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技曼曼談
-
2 # 九門提督之龍少
首先從產品戰略來講,一般產品是分戰鬥機產品、英雄產品、明星產品等等。戰鬥機產品一般是用來和競爭對手血拼打仗用的,用來走量的,比如殺價價格戰呀;英雄產品往往是指給品牌帶來利潤最多的產品;而明星產品是代表廠商的形象的,就好比一個光鮮亮麗的明星一樣。你看看手機廠商的標準版、旗艦版、尊享版(頂配版),幾乎就是對應了這個順序。廠商大肆宣傳頂配版,是用來突出品牌形象的,但往往頂配版的工藝水準高,量產難度高,不容易買到手。
從營銷角度來講,推出標準版、旗艦版、頂配版,是為了覆蓋更多的使用者群體。從低價使用者群體、富裕使用者群體、土豪使用者群體實現了全覆蓋。買頂配版的人要付出更多的金錢代價,這類人往往也是佔少數,恰恰對應了頂配版很難搶到手的原因,因為廠商預測頂配版的使用者會稍少,放出的貨量就比較少。
不知道這樣回答算不算有道理,不喜勿噴。
-
3 # 傳奇學長
不外乎一個原因,炒作。
舉個例子,樂Max2頂配版,Xplay5旗艦版,zuk z2pro頂配版,努比亞Z11尊享版,上述機型都是在釋出時候官方宣稱的運存記憶體達到6GB的頂級配置。而在一段時間在市場幾乎沒有了身影,還未開始就結束了,以樂max2為例,標配版4G+64G現在第三方商城最低價只要1500元左右,而所謂的頂配版卻遲遲沒有現身,更別說搶到搶不到。
就是炒作一個概念,證明自家的實力是夠了,營造自家手機配置效能足夠強悍的假象而誤導消費者對於其品牌的認知,最近更是聽說樂視要上搭載8G運存的手機,簡直是笑話,而手機市場的前三位中二位,三星,華為,依然保持在4G運存。
二來就是成本問題,初期的硬體成本是相當不低的,2015年,根據市場調查機構IHS Technology中國市場研究總監王陽提供給《證券日報》記者的資料顯示,華為以8.6%的淨利潤率成為了最賺錢的中國產手機廠商。OPPO和vivo分別以8.2%和7.9%的淨利潤率分列第二名和第三名;TCL淨利潤率3.8%,中興手機淨利潤率2.1%。
而其中小米之類的價效比廠商利潤更低,而以驍龍820這顆soc為例,起初一片驍龍820需要60多美金,近400元人民幣的價格實在是太高了,要知道一部1999元的手機還有外殼,螢幕等元件,一下子佔了五分之一是廠商所不能接受的,只能等到後期大面積鋪貨價格降下來再說,而到那個時候新一代產品就上來了,老一代產品自然無人問津,廠商也就會懶的做了,依次迴圈。
三,沒貨。
沒工廠,沒材料,沒處理器。
尤其是高通820處理器,早期被三星和小米拿去了大頭,其它廠商自然沒有多少可用的。
-
4 # 天極耀星
表示用手機成分……
情懷+滿意+體驗=使用手機
所以……面對廠商,用這招,就算是飢餓營銷,也沒用……
-
5 # 劍膽琴心16573636
兩年前榮耀六搶高配沒有隻好標配,上月因使用錯誤充電器變磚,當晚去實體店買榮耀八,結果高配藍色沒貨,加價還要等兩天,只好轉身進三星一咬牙買s7e。曲面屏太靚。汽車也這樣,最低配是拉低價格,最高配是要預訂基本都不生產的。營銷最終目的是吸引眼球。
-
6 # 魯能大球場見朋友
OPPO實體店是真黑,我們鄰居今年秋天有個要上大學女孩要去上大學了,父母領這女孩買手機買了部vivo的X6回來竟然花了3288元!處理器652的手機能賣到三千多元,也是沒誰了這商家。太坑妹了!今天上午去手機店裡買手機 剛進門就被店員給拉走推薦oppo手機 問我經常玩遊戲嗎,這款八核處理器 開啟遊戲秒開(原來是p10處理器),我說想買小米5s他說小米5s處理器沒這個好 那個是四核的,比這個反應慢點,並且價格差不多 讓我考慮考慮!我,,,,,,,,,,,999
-
7 # 偉駿無敵
對於應用了新硬體、新技術的新產品,各家都急於釋出,吸引眼球、搶佔市場。這決定了各家都無法做到、也不準備做到備貨充足再投放市場。而事實上能夠滿足手機生產技術需求的廠家的產能終究有限。因此,多種原因註定新款手機的投放量總是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
8 # 簡單的偏執
搶的到的都是大眾貨了,消費者都買得起的手機,他們廠商就沒有錢賺了,況且大批次的生產,他們就沒有什麼利潤可言,高配低價,一個賣飢餓營銷,一個賣產品知名度,最最主要的就是典型的沒有錢啊,有錢誰不會大批次生產啊。這些高配低價的手機做出來,就是給咱們眼饞一下,實際上就是主推他們那些中端手機,因為中端手機才有錢賺,中端手機也是我們這群普羅大眾才消費的起。
回覆列表
中國產廠商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搶首發,而國內的網際網路消費者也習慣了在這種高配低價的氛圍中討論產品的優劣。恰恰網際網路廠商也希望用這些線上的消費者來帶動和影響線下的消費者。所以,頂配版的機型就變的尤為重要,但頂配版的機型初期硬體成本很大,廠商為了營造噱頭又不得不得拿出小批次的頂配機型透過搶購的方式來持續的製造話題熱點,保持關注度。所以,頂配版的機型基本上都是耍猴機,等到整個供應鏈的硬體成本降下來之後。再開始大量鋪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