不追求聲音華美富麗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唐代薛易簡在《琴訣》中講:“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自古,中國曆代文人皆講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每當文人抑鬱不得志之時,通常選擇由儒入道,將關注點從紛攘的外界拉回到豐富的內心,逍遙隱逸,寄情山水,親近廣闊的大自然。撫琴作為修身養性的方式之一,令歷代文人雅士為之沈醉而解脫釋懷。這正如嵇康在《琴賦》當中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無變;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綿遠,意趣高雅,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無過無不及,「琴之為器也,德在其中」,琴道古來文人士大夫為之一生追求。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古代名琴有綠綺、焦尾、春雷、冰清、大聖遺音、九霄環佩等。

    古琴琴譜存世共一百五十餘部,歷代重要的琴譜琴書如下:

    一現存的文字譜: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調幽蘭》(現存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最早的減字譜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漢代最重要的琴譜琴書:揚雄《琴清英》、諸葛亮的《琴經》。

    現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

    明代重要琴譜:《神奇秘譜》、《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統》、《太古遺音》、《風宣玄品》、《琴書大全》、《松弦館琴譜》。

    清代重要琴譜:《大還閣琴譜》、《松風閣琴譜》、《德音堂琴譜》、《誠一堂琴譜》、《五知齋琴譜》、《春草堂琴譜》、《自遠堂琴譜》、《琴學入門》、《蕉庵琴譜》、《天聞閣琴譜》、《枯木禪琴譜》、《琴學叢書》。

    民國及現代:《梅庵琴譜》、《今虞琴刊》、《琴曲整合》、《古琴曲彙編》、《古琴曲集》。

  • 2 # 亦有所思

    我勒個去,樓主可真狠啊,直接明示剔除百度黨和搜尋得來的資料。這是考驗我記憶力麼!

    那小生這一次就不翻任何資料了,看看能回答得多麼的水!

    如果小生沒有記錯,古琴是五帝之一,應當是堯舜禹當中的其中一個人發明的,以現代觀點而論,這個記載顯然有誤,按小可的判斷來說,琴的創意來源應當是弓發出的聲音,象徵著的征伐與戰鬥。因為古遠古時期,人心純樸,除了生產,繁殖,就是掠奪資源,和什麼充滿禮儀色彩的《南風》根本沒有一毛錢關係。

    所有的樂器的初始都源於戰鬥,或是衝鋒,或是警戒,然後才是勝利之後的伴奏。因此,當時真實的情況應當如下,堯舜禹中的一個人在大勝之後,舉辦慶功PARTY,他在宴會上喝得比較嗨,於是拿起了弓使勁彈,邊彈邊唱,這就是尚書中所說的《南風》。

    琴做為禮樂應當是從周朝開始的,因為周朝得天下的過程很不光彩,完全複製了商朝取代夏朝的模式。從而告訴所有諸侯和士大夫一個真理,只要你有錢,有權,有兵,你也可以當天子。所以,周朝天子為了杜絕其它諸侯產生造反的念頭,便強化了統治規則。這件事商朝第一任天子成湯幹掉夏朝時也做過,不過要求比較簡單,就是讓諸侯老老實實地種地,生孩子,進貢。顯然這三項要求太籠統,不具體。

    於是周朝天子將這種要求進行細化,就是傳說中的周禮,也是孔子拼命要維護的特權屬性。在這一套規則之中,從衣服,到建築,到玉器,到人,到事,甚至睡覺用的席子規格,都進行了事無鉅細的規定。

    古琴也在其中。

    古琴的設計很尿性,因為每一根弦都可以看做階級的象徵,就像中藥講究君、臣、佐、使一樣。也就是說古琴在周朝的時候,其設計,結構,寓意完全附合當時的階層暗示,始終貫穿天子永遠是天子,臣子永遠是臣子,草民永遠是草民的思想核心。

    然後統治階級對古琴進行拔高,喜歡古琴並且愛好古琴的人是好人,是君子,因為這種人恪守君臣之道,不會造反,也不可能造反,重要的是他們反對造反。因為古琴這個樂器的結構的宗指就是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後來還產生了許多傳說,好像是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古琴彈得特別彪悍,於是在出使時,對方的君主要求他彈一曲,他便彈了一曲,驚為天人。後來這君主還想聽更高一級別的樂曲,琴師表示拒絕,明確說明,聽琴的人也就是您段位不夠,如果強行聽琴,就會引發天象之變。那個帝王不信,非要求他彈一首,結果無奈之下,這個琴師就彈了一曲,當時就引發了天象。那個帝王還要再聽更高級別的,琴師死活不答應,最後逼得無奈,彈了一曲,結果不久,那個帝王所在的國家亡國了!(恐與原記載有誤,不過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故事告訴所有人一個道理。

    雅樂,禮樂,不是什麼人都能聽的,如果自身修為不夠,德行不夠,聽了就會倒大黴。

    而雅樂和禮樂的背後,就是周朝天子制定的道德準則。

    一幫騙子!

    後來還有什麼沐浴,焚香,食齋等等一系列的流程,來表示自己有多高雅,多虔誠,多君子。

    扯特麼淡!

  • 3 # 如是妙音

    古琴,乃高雅樂器代表,又名七絃琴。主靜,有靈性。其琴絃振動頻率與人體接近,故能修身養性。琴音內斂,主內,調和心性,關照內在,找回本我。祝習琴快樂。

  • 4 # 望山湖主

    湖主喜歡古琴好久了,之前一直想著要是有一個號主專門彈流行樂的古琴師就好了,慢慢的很多號主出現了,但是真正有味道,能彈出意境的不多。最近聽斫琴師梵戈彈奏的琴音,非常有感覺,有點王維的感覺,喜歡的人可以去聽聽。古琴,真正懂行的人彈出來的聲音能夠直接作用於人的魂,能療情志病,但真正能做到的很少。很多隻是單純的炫技且浮躁,你聽一個人的琴聲能聽出來這個人的品性。或浮躁或低沉或狂放或憂鬱或清高,以前去古琴臺的時候,還不明白到底出神入化的聲音是怎樣的,如今有了答案,這太古遺音入神入魂入心。《維摩詰經》邂逅古琴悟|醉生夢死,人生百年,何故琴瑟五十絃動 五音療五臟,一般臟腑有問題的,就喜歡聽對應五行的音。宮商角徵羽,土、金、木、火、水。南師說人最早是由二十八天的光音天而來,所以人類才這麼喜歡音樂,喜歡唱歌。歌能醒脾,振脾陽,尤其現代很多人多思多欲,所以脾胃普遍不好,自然喜歡唱歌的人就更多了。我們每個人的本性好像是電,當一通電,滿屋子的家電活了,各色光影,不同家電所顯現的影像,只是作用,不是究竟。古琴的每根弦好像是我們的本心,當絃動時,我們的心亦動。不同弦的振動、頻率、振幅、音色不同,一床琴,能演奏萬千億曲,我們的心動不也是這樣嗎?幻化成億萬眾生,上演不同的悲歡離合。每一根琴絃好像一個人的一生,從咿呀學語走向衰老滅亡。年幼時琴聲青澀,年少時清涼,年壯時雄渾,年老時哀沉,年沒時悽清。當作用於琴絃上的力不一樣時,弦也就顯示出不同的音色。這些力好像是我們人生的境遇,但我們遇到不同的人生阻力,就會結出不一樣的果。古琴的泛音好像是陰陽的共振,就像人打坐時,陰陽相激盪,虛實生白。古琴的餘音好像是阿賴耶識的持續作用,雖然一音已了,一音已來,一音已去,一音未來,但是它還在遊蕩,我們還在回味。古琴的音它來過嗎?來過,但是它去了,但是它還在來,留不住,又不停的生滅,就像我們的念頭。生生滅滅,古琴琴音的悲歡離合,小大調,就好像是我們的人生:生長壯老已。一根弦是一個人的一生,一床琴也是一個人的一生。或悲歡、或離合,都因內心心動,外界緣動。到底是心動,還是風動,南風不與我的衣角相纏綿。

  • 5 # 真琴永不變

    不敢說了解古琴,只是略懂一二

    作為一個彈琴10於年的人,覺得古琴裡的內容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更是深不可測。

    古琴從琴曲到琴歌再到與其他樂器合奏。中國文化有多久古琴的文化就流傳有多久。傳說伏羲削桐為琴,神農繩絲為弦。以鳳凰的影子為藍本製作了第一架古琴。古琴最開始作為一種神器,與上天溝通,後期從神器的身份中脫離出來,成為文人雅士的必彈樂器,並且有很高的地位,固有士無故不撤琴瑟之說。

    往後古琴在中國5000年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一點可以看出,其他任何一種樂器都沒有固定的歷史記載,而古琴確有一套專門的琴史,還有不止一套的描寫了古琴的音樂美學,這在其他的樂器中是絕對沒有的,這也說明了古琴的一個地位。

    古琴的每一個部分都都能體現出中國的傳統文化,古琴長3尺6寸5,代表了一年的365天,古琴有13個徽,代表了一年12個月加一個閏月。古琴的面板是圓的,地板是方的,代表著天圓地方等等等等…………

    古琴的每一首古曲都是一個時期的代表,從曲子中能瞭解到當時的風土人情,瞭解到當時人的生活習慣,瞭解到當時的社情社貌。例如大家熟悉的竹林七賢之首嵇康,他寫了一首酒狂,這首曲子應該是彈琴之人必彈的一首小曲,從這首曲子中能感受到嵇康當時所處的環境,他因為一些原因鬱郁不得志的心情,都可以從曲子中體現出來。

  • 6 # 東家APP

    古琴不僅僅是一個樂器,其本身有著很高的欣賞價值,它從形制的構思、選材、製作到琴名、題跋、印章等等,都包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尤其是歷代保留下來的老琴,更是包含了大量的人文資訊和藝術觀賞價值。

    古琴的式樣是斫琴人根據自己的審美趨向透過對琴身的變異而展示和發揮自己的藝術特色形成的,因此每一種琴的式樣都反映出斫琴人自身的思想語言。

    古琴式樣主要是項部和腰部有所不同。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古琴形制之美吧!

    01

    伏羲式

    故宮博物院九霄環佩琴

    02

    靈機式

    湖南省博物館藏獨幽琴

    03

    神農式

    故宮博物院館藏大聖遺音琴

    04

    響泉式

    廣州市博物館藏天蠻琴

    05

    鳳勢式

    故宮博物院館藏流泉琴

    06

    連珠式

    故宮博物院館藏飛泉琴

    07

    仲尼式

    故宮博物院館藏萬壑松琴

    08

    列子式

    謝導秀藏中和琴

    09

    師曠式

    中央音樂學院藏太古遺音琴

    10

    亞額式

    旅順博物館藏無名琴

    11

    落霞式

    故宮博物院館藏殘雷琴

    12

    蕉葉式

    故宮博物院館藏蕉林聽雨琴

    13

    鶴鳴秋月式

    湖南博物館藏鶴鳴秋月琴

    內容來自東家正麟殿古琴文化藝術館創始人的分享。

  • 7 # 水靈173515282

    古琴之樂,天賦禪意,聖人之音,溝通天地。沒有一種樂器像古琴那樣,適合修身養性了,古琴的聲音平和幽靜,如禪語一般,令人頓悟。古往今來的賢者智者,大多數人都與古琴結緣,無論是逍遙自在的道者,還是靜坐冥想的僧人,還是歷經塵世計程車子,無不對古琴情有獨鍾,在琴聲中,他們可以尋找到內心的滿足。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心外求法生於彼,悟人自淨其意,了知唯心淨土,唸佛念自性,自他不二,恆發菩提心,蓮開見佛。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

    一念心清靜,蓮花處處開,聽古琴之音,入禪,慧心。

  • 8 # 鄭州古琴綠綺室

    這個問題有點太廣泛了,古琴的方方面面是很多的,畢竟是傳承了3000多年曆史的一個絃樂器,下面簡單的說一下我對於古琴幾方面的瞭解:

    一:從聲音方面,古琴上能彈奏三種音,曰按音、泛音、散音。在音色上,散音宏大而長久,喤喤然如聞鍾罄之聲;按音沉著堅實,鏘鏘然如鳴佩玉,且變化無窮;泛音清亮發越,泠泠然如聞金石之響。

    二:從演奏形式方面,古琴的演奏形式一般有獨奏、絃歌、合奏三種形式。獨奏是古琴演奏中最為常見的形式。

    三:從音域方面,古琴的音域十分寬廣,從最低一弦散音到最高七絃一徽按音總共是四個八度加一個再高的二度。並且這四個多八度的音,均十分常用。

    四:從外形部件方面,古琴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頭寬六寸,象徵六合。琴尾四寸,象徵四時。是有“琴體”、“雁足”、“琴絃”、“琴軫”等部件組成。在琴體的最右邊的部分叫“琴額”,“琴額”上鑲嵌著“嶽山”,這是琴的最高部分。“嶽山”靠額一側鑲有“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絃。其下有七個用以調絃的“琴軫”。琴絃從“嶽山”起,透過“琴頸”、“琴肩”、“琴腰”、“焦尾”到達“龍齦”纏繞在“雁足”之上。琴頭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在琴面上還有十三個徽,這是泛音震動點的標記。琴底部有大小兩個出音孔,位於中部較長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短的稱為“鳳沼”。

    五:從式樣方面,古琴造型優美,歷來為斫琴家所重視,南宋《太古遺音》是中國最早記載有古琴樣式的古籍,至清代《五知齋琴譜》時,已見琴式記載達五十多種。在存見的古琴中,最常見的有仲尼式、伏羲式、神農式、落霞式、蕉葉式、連珠式和靈機式等。

  • 9 # 天上雲彩38

    “琴”

        是獨指中國的七絃琴,生於伏羲採蠶絲於木塊上,觀太陽十二月長短而成五絃琴,後周朝加文武兩弦共七絃琴至今三千年。是中華文化、東方人文最為蘊涵、體現的樂器,為最早的琴類,“琴”字就是以琴作象形而成字,由琴而產生會意字“樂”(採白蠶的絲於木塊上得到不同的音,為音樂),後來產生的各類琴為區別中國琴,加上性質名稱,如馬頭琴、豎琴、提琴、鋼琴等。

         琴為中國樂器,中國樂器名字只有一個字如簫、笛、鼓、箏……,外來的、少數民族的名稱為多字,如二胡、嗩吶等。“古琴”是兩個字,不應當是中國的,可能是南韓的?!

         琴也有古新之分,“古”為時空遠古、古董、作古、死古之說,按時間來說民國前的琴可叫古董琴、簡稱古琴;開個古琴館,一看第一思維是“開古董行中賣古董琴類的館子”。“斫古琴”一聽便是在防造、偽造、造假古時候的琴。為什麼不叫“琴館”、“斫琴”呢?按空間來說從墳裡挖出來的琴也叫古琴,如從劉賀墓裡挖出來的琴,時空上都叫“古琴”。中國現在琴家斫出的琴叫“古琴”,難道造出來都要放墳裡再拿出來嗎?

         現在每個琴人,都有責任找回“琴”,為了區別“鋼琴”而叫“古琴”,是誰說的?琴有五千年了,而鋼琴僅有200年,人的名字只有兒子讓諱祖子,哪有祖子讓孫子的?孫子要取一個名字,但是與祖父重疊,哪有改祖父名字成全孫子的?更何況人家鋼琴不需要簡稱“琴”,人家都叫“鋼琴”。更不能崇洋媚外叫“古琴”,難道是美華人幫我們申遺,我們感謝西方而叫“古琴”嗎,大沒有這個必要,文化自然、自信更重要。東方被西方偷去的東西太多了,如“上帝”本來是東方的昊天上帝,現在是哪個?“聖誕”又是那個?“琴”就是下一個嗎?

         從我你做起,我們叫七絃琴就叫“琴”試試,十年後找回我們的“琴”。

         

  • 10 # 自遊自在626

    感謝邀請!中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在音樂史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創造了很多第一。關於古琴的歷代文學作品多不勝數,即便最普通的人也知曉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以及空城記等等故事傳說。在古代古琴既是一件普通修身樂器(琴棋書畫是文人必修課)又是神聖高雅的“大音稀聲”,孔子聞琴餘音繞樑三日而不知肉味。然而古琴發展到近現代因社會巨大動盪差點失傳(民國至文革的幾十年間全國琴人僅百餘人),以至於如今已成“人類口頭非物質文物遺產”。所幸當代盛事,申遺成功後全國琴人與斫琴家如雨後春筍,迅速迎來空前發展,當然這背後也因為巨大的經濟利益。就我個人而言始終將古琴作為自己修身處世的一種樂器,從未想著謀利(當然我這種人也謀不到利)。我的其中一琴名“歲寒友”意與松竹梅為伴,是我的老師親自斫琴並鐫刻銘文。我喜歡一個人大自然中旅遊,常常將琴帶到山野去撫彈,此刻彷彿天人合一,物我兩忘。

  • 11 # 學古琴

    木頭製作,需要瓦灰、生漆,表面光溜溜,古代有五根弦,現代古琴七根弦,面板有點弧度,面板底板膠合而成,面板一般是杉木或者桐木製作,而且必須是老木,木質乾透,使用起來穩定。古琴價格主要取決於材質、音色、做工等,其次有名家斫的琴,價格會高很多。

    會彈琴的不一定會斫琴,會斫琴的一般都會彈琴,但不一定精通。現在古琴的普及還不廣,學的人沒有古箏、琵琶、簫等的人多。

    古琴底板有兩個出音孔,叫龍池和鳳召,有十三個徽位,彈琴的時候要看徽位,音色有散音、泛音、按音三種,散音音色宏厚低沉。泛音聲音細膩輕靈,猶如Teana。按音猶如人語呢喃。

    聽了各種古樂器(古箏、琵琶、壎、二胡、笛子、簫等),還是古琴聲音安靜,讓人平靜,古時文人修身養性的必修樂器,琴棋書畫為首的琴,指的就是古琴,不是古箏,不是琵琶,而簫音色和古琴是很相得益彰的。因此自古也是琴簫合奏。

    古琴的曲子不多,尤其是古琴名曲,就那麼一些,十大古琴名曲:《平沙落雁》《瀟湘水雲》《梅花三弄》《廣陵散》《漁樵問答》《高山流水》《陽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醉漁唱晚》。像《酒狂》《關山月》《四大景》等也被人熟知。

    古琴視奏用的減字譜,和其他樂器的簡譜不同,因此沒有樂理基礎的也可以簡單入門。但是古琴精通還是要有樂理基礎,指法技巧也比較嚴格。

  • 12 # 御道

    古琴大致分為兩種材質:桐木和杉木,其中又有新舊之說,以百年老房梁等材質為最佳;加上刮灰上漆,歷經兩至三年,才能成品。

    琴曲的話網上很多,可以聽聽看;所用曲譜早期為文字譜,後期改為簡字譜;傳世到現在珍貴古琴多為唐代琴,而且音色 價值都遠超現代琴,現在有的琴家提出古琴應該搶救發掘,但是個人認為不需要,因為古琴音樂並不是所有人都聽的懂,只是少部分人的音樂

  • 13 # 洛水古琴

    我知道的很多,但是你不用知道的太多,瞭解一些基本的常識,保證不犯常識性的錯誤就好了。

    對於古琴,我算業餘選手裡面知道的稍微多的,但是你或者說沒有想要深入瞭解古琴的人不用知道的太多,但是也不能一點都不知道,最基本常識懂一點,會讓你在人群中更加耀眼哦。

    首先需要知道古琴的歷史。古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禮記》中有記載: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這裡就可以知道在舜哪個時期就已經有古琴的存在了,當然還有各種神話傳說中的古琴,那就更早了,伏羲砍梧桐樹做琴的神話流傳的也很廣。

    再有就是古琴的基本形制。上面的那段話中包含了一個資訊,就是在舜哪個時期的古琴其實是五根琴絃的,但是發展到了後世,就變成了七根琴絃,七絃琴的形制是在周武王的時候定下的。周文王在五絃琴的基礎上加了一根,武王伐紂的時候又加了一根,所以就變成了現在的七絃琴。古琴和古箏最大的區別就是琴絃的數量了,所以根據琴絃的數量就能很容易的分辨出古琴。古琴上有十三個白點,這些白點叫做“徽位”,作用等同於吉他和琵琶中的品,同時也是古琴中很重要的一個音色“泛音”的識別位置。古琴音色分為:散音,按音,泛音三種。古琴的彈撥是純用手指,不帶甲片。古琴的琴絃在古代的時候使用蠶絲做成的,所以經常會斷,但是現在的古琴琴絃是根據吉他的鋼弦改進的,很耐用,音色也不錯。

    七根琴絃的意義。按照中國的五行說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不同的屬性,按照五音分為宮商角徵羽。

    古琴曲《廣陵散》並沒有失傳,現在依然有人彈,想聽可以搜尋管平湖版的,古琴中的《高山》《流水》是兩首完全不同的琴曲,風格相差還是比較大的。除了這些琴曲,你還可以瞭解一下《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等古琴曲。《陽關三疊》是一首非常簡單的古琴曲,劃分等級的話這首琴曲只能排在三級,最高是十級。

    我是洛水琴客,一個專業的古琴文化傳播者。

  • 14 # 音悅駕到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是國樂之精粹。古琴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傳說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有史可查也有三千年了,可以說基本貫穿於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琴融合了人們智慧的結晶,表現著華夏兒女對美好事物的讚頌與追求,並逐漸發展、完善至今,其魅力自然與眾不同。它是一種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是傳統高雅藝術的典型代表,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意義與價值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傳統音樂。

    古琴是極雅的,一般彈古琴的人的聚會都叫做雅集,古琴其實並不適合大庭廣眾演奏,因為古琴的聲音是相對微弱的。聽古琴彈奏,一定要安靜。這都是古琴基本的禮儀。如今虞琴社80週年的紀念活動,在上海音樂廳,全場數千人,到演奏的時候鴉雀無聲。

    其次,談談古琴的現在與過去。現代古琴與過去最大的不同是,古代的古琴是絲絃的,現代改良成鋼弦了。絲絃的製作技術由於抗戰和內戰基本失傳,現在有少數師傅能做,國內一共也就三家,但是日本有一類冰絲,據說很有特色。絲絃量少價格貴,一套弦隨便能上千。現在不管是國學還是西洋樂器都是鋼弦居多,比如吉他比如古箏,古琴講究的是韻味,鋼弦雖然對古琴的演奏聲音有提升,對普及古琴有幫助,但是真正的琴人夢寐以求的還是用絲絃演奏出古韻的琴曲。國內現在的教學基本都是鋼弦,目前極力倡導絲絃復興的有汪鐸老師,吳釗老師等。

    第三可談的是古琴的價格,這些年古琴的價格像火箭一樣,唐代的琴已經沒法拍賣了,太珍貴,宋代和明代的琴已經拍賣價過億,目前老琴藏家不願意拿出來了,這價沒法估。古琴的妙就在,唐宋的琴到現在依然能彈奏,古琴是越存越有味道的。古琴的製作工藝要求極高,一定要是天然的材料,很多斫琴大師都是在民間求數百年的桐木或者杉木,一把好琴最少要耗時一年才能出來,大師級的可能幾年出一把。市面上那些千元級別的琴基本都是化學漆,真正的琴是自然的大漆。當然如果有實力的話,送她一把現代大師親斫的琴,十幾萬到百萬,以後升值空間很大。第一老木材越用越少,第二古琴越彈越好。目前斫琴的幾位有名的如王百萬李蕉葉馬落霞裴斷紋倪靈機曾仲尼何八寶。

    古琴真正的內涵不是能裝出來,越裝越露餡。古琴講究清微淡遠,講究清雅,如果以這種心態表達觀點,還是比較匹配的。千萬不要啃著大雞腿,滿嘴流油的說啊,那就太不搭了,最好是一杯茶,徐徐道來。

  • 15 # 瀟湘水雲天嶽

    這個提問本身就表示古琴當今開始被大眾所關注了。

    總體來說,古琴是一種最古老的樂器,由琴體與七根絲絃構成,琴體長寬厚約為125*20*6釐米。

    演奏時一般將古琴橫放在琴桌或者琴架上,琴者端坐琴桌(架)前,右手彈撥,左手透過按弦、滑弦、空弦三種方式定音。

    音量較小,音色古樸,音域寬廣。

  • 16 # 聚米生活

    一把上好的古琴,製作工序複雜,原料選取講究,最快也要兩年才能製成。馬嶽思斫琴遵循古法,選材、挖槽、上漆……每一道工序都一絲不苟。

    不僅如此,做琴還需要了解天文地理,一把好琴的製作會歷經四季,春夏秋冬,每一個季節所帶來的天氣變化對於步驟的要求都不一樣。同時琴的長度也是根據一年365天所做,寬度根據一年四個季節所做。

    選材,

    陰沉木最好,

    尤其是祠堂、廟裡掛鐘的梁木,

    與生在在瀑布旁、深林中的老木。

    馬嶽思常去淘舊房子拆下的廢料,

    那些數百年的老木頭,

    木質乾透,音才容易滲透。

    選好木頭後,

    得看木質的紋理,定好琴頭琴尾。

    即便是幾百年的舊木,

    在做成琴材毛胚後還得擱置一段時間,

    待木性穩定後才能繼續往下做。

    斫琴,最是急不得,

    慢工才能出細活。

    確定好選材後開始挖槽,

    挖槽腹最考驗斫琴者的技藝。

    它決定著琴音的質量。

    槽腹需要怎樣的深淺,

    中空剜留怎樣的大小,

    底面厚薄的比例如何匹配,

    三千年斫琴史沒有定製。

    馬嶽思只能憑著長久經驗形成的感覺,

    謹小慎微,

    每挖幾下就聽一次聲音。

    因而進度格外緩慢,

    一個槽往往需要耗費,

    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接著開始粘合與上漆,

    古琴中面板為“天”,

    底板為“地”。

    粘合就是將面板與底板黏合在一起。

    再根據天氣的變化,

    選擇不同的漆料。

    馬嶽思說:

    “就像人的夏衣與冬衣,

    不同的天氣不同的漆,

    造就出不一樣的聲音。”

    最後就是上弦

    在細微的音色差別中,

    不斷調整,

    以期實現最好的傳音共振效果。

    馬嶽思常說:“生活可以簡樸點,但是斫琴工藝馬虎不得。這樣慢慢斫琴很舒服,心裡很寧靜。”

  • 17 # 七絃古琴網

    古琴是中國最有名的民族樂器,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和中華的文明同步。古琴在剛開始的時候是五根弦,然後周文王添了一根弦,周武王又添了一根弦,至此,七絃琴開始定型,一直流傳到今天,古琴是君子必備的技藝,有“左手為書,右手為琴”之說

  • 18 # 沽上路人

    一七年末現場一位很喜歡的青年古琴演奏家的演出,當時偶有所感,假設了古琴的出現是為了記錄聲音特徵用的可能性,對應結繩記事,古琴的產生就應該是上古結繩記音了。

    如今一年半的時間,這個假設基本得到證明了。

    曾仕強當年去我們集團演講題目是‘華人的兩難’,儒家講中庸,很多古書名喜歡用‘折中’中華民族自古形成的思維模式就是在錯綜矛盾中於一個高度實現一致。

    由此古代為了記錄天時變化,物理屬性的特殊赫茲資料被古人用竹絲進行了記錄並標準為五音,由五音調節出六律為刻度來體現五音清濁,同時產生了一系列思想性和技術性的學問。

    琴形成一門學問是正在進行時,估計用不了幾年就會觸及這個問題了。

    在這裡不得不再次崇拜一下標準的絃歌,語言的律是永遠存在的,只是讀音的變化,絃歌依律的吟唱是目前唯一能校正琴律的方法了。當古琴愛好者聽到一曲不是那麼讓人興奮的琴曲,但有有些意興的時候,音律可能又重新出現在世間了。

    滿滿的一年半。

    後附對這個話題的簡單解釋:

    這個事簡單科普一下,不然多數人不瞭解其中意義。區別於目前流行的平均律,中國自己的律法叫‘三分損益律’這個律制目前考古能證明的出現時間在一萬年前,那麼這個律制的出現依據是什麼目前沒有說法,對其功能除了演奏以外沒什麼觀點。但是從漢代到清代很多易學中代表人物的著述都牽扯著音律問題。所以現在很多琴人通常是講一些象徵意義,比如十三徽象徵十三個月,七絃象徵什麼,琴尺寸象徵什麼。只以演奏效果看,損益律確實不如現在的平均律比較受歡迎,所以音準和音高的選擇,目前一致傾向西樂標準。古琴彈奏沒有太大的難度,可以說是樂器裡最容易掌握的樂器,彈奏依據和表達方式基本進入死衚衕,所以這兩年古琴界很多人都傾向捆綁國學,這也是古琴突破瓶頸的一個被動選擇,但是這種感性的捆綁並不能讓理智的觀眾買賬,所以古琴透過什麼有邏輯的跟古典文化過度就是個問題。絃歌是方法層面的重要銜接方式,絃歌中的律制應和是學術和技藝的分水嶺,所以又涉及了律的重要性和其中依據。

  • 19 # 風語者034

    古琴這東西是中國古老的樂器之一。傳說周公發明。也有說是晉文公重耳發明,傳說重耳流放期間,好友介子推對他曾傾囊相助,感恩於人,作了國王的重耳就邀請介子推來和他一同享受太平,介子推再三推辭,後躲藏到山林裡不出來,晉文公派人放火燒山,想逼迫他出來,但最後發現好友寧死不從,和老母親抱著一顆大樹,活活燒死了……晉文公大悲。後來讓人把那棵大樹剩下的木頭,做了一雙鞋子,穿在腳上,時常一跺足,仰天長嘯,疾呼“痛哉足下”……這是後人用“足下”和“在下”的出典!還有就是規定那一天不得生火,變成了“寒食節”。

    另外,文公還把燒剩下的木頭做了一把琴,就是古琴。古琴中的極品就叫“焦尾”,就是用的傳說中的燒剩下的木料做的。所以古琴發聲多嗚喑之氣,多滑音,似人之哀嘆……

    當然這些典故都是傳說了。但賦予了古琴一樣獨特的文化精神和品位,歷來被文人雅士高看。

    “高山流水遇知音”和“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說的是雅士俞伯牙有一次彈琴,被樵夫鍾子期聽到,感覺琴聲所具有的意境來,感慨高呼“巍巍乎,高山也”,當俞伯牙彈到另一個幽靜纏綿的曲子時,鍾子期又高呼“湯湯乎,流水也”……後兩人成知己好友,約定來年相會,但是一年後,鍾子期因病去世了,俞伯牙來到當年彈琴的地方,因見不到好友,就把琴摔在地上,說“知音不在,夫復何求”,以此紀念亡友……後有成語“高山流水”和“高山仰止”等。

    古琴在中國地位甚高,作為絃樂器,與瑟齊名,有“琴瑟和鳴”之說。琴的弦制多取五絃,華人愛用“五行說”搞發明,加上中原地區的人,自古對音樂只認“五聲調式”,就是“宮商角徵羽”五音節,相當於西洋7聲調式的12356,少了4個7。可別小看這兩個音的作用,正是因為中國五聲調的缺陷,導致了中國的樂曲無法和世界上外來音樂做比較,其樂感變化明顯不及別人豐富多彩,這也是後來中國無法出世界性音樂大作的原因吧。

    瑟的弦制不好說,李商隱有“錦瑟無端五十弦”之說,但多半沒有那麼厲害,主要是古代的琴絃不好弄,古琴的用弦也同樣難加工,影響了樂器進步,以至於從來無法提高音量,只能讓少數人聽聽。

    樂器的發明是和文明程序相關的,金屬加工技術高超,讓小提琴發出田園牧歌,是農業文明的頂點。銅管樂器的發明是工業文明進步的代表,各自發出的聲學美學,是有時代感的……古琴幾乎在中國沒有進步的空間,以至於現代人大多感覺是“難彈難聽不時髦”,雖說高雅,但“曲高和寡”是現實。

    有人為挽留古代文化藝術,把古琴當弘揚民族音樂傳統,挖掘古代琴譜,但傳世的古曲較少,失傳較多,無非《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魏晉遺風有載,“竹林七賢”有清士嵇康因遭誣陷,臨死前曾經撫琴彈了一曲《廣陵散》,高呼“廣陵散至此絕矣……”從容赴死。

  • 20 # 墨武古琴徐冰

    琴棋書畫,自古以來被文人墨客追捧,其中的琴單指的是古琴,琴又排在四藝之首,有著幾千年的沉澱,積累了無數人的智慧,到目前還有很多人不認識,也是我輩琴人宣傳力度不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e不是窮隊嗎怎麼還能有100w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