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可見證
-
2 # 道生無名
今天還普遍迷信權利呢,那時候有什麼條件覺醒?覺醒的標誌是明治維新前後的變化差異,那是劃時代的極速狂飆!李自成式的凝聚被清政府引導對抗外來勢力借刀殺人吧!
-
3 # 普生20
誠邀,義和團其實說白了,只是政府自用的一個工具,而義和團卻甘心做這個工具,自身也沒有什麼理念,沒有發展,所以最後落了個缷磨殺驢
-
4 # WZANBA
看了這麼多的回答,有肯定的有否定的,更有說是華人的劣根性,伏羲、神農、軒轅、蚩尤等在墓中哭泣!
全世界那麼多民族的百姓中,中華百姓最為樸素!只要三餐裹腹,必然感恩戴德,少有造反,而造反有理的各個時代,都是天災人禍的時期。
民族主義的定義即指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的思想或運動。封建矇昧主義的定義是指比封建專制更腐朽倒退的思想。
清未百姓悽苦,對朝庭已經失望,造反有理正是時候。義和團有著宗教味在其中,也是民間發起的運動,然而它沒有自己的政治訴求,義和團註定沒有結果只有結局。
義和團很明顯不具有民族主義的覺醒特徵,更不符合農民起義。很多人以為“扶清滅洋”的口號和行為是封建矇昧主義,而明顯是被保守派利用,對當時的朝庭很失望,又怎麼會去挺朝庭?如果說有也應該是民族主義的萌芽。
那麼後來為什麼會變成匪亂,正是前面說的沒有自己的政治訴求,沒有希望,沒有未來,走向了暴力運動,走向滅亡。
然而不得不說,正是這場災難,阻止了十一個帝國瓜分中國的計劃,具有時代意義。
-
5 # 南山陽
史學界目前還有未統一意見的,首先集中在義和團的起源問題上。它到底在哪個地方首先興起,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這個組織的前身又是什麼,他們的信仰裡有些什麼元素,性質和活動特徵等等。然後還有一些重要細節,是沒有一致說法的,不過都太學術了點,離大眾遠,就不論了。目前挑動各方神經的,顯然不是這些。細看一下,敏感的地方不在史料自身,而是看與感的先驗定位,中與外,學者與民間,出入太大,難於調和。
什麼叫先驗?就是在真正面對事實、細察材料之前,已經存在於你心中的“立場”“情感”和“想法”。為什麼會先驗,因為你在真正進入事實之前已經接受了一些說法和觀點。客觀地說,義和團評價歧義最大的地方不在別處,就在我們當中,就在當下。
那麼,義和團有沒有民族主義成分,我個人認為沒有。這場運動從開頭的“保家”到被清廷肯定,拳民反洋宗旨升格為“衛國”,扶清滅洋,說穿了,仍然是十足舊式文化下的子民心腸,與近代民族主義話語不同。
中國近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是清末維新運動失敗之後,那班求新天地的知識分子們,眼看孔聖人天下萬邦,歸於王道的圖景破滅,抬頭看世界大趨勢,欲奮起新生,重新思考中國的定位,中國在他們生命中的意義,借鑑了日本為中介的西方思潮成分,發展出來的一套中華民族話語。這裡以梁啟超為代表,還有鄭觀應,甚至康有為。不過,這種中華民族的大民族主義思想當時並沒有多少影響,倒是義和團運動前後,迅速發展起來的“排滿反清”“光復漢地”的漢民族思想成為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特殊產物,可以說第一代中國特色的民族主義思潮。代表人物有早期的劉師培、章太炎、孫中山等,最早期的政黨政治也從這種氣候土壤中產生的。清末民初的民族主義者,在國內的活動基本集中在城市。
義和團,沒有接受過任何現代資訊,根本無法理解民族主義為何物,沒有思量力從漢族整體來定位與清政府的關係,怎麼可能帶有民族主義傾向?當然,你說義和團是愛國,我同意。起碼後期義和團最盛的時候,可以與清政府合作的時期是如此。同時,最重要的一點,激怒義和團民眾的因素,有洋人洋教的背景元素。是洋人洋教一些損害當地教民自尊心的行為,促成了義和團樹起反洋的大旗。
那接下來,義和團遭遇到什麼呢?有朋友說義和團不可能與清廷合作,那不是,事情有個變化的過程。開始時,清廷地方政府是鎮壓的,外華人的抗議也到清廷,老佛爺也知道了。好,這戲就好玩了。清政府有關義和團的定性,態度變了幾輪,最後因為老佛爺慈禧喜歡這幫拳民,覺得沒準他們還真擁有神力,可以把討厭的洋人治一治。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由硬變軟,再變成半公開的支援。這是有眾多史料支援,是事實。可是到後來,招惹上八國聯軍,清廷被逼服軟時,所有不是都推到了義和團的身上。
好了,再看,是不是矇昧主義的泛濫?在我看來,也當然是。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拳民的成分均是破落農民,思想簡單,文盲,有血性。透過鄉間的社戲、曲藝、說書、評詞之類,當中包括了《三國》《西遊》《七俠五義》《施公案》這樣的小說元素,以道教神靈系統為主,雜揉儒家、佛家的某些通俗思想,以為梅花拳等武術,在玉帝為首的神靈庇佑下,可以練就一身神功,刀槍不入,水火不侵,洋器不靈,可斬妖除魔。在義和團系統裡,拜神,唸咒,作法,是功夫的前提。上面提到的日本學者佐藤公彥的書裡,就引用了清末一本書《益聞錄》中有關光緒二十二年二月的一條題為“當面破法”的材料,這裡也引用一下:
“山東人某甲習成邪術,能使槍刀不入、水火不傷,名為大刀會,又名金龍罩。如有人放槍,甲能使之噎,藥燃不發。近日行至徐州府城,僑寓一椽藉以鷦寄,開門授徒,招人習其邪法。凡欲投拜為師者,須青蚨三千文,作為贄幣。畫符唸咒,喃喃有詞,且自炫其長,向人誇耀大言不慚,幾等銅皮鐵骨,蓋世英雄。適有路過某乙,見而不平,向甲曰:我今有手槍在此,倘君果能使不響,願拜門下。甲應聲曰:諾,可當面試驗,速行放槍。乙見甲脫衣赤膊,挺胸而立,口內唸咒,乃扳捩關,雷聲動,向甲頂上吱然飛越。甲驚嚇異常,面如土色。乙曰:汝不噤槍,安用狂妄在此惑眾。甲赧顏婉謝,謂學術未精,今當回去。爰收拾殘場而走。人皆拍掌稱快。”
你看,上面的描述與現在說的迷信有區別嗎?沒有區別。正常不?當時的農民,再正常不過!
最後談談評價問題。評價歷史及人物,是我們很熱衷的一件事,但往往又不見得做得好的一件事。老在變。為什麼,先入為主唄。學者跟民眾為什麼不少時候談不到一塊去呢,往往因為歷史學首先的主要的是關注事實,事實是如何,得把它說清楚,為了說清楚,他寧可在個人立場和情感上採取保守的、偏中立的姿態。就象民警,面對糾紛的雙方,他的任務是把事實弄明白,然後該抓的抓,該放的放。而我們的民眾往往採取在事件雙方之中,選擇站在哪一方,這樣的一個角度,把自己變成“當事人”去談論和評價。他們往往對不同的觀點是:好好說,說服得了我就算,說服不了我,看我怎麼弄死你。哈哈哈!
在義和團問題上,我想不出我要站隊的理由。“你不是華人嗎!”,是啊,是華人就得擁護義和團,就得認為他們是正確的嗎?沒道理啊。所以,我的理解是:義和團運動,總體性質是一次無助的底層民眾,面對多種壓迫,多種災難,多種困惑的一次情緒大爆發,它跟太平天國的性質完全不一樣,義和團開始時就是找個洋人洋教的藉口,以保家為藉口,弄出來的騷亂。然後,在與清政府鬥與和的來回中,慢慢轉變成對國家命運、對洋人洋教一種半理智的、蒙朧的認知,而最後,它同時被清廷和外國勢力所利用,讓中國的對外關係陷入新的低谷,清政府的昏聵反招更大的損失,清政府陰險的把所有的罪名都推給了義和團這些沒文化的底層農民,讓他們在世界輿論裡成為完全被批判被辱罵被嘲笑的物件。
義和團運動本是一場可以避免的災難,可是各方都錯判的地方。這裡我最生氣的是外國勢力,大罵華人野蠻,不懂文明,你他媽的,你們就個侵略者,憑武力強行開啟中國大門,在華人前面講文明,不是顛倒黑白嗎,文明在哪!
當然,確實,義和團運動對提高中國民眾的反帝意識有一些正面作用,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危害有了更多切身的體驗,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如何處理和麵對,卻沒能提供正面的有益的借鑑。
關於義和團的書,通俗性作品我還沒見到特別好的。學術性的著作是有一批質量不錯的。周錫瑞那本,影響很大,不過觀點和立場都有缺陷。上面提到的佐藤公彥這本《義和團的起源及其運動》是比較新的一部,尤其中譯前言,值得一讀。只是這部書太大部頭了,一般讀者不太適合。
我推薦戴玄之先生這部《義和團研究》。書成於六十年代,材料不算很新了,但整個架子是很堅實的,立場和風格我非常讚賞,尤其觀點和材料,我是認同的。書也薄,好讀。
-
6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個人覺得:兩者並不矛盾衝突
首先義和團運動產生的時代背景是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義和團運動正是普普通通的中國百姓在民族危亡之際奮起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標誌,而且也正是義和團運動讓列強看到了華人民的反抗精神,從而避免了中國被瓜分的命運,所以義和團運動當然是華人民民族主義的覺醒——人民自發把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聯絡了起來,要知道在之前的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中人民自發的反侵略鬥爭一般都是在洋鬼子侵犯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那時華人還很難把自身命運和國家聯絡起來。
至於說義和團運動是封建矇昧主義的泛濫也未嘗不可,因為義和團運動的反侵略行為是藉助於封建神權大肆宣揚所謂刀槍不入大法進行的,這本身是一種反科學的封建愚昧主義。盲目仇外、虐殺平民、圍攻使館、戕害同胞、拒絕變革的確阻礙了中國的進步,也向外人展現了一個愚昧落後的國家形象,但這其實是義和團運動的時代侷限性導致的。義和團運動的確標誌著華人民民族主義的覺醒,但這種民族主義是一種封建矇昧狀態下老百姓自發的愛國主義,和現代民族主義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但不能否認這也是一種民族主義,否則我們歷史上的屈原、岳飛、戚繼光都不用祭祀了,因為封建矇昧時代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嘛。
我個人的觀點是:義和團運動正如歷史上的屈原、岳飛、戚繼光一樣是一種自發的民族愛國之情的迸發,不可否認的是這場民族意識覺醒的運動有著封建愚昧的時代侷限性。
-
7 # 英明神武819
我抬一句槓,“民族覺醒”一定是建立在知識階層的廣泛認知的覺醒,需要很多不同立場的有識之士參與進行的廣泛宣傳和呼籲後,形成的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刻反思和一致認知。
而且一兩個人喊破嗓子也不會激發“民族覺醒”。所以一兩個教主或組織,如果沒有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也不可能引領“民族覺醒”的。
低教育程度的底層人民是不會參與“覺醒”過程的,只是被洗腦而已。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所以大部分民族運動都只是某些人的“利益角逐”而並非“民族覺醒”。
-
8 # 雷厲風行161040296
邪教!和世界民主文明進步的潮流背道而馳!被慈禧老巫婆利用,結果導致封建王朝遭受重大懲罰,而邪教組織被西方進步軍事力量屠殺,罪有應得!八國聯軍為了社會穩定,沒有審判慈禧太后,非常可惜,其實和二戰沒有審判日本天皇一個道理!西方文明非常注重人權和理性思維!
-
9 # Q東風D
民任何一個民族,都會天生的對外族產生排斥,中國讓滿族統治了200年,早已經將滿清視為本民族人了,義和團要是真的是民族主義覺醒,就會將滿清和洋人一同視為仇寇,義和團一開始就沒有什麼理論綱領,只是越搞越大,清政府又見其有可以利用的價值,才會變成這種烏煙瘴氣的樣子,其實仔細看看歷史,義和團雖然發源于山東,但在山東根本不成氣候,為什麼?還不是當時的政府負責人袁世凱的功勞,不然連山東省也亂套了。所以義和團也就是一群愚昧無知的農民,談不上什麼主義,失敗也是必然的。
-
10 # 海底鑽石
義和團民眾有組織嗎?應該是有一定組織的,但是沒有政黨這樣的組織,是一種鬆散的組織。義和團運動有組織嗎?肯定沒有組織,但是有人在煽動利用引導。義和團運動有積極作用嗎?肯定有。這也是許多人批評的。如果中國像日本一樣心甘臣服地接受西方的文化,我們是否能夠避免以後的民族災難,是否能夠發展得更好?可能避免一些所謂的災難,但是中國很難是現在這樣一個統一的大國。外華人不會推翻清朝,一定利用他來統治,十幾個國家一定會把中國分成十幾塊。世界大戰肯定逃不了,因為我們一樣沒有話語權,中國大地肯定是戰場。外國勢力肯定也會培養各自的勢力,最後也會形成多個軍閥,是否能夠出現一個能夠擺脫外部勢力獲得獨立國家,真的不好說,可能性極小。義和團的意義用他的悲壯喚醒了一部分人,也看清了社會落後,更看清了清朝滿人本質,為推翻腐朽大清,發展洋務,建立民國起到教育作用。
-
11 # 李渝泉1
義和團的前身是義和拳。是中國民眾自發的反清朝政府的民間秘密組織,他們最初的口號是反清復明,因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民族矛盾的上升,而改成扶清滅洋。因沒有堅強、正確和統一的領導,所以他們的一些舉動和行為,是愚昧和錯誤的。但他們主流是反帝反清的,他們的作為,是野蠻的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及無能腐朽清政府所逼迫的。
-
12 # 手機使用者2685915369
看了這麼多回復和評論,有一種深深的寒意:百多年過去,這頑冰一樣的偏執,愚腐,自大.咋還這麼頑固呢???真的是水滸一部,賀害幾百年啦!在天朝,始終存在著這麼一類人物:或為高俅,或為牛二!這類人成天無所事事,卻好惹事生非,不讀書,不幹活,卻想不勞而獲,不考入仕!成天介起鬨圍觀,抱團放浪,沒有正當收入,小偷小摸,混吃混喝,牛皮吹上天,眼快耳尖,善於作做!義和團風波一起,好嘛:這類人的雞血達到沸點!所做所為:不堪描繪!這是國民素質的悲哀!更是滿清愚民政策的惡果!草民不能進學,認知來自評書,戲劇藝人:奈何!??而滿清政府:那個西老太竟然公開向十數國宣戰!底氣來自耳聞的所謂神功!?當權者都如此荒唐,那義和團團眾又好得到哪去??怎堪得上那些華美的讚語??!
-
13 # mulin30311368
兩種都有。學術界尚無定論,民眾又容易情緒化。評論義和團,很難客觀,是因為不由自主地滲入情感因素。比如民族主義情感,畢竟它有反抗外來侵略者的因素,故對他們的失敗,對他們被利用憤憤不平。還有謾罵他們的,認為他們愚昧無知,是一夥暴民,理由是他們採用了封建迷信的手法和打砸搶的手段。評價歷史事件有一個原則,那就是放在歷史的背景下去看待,採取理解的態度,客觀的態度最好,不要先入為主。最好是在掌握了足夠的史實的前提下,把成因、背景、作用搞清楚再說。我等一般老百姓,不可能瞭解許多史實,對自己不清楚的事情最好不要在公開平臺上說一些情緒性的言論。有興趣的先讀書,做些調查瞭解,再就某些問題有理有據地表述看法。
-
14 # 周明建16
義和團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是甲午戰爭之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深入,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間危機空前嚴重,義和團運動正是山東普通的老百姓在中華民族危亡之際,自發奮起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粉粹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阻止了中國殖民化的程序。促進了華人民的覺醒,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義和團的英勇行為,表現出中華民族不甘屈服的精神。
義和團運動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反帝愛國運動,鬥爭的矛頭直指外來侵略的帝國主義,它的行為是藉助於封建神權大肆宣揚所謂的刀槍不入大法,以神道為武器,有濃厚的迷信色彩,這是一種封建愚昧主義,在打擊國外侵略者時,表現出偏狹的排斥仇恨和盲目的排斥色彩。不可否認的是這場民族主義的覺醒帶有封建矇昧的時代的侷限性。義和團運動標誌著華人民族的覺醒,這種覺醒是封建矇昧狀態下老百姓自發的愛國主義,和現代民族主義還是有所區別,不能脫離當時歷史背景看這個問題。當然,義和團發起的規模龐大的自發群眾運動,必然存在各種可議之處,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否定它的抗爭,它是一次飽受壓迫的貧苦農民大眾不惜一切的反抗,其核心是一次正義的愛國運動,他們奮不顧身對帝國主義侵略進行了前撲後繼的英勇鬥爭,表現出中華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義和團失敗原因:
1,沒有嚴密的組織形式;2,是盲目自發的群眾性運動,沒有先進堅強的領導核心,沒有科學指導思想;3,行動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缺乏嚴格的紀律,為清朝統治者迷惑,上當受騙。
一場轟轟烈烈的義和團反帝運動為期不過三個月,最終還是在清政府的叛賣下,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陷入失敗。
-
15 # 海辰之星07
有民族主義,但多是封建矇昧,刀槍不入,義和團殺的華人也不少,只要有外國的東西就殺掉。民族主義是為了民族的更好,美好的未來,有的極端就像法西斯,不顧其他。
-
16 # 秦右史
題主的問法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勢,其實很多事情往往是可以相容的,不是有非常絕對的、不可分離的界限。
實際上,義和團成員包括首領是沒有明顯的民族意識的,這股民間結社與暴動的無序性力量,只是樸素的反洋教、反西方技術,加上一些道聽途說,如西人吃小兒心肝,揭竿而起,聚集起來殺傳教士。由於清代地方政府官員偏向於西方人,更加劇了運動的烈度。
但客觀上,義和團運動打擊了西方勢力,也就是以前所說的反對帝國主義。1900年庚子之變(拳亂),造成了大批天主教徒和傳教士的死亡,故而有史學家認為這是民族主義的覺醒。
最初義和拳同當時清朝大部分秘密團體一樣,反對滿族統治,以“反清復明”為口號,遭到鎮壓。隨著晚清中外形勢的發展,以帝國主義侵略為先導的西方勢力的衝突代替華夷之辯滿漢之爭成為主要歷史矛盾,義和團開始支援清朝抵抗西方,改名為“虎神營”,口號也改為“扶清滅洋” (1898年由趙三多首次提出)。
義和團在給社會帶來的破壞的同時,也打擊了列強力量。西方列強劃分在華勢力範圍、華北頻繁發生教案、天災頻仍及宮廷權力爭鬥激化的情況下,1900年春季直隸,成千上萬習練義和拳並號稱“義和團”的農民動縱火燒燬了教堂和教徒房屋。
當時社會有許多詆譭西方人的謠言,如說洋人醫院挖小孩眼睛制迷藥、神父用特製器具吸男童陽精等等,而一般中國百姓一向迷信這類傳言,從而人人自危,對西方人及中國教友恨之入骨。
這種二元性其實並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不相容的,而是有機的體現在義和團運動中的。其實,正如社會矛盾的複雜多元,義和團運動的性質去前後期口號也是不一的。由地下走向地上,被清政府招攬利用,既促使拳民勢力的高峰,也意味著這一運動命運的終結。
-
17 # 真相公正良知
天道為公,內不欺己(老百姓),外不欺人(他國)。但凡滿清等封建專制者,都想的是欺負老百姓還想開疆擴土。二戰時日本和德國都有一些反戰,有獨立思考的人,那時也被他們國內大多數人罵日奸德奸賣國賊,甚至被帶走喝茶判刑槍斃。事實上這些擁護法西斯的人不正和清朝義和團是一樣的嗎,有獨立思考的人不正是給洋人扶梯子的清朝百姓?
慈禧實行專制,慈禧利用佛教把自己宣揚成神(佛教是泛神論)
而傳教士宣揚只有一個上帝,其他都是有血有肉會犯錯的罪人。這極大的動搖了慈禧的愚民統治根基。所以在宣戰之前,她先做的是除掉基督教,殺洋傳教士和清朝基督徒。
滿清壓榨百姓民脂民膏已經造成瑟會矛盾,同時慈禧還想擴大疆土以便收割更多的韭菜,她挑撥民眾和外國的矛盾,把自己搶奪財富造成的苦難的責任透過謊言轉嫁到外國身上,以便於操控清朝百姓利用百姓為統治者血戰沙場,開疆擴土。也可以利用他們保護自己,不被國際佐羅挑落馬下。滿清愚民奴才的悲哀不僅僅在於自己甘心被魚肉,更悲哀的是喪失了是非黑白的分辨能力,幫助惡者做了喪盡天良的事。
-
18 # 獨釣寒江
戴的是民族主義的帽子,行的是封建矇昧的事兒。這樣評價不知客觀否。
義和團興起的根本原因,並不是什麼列強瓜分中國的熱潮——列強瓜分中國是讓義和團走到前臺的直接原因不假,但是義和團卻不是列強逼出來的,義和團其實是從根植於大清整朝的各種反清復明的組織,如大刀會、白蓮教等組織轉變而來。
就衝這點看,義和團的“民族主義”的外衣就顯得非常尷尬:反清復明是民族主義,那扶清滅洋又是個什麼主義?理解為滅洋即是民族主義是否準確呢?扶清的口號本身就和他們原先信守的“反清復明”信條完全違背,他們充其量不過是一群為生存而投機的“騎牆”者。“扶清”兩字意味著他們得到了官方的諒解,要不然,僅僅是他們頭上那個“反清復明”的帽子就能讓他們掉腦袋。
至於官方對他們的諒解從何而來,就不得不提到晚清的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百日維新。康有為的維新變法,稍微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那是能把滿清頑固派恨死都不為過的。雖然百日而亡,但是慈禧太后對康梁等人的“圍園囚後”陰謀依然痛恨不已。這就為日後慈禧利用義和團對付列強埋下了伏筆。從痛恨維新派到利用義和團對付列強,這中間少不了一個關鍵人物,就是後來的山東巡撫毓賢。
毓賢就任山東巡撫之前,也就是1897年11月,山東境內發生了震驚中外的“鉅野教案”。1897年11月1日晚間,大刀會成員闖入山東鉅野縣磨盤張莊教堂,殺死了德國神父能方紀和瀚理伽略。
這種殘殺外國教士行為的根本原因,其實還是利益的原因。首先建教堂就佔用了大片的土地,這在經濟凋敝的晚清時期的農民看來,無異於被口中奪食。加入教會的人總會有些三教九流之人,和非教民之間存在恩怨的自不在少數,一旦發生教民和非教民的衝突糾紛,教會以外華人的身份向官府施壓的話,非教民往往會敗下陣來。這不就種下仇恨的種子了嗎?於是,本就思想矇昧的晚清民眾開始杜撰出種種謠言詆譭教會,其中以洋人挖小孩眼睛入藥之類的惡毒攻擊最為有名,甚至於老天爺不下雨都怪在了洋人頭上:天無雨,地焦乾,全是教堂遮住天。這種仇恨不僅僅是對外華人的仇恨,連投靠教會的本國民眾也沒能逃脫。
“鉅野教案”導致了12天后,德國藉機派軍隊佔領膠州灣,並逼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無獨有偶,山東冠縣(邢臺威縣)梨花屯發生了教會和當地村民的土地糾紛,此時義和團歷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趙三多出場了——身為梅花拳師的趙三多前往助陣梨花屯村民。事後,趙三多將那些反教會的村民組織到自己門下,並把自己的會名改為義和拳。並於1898年10月宣佈“起義”。也就是說,義和拳首先是造反的。
既然造反了,那當然就會被鎮壓。清庭隨後派毓賢出任山東巡撫,主持鎮壓義和拳。毓賢到任以後,卻一反常態的為義和拳民開脫,對朝廷的報告裡面把拳民造反的原因歸結於教會“倒行逆施”:開辦教會醫院和學堂,廢除陋習如“裹腳”,最要緊的是他們傳播民主、憲政之類的思想。要知道,當時的天主教會在中國的影響力已經不容小視,成百上千的民眾出於各種目的加入教會,等於說這些人是有可能會成為一個更加龐大的“維新派”的。這是要動搖大清根基的。而毓賢作為一個頑固份子,利用義和拳對付“維新思想”的想法,正和了慈禧的心思。這又是一個自私的投機分子。慈禧太后基於此種考慮,決定採納毓賢的主張,“民可用,團應撫,匪必絞”。意思就是把義和拳招入民團,如若敢反再剿滅。
於是義和拳有了個新名字義和團,他們從一個反教會組織搖身一變成為了慈禧用以對付維新派的一個工具:讓他們去對付傳播“維新思想”的外國教會,既報了外國列強救走了康有為的一箭之仇,也打擊了傳播民主、憲政的洋人。至此,有了朝廷的認可,義和團勢力一下子遍佈山東山西和京津一帶。並在之後的1900年發生了對山西境內191位外國傳教士的殺害行為,同時罹難的還有上萬名大清教民及其家屬,被焚燬的教堂、醫院和民房更是不計其數。之後的事情大家都懂的,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跑到西安。在列強的壓力之下,慈禧為了平息列強的怒火,下詔剿滅義和團。
義和團從他誕生到覆滅,始終都是被人當槍使而已。為免於被剿滅而投降了清庭,這已經說明他不是什麼具有先進綱領的革命組織,至於他們手上的累累血債,如果能和“民族主義”沾點邊的話,這樣的“民族主義”不要也罷。
-
19 # 王褔來
義和團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值得歌頌的歷史事件。她反映了華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祖國尊嚴的英雄氣概!但是,義和團運動又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即農民運動的侷限性和不徹底性。
-
20 # 看歷史的訴說
義和團運動我覺得沒有終極目標,只是反對洋人佔領中國,領導義和團運動的人還帶著封建主義思想,他們只想維護現狀而已!
部分摘自百度百科——
正面評價:義和團運動是一次由農民群眾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義和團的英勇行為,表現出中華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國的計劃;同時還間接打擊了反動賣國的清政府;最後,義和團運動促使民族覺醒,對民主革命的勝利起到了推動作用。
負面評價:蔡元培和王致中:“義和團運動是一場愚昧、仇外的運動”。引起較大反響,其論點和論據被廣泛徵引。義和團的行為除了殺害無辜的外國人外,針對物件從光緒帝、李鴻章、奕匡、京官大臣至洋人、教民、其行為實屬野蠻殘暴。洋人沒殺幾個,被殺的基本上都是教民,都是中國人。為了讓人們相信自己的法術和神通,義和團把自己可憐的知識傾囊倒出,有八卦的名號,有符咒的使用,還有來自戲劇的神仙和英雄,從關羽張飛到悟空八戒,倒是挺有中國特色。當然他們的法術,對於抵禦八國聯軍基本沒有什麼用處。幾萬團民,幾個月都打不下由30個洋兵把守的西什庫教堂。他們實際上是被清政府利用了,確切地說是被保守派利用,當了替罪羊。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來回顧下義和團的產生和發展壯大的歷史背景。
隨著清未對外戰爭的屢屢失敗及不平等條約次第簽訂,清政府威望越來越低、統治力弱越來越薄弱、各地督撫藩鎮割據的局面越發嚴重,社會動盪不安,中國百姓的生活也更為艱難,民眾亦深切感受到了重重危機,對在中國土地上耀武揚威欺凌中國的列強懷有深深的仇恨與戒心。這就給民間自發組織“義和團”的誕生、發展、壯大的提供了生存土壤和鍥機。
義和團的宗旨:反對侵略、結社自保。後在為慈禧為首的清統治者利用時,提出了“扶清滅洋”的政治主張。
義和團的組織形式:是以民間道門的方式組織起廣大民眾的,組織鬆散,各個分勢力之間及內部不存在嚴密的管理方式,成員魚龍混雜、素質低下。
宣傳及鼓舞士氣的方式多帶有迷信及欺騙性質,儲如焚香、畫符、唸咒等等。
及至列強插手干預清庭統治權利提出支援光緒親政的觀點後,慈禧這個清庭的實際掌控者終於無法忍耐列強對其根本利益的觸動,轉而決定利用她眼中的“拳匪”來對抗洋人。做為統治者豪不顧忌中國與列強間實力的巨大差異及失敗後將會給國家隨之帶來滅頂之災,悍然向列強宣戰,真是愚昧自私到了極點。
義和團進京後清庭對義和團即無心也無力掌控,只是利用義和團民眾圍攻各國使館,魚龍混雜的義和團在攻擊使館的同時也給京畿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而更可笑的是,清庭反擊所有列強,還竟然選擇向使館下手,同時還保證使館區的生活後勤供給,真可謂首鼠兩端。
最終此次慈禧為一己之私所發動的庚子事變鬧劇以失敗告終,給中國帶來更為深重災難。作為清朝的統治集團即無長遠眼光,也看不到人民因民族意識的覺醒而爆發出的巨大力量是多麼的難能可貴。整個庚子之變只能證明愚昧的是清庭統治者而不是民眾。
總體來說“義和團運動”代表了中國民族主義的覺醒,其間肯定有矇昧的成份,但決不能因此否認民眾對異族列強欺凌國家故土的怒火與反抗精神。對“義和團運動”一味的嘲笑與譏諷即不公平也不客觀。“義和團運動”也許存在見識上的愚昧,組織上的鬆散等諸多缺陷,但你無法否認它反抗侵略,保家衛國的出發點是擁有道義上的高尚的。絕大多數“義和團”成員的血是為國而流的,生命是奉獻給了養育了他們的這片熱土。參加“義和團”的中國百姓除了極少數的渣子,他們都是我們民族抵禦外敵入侵的英雄,是我們永遠不應忘記應去敬重的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