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詞曲精品庫
-
2 # 大中華AAA
“瑞雪兆豐年”,這是一句農俗語,其中包含的道理也不復雜。因為,雪是冬天的雨,可以滋潤萬物,淨化空氣,特別是對過冬的農作物,更是有抗旱、防凍的作用。因此,作為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民族,自古人們把冬天的雪美稱為“瑞”雪,認為它是豐收年景的好預兆。“瑞”者,吉祥之意也。
而唐朝詩人羅隱,寫過一首《雪》的五言詩:“盡道豐年瑞,豐年事如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直譯其意,就是說:都說瑞雪兆豐年,豐年情況又如何呢?在長安城還有許多飢寒交迫的人,即使是瑞雪,也不宜多下啊。顯然,羅隱是透過《雪》來諷刺時弊,為老百姓鳴不平,訴天下之不公。
是的,同樣的雪,在不同人的眼光中,其意義是不盡相同的。上中學時,老師就講過一個關於雪的故事,說是冬天外面正下著一場大雪,詩人說:大雪紛紛落地。官員說:這是皇家的瑞氣。商人說:再下三年何妨。乞丐說:放他媽的狗屁!是啊,對於同一件事情,每個人因“身份”不同,而產生的看法也會各不相同的。
唐朝詩人羅隱,他站在封建統治下的廣大勞苦大眾立場上,對冬天的“雪”抒發了自己的看法,其真正的意思是對唐朝統治的不滿,認為天下財富分配不公,老百姓豐收的糧食也都被權貴剝削去了,所以,只靠“豐年”是不能消除天下貧困的,故而“雪”還是適當下點就行了,起碼好讓流浪在外的乞丐們,少挨一些凍吧。
其實,世上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其相對性,均需適可而止,不可過“度”。雪,本是自然之物,沒有雪,萬物就會幹旱而枯死;雪太多,也會造成自然災害。這也就是普天之道,自然界之客觀規律。我們認識自然規律的同時,也可借鑑其理,作為人處世之道,懂尺度,知進退,恰到好處,得心應手!
-
3 # 流芒流
羅隱的意思是“瑞雪”不是下得越多越好。如果太多可能溶化後引起水災,也會影響人們出行。極度低溫,長時間低溫對人畜各種植物(糧食)花卉水果樹等多有不好影響。…
-
4 # 修戈矛
有一年長安下起了大雪,一位詩人走出酒館,吟詩一句“大雪紛紛落地”。這時旁邊一位剛科考得中的讀書人接了一句“定是皇家瑞氣”。坐在旁邊的一位賣棉衣棉鞋的商人聽到後接了一句“再下三日又何妨”。旁邊一群乞丐,凍得直哆嗦,怒懟一句“放你孃的狗屁!”
別管你認為多好的東西,別人不一定喜,別人甚至厭惡!
-
5 # 杜象應
何為“瑞雪兆豐年”?
大都知道:“飛雪迎春到,風雨送春歸”,其實“瑞雪兆豐年”是一農諺,它出自於曲波《橋隆飆》十九:
俗話道:“瑞雪兆豐年”,明年的小麥一定收成好。
“瑞雪兆豐年”對農業的好處是很好的 。首先,雪下的越厚,大地與空氣之問隔離,維持了地溫,促進了小麥生長;其次,春暖時節雪化盡,因其雪水浸入的土層深厚,利於植物防旱並從中吸取養分。
羅隱詩《雪》是誇讚“瑞雪兆豐年”的麼?
顯然不是,他是借題發揮,詞面上詠雪,其實貫穿的實際內容是諷刺達官貴人,漸而產生了同情貧苦勞動的心聲。為什麼這麼說呢?請看原詩文: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如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全部說的都是“瑞雪兆豐年”的話,豐年了到底又如何呢?
京城長安都有飢寒交迫的人,即使下雪為“瑞”,也還是少下點為適宜。
從原詩句及其釋義來看,作者並沒有刻意誇讚“雪”,而是針對在“雪”中的兩類人員作了個精神狀態描述。
一個“盡道”,刻畫出了達官貴人的喜悅心情,口口聲聲地“瑞雪兆豐年”。殊不知“豐年事如何”?這是反問句,是對這些人的妄言問責,其實真正該關心的不是“瑞雪”,而是那些在雪地裡挨凍受餓的窮苦人。
都說“瑞雪兆豐年”,為何羅隱卻說“為瑞不宜多”呢?
羅隱敢說“為瑞不宜多”這樣的話,並不是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大家都知道,晚唐末期,賦稅嚴重、田租高漲,農民種根雖收成不錯,卻被盤剝始盡。寒冬臘月裡,拖家帶口地去討荒要飯。
和羅隱同朝代的詩人杜甫有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唐朝衰敗的真實寫照。而羅隱之《雪》也如出一撤,都是表達了對社會之不滿和憤慨,傳遞了對勞苦大眾憐惜之情。
羅隱“為瑞不宜多”,是有其深刻的道理在裡面的。“瑞雪兆豐年”是對莊稼人有好處,但是收穫越多,除了上交所剩下的就不多了。想想在這冰天雪地去討生計的苦民,倒不如少下一些雪,能減少他們(她們)被凍死的可能。
總之,羅隱說“為瑞不宜多”是據實定論的,沒有半點虛託,他客觀真實再現了勞苦人民的生活狀況。希望達官貴族們能體恤民情,找到為民謀福利的良方。
-
6 # 老街味道
問題:羅隱在《雪》一詩中,卻說“為瑞不宜多”?盡道豐年瑞,豐年事如何。 前言
俗話說,瑞雪兆豐年。冬天下大雪,水量充足,預示著明年會是一個豐收的好年景。
瑞雪預示豐年的說法,早在詩經中就可以看到人們的描述了。
一、雨雪雰雰 生我百穀《詩經·信南山》第二段寫到:
上天同雲,雨雪雰雰fēn,益之以霢霂mài mù。既優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穀。
大意是:天上重雲密佈,雪花墜落,細雨溟濛,水分豐沛足量,滋潤大地,莊稼蓬勃生長。
二、唐宋人筆下的瑞雪豐年唐朝時, 韓愈在 《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飢狀》中就寫到:
京師者,四方之腹心,國家之根本。其百姓實冝倍加憂恤。今瑞雪頻降,來年必豐,急之則得,少而人傷.....
元十九年(公元803年),長安一帶春天夏天大旱,秋天遭到霜害,韓愈上書請求減免周邊縣域的賦稅。其中說到:最近天降瑞雪,明年一定是個豐收之年。
蘇軾《春帖子詞》中也提到瑞雪報豐年:
聖主憂民未解顏,天教瑞雪報豐年。蒼龍掛闕農祥正,老稚相呼看藉田。
三、為瑞不宜多唐朝羅隱的《雪》詩中,反用瑞雪豐年之說: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都說瑞雪兆豐年,但是長安城中還有貧窮的人,對他們來說,冬天不好過,雪,還是下得少一點好。
宋朝詩人王十朋,也有《未臘而雪豐年兆也》詩二首,其一雲:
明年禾黍定千鍾,瑞雪攙先舞曉風。更願平淮捷書至,西平禽賊獻司空。
明年得收成一定大好,因為今天瑞雪紛飛。更希望,就像裴度手下兵馬雪夜平淮一樣,前線戰場也能取得捷報。
第二首,和羅隱一樣,是反用瑞雪豐年的說法:
主人開燕倒金鐘,坐客俱吟柳絮風。應念人間有貧者,爐星撥盡酒瓶空。
下起了大雪,富貴人家飲酒賦詩賞雪,但是大家不要忘記了,人間還有很多貧苦人。
結束語羅隱的《雪》詩中,為什麼說“為瑞不宜多”。包含了一個哲理,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性,或者多面性。
從某一個角度看,是一件好事情,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可能是壞事情。等待五穀豐登的農民,喜歡看到下大雪。等著飲酒賦詩的文人、等著雪中賞梅的雅士,喜歡看到下雪。等著打雪仗玩遊戲的小朋友,喜歡下雪。
但是流落街頭衣不遮體的無家可歸者,下雪,可能就是一場災難了。
韓愈在 《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飢狀》中還寫到,因為大旱百姓減產,交不上稅賦時,百姓的慘狀:
至聞有棄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樹,以納稅錢;寒餒道途,斃踣溝壑。
可知,雖有瑞雪,不能救眼前之急,不能救所有人的急。要想老百姓生活的好一些,考慮問題要全面。
回覆列表
俗語云“瑞雪兆豐年”,但是,雪是好是壞,必須有特定的環境才能下結論,倘若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連飯都吃不上了,還要忍受壓迫和剝削,這時如果有人穿著狐裘暖衣,吃著熱飯,還在你旁邊,大呼“瑞雪兆豐年”,估計你就不會相信了,反而會覺得他是偽善,此時,大雪未必就是好的。這一點,晚唐詩人羅隱看到了,並且進行了嚴厲的批判,這便是下面這首《雪》想要告訴大家的。
這首詩以“雪”為題目,但是立意上卻不在於吟詠雪景,而是借題發揮,表達了詩人對一些偽善者和統治者的不滿和譴責,流露出了詩人對廣大貧苦百姓的深刻同情。
雪
唐·羅隱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開頭一句,便語含嘲諷,說“盡道豐年瑞”,農民看到飄飄瑞雪產生“瑞雪兆豐年”的期望,這本是非常自然的,但是,在這繁華的長安城中,似乎就有些不同,詩人用“盡道”二字進行了批判,為什麼這樣說呢?從下文中,我們便能知道,原來,大聲發出瑞雪兆豐年議論的,是一群吃得飽穿的暖達官顯貴,他們在爐火邊,看著窗外的大雪,發出了這樣“悲天憫人”的聲音。
詩人羅隱明知他們的偽善,所以故意問道:“豐年事若何”?即便是豐年,又能怎麼樣呢?詩人說這話,離不開唐末的現實背景。唐朝末年,賦稅苛重,地租高昂,這讓普通的農民們無論是豐收還是歉收,都同樣悲慘不堪。詩人問完之後不再給出明確的回答,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社會現實,因此,不道破的話語實在比道破更有力量。
末二句是進一步抒懷,“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又點回到大雪是否為瑞的議論上來,但是,詩人此處卻直接對那些貓哭耗子的達官貴人迴應道:當你們在享受山珍海味,在溫暖的火爐旁談論著瑞雪兆豐年的時候,恐怕早已經忘了長安街頭有很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窮苦人,他們根本等不到瑞雪所帶來的好處,可能就已經凍死了!所以,這雪還是“為瑞不宜多”的好。詩人在這裡,看似一反常識,但實際上卻充滿了憤怒和譴責,諷刺了那些故意做作,假裝關心天下民生疾苦的人。
瑞雪究竟是好是壞,我相信詩人無意去爭論,因為這些都需要特定的環境才能做數,詩人在這裡感到厭惡的,是那些裝出一副對豐年關心,卻無視現實窮苦人的達官貴人。無疑,羅隱透過“瑞雪豐年”這一話題,巧妙地扯下了那些“悲天憫人”者的偽善面具,讓人大呼過癮。
羅隱這首詩的可貴之處,不僅是思想主題的深刻,也是因為羅隱新穎的構思,讓此詩不落俗套,並且巧妙地進行了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