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醫患家

    (受邀回答嘉賓:瑞金檢驗李博士)

    去醫院看病做化驗,血常規做得最多的專案了。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血常規是手工法檢測的,一般有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和白細胞分類。隨著全自動血球儀的廣泛應用,血常規報告單上也有20個左右專案了。那麼要重點看哪些指標、這些指標又告訴我們什麼呢?

    血常規報告單上的專案雖然很多,但仍然是圍繞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來進行的。

    (一)白細胞

    白細胞專案包括計數、分類(中性粒、淋巴、單核、嗜酸粒、嗜鹼粒細胞等)。對計數來說,雖然不同醫院、不同裝置的參考範圍不完全一樣,但對成人而言,都以高於10×109/L也就是1萬/微升作為判斷是否存在炎症或者細菌感染的指標;而以低於4×109/L也就是4千/微升作為判斷是否免疫力降低的指標。分類計數時,主要看“中性粒”和“淋巴”。一般認為中性粒細胞的比例升高,例如超過70%,傾向於“化膿性細菌感染”。單核、嗜酸粒、嗜鹼粒細胞與一些感染及過敏反應有關,但因為其本身所佔比例較小,影響了其實用價值。

    白細胞專案在兒科的意義更大,因為兒童的造血功能更為旺盛,對感染的反應性也更強。對兒童來說,白細胞計數和分類的結果分析要考慮其年齡,一般而言,新生兒的白細胞計數可以達到20×109/L也就是2萬/微升,隨後隨年齡增長而降低。總體上,6至8歲以內的兒童,白細胞計數的正常值可以略微放得高一些。另一個現象是中性粒和淋巴細胞的比例倒置,這個時間大約在4-6天到4-6歲。就是說,新生兒是中性粒多於淋巴,到了4-6天二者相等,然後淋巴超過中性粒,到4-6歲時,二者再度相等,6歲以後直到成人,便是中性粒多於淋巴了。在看兒童的白細胞分類計數結果時需要考慮到這一點。

    C反應蛋白(CRP)已成為許多醫院血常規的伴隨專案,其臨床意義是連同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分類來判斷是否有細菌感染。

    (二)紅細胞

    紅細胞專案包括計數、血紅蛋白、比容(壓積)、平均體積、平均血紅蛋白量、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分佈寬度等。最主要的是看計數和血紅蛋白量,也就是看是否有“貧血”。一般認為,血紅蛋白低於120克/升就屬於貧血,而低於70克/升就要考慮輸血(紅細胞)了。帶有“平均”字樣的幾個指標,是根據前面計數、血紅蛋白、比容計算得來的。值得關注一下的是平均體積,因為平均體積減小連同血紅蛋白降低,是常見的“缺鐵性貧血”的重要指徵。

    (三)血小板

    眾所周知,血小板是管凝血的。血小板指標包括計數、壓積、平均體積、分佈寬度等。最主要就是看血小板計數,一般認為低於100×109/L時,患者會有凝血功能降低的風險,且隨著血小板計數的降低而更為嚴重;如果低於50×109/L時,就要考慮進行血小板輸注了。

  • 2 # 平凡陌生人

    血常規報告分為三個部分,即白細胞部分。紅細胞與血紅蛋白,血小板。白細胞部分一般分為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以及嗜酸嗜鹼性粒細胞。一個正常成年人中中性粒胞佔大多數,淋巴和單核次之,嗜酸嗜鹼幾乎沒有。

    在感冒時,如果是中性粒胞超過正常範圍很多一般為細菌性感染,淋巴細胞和單核超過正常範圍一般考慮為病毒感染。在細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可能會升高很多,達到正常人的1.5倍到二倍,甚至三倍以上,而病毒性感染時白細胞總數並沒有增多,甚至會減少。

    這個白細胞顯示為170.37,應該就是白血病

    紅細胞與血紅蛋白主要是用來檢查是否貧血。有的女性因為生理原因那就貧血,常常感覺到頭暈目眩,渾身沒勁,在這種情況下查查血常規看看是否貧血。如果血紅到吧和紅細胞都稍微低於正常值,那麼在生活上多注意吃些含鐵的食物,進行補血,並不需要吃藥。

    但是如果有紅細胞和蛋白特別低,比如血紅蛋白不到90,這種情況就應該考慮是不是有疾病的原因。如果低到60,如果沒有發生大出血的情況那就真的是病了,要查清病因,找出原因,還要考慮是否需要輸血進行支援治療。

    血小板是主要負責凝血的物質。如果經常發生自發性出血或是傷口長時間不凝,就要查血小板得數量是不是低。一般來說血小板在120到300之間都是正常,上下20的範圍內也正常,但是低於90或是高於450就有一定的問題。特別是低到了70或是高於700都要進行治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子想先工作有一些經濟基礎再談戀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