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彭庶

    女皇怎麼也不會喜歡這個兩朝老臣的,武則天養著很多美男寵幸著,狄仁傑又不帥。這個明君麼,總是能分開私生活與公家事務的喜好的。

  • 2 # zhanhaoran

    因為狄仁傑在五折天哪個時代是個有名的

    狄仁傑

    唐朝中期宰相狄仁傑的尊稱

    更多義項

    狄仁傑(

    630年

    —700年),字

    懷英

    ,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 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

    都督府

    法曹、

    大理寺

    丞、

    侍御史

    、度支郎中、寧州刺史、

    冬官

    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

    洛州

    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

    691年

    )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

    同平章事

    ,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

    來俊臣

    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他在

    營州之亂

    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

    697年

    )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拜

    納言

    。後犯顏直諫,力勸

    武則天

    復立

    廬陵王

    李顯

    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

    文昌右相

    ,諡號

    文惠

    。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中文名狄仁傑

    別名狄懷英,狄梁公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山西太原

    目錄

  • 3 # 流雲孤影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係,“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後上表舉薦,狄仁傑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詞的弊俗,奏請焚燬祠廟1700餘所,唯留夏禹、吳太怕、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傑深知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則天說:“此輩鹹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弼,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傑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迅殺戮降卒,以邀戰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狄仁傑義正辭嚴,張光迅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後奏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但是,狄仁傑的才幹與名望,已經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讚賞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傑謹慎自持,從嚴律己。一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併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對他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歎服。 狄仁傑官居宰相,參與朝政之時,也正是武承嗣顯赫一時,躊躇滿志之日。他認為狄仁傑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長壽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迫狄仁傑承認“謀反”,狄仁傑出以非常之舉,立刻服了罪:“反是實!”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狄仁傑等收監,待日行刑,不復嚴備。狄仁傑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告家人去其棉。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得其冤狀,持書上告。武則天召狄仁傑等“謀反”的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傑從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鞭笞也。”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武則天令人拿出謝死表,才弄清楚是偽造的。於是下令釋放此案7人,俱貶為地方官。狄仁傑被貶為彭澤今。如此,狄仁傑運用自己的才智機謀死裡逃生。以後,武承嗣欲根除後患,多次奏請誅之,都被武則天拒絕。 在彭澤(今江西彭澤)令任內,狄仁傑勤政惠民。赴任當年,彭澤乾旱無雨,營佃失時,百姓無糧可食,狄仁傑上奏疏要求朝廷發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於饑饉之中。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河北震動。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狄仁傑到職後,改變了前刺史獨孤思莊盡趨百姓人城,繕修守具的作法,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聞之引眾北歸,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難。當地百姓歌誦之,相與立碑以記恩惠。不久,狄仁傑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傑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寫了“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傑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官拜鸞臺(門下省)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此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他深感個人責任的重大,仍然盡心竭力,關心社會命運和國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於社會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在以後幾年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數次使人遊說太后,請立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當時,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勸武則天迎立李顯,但沒有為武則天接受。對武則天瞭解透徹、洞燭機微的秋仁杰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從容地勸說她:“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說:“此聯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沉著而鄭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最終,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繫。狄仁傑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家稱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義士。 聖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征討突厥。時太子不行,武則天命狄仁傑知元帥事,親自給狄仁傑送行。突厥默啜可汗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餘人退還漠北,狄仁傑追之不及,武則天改任他為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亂後的凋殘景象,狄仁傑採取了四條措施:一、上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一無所問,使被突厥驅逼行役的無辜百姓樂於回鄉生產。二、散糧運以賑貧乏。三、修驛路以濟旋師。四、嚴禁部下侵擾百姓,犯者必斬。很快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這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為國教的武則天答應了。狄仁傑跪於馬前攔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詭橘,直欲邀致萬乘所宜臨也。”武則天遂中道而還。是年秋天,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

    預計費用

    多達數百萬,宮不能足,於是詔今天下僧尼日施一錢以助。狄仁傑上疏諫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罷免了其役。 作為一名精忠謀國的宰相,狄仁傑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後來,在狄仁傑死後的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

    中宗

    復位,為匡復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以後,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對於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處斬之。狄仁傑認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於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餘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由於狄仁傑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 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名。狄仁傑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曰文惠。唐

    中宗

    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 縱觀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4 # 社會我亮哥

    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舉個例子,狄仁傑剛到大理寺上任的時候,那裡積壓的案件非常多。他到任後,夜以繼日,筆不停批,奮戰了整整一年,終於把積壓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員達17000人之多,事後竟然一個喊冤的都沒有。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在當時傳為佳話,在今天看來也堪稱神奇。狄仁傑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5 # 找不著老鼠de貓咪

    這個很正常,老闆都喜歡身邊有個能為排憂解難的人,而且絕對的忠臣。身為老闆不需要多大能力親力親為,但必須要有雙慧眼,能人擅用,平衡是非。

  • 6 # 秉燭讀春秋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他和武則天(幷州文水人)是老鄉。

    狄仁傑第一次拜相是在長壽元年,由於政績突出,遭到酷吏來俊臣嫉妒而誣告,說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刑部將他們逮捕下獄。多虧了武則天明察秋毫,相信狄仁傑不會謀反,免去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貶為地方官。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次拜相。這期間狄仁傑為朝廷舉賢納諫,成為了高宗、武后的股肱之臣。由於狄仁傑在斷案和律法上有很大成績,他對於朝廷的法度和量裁度都比較重視。比如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昭陵(唐太宗的陵墓)柏樹,論罪應當免職,但唐高宗盛怒之下卻要處死他們。狄仁傑卻上奏辯護,認為二人罪不至死。唐高宗怒道:“他們砍伐昭陵柏樹,置我於不孝之地,必須處死。”狄仁傑直言道:“漢朝時有人盜取高廟玉環,漢文帝想要滅其族。張釋之當廷諍諫道:‘假如盜取長陵一抔土,又將如何治罪?’漢文帝因此只殺其一人。陛下的律法懸掛在宮外闕門上,罪不至死而要處死他們,如何取信於天下?現在只因誤砍一棵柏樹,便殺掉二位大臣,後世又將如何看待陛下?”高宗怒氣稍解,免去二人的死罪。

    狄仁傑有復國之功,武則天稱帝后,欲立侄子武三思為皇太子,詢問宰相們的意見。狄仁傑道:“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廬陵王(武則天第三子李顯,即唐中宗)不可。”武則天大怒。

    後來,武則天做了一個夢,便讓狄仁傑解夢。關於這個夢,史籍記載有兩種說法:

    武則天夢到自己下雙陸(古代一種棋盤遊戲),卻始終不能贏。狄仁傑道:“雙陸不勝,是因為沒有子了,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乃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動,天下就危險了。

    武則天夢到一隻大鸚鵡,兩翼全部折斷。狄仁傑道:“武是陛下的姓氏,兩翼是指二子。陛下現在只有廬陵王李顯、相王(武則天第四子李旦,即唐睿宗)二子,只要起復二子,兩翼便能振作。”

    狄仁傑解完夢境,又道:先帝將二子託付於陛下,陛下現在卻要把天下移交給外姓嗎?況且,姑侄與母子哪個關係更親近?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太廟。若立侄子,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武則天對此很不高興,道:“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預。”狄仁傑卻道:“王者四海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為四肢,猶如一個整體,況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在狄仁傑的極力斡旋下,終於復立原來的廬陵王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

    狄仁傑所作所為令武則天非常敬重,常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她不讓狄仁傑行跪拜之禮,道:“每當看到您跪拜的時候,朕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痛哭道:“朝堂空矣!”經常嘆道:“老天為什麼要這麼早奪走我的國老。看到此,也許有人會說,武則天對狄仁傑那麼信任,他倆之間是不是有男女私情呢?

    公元690年,武則天宣佈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這一年,武則天67歲,狄仁傑60歲。67歲前,武則天還是皇后,皇家規矩森嚴,那個時候的武則天可能不敢找情人。登基後,武則天找男寵,可能也要找年輕人,比如二張,不會找狄仁傑。另外,根據史料記載,晚年狄仁傑身體非常不好,上朝的時候,還需要坐著輪椅,這樣的身體,武則天怎麼會找一個病怏怏的人做自己的男寵呢?

    我在此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的狄仁傑的事蹟,其實只是覺的武則天的四個兒子沒有啥大的事蹟可寫。唯一可圈可點的李旦被其母兩立兩廢,可見其多麼軟弱。其母篡奪李唐天下時,他的兒子居然都置身事外,多麼悲哀。如果不是狄仁傑舉薦的丞相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恐怕李顯、李旦能不能當上皇帝還是個問題呢。

    武則天的四個兒子分別是:

    ①孝敬皇帝(曾有廟號:唐義宗)李弘 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永徽六年時,被封為代王;顯慶元年,改立為皇太子。上元二年暴卒。

    ②章懷太子(雍王)李賢 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則天第二子。李賢在胞兄李弘死後繼立為皇太子,後因謀逆罪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武則天主政後,為防備廢太子在外有所圖謀,派遣酷吏丘神績赴巴州監控。丘神績到巴州後將李賢拘禁,逼其自盡。武則天得知李賢死訊後曾在洛陽顯福門舉哀。

    ④唐睿宗李旦 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為其兄長。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共在位8年。公元712年禪位於子李隆基唐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歲。

    從以上可以看出,四個兒子中兩個人早死,剩下的兩個兩廢兩立。實在沒有閃光點。我就納悶了,武則天的女兒都比她的兒子能力大、野心大。尤其太平公主活脫脫就是其母武則天的性格和野心。

  • 7 # 蛐蛐俾斯麥一定會下海

    因為這個版本狄仁傑作為ADC比較強 有狄仁傑的地方就有李元芳 而李元芳打野也很厲害 作為一箇中路 武則天……MD我編不下去了 我就是騙讚了

  • 8 # HLH王泓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1],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武則天與狄仁傑君臣關係

    對於他們兩個人來說,各自心裡都明白,武則天想讓武周時代相傳,而狄仁傑一心想恢復李唐,然而狄仁傑明白一味地要求女皇帝還位於李氏是不現實的,有多少反對她的人最終都死於非命,誰都沒能阻止得了她建立武周當女皇帝的決心,阻止的人最後都只有死路一條,因此狄仁傑其實是一直在等待時機,加上武曌登基後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於是狄仁傑在暫時無力迴天的情況下,對其加以輔佐,讓百姓先過上好日子,讓社稷先穩定,畢竟民心思安,因為狄仁傑知道如果一味地反對,不但自己性命不保,天下也永無安定之日,女皇帝器重他,如果連他也反對她,難免很多人都要連帶遭殃,而這並不為狄仁傑所樂見,他所做的是等待時機。女皇帝也知道狄的心裡想的是什麼,然而她更加砍刀了狄的才華與忠心,她希望將這個人才為自己所用,而不能像以前一樣一味將反對自己的人(不管是嘴上說的還是心裡有想法的)都殺掉。因此狄仁傑在自知時日不多時曾向女皇帝諫言:“望陛下復立盧陵王(中宗李顯)為太子,禪位於他。”女皇帝問他為什麼,狄公道:“陛下傳位於盧陵王是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親生兒子,陛下畢竟是李家的媳婦,陛下千秋之後子孫定當香火供奉啊”武則天說:“朕當年奪了李氏之位(還殺了自己的兒子),難道他們就不會棄朕嗎?”狄公說:“然若陛下立武承嗣為太子,陛下千秋之後必然不會受到後代的香火,陛下幾時聽說過侄兒祭祀姑母的呀?”“陛下與其日後被李氏宗嗣逼宮退位,不如自行禪讓,陛下千秋之後也會享受後世的香火,否則後果將不為臣所願見啊”。女皇其實自己知道武周定不會長久,然而她一直擔心的是自己若真禪位,李氏宗嗣真的會放過自己嗎,她問狄仁傑:“國老年歲?”“臣於陛下同歲”“好,你若不死,休得與朕再提此事!”狄仁傑其實是在等待這最後的時機,他知道在自己就要死的時候一定要把他的想法告訴皇帝,狄臨終前女皇帝去探望他,他說:“陛下當年說臣若不死便不得提陛下還位之事,如今臣要死了,陛下當為之啊,否則,李氏子嗣逼宮退位,對陛下不利啊”。而後武則天的結果果然被狄仁傑所言中。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君臣之道啊

  • 9 # 久暖他心rn65350759

    因為,自己的兒子都是很窩囊沒用,遠沒有太平公主能力大,野心大。所以,不相信兒子。相信狄仁傑,因為狄仁傑是自己的戰友。

  • 10 # 國史春秋

    武則天不相信自己的兒子很正常,因為她的皇位是從兒子手中奪過來的,反過來講,她的兒子們不可能會服氣。如果武則天不夠強硬,那麼就有被反奪的危險,晚年被推下臺就是一個例子。所以一開始,武則天只能用各種手段去“降服”他們。比如毒死(也有猝死一說)長子李弘;授意大臣丘神勣逼死次子李賢於巴州;廢黜三子李顯,貶廬陵王,先後流放均、房二州;圈禁四子李旦,斷他絕與朝臣的聯絡。

    (武則天劇照)

    顯然,如果不透過上述手段,武則天不可能坐上或坐穩皇位,所以皇位面前,她同兒子之間的情親是退而求其次的東西,或者乾脆可以捨棄。漢武帝曾經說過:如果仙人能帶我走,丟棄擁有的一切如脫下只鞋子那麼簡單,亦如妻兒!而武則天雖沒有漢武帝那樣的境界,但為當上皇帝,她可以六親不認。

    武則天為何相信狄仁傑?與其說相信,不如說敬佩。狄仁傑出生於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這一年唐朝消滅東突厥,迎回隋煬帝皇后蕭氏,李世民春秋鼎盛,事業如日中天,狄仁傑呱呱墜地。狄仁傑少年聰慧,敏而好學,最終以“明經”(源於漢武帝時期的一種選才方式)入仕。從當官之日起,狄仁傑均從事監察類的職務,比如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等,也就是相當於如今的檢察院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狄仁傑在大理寺丞任一年多時間內,處理積案1萬7千餘件,均做到秉公辦理,無一冤假。因此,影視劇中把狄仁傑塑造成神探形象是有依據的。

    (狄仁傑劇照)

    唐高宗晚年,狄仁傑開始進入尚書省,基本算是踏入宰相的大門。高宗去世,武則天當政,狄仁傑被貶放到地方為官,其中不排除反對武則天的原因。但是狄仁傑在地方時乾的不錯,為官清廉,政績斐然,聲名鵲起。於是武則天稱帝之後馬上將他調回京城,升為宰相。不過,後來狄仁傑的仕途又經歷一波三折,先是遭來俊臣誣陷,洗刷冤情後被貶出京城,最終又被武則天召回。

    綜合在武則天時期,狄仁傑一共做過四件大事:

    公元696年契丹入侵冀州,武則天拜狄仁傑為魏州刺史前往退敵。結果狄仁傑不戰而屈人之兵,契丹首領孫萬榮聞風而撤。公元698年,突厥入境河北劫掠,狄仁傑拜河北道行軍元帥率兵征討。突厥先行撤退,狄仁傑追擊無果,之後於當地安撫百姓,恢復生產。力諫武則天還位於三子李顯。提拔舉薦張諫之、姚元崇、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人,而正是這些人在日後成了推武則天下臺的核心力量。當然,這些是武則天無法預料的,否則她不可能聽從狄仁傑的舉薦。

    拋開狄仁傑給武則天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說,他的一生都在為朝廷效力,而且從來沒有出現過差錯。因此,狄仁傑在武則天的心目中幾近完人,非常值得尊敬。只是需要說明的是,建議武則天還位李顯的第一個人不是狄仁傑,而真正讓武則天下定決心的也非狄仁傑。

    其實早在武則天登上皇位的三年後,也就是公元前693年,鳳閣侍郎李昭德就曾提議武則天傳位李顯。結果武則天心中略有贊同,但沒有表態。

    (武承嗣劇照)

    公元698年,武三思、武承嗣爭位太子進入白熱化,狄仁傑及時站出向武則天諫言,陳述傳子與傳侄的利害關係。故此,武則天暫停了“傳侄”的打算,但還是沒有明確表示傳位李顯。

    不久,御史中丞吉頊又給加了一把火,之後武則天才下定決心傳位李顯,並命人即刻秘密去迎。可見,吉頊這把火很關鍵。

    那麼,吉頊這把火是怎麼燒的呢?最初他並沒有親自出馬,而是去找武則天的兩個近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吉頊對二張兄弟說:“您二位如今炙手可熱,權勢無人能比,可是你們想過自己的將來嗎?如果女皇不在,你們如何自保?”

    (張昌宗劇照)

    二張兄弟才疏學淺、以色侍人,本就心虛,如今被這一問,頓時六神無主。慌張過後,只能聽吉頊指點迷津。所以吉頊趁機向他們說,擁立李顯,萬事大吉。二張兄弟細琢磨,確實是這個道理,因為畢竟恢復李唐是人心所向,於是跑到武則天面前為李顯“上香”。於是武則天終於下定了傳位於李顯的決心,同時她也看出了吉頊才是整個事件的策劃者。

  • 11 # 錦翼

    很簡單,狄仁傑不會搶了她皇帝的位置,而她的兒子會。

    正如,為什麼李世民連自己的兄弟都不信,卻那麼信任魏徵?

    帝王對自己兒子、兄弟都嚴加防範,因為他們很可能就會搶奪了自己的位置,這是競爭對手啊。

    例如武則天登上皇位,他先弄死章懷太子李賢(前面還有一個李弘,據說是她毒死的,但應該不是,李弘自己本身就有病),然後設法貶了皇帝李顯,把皇帝降為廬陵王,然後李旦被媽媽嚇得瑟瑟發抖,主動讓位。武則天這才登上皇位。

    但是李顯和李旦一直是隱患,動不動就有人打著他們的旗號造反。

    例如徐敬業在揚州造反,打著的旗號就是李顯。

    契丹族造反,他們打著的旗號也是廬陵王,要求武則天還政李顯。

    你說武則天能不防著自己的兒子嗎?

    而狄仁傑不過是個員工,雖然他位至丞相。

    但丞相也是個員工,只要拉攏他,他就會是武則天的助手,才不會有人打著他的旗號造反。

    再說信任不信任這都是相對的,武則天對狄仁傑一開始並不是完全信任,曾經有人誣告,狄仁傑也曾經被下到監獄。

    在對狄仁傑完全瞭解之後,武則天才給了他最大的信任。

    注意最大的信任,並不是絕對的信任。

    什麼國老,什麼狄仁傑一走,朝堂就空了,這樣的話都是帝王駕馭臣下的方法。

    給了狄仁傑面子,也彰顯了自己愛才之心,傳出一段君臣佳話。

    實際上最終把李顯附上位置的,還是他手下的丞相張柬之,而張柬之就是狄仁傑推薦過來的。

    這時候的武則天太老了,老得鼻子不那麼靈敏了,給了他們機會。

  • 12 # 星星影視大全

    首先,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偽命題,因為武則天不能說是信任狄仁傑,而是知人善任。兒子沒一個成氣候的,既然不成氣候,就沒有利用價值。也許很多人可能會說,自己的兒子,就算不願意給他皇位,至少也不至於放棄,有教無類。

    但是武則天的那個位置,已經不能單單看做女人,她是皇上,在最高的位置,她已經不再是一個母親而已,是天下的掌控者。權力的誘惑已經侵蝕了她的親情和人性,所以,兒子沒有用,就連多一點教導都是浪費口舌和資本。

    但是狄仁傑不同,他雖然和武則天不是親人關係,可是狄仁傑的智謀和能力確實是個可以輔佐武則天的人才,武則天能最終走上帝位,與她的治國之才離不開,大唐在她的統治下是興盛狀態的。所以,既然狄仁傑有能力,不能說為了忌憚他的才華,就因噎廢食。

    其次,狄仁傑經歷了先皇時代,就以不畏強權,勇敢勸誡天子出名,聰明的帝王對於這樣的人才不會忽視,例如武則天,因為越在高處,其實越容易看不清全域性,容易被權力和地位迷惑雙眼,需要有敢於仗義執言的人常常在身旁勸誡。

    武則天就是看中狄仁傑這一點,與其說信任,其實也是因為別人都很慫,怕得罪天子,包括武則天的兒子,他們看到母親的強勢和自己無法比擬的能力,一方面害怕母親,另一方面又想永遠活在母親的羽翼下,當一個軟骨頭。

    武則天又希望永遠坐穩皇位,但是潛意識作為母親又希望兒子上進,這種矛盾心理讓她一邊放心兒子不爭不搶,另一邊有生氣兒子無能。她對這種感覺可能也是憤恨的,如果說這不是自己的兒子,也不需要害怕皇位被搶走,或者要擔心他們是扶不起的阿斗。

    最後,武則天其實也是對自己沒有信心,因為她太強勢,強勢到容不下任何人威脅自己皇位,可她也害怕,武氏江山終究不可能永遠姓武,最後可能還要還給李家,但是比起失去皇位更擔心江山給了不知道什麼的人,所以,她也希望有一個人能在身邊,在自己被權力魔化後,能夠提醒自己別再傷害兒子。

  • 13 # 秦右史

    電視系列連續劇《神探狄仁傑》讓大唐名臣狄仁傑火了一把,特別是“元芳,你怎麼看?”,成為年度網路熱詞。

    真實的狄仁傑,和電視劇中的形象一樣聰明與睿智,只是比武則天小7歲,而且比武則天早死4年,也沒有大將軍李元芳和蠢蠢的曾泰這個三角聯盟。狄仁傑的過人之處,既有政治原則,忠於李唐,去世之前還在為李家復辟做前期準備,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朝中安插親信張柬之,可謂老謀深算。

    同時,狄仁傑卻不像有的人那麼強硬與迂腐,堅決不給武則天新周服務,以至於有的人被誅殺。時間久了,武則天對狄仁傑非常器重,多次稱讚他為“國老”。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是踏踏實實從基層幹起來的。任職期間,因為來俊臣的誣陷,曾經遭到貶謫,重刑之下,不得已說: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之後在彭澤縣做縣令,個人履歷豐富,史稱政務熟稔:

    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善於處理司法案件,思維縝密、精力旺盛且不畏權貴。

    即使狄仁傑因為忤逆武則天,女皇帝也沒有殺他。狄仁傑在原則性問題上非常正直,受到女皇帝的欣賞,雖然得罪了一大批朝臣,最後也是善終,做到了內史閣員,類似於宰相。久視元年(700年)病死,武則天追贈狄仁傑為文昌右相,諡號文惠。一代女皇帝偏愛狄仁傑,也是愛才、惜才之舉。

  • 14 # 麻辣一加一

    武則天獨愛狄仁傑,是因為狄仁傑是眼光宏闊、德才兼備的一位難得的政治家。

    狄仁傑剛出道時,擔任汴州參軍,當時工部尚書閻立本是河南道黜陟使,也就是考核升降官吏的欽差。狄仁傑被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正直的官員,於是推薦狄仁傑做了幷州都督府法曹(法官),後升為大理寺的大理丞,相當於最高法院的院長。

    唐高宗多病,國政主要由皇后武則天處理。有一次,近衛軍大將軍權善才與中郎將範懷義,誤伐太宗陵上的一株柏樹,唐高宗和武則天氣壞了,下令處斬,大理丞狄仁傑卻依據法律條文,當面頂撞,力爭二人不應該處死,最後高宗終於收回成命。過了幾天,狄仁傑就被提升為侍御史。這說明,狄仁傑在高宗和武則天眼中,是值得信任的。

    因為憤恨大將張光輔貪婪和殘暴,狄仁傑曾經指著張光輔的鼻子罵道,恨不得有尚方劍在手砍了他,自己雖死如歸。後來遭遇張光輔陷害,狄仁傑被調到復州做刺史,後又謫降為洛州司馬。

    武則天自立皇帝的第二年,狄仁傑被召回朝中當宰相。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你當地方官時,有人誣告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回答,陛下以為臣有過,臣當改之;以為無過,臣之幸也。他不願意知道誣告他的人是誰。武則天不禁稱歎狄仁傑為“長者”,即特別忠厚的人。

    武則天侄兒武承嗣顯赫一時,他認為狄仁傑是他被立為繼承人的障礙之一,於是勾結來俊臣誣告狄仁傑,使其下獄。狄仁傑想辦法透過家人向武則天訴說冤情,雖然武承嗣屢次請求殺了狄仁傑,但都被武則天拒絕,她釋放了狄仁傑,把他降為彭澤縣令。

    狄仁傑到彭澤任縣令,正值旱災,農民顆粒無收,他為民請命,奏請減免彭澤一切租稅。武則天認為他關心百姓疾苦,特予嘉獎,並下令免除彭澤農民租稅。

    在彭澤縣令任上,狄仁傑將前任拘捕的全縣包括死囚在內的囚徒300人,逐一審問,辨悉冤情,全部放回家中過年,約期返獄。到期僅有兩個死囚遲到,一個因為大風所阻,舟楫不通;一個是為母死治表,稍稽時日。狄仁傑以朝廷恩德及人,奏請朝廷免死開釋,都獲得准許。這些囚犯預先約定返獄之日,每人懷土一兜,堆放在監獄邊上,結果巍然成一小丘,後人稱之為“縱囚墩”,並於墩旁,建狄公生祠,用以紀念狄仁傑的盛德。

    契丹首領李盡忠被漢官逼反,率領人馬進入長城,打到河北境內,武則天因此調回狄仁傑,委任他為魏州刺史。這時,前任刺史已經徵調了大批農民到魏州城來修築防禦工事,狄仁傑上任後,認為敵人還在遠方,也未必敢深入此地來,這樣過早疲累農民,沒有必要。於是讓他們都回鄉生產,百姓都很高興。不久,李盡忠被擊敗。為了表彰狄仁傑的工作,武則天即升狄仁傑為幽州都督,親賜紫袍、龜帶,還親手在紫袍上題了十二個字:“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

    武則天想造大佛像,打算命天下僧尼每人每天捐獻一文錢相助。狄仁傑知道後,上疏力諫,他認為此舉耗資很大,必然增加百姓勞役和財物的負擔。武則天又一次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並且虛心地對狄仁傑表示了極大的敬意,說:“公教朕為善,何得相違?”

    武則天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曾舉棋不定,皇位是傳給武姓呢,還是傳給李姓呢?她的侄兒武三思力勸她傳給武姓,武則天欲以武三思為太子,其他人都不敢反對,狄仁傑則主張傳給李姓,他說為了抗擊匈奴,武三思招募勇士,一個多月招募勇士不到一千人,而廬陵王李顯招募勇士,不到十日就招募五萬人,因此從民意來看,還是得傳位給李顯。

    過了一陣子,武則天召見狄仁傑,狄仁傑又勸說道,各朝太廟,都是由本姓子孫奉祀祖宗,從來沒有侄兒奉祀姑母牌位於太廟的事。所以,皇位不可傳侄,必須傳子。武則天覺得狄仁傑說的有道理,於是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早年被廢為廬陵王的中宗李顯接了回來。

    武則天晚年,越來越信任和敬重狄仁傑,滿朝文武無人可比。在大殿上朝見時,武則天總叫狄仁傑不用按常禮跪拜,並說:“每見公拜,朕亦身痛。”經常呼狄仁傑“國老”而不稱名。

    狄仁傑由於年高有病屢次請求告老還鄉,武則天總是挽留,並叫狄仁傑不要和其他宰相一樣到朝內值班住宿,囑咐其他大臣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71歲時,狄仁傑病逝。武則天非常悲傷,甚至痛哭出聲,她流著眼淚嘆息說:“朝堂空矣!”從此,每遇國家有大事,朝中大臣們一時不能決斷時,武則天總是嘆息:“天奪吾國老,何太早耶!”她追封狄仁傑為文昌右相,諡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狄仁傑司空。唐睿宗時又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後人因此稱為狄梁公。

    狄仁傑的主張和措施,都能注意到讓百姓安居樂業。所以,不論是在朝廷還是在地方作官,狄仁傑都受到百姓的支援與愛戴。寧州、豐州、豫州、彭澤、魏州等地的人,為了紀念好官狄仁傑,建了他的德政碑或生祠,這不僅在唐朝,就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少有的。

    從總體來說,武則天能認識和倚重狄仁傑幫助她治國的德行和才能,在重大決定上屢屢聽從狄仁傑的建議,也證明她是一位有心胸和作為的皇帝。

  • 15 # susie李舒

    武周久視元年九月,內史狄仁傑病逝,終年71歲。女皇武則天聞訊,哭道:“朝堂空矣!”

    狄仁傑是在隨武后到三陽宮避暑時病死的,那時隨去的王公大臣無數,但只有狄仁傑一人受賜宅第一區(就是住的最好離武后最近的地方),可見當時其恩寵之盛。狄仁傑是武則天最信任最任和眷顧的大臣,即使武周政治風雲如何變化,都是如此。

    首先狄仁傑業務能力還是不錯的,尤其是當豫州刺史的時候,那時為了平息宗室起兵引起的風波,狄仁傑臨危受命誤了豫州當刺史,處理善後事宜。到了豫州之後,狄仁傑發現,地官員為了討好武則天,抓了五六百人準備殺頭,可狄仁傑不忍,但造反又是武則天最敏感的問題,再怎麼也不能駁了武則天的面子,那怎麼辦?——寫悄悄話,狄仁傑向武則天寫了一封密信,又沒駁面子,又救了人姓名。

    狄仁傑情商也高,62歲終於當上丞相的狄仁傑被武則天告知,“之前有人打你小報告,你想不想知道是誰,我告訴你。”狄仁傑卻回:“陛下認為臣有過錯,臣當改正;現在陛下明白臣本無過錯,實是臣之大喜。至於說我壞話的人,臣不願知道。”

    智商也高,《舊唐書》中曾經說狄仁傑受酷吏誣陷,被抓起來之後,裡把冤情寫在棉被裡,藉著天熱的由頭,把被子運出,家裡人扯掉棉絮,拿著棉被裡的陳情表向武則天伸冤,最終重獲清白。

    狄仁傑也最懂武則天的心,當時武則天年紀也大了,在想皇位繼承人的問題,狄仁傑知道,這事不能擰著來,只能順著,使巧力,就說,自古沒有哪個天子以異姓為子嗣的,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之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若傳於侄子,臣則從未曾聽說過有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太廟。意思就是,你立自己兒子為太子,他能養你,你立自己侄子,你聽說過立姑姑在太廟裡的嗎?

  • 16 # 有書共讀

    這裡的“獨愛”,其實是一種高度的信任與讚賞。

    那麼,狄仁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為什麼讓一代女皇武則天都為之折服呢?

    為人:豁達坦蕩。

    在狄仁傑當宰相的時候,有一天武則天對他說:“有人在我面前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都是誰嗎?”

    狄仁傑覺得自己對皇上、對同僚、對百姓,問心無愧。

    同朝為官,知道了誰對自己有意見,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

    反而會在以後的相處中,怕無意中影響了自己對人對事的判斷。於是她回覆了武則天說,並不想知道。

    武則天不得不為狄仁傑的大度與坦蕩所折服。

    辦案:剛正廉潔。

    狄仁傑出身於官宦之家,透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後升任大理丞,也就相當於現在最高法院的院長。

    狄仁傑到任後一年內,就判決了大量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卻沒有一個喊冤叫屈的。

    可見,狄仁傑為人剛正不阿,辦案秉公執法,因此深得百姓愛戴。百姓們甚至自發為狄仁傑立碑,以表達自己的感激。這些,更是得到了朝中眾人的推崇。

    武則天聽聞此事,也是從內心裡佩服狄仁傑。

    舉賢:知人善任。

    後來,武則天執政時期,讓狄仁傑舉薦人才。

    狄仁傑知人善任,唯才是舉。

    他舉薦了張柬之,武則天把張柬之升了秋官侍郎,也就是刑部的“二把手”,後來又把他升為丞相。

    後來,狄仁傑還舉薦了數十位忠誠、廉潔、賢能的官員。

    狄仁傑被稱為“桃李滿天下”。這些官員成為朝中的骨幹,為武則天的統治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狄仁傑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對於人才,他不打壓,不埋沒。

    他不怕這些人超越自己,一切以大局為重。

    本著一顆公心,從江山社稷的長遠發展考慮,發現人才,並舉薦賢能。

    狄仁傑在舉賢方面不避仇,也是最值得稱道的。

    早年,狄仁傑被貶官路過汴州(現在的河南開封)時得了病,想在這裡治病。可是開封縣令霍獻可讓他當時就離開這裡。

    後來,霍獻可當了御史,還在朝中極力進諫皇上,請求殺掉狄仁傑。

    後來,狄仁傑官復原職繼續當了宰相,卻不計前嫌,看到了霍獻可的能力,而舉薦他當了御史中丞,相當於御史的最高長官之列。

    不知道這位霍大人,面對狄仁傑的時候,是不是覺得汗顏呢?

    能有狄仁傑這樣一位為了國家大事慧眼識珠、唯才是舉的人,作為當朝皇上武則天,能不讚賞他嗎?

    匡正:著眼大局。

    武則天晚年想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詢問大家的意見。

    狄仁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唐太宗打下李氏江山,到母子情深超過侄子情分,終於說服武則天把三兒子李顯接回朝中。

    這樣沒有讓大唐江山最終落到其他人手裡,也避免了外戚干政擾亂朝綱的困擾。

    武則天晚年,想鑄造一座浮屠佛像,需要花費錢財數百萬。

    狄仁傑百般勸解,終於讓武則天放棄了這個勞民傷財的計劃。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狄仁傑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

    因此,對於清政廉潔、剛正不阿、忠心耿耿,又心胸豁達的狄仁傑,女皇武則天自然是很欣賞的。

    武則天把比自己小好幾歲的狄仁傑尊稱為“國老”,大小事情都仰仗他的決斷。狄仁傑晚年曾多次請求告老還鄉,武則天都沒有答應。

    狄仁傑入朝時,武則天還常常免除他行跪拜之禮。

    一個人,無論處於哪個朝代,什麼位置,如果都能堂堂正正做人,並能為自己所從事的事業鞠躬盡瘁,就一定會得到人們的尊重與敬仰。

  • 17 # 香水有獨

    這個問題涉及到三個主要問題,一是武則天的兒子們是誰,二是狄仁傑是誰,三是為什麼武則天信任狄仁傑超過對兒子的信任。

    一、武則天的四個兒子

    1、長子李弘(653-675):一生只活了不到24歲。他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一個兒子,4歲被立太子。性格仁愛孝順、謙虛謹慎,但被武則天認為“軟弱”。與他緊密相關的事件是武則天的外甥賀蘭敏之欺辱了初定的太子妃楊氏,後李弘改娶裴氏。其死因成謎,有說是武則天鴆殺,有說肺癆致死。

    2、次子李賢(655-684):一生只活了31歲。曾改名李德。後更復名李賢。李賢就是傳說中著名的“章懷太子”(因其點評“後漢書”,諡號“章懷”),很有可能是唐高宗與武則天姐姐武順(南韓夫人)的私生子。在太子死後,李賢被立為太子。“兩唐書”及“資治通鑑”記載,李賢性格剛毅、“容止端雅”、“處事明審”,個性張揚,與武則天性格衝突較大,後武則天借李賢所居東宮有幾百領皂甲,將其廢為庶人,幽禁長安。在李顯被立為太子後,被貶出京。出京前,他身邊的親信被流放、殺戮的有十多人,對其造成的精神壓力可想而知。唐高宗去世後,他處境更為兇險。武則天后廢李顯,立李旦,遂派丘神勣到巴州逼死了李賢。

    3、三子李顯(唐中宗,656-710):二子李賢被廢后,成為太子。683年,27歲的他即位。但第二年,武則天廢李顯,立李旦為皇帝,但真正把握實權的還是武則天。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後,廢李顯即唐中宗為廬陵王。“神龍政變”後,李顯、李旦廢武則天周恢復唐,李顯復位。李顯的韋皇后因曾與李顯一起度過幽禁生活,政治上頗為李顯所倚仗、懼怕,傳說她與女兒(歷史上存疑)毒死了李顯,李顯終年54歲。韋后及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兒(婉兒的故事相當精彩,有機會再細述)後被李旦的兒子李隆基誅殺。

    4、四子李旦(唐睿宗,662-716):史書記載其“謙恭好學”、“精通書法”,同樣參與了“神龍政變”。李顯死後,即位。但政治上過於寵信太平公主,造成其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矛盾尖銳,後禪位於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李旦一生當過兩次皇帝,第一次是684年-690年李顯被廢后,第二次是神龍政變李顯當稱帝后,於710年病逝,李旦復為皇帝,執政兩年後遜位。終年55歲。

    上面四個兒子中,老大病死、老二性剛被逼死,老三傀儡,老四軟弱。

    現在來說二狄仁傑(630-700)是誰。

    狄仁傑是唐朝著名政治家、武則天稱制時的宰相。出身豪族,以明經科考及第,初為汴州判佐,後為刑部大理丞。

    歷史記載,武則天滅唐稱周初期,曾大量使用酷吏,從而達到嚴控輿論、打壓權臣的目的,但時間一久,天下怨載之聲不絕於耳,為此,她大力提拔狄仁傑。狄仁傑擔任了大理丞,能快而準地糾正冤假錯案,廉潔勤政之名遂名動天下,其剛正不阿的性格以及卓越的處理案件的能力,深為武則天激賞。

    狄仁傑能在武則天打算傳位給侄子武三思時,仗義執言,問武則天,是兒子親還是侄子親,才讓武則天放棄了原來的打算,準備傳位於三子李顯,足以說明狄仁傑極富政治智慧及遠見。

    歷史上的狄仁傑才華橫溢、整肅超綱,又能審時度勢,勸解武則天,所以民間關於他的傳說也是神一樣的存在,比如近幾年尚有小說“神探狄仁傑”、電影“狄仁傑”系列等等。

    那麼,第三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綜上所述,一代女皇武則天不信任兒子,是因為政治上有利益衝突(衝突中能殺子的人,且是母親的人,絕對非凡),而信任狄仁傑,一是政治需要,二是狄仁傑剛正不阿的性格與卓越的處理工作的能力,從而展現了武則天的矛盾性格,一方面對兒子冷酷無情,另一方面卻能惟才是舉,恩寵有加。

    或許,人在江湖飄,怎能不挨刀?現在,您一定理解了江湖之上的無情與有情了吧?

  • 18 # 物清黃

    武則天並非一般女人,有文化有智謀有能力,處事果斷狠毒,當皇帝沒有人扶佐去執行政令這個皇帝沒法當,她對誰都不是十分相信,但也得用,當時所用的大臣中武氏人很多,都是親信,並且可以監督別人,外姓的大臣也不敢二心,因此在她統制的幾十年里社會治理的還是較好的。

  • 19 # 財務菜鳥備戰CPA

    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是因為她的天下本是她兒子的,是李家的天下,是關係皇權的,而狄仁傑只是一個臣子,與皇權無爭,而且能協助她,當然要相信。

  • 20 # 交易哲學家

    首先,武則天,本身是既有水平的政治家

    什麼叫政治家?政治家不是政客,政客只管自己,不管別人。政治家就是具備家國天下胸懷的人。

    其次,武則天是極其有能力的人,我可以說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能明白政治家是個什麼水平了

    "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寫的《討武氏檄》(原名為《為徐敬業討武瞾叫檄》,說白了就是駱賓王寫來罵武則天的。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

    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

    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

    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

    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

    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

    殺姊屠兄,弒君鴆母。

    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

    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

    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

    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后,識夏庭之遽衰。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

    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

    爰舉義旗,以清妖孽。

    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 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漢地,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

    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

    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移檄州郡,鹹使知聞。

    武則天讀完之後,感覺這駱賓王寫的罵自己的文章,寫的真是好,文采飛揚,後面的那一句: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

    武則天對宰相說,這等人才,你竟然沒抓住為我所用!

    這就是政治家的水平,武則天要是政客,肯定不會欣賞文采······

    綜合看來,武則天在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大唐/周,民生修養,社會發展還是不錯的。在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中,武則天其實做的挺好的。

    政治家的另外一層有境界的在於,政治家是要辦事的,既然要辦事,就需要有能辦事的人,所以對於人才,武則天是不吝使用的。

    並且好人壞人都能用到合適的位置上。

    她能用酷吏來俊臣,但是她內心鄙視他們,用完就扔了。

    也能用能人狄仁傑,婁師德、魏元忠。但內心尊重他們。一直稱呼狄仁傑為,國老

    從這個角度,我們看一看狄仁傑作對了什麼?武則天才如此青睞他

    不一般的狄仁傑

    狄仁傑會變通:

    狄仁傑屬於機智變通的那種人,做事不拘泥死板。

    來俊臣誣陷狄仁傑造反,狄仁傑入獄

    大唐有個規定,因為當時大唐改國號大周,只要你認罪,就把你關起來,一時半刻不至於殺頭

    於是來俊臣審問狄仁傑的時候

    狄仁傑說: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這來俊臣一看,臥槽,本以為大名鼎鼎的狄仁傑,是個大忠臣,硬漢,沒想到, 這麼慫····

    於是就把狄仁傑放一邊去了····畢竟嘛,來俊臣很忙的。

    狄仁傑就這樣回到牢房,偷偷寫了帛書,讓家人到武則天那裡喊救命。

    武曌看過後,立刻召見狄仁傑,問:「你既然沒有謀反,又何必承認?」

    狄仁傑說:「我要不承認,早就被他們打死了。」

    武曌想想也是,隨後就赦免了狄仁傑、魏元忠等人,把狄仁傑貶為彭澤縣令,魏元忠貶為涪陵縣令。狄仁傑就此躲過一劫。

    所以,狄仁傑成功的第一條:能屈能伸,該認慫就認慫

    第二,懂政治

    武則天和舊臣之間的的主要矛盾,在於舊臣們到底是否反對自己

    狄仁傑明白,只要自己不反對武則天,不反對她當皇帝,他和武則天之間即便是有矛盾,也是“人民內部矛盾”。

    狄仁傑也給武則天面子,當面從不反對武則天,有事私下密密寫給武則天。

    其次,狄仁傑從不正面一套,背後一套。表裡如一,處理國事,政事,武則天有做的不好的地方,狄仁傑都說出自己的意見,沒啥私心。

    第三,狄仁傑的確是個有能力的好官

    狄仁傑體恤下層人民,有口皆碑,獲得百姓的稱讚。

    加上狄仁傑本身的確有能力,堪稱神探,歷史上的確如此。

    所以狄仁傑這種人,得到武則天信任就是必然的。

    武則天最大的決策就是,位子給誰?自己兒子李顯,還是武承嗣?

    狄仁傑在這個問題上是支援李顯,恢復李唐江山。

    但是他明白,武則天在這事上很難抉擇

    他不著急,採取循序善誘的講道理:自古以來太廟只有供奉自己父母的,哪有供奉自己姑姑的?

    畢竟李顯,畢竟是武則天兒子,這誰都改不了····傳位給李顯,你將來肯定配享太廟····

    武則天說,這是朕的家事

    狄仁傑說,別的事都是陛下家事,但這事關係國家····

    畢竟狄仁傑說話是很有分量的,說的也在理,也沒有急於求成

    武則天最後還是傳位給李顯

    自己的兒子即位,總不會完全否定自己的·····

    在職場上,狄仁傑這樣的人肯定重用

    其實,四大聖賢之一,馮道,也是類似的做法。對我們有很大借鑑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Uzi直播不練習新AD引爭議,“重提s7的悲劇,小狗迴應讓人信服”,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