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少爺_33997

    一般來說首選草書千字文,草決百韻歌,孫過庭書譜,還有二王系統,特別是十七帖,學的都不少,草書成就高的人一般認為是唐朝的顛張醉素,宋朝的黃山谷、米元章,元朝的鮮于樞,康立夔夔,趙孟頫,明朝的解晉,張瑞圖,祝枝山,文徵明,董香光,王鐸,傅山。清朝書法家眾多但是草書特別出眾的基本沒有,何紹基,王文治,鐵寶,草書算是厲害的了。貪多必失,學好一個,終生受益!

  • 2 # 江南村樹鋼筆繪畫

    無事就練字。練字要根據自己的愛好性格選字帖帖,選祖師。比如我性格奔放,喜歡自由。選擇草書練習。草書練習了一年。通臨了各個朝代的頂尖字帖。比如趙孟頫的千字文,王羲之的十七帖,懷素的字帖,張旭的字帖,孫過庭的字帖等名家名帖。觀看張旭光主講的王羲之十七帖

  • 3 # 江南村樹鋼筆繪畫

    丁酉年三八婦女節,上了一天班,女的去旅遊,男的去參觀。晚上下了班,回家自己做飯,喝了一杯酒,吃了半碗飯,飯後無事幹,寫幅字來看。

  • 4 # 江南村樹鋼筆繪畫

    草書減肥是有道理的。在寫字時要全神貫注,草書書寫需要懸肘,不懸肘是無法寫好草書的。專注久立,懸肘運動,不減肥才怪呢?臨張瑞圖《李白月下獨酌》部分。

  • 5 # 頎080808

    唐代我喜歡懷素,李北海,宋代蔡太師!元代趙孟頫,鮮于樞,康裡夔夔!明代沈度,唐解元,文徵明!清代于敏中,成親王!現代趙樸初,啟功!

  • 6 # 書揚文化

    清代的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劉熙載在他自己的著作《藝概卷五·書概》釋曰:“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這是根據漢代的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序》中的:“書,如也”,演變而來的,透過這些文獻我們可以知道,書法的 和風格的形成與個人的理解、關注點、知識結構等等都是有很大的關係的,這種不同的差距會直接影響我們選擇書法範本的取捨。

    總的來說,漢代的時候草書就十分的興盛,漢代的時候趙壹的《非草書》則以長篇專論強烈非議當時剛新興的草書藝術,一則否定草書的功用,再則抨擊時人痴狂學草書的風氣,欲學者返於倉頡、史籀的正規文字,用心思於儒家經典之上。最後雖終勢不可回,草書仍然持續由隸草、章草以至今草、狂草一路發展。然從中亦反應出東漢草書藝術蓬勃發展的事實,足以彌補正史上記載的闕漏。

    在唐代孫過庭的書譜中就經常提及王羲之總是拿漢代張芝的書法來比較,說明在當時張芝是王羲之的偶像或者是對比的標準,到了魏晉南北朝王羲之、王獻之二王父子當然是草書學習的榜樣,而王羲之的作品字字綿連較少,而王獻之則開創了“一筆書”,字字之間順勢相連,到了唐代的張旭、懷素,受王獻之的影響也都很大。

    除此之外,宋代的草書並不繁榮,但黃庭堅的草書絕對是千古奇唱,很值得學習。明代高堂大軸的出現更是讓祝允明、徐渭、傅山、王鐸等人大放異彩,其實瞭解了這些不同時期的書法家的特點,樓主也可以對號入座,先找一些比較適合自己口味的作品,慢慢的接觸,這樣就有的放矢,可以很好的入門了。

  • 7 # 芥藏山房

    林散之早年學畫,中年學字,晚年學草,在漢隸用功尤勤,厚積薄發,成就一代草聖。

    所謂取法乎上,由篆隸而及草書,線質才能高古,格調必不俗。

    推薦索靖,張芝,陸機平復帖,二王草書。

    個人非常厭惡俗,熟,滑,媚的草書。辣眼睛。

    光線不好,湊合上圖。

  • 8 # 只愛潘多拉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糾正一個不太對勁的思想,題主認為草書各個朝代都有頂尖的人物,似乎想說從“水平”上來看,只要是每個朝代的頂尖人物都可以學,這個觀念是有問題的。首先,每個朝代確實都有草書高手,但不代表每個朝代的“草書水平”是一樣的,事實上草書水平,各個朝代不是均質化的,是有高低之分的,我們學習草書,當然最開始必須選水平最高的學,要“法乎其上”嘛。草書的高低,主要體現在書寫的線條在表現力上的水平,好的草書線條流轉自然、變化多端,墨色紛呈。“章草”不論,僅說“今草”的話,各朝代中水平最高的有兩個,一個是魏晉,以王羲之為代表,其草書最為經典,勝在氣韻生動,缺陷是真跡太少,刻帖太多,難窺真意,刻帖看得多了,容易把眼睛看壞,但二王的草書筆法婉轉縱橫,點畫精彩,古意盎然;一個是晚明,以王鐸、倪元璐等人為代表,氣勢縱橫,元氣淋漓,變古法而出新意,缺乏是容易流於江湖意氣;其餘朝代,草書水平遠遠不如同時代的其它書體的成就。比如唐宋,書法水平雖然很高,但草書的整體水平就不行,唐人追求法度,楷書高度成熟,使得楷書筆法大行,草書開始式微,雖然張旭、懷素這樣的天才出現,但二人都是才氣縱橫型的,實不可學。宋代追求意趣閒雅,筆法深受唐楷提按的束縛,草書線條的表現力就更差,就算是草書一流的黃庭堅,放在草書史上,水平也就一般般,初學者最好不要去。學習草書正確的路子,簡單的說應該是先從魏晉入手,打下根基,再從晚明取意,入古出新。所以最開始應該去臨臨王羲之的幾個草書經典法帖。

  • 9 # 蓮清YZW

    :先不說東晉的王羲之。就草書而言,唐人把草書發展到頂峰。草聖懷素、張旭,後人無法超越。後人除去學王義之之外,無不涉及顛張醉素。宋的宋徽宗千字文,明人解縉草書都很不錯。

    臨帖先從哪家入手,我認為應先從王義之十七帖開始。但還不夠,還要臨懷素、張旭、宋徽宗等等,最後臨解縉,因為解縉草書有些字不太合乎法度。長期反反覆覆,逐步推進,使自己的書法逐漸提高。臨名帖給自己施壓,以便獲得更大的進步。

    字字顧盼總關情,行行避讓禮儀中。勢如水流發自然,了知三五十年功。高臥得來顯嬌嫩,洶湧澎湃生奇能。我輩書法不足稱,仰瞻前人聖賢風。步步雷同不靈動,洋洋得意放風箏。舞蹈緩疾莫定數,美而溫柔博而精。高歌一曲千仞上,又似叮咚泉水聲。總把書法比東施,文姬歸漢謝曹公。

  • 10 # 雲中漫步987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要是哪個人最棒大家都學他了,就不會出現這麼多門派! 如果剛開始學還是從行書最基本的筆畫煉起,最實用,見效也最快! 你學草書你自己都看不懂,好在哪裡缺陷又在哪裡?

  • 11 # 思遠印象

    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

    林散之(1898.11.20-1989.12.6),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於江蘇南京市江浦縣(今南京市浦口區),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七顆松村莊,詩人、書畫家,尤擅草書。建國初,林散之當選安徽省第一屆人民大會代表,曾任江浦縣(時屬安徽,現改名為浦口區)農田委員會副主任、江浦縣副縣長。六十年代初入江蘇省國畫院任專職畫師。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其書法作品《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被譽為“當代草聖”,林散之草書被稱之為"林體"。

  • 12 # 薪火之路傳薪火

    草書欣賞

    第一節 張芝《冠軍帖》

    從藝術角度來講,草書是書法用筆、用墨的較高階段,對結字及整體章法安排都有很高的要求,非一般學書者所能達到。東漢時期的張芝,三國時期的皇象,東晉時期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以及唐代的張旭、懷素等草書大家,均為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對後世影響頗深。

    《冠軍帖》傳為張芝所作,刊於宋代《淳化閣帖》。其書法用筆沉著痛快,整篇氣勢磅礴,極富變化。

    第二節 皇象《急就章》

    皇象,生卒年不詳,字休明,三國時吳國廣陵江都人。尤善章草。《急就章》原名《急就篇》,傳為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為兒童編的識字課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內容涉及姓名、組織、生物、禮樂等方面,該文從漢至唐一直是社會流傳的主要識字教材。唐代以後,《急就章》的蒙學主導地位逐漸被《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所代替。

    《急就章》傳為皇象所書。其書法章草和楷書各書一行,字形規範,筆力剛健。結體略扁,字字獨立內斂,各不牽連。點畫簡約凝重,含蓄樸厚。此帖對後世影響甚大,至今仍為古章草書的代表作品,也是公認的章草範本之一。

    第三節 索靖《儀帖》

    索靖(公元239-303年),字幼安,敦煌 (今甘肅)人,張芝姊之孫,西晉著名書法家。歷任尚書郎、酒泉太守,官至徵西司馬,人稱“索徵西”。尤精章草,得張芝草法而自成一體。

    《月儀帖》傳為索靖所書。其書法氣勢峻邁,法度謹嚴,是著名的古章草書作品。

    第四節 陸機《平復帖》

    陸機(公元261—303年),字士衡,吳郡(今江蘇蘇州)人,與其弟陸雲俱為中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

    《平復帖》是中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真跡,字型介與章草、今草之間,仍帶有隸書筆意,但沒有隸書那樣波磔分明。用筆多禿筆枯鋒,剛勁質樸,整篇文字格調高雅,神采清新,每個字雖不相連,卻洋洋灑灑,令人賞心悅目,字裡行間透露出書家的儒雅與睿智。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第五節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品之一,系唐太宗李世民所收王羲之草書簡札的連卷刻本,因第一帖首行有“十七”二字而得名。據考證,此帖多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一組書信,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

    其書法非常從容、不受法度的拘束,是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被譽為“書中之龍”。

    第六節 王獻之《中秋帖》

    王獻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與其父並稱為“二王”。《中秋帖》是王獻之“一筆書”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書法筆勢連綿不斷,一氣呵成,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

    第七節 張旭《古詩四帖》

    張旭,字伯高,吳郡(江蘇蘇州)人。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唐代著名草書大家。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才華橫溢,學識淵博。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髮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來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著稱,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

    此帖書法筆勢縱橫飄逸,奇偉雄強,通篇動靜交錯,跌宕起伏,滿紙如龍蛇飛動,又有急風驟雨的氣勢。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第八節 懷素《自敘帖》

    懷素(公元725—785年),字藏真,俗姓錢,湖南人,唐代著名草書大家。懷素十歲出家為僧,學書極為刻苦,常用芭蕉葉代替紙張練字。

    《自敘帖》被認為是懷素晚年的代表作品,通篇為狂草,運筆圓勁挺拔,奔放流暢,筆筆中鋒,如錐劃沙盤;上下呼應如同急風驟雨,其豪邁氣勢,銳不可擋。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第九節 孫過庭 《書譜》

    孫過庭,字虔禮,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書譜》是中國書法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為書法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是書文並茂的典範。其書法筆筆規範,極具法度,有魏晉之遺風。

    第十節 黃庭堅《諸上座帖》

    黃庭堅,(公元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書法家。善詩詞,開創了江西詩派,他出於蘇軾門下,而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在書法上,他與蘇軾、米芾、蔡襄被稱為“宋四家”。

    《諸上座帖》是黃庭堅為友人李任道用狂草書寫的五代時期文益禪師的《語錄》,其書法筆勢飄逸,氣勢開張,滿紙如行雲流水,狀如雲煙,可謂登峰造極之作。

    第十一節 祝允明《草書前後赤壁賦》

    祝允明(公元1460—1527年)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代著名書法家。因右手多生一指,故自號枝指山人、枝山居士等,世稱“祝枝山”。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為“吳中四才子”。

    此帖書法筆法剛勁,筆勢雄強,結體變化豐富,縱橫馳騁,為明代中期狂草書法的經典作品。

    第十二節 王鐸《杜陵秋興詩卷》

    王鐸(公元1592—1652年),字覺斯,號嵩樵,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有“神筆王鐸”之譽,明末清初時著名書法家。其書法獨具一格,在筆墨上有著開拓性的創新,對後世影響頗深。

    《杜陵秋興詩卷》為王鐸草書代表作品。通篇草書筆力雄強勁健,灑脫率意,氣勢宏大,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充分反映出王鐸對杜甫詩詞的鐘情,同時也抒發了王鐸的創作激情。

    編輯整理:安書楷

    薪火相傳 薪火之路

    品遍百家帖,方得字真如。

    閱盡狂與怪,羈心又返樸。

    老安贈書友。

  • 13 # 蠶工

    根據學書者基礎,水平和審美取溝來選擇吧。專業人士從甲骨文開始,基礎較好的從二王和《書譜》學起,一般愛好者先練習偏旁部首再學。有雅好者可習章草如《急就章》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比生涯合作過最強的5位隊友都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