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流雲孤影

    元末其實是個群雄逐鹿的時代。頗有東漢末年,隋朝末年的盛況。其實,無論是“挑起黃河天下反”的反元各部,還是以勤王匡復為名的擁元各部,到後來都成了半獨立的割據勢力。

    反元諸路人馬,其實細分,就只有兩種。一種是紅巾軍系統,一種是非紅巾軍系統。而紅巾軍系統又有北方紅巾軍,南方紅巾軍之分。韓林兒,劉福通,朱元璋這些人,都屬北方紅巾軍。他們共同擁戴,小明王韓林兒。

    北方紅巾軍便是由劉福通“石人一隻眼,挑起黃河天下反”的產物。劉福通起兵後,原淮西,河南各處白蓮教徒紛起響應。其中就有郭子興,朱元璋這一支。除卻郭子興,還有毛貴,關先生,破頭潘,李武,崔德。後來,進入四川,號稱青巾軍的李喜喜,原本也是北方紅巾軍的將領。

    北方紅巾軍起兵後,曾被打壓。但很快復起。1355年,劉福通擁立,他那位被元朝殺害的師父韓山童之子,韓林兒,在安徽亳州稱帝。國號宋,年號龍鳳。對外稱小明王。這就是韓宋。又叫龍鳳政權,小明王政權。後來,劉福通攻佔原北宋國都汴梁。韓宋政權遷都於此。大封諸臣。

    韓宋政權到了後期,其實是三股力量。一股是劉福通,主力在河南,安徽;一股是毛貴,主力在山東,還有一股,就是江南的朱元璋。

    劉福通是韓宋政權的樞密使,後又任丞相。毫無疑問,他是韓宋政權的主力。甚至可以說是反元的主力。因為,元軍在元末混戰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跟他的人馬對仗。而擁元的各路軍閥,如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也基本上是在與他對抗中,漸漸形成勢力,割據一方的。

    劉福通做的最大的事,就是三路北伐。

    1355年,韓宋建國後,劉福通自信滿滿。下令帳下諸將分三路北伐中原。東路即毛貴,中路即關先生,破頭潘,西路乃李武,崔德。誰知,這三路人馬出兵後,各自都去搶地盤去了。這就給了察罕帖木兒以可乘之機。

    察罕帖木兒,起兵於河南。與劉福通纏鬥多年,互有勝敗。紅巾軍北伐後,汴梁空虛,駐屯山西南部的察罕突然發力,攻取汴梁。迫使劉福通退回安徽安豐。此役過後,劉福通實力大損,韓宋小明王的威信也一落千丈。

    劉福通的結局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投靠元朝的誠王張士誠,進攻安豐。劉福通在此役中戰死;還有一說,是他和小明王韓林兒,都被他們名義上的屬下,朱元璋救了。最後也成了傀儡。與小明王韓林兒一起,被淹死在瓜洲的長江裡。但個人以為,劉福通英雄一世,應該不會甘願被朱元璋挾制,因此,第一種結局個人覺得更可信。

    韓宋政權第二路傳奇人物。歷史上叫關先生。這明顯是個綽號。可他這一生,基本上如穿越小說男主一般,無比傑克蘇,又忽然歸於沉寂。

    關先生,是劉福通派出的中路北伐軍的主將。他們出兵後,在河北,山西一帶轉戰。後來,居然打進了元朝的上都。今天內蒙古錫林郭勒。搞得元順帝大為緊張,準備遷都。而關先生破上都後,居然就在元大都周圍。大同,上都,乃至遼東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來了。而最可笑的是,後來他和破頭潘,沙劉二退守遼陽。居然還兩度進攻高麗。最後,史書記載他死於高麗首都開京附近的一次戰鬥。開京,就是今天北韓的開城。

    關先生的這次出兵,對元朝中央政府的打擊是致命的。他基本把元廷中書省直轄的,今河北,山西一帶的政權組織掃蕩一空。經此一下,大都元廷就基本成了空架子。關先生失敗後形成的真空,又激起了兩個擁元的軍閥,察罕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的野心。這也成了後來,擁元各路軍閥混戰埋下伏筆。

    北方紅巾軍,還有一支就是毛貴,以及繼起的田豐,王士誠的山東紅巾軍。

    毛貴,原本是徐州芝麻李的部下。劉福通起兵時,徐州芝麻李亦起兵。毛貴便參加了。後元相脫脫南征,殺芝麻李。毛貴遂與同為芝麻李手下的趙均用,投奔北方紅巾軍郭子興部。他們這幫人到濠州後,不久居然反客為主,趕走了郭子興。1357年,毛貴在趙均用帶領下,克淮安,殺元鎮南王孛羅普化。不久,趙均用升任韓宋的淮安行省平章政事。遂派毛貴北伐山東。

    毛貴至山東後,招降元廷萬戶田豐,又攻取山東大部分。成為一支獨立力量。

    1358年,毛貴劉福通命令北伐。一直打到今天北京通州區。時稱柳林。若是當時在大都周圍的中路紅巾軍支援的話,說不定在朱元璋北伐的十年前,元廷就滅亡了。

    毛貴北伐未果,於是轉而經營山東。可一轉年,元軍又撲了過來。東南的張士誠又降元了。趙均用無法支撐,又來山東。結果,趙再度反客為主,殺了毛貴。又被毛貴屬下所殺。於是山東各路紅巾軍開始內訌火併。

    一頓混戰後,山東紅巾軍終於歸於此二人。一是田豐,他本是元廷的萬戶;一是關先生中路軍手下,王士誠。

    而這二人,是殺了元廷第一悍將,元末軍閥察罕帖木兒的當事人。

    察罕在敗劉福通,據河南後,便於公元1361年,兵分五路攻山東。不久,田豐投降察罕。王士誠不久亦降。山東紅巾軍主力大部被殲。餘部退守山東行省治所,益都城。擁立毛貴幼子為山東平章。固守益都。

    察罕帖木兒圍益都,投降的田豐,王士誠也領軍至益都城下。益都久攻不克。田豐,王士誠此時,覺得察罕帖木兒,隱隱有加害他們的意思。於是先發制人,安排一場鴻門宴。結果一刀砍傷察罕帖木兒。

    砍傷察罕帖木兒後,田豐王士誠很快與城內守軍聯絡。挾持察罕帖木兒入城。最後,他們還想擁立察罕帖木兒反元。被拒後。據說察罕便做了他們刀下鬼了。

    當然,後來察罕帖木兒的外甥,養子。擴廓帖木兒。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保保,繼承了察罕的軍隊,地盤,隨即反攻益都。1362年,益都城破。田豐,王士誠被擴廓帖木兒挖出心臟,來祭察罕帖木兒。至此,山東紅巾軍徹底被消滅。

    北方紅巾軍中,最有名的,當然是韓宋政權的吳國公,後來的吳王,江南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了。他的發跡,有關明朝的史書,小說多有描繪。這就不多說了。

    而李武,崔德,李喜喜,是劉福通派出的西路紅巾軍。這一路,主攻陝西。可是陝西,擁元勢力強大。李武,崔德很快投降了擁元軍閥李思齊。李喜喜轉戰四川,另立青巾軍,後來被南方紅巾軍,天完國的夏王明玉珍擊敗。據說李喜喜又去投了陳友諒。但無論如何,這一路北方紅巾軍,也告失敗。

    以上,就是韓宋小明王,北方紅巾軍系統各部,與主要人物結局。下面,將說說南方紅巾軍各部,即彭瑩玉,徐壽輝,倪文俊,陳友諒,明玉珍這些人的事蹟。最後再說非紅巾軍的反元勢力:鹽軍,誠王張士誠。以及擁元的三股軍閥勢力,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李思齊這些勢力的戰與和。

    繼續更新:

    接下來說,南方紅巾軍。也就是徐壽輝,陳友諒這一幫人。

    其實,南方紅巾軍,真正奠定他們基本班底的。是號稱“彭祖”的彭和尚,彭瑩玉。

    首先,個人認為彭瑩玉,和韓山童,劉福通他們,雖然說起來都是白蓮教的。但個人覺得他們的信仰並不完全相同。韓山童,劉福通四處說的,是“明王轉世”。而彭瑩玉到處傳的,是“彌勒降生”。前者更有祆教,也就是拜火教的特點;後者更偏向佛教。因此,南方紅巾軍,也稱為“香軍”。因為他們處處都是以佛教面目出現的,都在背上刺佛字。這也解釋了。他們為什麼從一開始,就和北方紅巾軍,也就是劉福通這一幫人,沒什麼聯絡。反而是某種敵對的關係。

    彭瑩玉反元的歷史,可以說遠遠早於韓山童,劉福通。他以行醫為掩護,在家鄉江西,廣收門徒。四處稱彌勒降生。收納門徒。不久,形成一個以他為中心的,稱為彭黨的組織。他也被尊為“彭祖師”。在今江西,湖南一帶,處處是門徒。

    公元1338年。這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三十年前。彭瑩玉就和大弟子周子旺在江西起兵。後來失敗。周子旺被殺,彭瑩玉輾轉逃往淮西,也就是現在安徽西部。繼續蟄伏。

    彭瑩玉的弟子,都有輩分。而輩分最高的應該是“普”字輩。“普”,應該是普度眾生的意思。因此,後來徐壽輝,陳友諒部隊中的悍將,什麼鄒普勝,趙普勝,歐普祥,丁普朗,楊普雄,陳普文,項普略,況普天······這些都是彭瑩玉的弟子。

    彭瑩玉這些弟子中,首先要說的就是鄒普勝。應該說,要是沒有他,也許徐壽輝,根本不可能成為他們建立的“天完國”的皇帝。

    鄒普勝,是現在湖北麻城人。他原本是個鐵匠。應該原來就有一股跟隨他的勢力。在拜入彭瑩玉門下後,他的名聲,地位,更響亮了。

    這時候,天下已經是“石人一隻眼,挑起黃河天下反”的態勢了。鄒普勝此時,就忽然發現,他老家隔壁那個縣的,羅山的一個布販,叫徐壽輝的,“相貌異眾”。說不定,所謂彌勒降生。這位徐壽輝的布販子,就是彌勒。於是,在公元1551年,徐壽輝,鄒普勝趁劉福通起兵之際,在大別山脈中第二高的山峰,現在叫天堂寨,當時叫多雲山莊的地方。燒香聚眾,隨即起兵。

    這一起兵,大軍不久便攻取了鄂東的蘄州,黃州二城。這回,這位“彌勒降生”前布販子,於是在鄒普勝的推尊下,當仁不讓。在當時鄂東水陸交通的要衝,蘄水縣。登基,稱帝。國號叫做“天完”。 “大”上加“一”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壓倒“大元” 。徐壽輝,於是成了元末群雄中,第一個和大都的元順帝,分庭抗禮的皇帝。

    天完國建國後,徐壽輝也建立了什麼中央行政機關,叫“蓮臺省”。下面也有六部。又建立領軍大元帥府。封鄒普勝為太師,彭瑩玉為軍師,一個黃州城外打漁出身,外號的蠻子的將領,倪文俊為領軍大元帥。彭瑩玉的另一個弟子,據守安徽,號稱“雙刀趙”的趙普勝,為大將。然後,冊封彭瑩玉的另一個弟子,歐普祥為太尉。

    這個安排非常有意思。這一下,彭瑩玉這個“軍師”之位反而成了多餘的了。於是,不知道是奉了徐壽輝這位皇上的聖旨,還是自己的主意。這位天完紅巾軍建立人,彭瑩玉於是率軍,去進攻江西,浙江。

    彭瑩玉這次東征,也是勢如破竹。一度攻取杭州。他自立為天完國江南行省參知政事。後又轉戰至現在,南京,徽州一帶。被元軍四面圍攻。不敵。其弟子項普略遇害。彭瑩玉蒐集敗兵。在安徽徘徊。不久退往江西。最後,1353年11月,彭瑩玉在江西瑞州城。被元朝江西行省左丞和泥齊圍攻。瑞州城破,彭瑩玉戰死。

    這當然只是一種說法。還有兩種說法,說他在杭州時就已經戰死,又說在徽州時,戰死的是他,不是項普略。但無論如何,彭瑩玉戰死應該是正史中比較普遍的說法。但是因為這個人太過傳奇。因此相信他沒死的人也是很多的。這也成了後世小說的一個素材。

    當然無論怎麼樣,彭瑩玉就此消失的天完國的歷史中了。

    接下來說的,就是徐壽輝了。前面已經說道,1351年,他在鄒普勝擁戴下稱帝。到1352年,便是各路人馬紛紛響應。他的聲勢也一度浩大。不久便席捲兩湖。現在兩湖的幾個名城,武昌,長沙,荊州,嶽州都拿下了。但是,好景不長。元軍迅速反撲回來。這些地方不久就全丟了。彭瑩玉戰死後,1353年。元軍四面圍攻天完國的國都,蘄水。不久城破。他的“蓮臺省”400多官員幾乎被殺光。

    可是,徐壽輝此時就是命不該絕。他居然突圍成功。再度退回大山中。等待時機。

    但是,天完國復振,其實和他的關係到不大。而是與另一個人,就是前面提到的,天完國領軍大元帥,綽號蠻子的打漁出身的倪文俊,關係很大。可以說,天完國的歷史能繼續延續。就是因為這個基本上如今默默無聞,在歷史上很少提及的人。

    關於倪文俊,其實在《元史》裡記載是比較多的。他大概也是天完國的元老。而且因為是打漁出身。因此,他對於水師,水戰,是十分熟悉的。而在兩湖,江西這個河汊縱橫的地區。水師的作用可以說是相當大的。倪文俊也因為這一點,一下子成為兩湖地區真正的主導者。

    元軍在基本擊潰了彭瑩玉,和徐壽輝後,於是開始將主力對付起當時已經割據高郵的張士誠。這就有了當時丞相,脫脫的百萬大軍圍攻高郵。由於不久,攻高郵的元軍反被張士誠打敗,於是已經奄奄一息的天完國,開始復振。而復振的關鍵,就是這位倪文俊,和他帶領的水師部隊。

    1355年,這是元末歷史轉折的一年。這一年,既是劉福通攻破汴梁的一年,也是朱元璋拿下金陵的一年,又是這位倪文俊,打敗駐防武昌的元威順王寬徹普化,再度拿下武昌,漢陽,使得天完國復振的一年。

    奪取武昌後,倪文俊又分兵佔領了荊州,襄陽,長沙,衡州席捲整個兩湖,以及現在江西西部,安徽西部。天完國已經有了現在大概三個省的地盤。軍隊六十萬。已經是當時一個相當強的勢力了。

    次年,也就是1356年正月,他迎立在深山中躲藏一年的天完國皇帝徐壽輝,遷都漢陽。他也因此,被冊封為丞相。實際上成了天完國的實際主宰者。

    誰知道,倪文俊勢力一大,野心也就大了。漸漸地,他就想要取那個布販子出身的徐壽輝代之了。而他想的取代的方法,是投降元朝。

    於是,他拿自己手上的元朝威順王的皇族家眷,和元朝討價還價。要當湖廣行省的平章。後來也沒有談成。但他與徐壽輝矛盾也公開化了。

    1357年,他與徐壽輝爭權失敗,逃離武昌。這回,他去投奔了一個他曾經的心腹屬下,此時,那個人駐兵在黃州。

    可沒想到,正是這個人要了自己的命。

    這個殺了倪文俊,吞併了他的部隊和地盤,從而入主天完國,最後滅掉天完國的,就是後來,大漢皇帝,陳友諒。

    陳友諒,這應該是元末群雄中,與朱元璋一樣,有能力,有野心,也有實力一統天下,創立新朝的人。事實上,陳友諒,以及擁元的擴廓帖木兒,也就是王保保。才是朱元璋唯二的真正勁敵。當然這個歷史人物可以著重來講。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人。現在的湖北仙桃人。其實本不姓陳。他應該姓謝。因為他的祖父,入贅於陳家。因此,他父親,和他才姓了陳。陳家應該是沔陽的漁民世家。而且,從陳友諒上過私塾來看。陳家家境應該遠遠好於他日後的對手,那個貧農的朱家。

    陳友諒後來在他家鄉的縣裡,當一個小吏。這頗有些類似劉邦的經歷。而他在家鄉,也有了兩個結拜兄弟。日後也是他手下兩員大將。一個叫張必先,一位叫張定邊。他排行老三,因此家族中還有哥哥,弟弟,陳友貴,陳友仁等。因此,陳友諒的班底也是這些人。

    1351年,天完國徐壽輝起兵。而倪文俊也在長江沿岸,依靠當時漁民的關係四處蒐羅人馬。這位沔陽漁家之子,元朝的小吏陳友諒。於是投奔倪文俊部。很快,他就在“天完國領軍大元帥”倪文俊帳下,因為他“初通文義”,又做過縣官,有些行政能力。因此,他成為大元帥府的簿書掾。等於成為倪文俊的秘書長。因此,倪文俊跟他,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個人情感上,都是比較親密的。

    陳友諒此後幾年,便是在倪文俊部裡摸爬滾打。因為他是簿書掾。因此和許多將領都有往來。而他這個人,史書上說工心機。是一個權謀家,天然的政客。於是,他其實隱隱在倪文俊部中扶植起自己的威信來了。

    1355年,天完國勢力復振。陳友諒於是也因功升為元帥。1356年,他奉徐壽輝,倪文俊命令,鎮守此時天完國都漢陽的東大門,也是天完國發跡的黃州城。

    1357年,前文說的天完國第一次大的內訌發生。徐壽輝與倪文俊在武昌,漢陽一帶爭權。倪文俊不敵。逃出武昌,前往黃州陳友諒的駐地。企圖東山再起。

    陳友諒並未因為倪文俊一手將其拔擢。而對他大發善心收留。相反,他立即在黃州城外,設伏兵。名曰迎接,實則立即處死了前來投靠的倪文俊。

    陳友諒這種方式,後來也一再在他人生重要歷史時刻上演。後來,天完國幾次內訌,陳友諒幾次誅殺。都是用伏兵,突然襲擊的方式。

    由此可見陳友諒此人個性,是一個迷戀權術的兩面派。而且,冷酷無情。

    隨後,陳友諒收編倪文俊所有兵馬,自稱宣慰使,又改稱天完國平章政事。控制天完國實權。隨後,他率領水路大軍順江東下。開始攻略江西,安徽。1358年,陳友諒先後攻佔江西的江州,龍興路(今南昌),撫州,以及安徽安慶,又坐鎮撫州,分兵取江西的吉安,邵武。又佔據了 建昌、贛、汀、信、衢 諸州。勢力範圍擴充套件的浙江西部,福建西部。此時,南方紅巾軍所立的天完國,基本控制了長江中上游各省。成為反元群雄中第一勢力。

    就在此時,天完國內部的矛盾,也越發突顯。就在這一年,陳友諒故技重施,殺掉了在安慶,池州一帶鎮守的,天完國大將,彭瑩玉的弟子趙普勝。

    趙普勝也是天完國元老。綽號“雙刀趙”。他是安徽無為人。也是個在水上討生活的人。他後來投靠彭瑩玉。在巢湖上結水寨自保,其勢力不容小覷。他的手下,有丁普郎,還有廖永安兄弟,以及傅友德。後來,他的手下基本都投靠了朱元璋。

    這一次,陳友諒沒有了殺倪文俊,收編其部隊的機會了。趙普勝的手下,大部分投奔朱元璋而去。而隨著趙普勝的死。陳友諒和朱元璋,這對宿敵。終於在長江之上,開始了對決。

    1359年,此時在漢陽城待了三年的天完皇帝徐壽輝。此時不知道是害怕陳友諒還是想趁機併吞陳友諒在江西的地盤。匆忙下令遷都龍興。誰知道,這一去,徐壽輝就算是踏上黃泉路了。

    等到徐壽輝到了江州(今九江)。陳友諒又派伏兵殺出。將徐壽輝的人馬,心腹官員全部殺了。從此,陳友諒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自立為漢王,設立官署。

    此時,朱元璋部將常遇春,攻取了陳友諒屬地,原來趙普勝駐防的池州。剛剛當上漢王的陳友諒大怒,於是在江州挾持徐壽輝,“御駕親征”,進攻朱元璋。不久,奪回池州,又攻佔了朱元璋在長江上的基地,太平城。這時候,漢王陳友諒覺得,朱元璋指日可滅。在此之前,他要做一件大事了。

    1360年,陳友諒將徐壽輝帶到安徽太平城外,長江隘口採石磯。在採石磯武通廟裡,遣人一錘子砸碎了,原來的布販子,如今天完國皇帝徐壽輝的腦袋。徐壽輝在做了數年傀儡後,終於在這裡結果了性命。而他的那個,壓過大元的天完國。至此也被這一錘子砸碎了。

    陳友諒此時按耐不住。就在徐壽輝昇天的武通廟。登基即位。改國號為漢。年號大義(他殺了徐壽輝自立,卻改了這麼個充滿諷刺的年號)。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領軍元帥。隨即東下,進攻朱元璋。這就是所謂朱陳龍灣之戰。

    龍灣之戰過程,陳友諒慘不忍睹。他中了朱元璋誘敵深入,以及詐降之計。兵敗金陵城下的龍灣。其戰船,輜重摺損大半。人馬折損兩萬餘人。從此,陳朱雙方攻守之勢異也。

    此次東下,陳友諒雖然收穫了一個皇帝之位。但是損失更為巨大。首先,他殺了徐壽輝,使得原來彭瑩玉的很多弟子,以及名義上效忠天完政權割據勢力。如明玉珍,歐普祥等人紛紛背離於他。佔據巴蜀的明玉珍還和他對戰。朱元璋又趁勢西進。攻取了安慶,池州。江西的歐普祥也投降朱元璋。由此,陳漢國剛剛建立,馬上就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局面。

    可此時坐困的陳友諒困獸猶鬥。但叛離的人越來越多。至1362年,陳友諒先後丟掉徐壽輝遷都時候,天完的兩個都城,江州,龍興(今南昌)。此時退回武昌的陳友諒發現。他的地盤已經只剩下兩湖了。這大概相當於天完紅巾軍1355年的地盤。於是,陳漢皇帝陳友諒,在武昌建造所謂大船。興兵號稱六十萬,再度東下。意圖奪回江西。再和朱元璋一決雌雄。

    由此,1363年,元末戰史中另外兩次決定性的戰役,洪都(朱元璋取得南昌後,又把這座城的名字從龍興改成洪都了)之戰,以及中國古代史上最大規模的水戰,鄱陽湖戰役。先後爆發。這兩次戰役可以說是奠定明朝二百年江山的決定性戰役。兩場戰役規模之大。世所罕見。最後,還是朱元璋用火燒的辦法,破了陳友諒鐵索連環的鉅艦大船。陳友諒也在鄱陽湖水戰中,身重流矢而亡。第二年,也就是1364年,朱元璋大軍兵臨武昌城下。陳漢的第二任皇帝,陳友諒次子陳理出城投降。朱元璋大度的赦免了他。又把他送到高麗國去了。讓他永遠離開中原。從此,隨著陳漢的滅亡。南方紅巾軍主力,天完——陳漢的香軍,歷經彭瑩玉,徐壽輝,倪文俊,陳友諒之後,宣告覆滅。

    160301更新:

    南方紅巾軍,除了徐壽輝、倪文俊、陳友諒這一系以外。還有一支,便是割據四川,重慶一帶的天完國隴蜀王,後來自立為大夏皇帝的明玉珍。

    明玉珍,隨州人,原本也是個大戶。1351年,徐壽輝起兵後,湖廣大亂。明玉珍於是結寨自保。過了兩年,天完國紅巾軍大部被元軍擊敗。徐壽輝也兵退山中。

    而後,倪文俊於 1351年復振天完紅巾軍。並派使者招降明玉珍。明玉珍眼見天完國已經形成勢力。於是投降。被派駐至沔陽。後來,明玉珍在戰爭中,失去一隻眼睛。成了獨眼龍。於是,有了外號“明眼子”。因為是倪文俊的手下,因此原本是農民的他,卻上了船。成了水師的將領。

    原本,明玉珍就會和天完國許多將領一樣,雖然當時有些名聲。但最後不會被人記住。但是,這位獨眼龍將領真正時來運轉的時候,說到也就到了。

    1357年,明玉珍,在湖北的長江峽口,靠劫掠江面船隻過活。就在此時,上游川江上,來了一隊水師人馬。為首的,是重慶一帶的,擁元的這麼一支隊伍。首領叫楊漢。

    楊漢此來,當然是被逼迫的。而他嚮明玉珍透露了一件事:那就是此時,四川元廷的力量,十分薄弱。此時,明玉珍如果率部入川,則一戰可定。

    此時,四川局面十分複雜。北面,退入四川的北方紅巾軍,李喜喜部,變裝為青衣,稱作青巾軍。青巾軍對四川各地,到處劫掠。使得元朝在四川統治,岌岌可危。

    此時,在駐防重慶的,是元朝的四川行省左丞相,名字叫完者都。此人正是為了元廷的統治,於是驅逐了這個叫楊漢的人,還有他的人馬。於是,楊漢成了所謂“帶路黨”。

    明玉珍此時權衡再三,最後在屬下鼓動下,興兵入川。而就像早於他一千二百年前的劉備一樣,此時明玉珍入川,正好使他擺脫了,天完國內部的傾軋,火併。他如一隻入水之龍一般,在蜀中開始了自己的創業過程。

    明玉珍率領水師部隊,一路沿長江西進。攻取夔州,萬州,涪州。不久兵臨重慶。此時,駐防重慶的完者都始料未及。倉促迎戰。不久被擊敗。部將哈麻圖被擒。明玉珍遂將哈馬圖送往徐壽輝處報捷。徐壽輝於是以皇帝之名下詔,先後封明玉珍為天完國廣西兩江宣慰使,隴蜀四川行省參知政事。

    此時,完者都在四川樂山,與元廷四川行省平章朗革歹,參政趙資會兵。準備攻打重慶。這時,明玉珍派遣手下大將,叫萬勝的。前往攻略川西地區。雙方在樂山一帶拉鋸,長達半年之久。這時,明玉珍也來到樂山城下。他親自指揮攻城,命萬勝率輕騎去攻取成都。抄了元廷的後路。萬勝於是領兵前去,攻佔成都。

    這時候,明玉珍俘獲了樂山城守將的大部分人的在成都的家眷。因此元軍軍心大亂。不久樂山,當時稱嘉定城被攻破。完者都,朗革歹,趙資三人被俘。被關在重慶治平寺,也就是現在羅漢寺裡。這三人死忠於元朝。特別是那個漢人趙資。當時,明玉珍將他的妻兒押到樂山城下,逼迫他投降。這個人便拿箭射死自己妻兒——其實,自己的家人何辜?為何要殉葬這個元朝?這令人不得而知。此三人,元廷視為“蜀中三忠”。後來,明玉珍幾番招降不成。於是只好殺了三人。三人已死,元朝在四川的統治也基本宣告完結。

    明玉珍於是開始調轉槍口,對付起青巾軍來了。青巾軍這時候已經基本成了流寇,而且在四川不得人心。因此很快就被消滅。這樣,明玉珍基本奠定了他隴蜀王的地位。

    這時,已經是1360年。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大漢皇帝后。明玉珍於是與陳友諒斷絕往來。還在重慶為徐壽輝發喪。尊徐壽輝為“世宗應天啟運獻武皇帝”。這位當了大半輩子傀儡的皇帝,最後也成了“獻帝”。

    明玉珍與陳友諒斷交後,便自稱隴蜀王。他手下大概有這麼幾個人。文臣有,冢宰戴壽(這是那個最初勸他入川的人),劉禎(這是川中一個名士);武將就是大司馬萬勝,樞密使張文柄。而他的政治中心,不在成都,而是在重慶。這也是割據巴蜀一帶的政權的一個先例。

    1362年,明玉珍又派遣大司馬萬勝,去攻擊雲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把世襲雲南的元朝梁王趕出了昆明。當時稱中慶路。眼看明玉珍就要奪取雲南全境。第二年,被元朝滅了國的前大理國王族,如今元朝的大理總管段功出兵相救。擊敗明玉珍部。使梁王重新控制雲南。於是元朝居然是靠著被它消滅的前大理國的勢力,才總算保住雲南。

    明玉珍雖然向南發展受挫。但是他在這一年,也就是1363年。明玉珍正式在重慶登基稱帝。國號大夏。史稱明夏。定都重慶,

    明夏國建立後,皇帝明玉珍轉而向北,向東發展。不久,明玉珍命司徒鄒興鎮成都,司徒吳友仁鎮保寧(今四川閬中),司寇莫仁壽鎮夔關,平章鄧元亨鎮守通州(今四川通江),平章竇英鎮守播州(今貴州遵義),宣慰使荊玉, 鎮守永寧 ( 今四川敘永),宣慰使商希孟,鎮守黔南。這年冬,原徐壽輝部下參政姜珏來重慶朝貢, 明玉珍命他駐守夷陵( 今湖北宜昌) 。至此,明夏政權基本建立起來了。

    這時,東面的兩湖地區局勢再度變化了。1363年,陳友諒敗亡。次年,朱元璋攻取武昌。於是,明玉珍開始與朱元璋開始建立聯絡。此時,朱元璋還面臨東面的張士誠,已經北面的元朝。無暇西顧。於是還修書說“予與足下實唇齒邦,願以孫劉相吞噬為鑑。”。

    1366年,正當朱元璋舉兵進攻張士誠時,這位大夏皇帝明玉珍,終於因病身亡。死前命兒子明升即位。還特意下令,說要屬下保住西蜀,不要輕易進取中原。

    也許,明玉珍在死前,認為即便朱元璋擊敗張士誠。天下大概也就是三國鼎立的局面。可是,時移世易。明玉珍管得了身前,管不著身後了。

    1371年,明洪武四年春。已經登基稱帝的明洪武帝朱元璋,分兵三路進攻明夏。不久圍住重慶。明升投降。大夏滅亡。

    最後說說明升,這位大夏皇帝,和陳友諒的幼子,大漢皇帝陳理一樣,被朱元璋送往高麗當平民去了。陳友諒,明玉珍二人鬥了一輩子,沒想到後代都變成了南韓人。

    這就是南方紅巾軍各部最後的結局。一切起於平凡,最後歸於平凡。

    以上,就是反元的紅巾軍系統,除了朱元璋以外,其餘各路人馬,及其首要人物大致之來龍去脈。但在元末,反元的勢力中,除卻紅巾軍系統,還有非紅巾軍系統的人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兩支,一支是張士誠的人馬,一支是方國珍的人馬。其中,又以張士誠,力量最為強大。

    張士誠,作為朱元璋兩大勁敵之一,又曾割據中國最為富庶的蘇杭一帶。在元末,也是聲名赫赫。而這為自稱誠王的私鹽販子,也曾招攬許多文人。據說《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都曾在張士誠那裡做事。而在他管轄下的蘇浙地區,也算是元末亂世中,一塊相對安定的地方。因此,似乎他的名聲,還在他西邊的鄰居朱元璋之上。那麼,張士誠,和他的“吳政權”,又到底有那些故事呢?

    張士誠,和朱元璋一樣,原來名字都不好聽。張士誠原名叫張九四。高郵府泰州興化人(今江蘇鹽城人)。他的出身,是亭民,也就是鹽戶。這一類戶籍的人家,不用種田,只要替官府煮鹽就可以。因為在古代,鹽屬於官府專營。因此,鹽是緊俏物品。所以說,出身鹽戶的張九四,應該家境也窮不到哪裡。估計,和陳友諒差不多。

    張士誠長大後,於是和這些鹽場的,發小們,就漸漸開始販起私鹽來了。這在當時可是不得了的買賣。張士誠,估計因為領導能力較強。於是漸漸,成了這群販私鹽的團伙的頭目。而據說張士誠,還“負氣任俠”。對人是仗義疏財。因此,在當地就頗有威信。這個形象,其實有些《水滸傳》中及時雨宋江的樣子(據說施耐庵就是根據張士誠的形象,創作的宋江)。

    而張士誠反元,也有些“逼上梁山”的意思。當時,在張士誠家鄉,白駒場這個鹽場。有個管理員,叫丘義。此人對張士誠這一夥,頗有意見。因此,也是百般欺負。終於有一日,張士誠忍無可忍。於是,帶著自己三個弟弟,還有一幫跟著販私鹽的人,共十八人,拿著扁擔,打到丘義的家裡。把他殺了。由此反出鹽場。這就所謂“誠王十八扁擔聚義”。

    這聽起來,頗有些像《水滸》《隋唐》這類故事。但是,無論如何,張士誠,正是於公元1353年。也就是紅巾軍起兵近兩年之後,在家鄉,開始反元。因為張士誠這一夥都是鹽戶,因此,張士誠這支反元武裝,就被稱為鹽軍。

    起兵之後,鹽軍迅速攻取了泰州。這時候,元朝的高郵知府李齊,自知不妙。於是想法子準備招降他們。但是,張士誠此時覺得元朝封的官太小了。於是,先詐降,後來趁機佔據了高郵,殺了這位高郵知府。佔據了當時江北的重鎮高郵城。這一下,張士誠膽子也就大起來了。於是張士誠於公元1354年正月,高郵建國,自稱誠王,國號“大周”。

    張士誠也許沒有想到,他攻取高郵,卻陰錯陽差的挽救了日後將其滅亡的朱元璋的事業。因為就在當時,元軍圍困紅巾軍郭子興部於濠州。此時眼看濠州就要破城,沒想到張士誠這一鬧,元軍深感震驚,於是撤圍而去了。

    可張士誠這一鬧,對元朝來說,就是大事不妙。因為張士誠在元朝在經濟中心地區,江南蘇浙地區活動。使得元朝平滅紅巾軍的“糧倉錢袋”受到威脅。而且,更要命的是,這一帶是元朝京杭大運河附近。如果運河被截斷,元朝的經濟大動脈就完了,元朝統治的物質基礎將不復存在。

    因此,原本已經將劉福通,徐壽輝打的半殘,幾乎就要重新控制全國的元軍,開始向運河沿岸集結。準備徹底消滅京杭運河沿岸的反元勢力。保證漕運暢通。

    1354年9月,元朝中書省右丞相,號稱賢相蔑裡乞·脫脫。親自徵發漠北,西域諸藩王兵馬,以及各省兵馬,號稱百萬。傾巢而出,直取高郵。“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師之盛,未有過之者”(《元史·脫脫傳》)。兩個月後,11月,脫脫百萬大軍進抵高郵城下。開始攻城。張士誠眼看就要完蛋。

    可就在此刻,歷史弔詭的一刻發生了:隨著脫脫出徵,大都的元朝朝廷內部發生激烈權鬥政爭。被脫脫一手提拔起來的哈麻,忽然反水,向元順帝進讒言,說脫脫準備謀逆。元順帝信以為真。下聖旨,將脫脫就地撤職查辦,削奪其軍權。

    元順帝聖旨到了高郵城外,脫脫軍中。脫脫手下將領都說,將在外,君命不受。先攻城再說。可這位脫脫,從小是受儒學教育,漢化程度很高。他任丞相期間,重開科舉,還主持編修了遼,宋,金三朝官修歷史。因此,忠君思想還是很重的。他選擇遵聖旨,束手就擒。於是就被流放了。

    這一戲劇性的一幕,標誌了元朝基本上,喪失最後一次控制全國局勢的機會了。脫脫忽然被罷職流放。一時間百萬元軍軍心震動。張士誠趁勢殺出,轉守為攻。沒想到,堂堂元朝的百萬大軍,就這麼四散而逃。張士誠,就像中了彩票頭等獎一般。得到大量的武器,輜重,以及投降的人馬。實力大漲。

    這裡可以回答一下,題主後一個問題了:為什麼元軍後來自己打起來了?因為,自脫脫南征張士誠失敗,百萬元軍灰飛煙滅後。由元朝朝廷供給餉銀的,政府軍就基本上不復存在了。後來,元朝就只能依靠,在平定反元武裝的戰爭中,逐漸壯大的,“體制外”的擁元武裝。如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李思齊等人的武裝。這些武裝,就是一個半獨立的軍閥。根本對元朝大都朝廷陽奉陰違。到後期,各自征伐,搶奪地盤。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脫脫南征張士誠失敗。

    160302更新:

    脫脫失敗,張士誠“大獲全勝”。這一回,他不僅救了自己,還“救”了天下幾乎所有的反元勢力。 而又招降許多人馬,繳獲許多軍資錢糧。勢力一下子就大起來。

    1355年,兵強馬壯的張士誠攻取江北的南通。並派弟弟張士德渡江南下,取常熟,無錫。經略蘇南。次年,1356年,張士德大軍攻佔平江府,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後來又攻取,湖州,松江,常州。江南膏腴之地,於是大部都歸了張士誠。

    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奪取了平江府的張士誠,於是將其治所,從江北的高郵,遷至平江府姑蘇城。將這個“人間天堂”改名隆平府。

    這時候,朱元璋也就已經佔據金陵應天府。和張士誠為鄰。其實此時,朱元璋面對上游天完國的壓力。也不想和張士誠翻臉。於是,遣使修好。約定各守疆土。可是張士誠卻根本看不上朱元璋。反而派兵去攻打朱元璋佔據的鎮江。於是,張,朱二人自1356年開始,就斷斷續續的開始了戰爭。

    這時候,浙江的杭州,嘉興,紹興仍然在元朝手中。張士誠一面和朱元璋為敵,一面派兵圍攻嘉興。又趁元軍統帥,楊完者派兵救援嘉興,杭州空虛。派張士德一舉攻取杭州。但是,如此兩面作戰,豈能不敗。不久,朱元璋命徐達,耿炳文東征。徐達攻取常州,耿炳文佔據長興,吳良攻取江陰。不久,徐達又直取常熟。張士德於是迎戰。被徐達先鋒趙德勝活捉。

    張士誠損了弟弟張士德。是他起兵以來最大的損失。這位原名張九六的人,其實是一個好統帥,也相當有謀略。江南之地,基本上都在張士德的指揮下奪取來的。徐達也曾說“為懼張士德”。如今,他成了朱元璋的階下囚。張士誠西面被朱元璋攻打,南面又有浙江的元軍圍攻。於是這位誠王進退兩難之際。只好選擇——投降元朝。

    此時,駐紮杭州的元朝江浙行省丞相達識帖睦邇。坐困孤城杭州。而他手下唯一依靠的,那個擊敗張士誠的楊完者,所率領的,也是被“招安”的苗族人組成的苗軍。於是達識帖睦邇就向大都元廷奏報,准許張士誠投降。

    這時候,已經被北方紅巾軍北伐搞得焦頭爛額,連大都城官員,軍民所用糧食都保證不了的元廷,得知佔據江南膏腴地的張士誠願意歸降。大喜過望。於是,冊封他為太尉。讓他從海上運糧,供給大都。張士誠於是接受任命,這個私鹽販子,“擊敗”過脫脫百萬大軍的“誠王”。於是去王號。成為名義上擁元,實際上割據自立的勢力。

    此時,大元太尉張士誠,心心念唸的還是杭州城。兩年後,即公元1358年。杭州城裡的擁元主力,苗軍楊完者,因為和朱元璋作戰,損失慘重。勢力削弱。這時候,那個元朝左丞相達識帖睦邇。居然相信了張士誠的話,準備借張士誠的刀,殺楊完者。於是,張士誠密派大軍,裡應外合奪取杭州。又攻下嘉興,紹興等地。於是,張士誠勢力再度膨脹。儼然成了“東吳王”了。

    其實,自張士誠進入平江府後,便驕奢淫逸起來。起初,還有張士德替他在外打仗。張士德被朱元璋俘虜後,死在應天的囚牢裡後,張士誠又把軍國大事,委託給他另一個弟弟,張士信。張士誠,張士信兄弟倆,都喜歡結交那些文人墨客,整日裡吃喝玩樂,廣建亭臺樓閣,聽人溜鬚拍馬。因此,手下得勢的,都是些所謂阿諛奉承,遊談之士。因此軍國大事基本無人管。史書形容是“上下娛嬉”。這位鹽軍的統帥,曾經的誠王,如今的太尉。就在聲色犬馬中,逐漸喪失鬥志。對天下大勢,也不再關心。這樣,張士誠勢力看上去很強大,實際上外強中乾。馬上,就面臨著敗亡的命運。

    1363年2月,張士誠為了讓元朝封他為王。於是派大將呂珍進攻當時已經坐困安豐,岌岌可危的韓宋皇帝,小明王韓林兒,劉福通。前面也說了,劉福通在此戰中被殺身亡。小明王於是向此時還是他名義上的屬下,朱元璋求救。朱元璋此時面臨兩難,但還是率部解救小明王。

    趁著朱元璋大軍前往援救小明王之際,陳友諒東下攻打洪都。這也就拉開了,朱,陳雙方的戰略決戰的局面。此時,割據東南的張士誠應該明白,位於他上游的這兩股勢力,無論誰勝誰敗。都於自己有著莫大的關係。稍有不慎,就很可能很快敗亡。事實上,在朱陳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的時候,陳友諒曾經寫信給張士誠,讓張士誠偷襲朱元璋的後方,合力滅亡朱元璋後,平分疆土。但此時,無論坐鎮平江的張士誠,還是在杭州的張士信,都根本不想打仗。而是想著再度稱王的事情。

    前面,由於與元廷沒能達成妥協。元廷不願封張士誠為王。於是張士誠與元廷又斷了往來。於這一年,也就是1363年9月,再度稱吳王。此時,,張士誠佔據的地盤,南到紹興,北超過徐州,到達濟寧的金溝,西邊佔據汝寧府(河南汝南縣)、潁州(安徽阜陽)、濠州(安徽鳳陽東北)、泗州(江蘇盱眙),東邊直到大海,縱橫兩千餘里,帶甲的將士數十萬。以弟弟張士信和女婿潘元紹為心腹,以左丞徐義、李伯升、呂珍為爪牙,以參軍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等人為智囊團,以元朝的學士陳基、右丞饒介掌管秘書工作。他還喜歡招攬賓客,所贈送的車馬、居室、傢俱之類很多。那些僑居在杭州和當地貧窮無依靠的人都爭著來投靠他。其勢力發展至頂峰。

    可惜,無論是不問政事的張士誠,還是實際主事的張士信。此時的威勢已經如明日黃花。就在張士誠稱吳王一個月後,鄱陽湖大戰結束,陳友諒戰死。朱元璋取得決定性勝利。這樣,作為朱元璋死敵的張士誠,其末日就要到了。

    1364年,陳漢國皇帝陳理投降,天完——陳漢這一股勢力正式宣告結束。隨即,朱元璋命徐達東征張士誠,先攻取張士誠所佔據的江北各地。此戰進行大概一年左右。基本將張士誠佔據的江北他的根據地高郵,已經朱元璋老家濠州,全部收復。

    1366年,朱元璋總攻張士誠。九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二十萬精兵,集中主力消滅張士誠。朱元璋多計,命二將不要先攻蘇州,反而直擊湖州,“使其疲於奔命,羽翼既疲,然後移兵姑蘇,取之必矣!”二將依計,徐達等率諸將發龍江,別遣李文忠趨杭州,華雲龍赴嘉興,以牽制張士誠兵力。諸將苦戰。在湖州周圍,東吳兵大敗,大將呂珍及外號“五太子”的張士誠養子等驍勇大將皆兵敗投降,其屬下六萬精兵皆降。湖州城中的張士誠“司空”李伯升本想自殺“殉國”,為左右抱持不死,不得已也投降。

    到了年底,在朱亮祖大軍逼迫下,杭州守將謝五(叛將謝再興之弟)也被迫開城門投降。如此,東吳左右膀臂皆失,平江(蘇州)成為孤城,面臨南西北三面被圍之勢。

    朱元璋派人送信招降他,信中寫道“:古之豪傑,都以敬畏上天、順從民意為賢能,以保全自身及家族為明智,漢代竇融、宋代錢俶就是如此。你應當三思,不要自取滅亡,為天下人恥笑。”張士誠不予回信,屢次突圍決戰,都被打敗。李伯升知道張士誠已很睏乏,便派與自己交好的食客越過城牆,前去勸說張士誠:“當初你所依賴的湖州、嘉興、杭州,現在都已失去了。你獨守此城,恐怕事變將會在城中發生,到那時你雖想死,卻不能死。還不如順從天命,派使者去金陵,說你之所以歸順是為了挽救城中百姓,然後開啟城門,幅巾待命,應當不會失去萬戶侯之職。況且你的地盤,就好像你在玩一種賭輸贏的遊戲,得人之物而又失去它,對你又有什麼損害呢?”張士誠仰視良久之後說道“:我會考慮 1367年七月,張士誠見城中糧餘漸盡,他又是厚道好人,幹不出殺人為食的惡事,便率綽號“十條龍”的上萬親軍冒險突圍。出城後,望見城左西吳兵隊陣嚴整,心虛不敢犯,便轉至舟門,向常遇春營壘殺來。這下可是遇到了煞星,常遇春有勇有謀,百戰良將,揮兵直前,與東吳兵激烈廝殺。同時,他又指揮善舞雙刀的猛將王弼從另路繞出,夾擊東吳兵,把張士誠萬餘扈衛精兵皆擠逼於沙盆潭中,殺掉十分之三,溺死十分之七,張士誠本人馬驚墮水,幾乎被淹死。親兵冒死把他救起,以肩輿扛上,復逃回城中。

    此時,張士誠已經無路可退,於是死守平江。終於城破被俘,先自殺未遂,後被俘押往應天。不久便死去。有說法說其是自殺,也有說被朱元璋斬殺。

    總之,張士誠,這一支幾乎挽救元末反元各力量的中流砥柱的人物。最終因為自己安於現狀,貪圖享樂,最後終於落得如此下場。

    說完張士誠,來說說浙東海盜出身的方國珍。

    方國珍,浙江台州人,一個海上打漁販鹽的人。其實就是海盜。

    要說張士誠還算一股很強大的勢力的話。方國珍唯一可說的,就是他在1348年就開始在海上反元了。

    在元末時代,方國珍是一個比張士誠還不思進取的人。他只在浙東沿海,搶掠過往海上船隻。元朝未滅時,對元朝幾叛幾降;後來朱元璋佔據浙東陸地地區後。他也是與朱元璋一度合作,一度攻伐。直到張士誠消滅,朱元璋定鼎東南後,他才最後投降。

    不過,方國珍卻是元末這些群雄中,為數不多的善終的人。明洪武七年(1374年),被授予廣西左丞,實際並不到任只在南京養老的方國珍,病死於南京。此時剛剛一統天下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居然還主持了他的葬禮,翰林學士,後來被稱為明初詩文三家的宋濂還寫了他的悼文。

    以上,就是元末反元群雄群像。他們當中,有的是紅巾軍,有的不是紅巾軍,有的曾經氣吞萬里如虎,有的也曾死無葬身之地。他們當中有敢為天下先的英雄,如劉福通,如彭瑩玉;有陰險狡詐,反覆無常的小人,如陳友諒,方國珍;也有那些曾經奮發圖強,而後安於現狀的平庸者,如張士誠,明玉珍。還有那些如流星般劃過天際,但卻毫無光彩的退出歷史舞臺的,關先生,破頭潘,毛貴,倪文俊。當然他們當中,也有最為人熟知,最聲名赫赫的,大明朝的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不過,無論他們個人是成是敗,至少他們曾經追求的反元大計還是成功的。因此,他們比那些擁元的勢力,還是要強那麼一點的。

    其實,在元末大亂中,元朝還是有相當一批武裝,是擁護元廷的。這些武裝以“義兵”而起,卻在與反元勢力的纏鬥中,漸漸成為割據勢力。以至於他們再度取得優勢後,卻陷入了爭奪地盤,權勢的內鬥中不能自拔。最後任由長江流域的反元三雄發展壯大。終於,他們最後被朱元璋徹底擊敗。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支武裝。一支是答矢八都魯——孛羅帖木兒勢力,一支是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勢力,還有一支,是李思齊勢力。而正好這三股勢力的主將,就是元朝“人分四等”的前面三等人——蒙古人,色目人,以及漢人。

    其實,這三股勢力可以放在一起講,因為他們興盛,發展,壯大基本上都是在一起的。當然他們的對手,也長期都是以劉福通為首的,北方紅巾軍。

    先說答矢八都魯。此人是元朝所謂“大根腳”出身。所謂“大根腳”,若意譯成漢文,就是累世公卿,門閥士族的意思。也就是說,他們是先輩曾經跟隨成吉思汗,拖雷,蒙哥,忽必烈橫掃亞歐大陸的那些勳貴將領之後。地地道道的蒙古貴族。答矢八都魯就是這樣出自一個大根腳的家族,是世襲萬戶。紅巾軍起兵那一年,也就是公元1351年。他任四川行省參知政事。

    此時,南方的紅巾軍也趁勢而起。在湖廣東部,有徐壽輝,彭瑩玉這一幫人,而在當時,南陽,襄陽,荊州等江漢一帶,有布王三(王權)的所謂北瑣紅巾軍,不久,他們這夥人馬,和荊州一帶的南瑣紅巾軍孟海滿等人聯合,組成一支三十萬人的人馬,席捲整個荊州,襄陽地區。這令四川境內的元軍深恐被斷了後路。

    於是,次年,1352年,元廷調答矢八都魯順江東進。不久,他便將布王三的人馬逼入襄陽城中。並攻破此城。蕩平襄陽。而後,他又轉戰河南,正式加入中原戰場。對付他的宿敵劉福通。

    1352年——1354年。是元末混戰中,元朝勢力第一次佔優勢的時代。此時,各地元軍的行動,都獲得成功。1351年丟失的地方,大部也已經重新奪取。看上去,這場民變很快就能平息。可是,在脫脫南征張士誠失敗後,原本已經奄奄一息的反元各部,東山再起。元末農民戰爭於1355年再度進入高潮。

    1355年,劉福通迎立小明王韓林兒,建立韓宋小明王政權,都亳州。此時的中原戰場,另一支擁元的察罕帖木兒在陝西。因此,中原完全由答矢八都魯主持戰事。但是,他與劉福通幾番交戰,都敗多勝少。不得不退居汴梁。

    此時,劉福通再度圍了過來。答矢八都魯連連戰敗,憂憤不已。而元廷又幾次下詔申斥。因此,答矢八都魯不久便鬱鬱而終。是年,為1357年。

    答矢八都魯死後,其子孛羅帖木兒繼承其軍隊。當年,劉福通趁元軍懈怠,一舉攻取汴梁。隨即開始三路北伐。劉福通三路北伐,其中中路軍直取今河北,山西。大都震動。但此時,孛羅帖木兒卻並未揮師北進勤王,反而他盯住了山東的東路紅巾北伐軍。

    此時,東路紅巾軍首領毛貴已經奪取山東大部。這時候,韓宋小明王政權的山東行省,與其都城汴梁之間有一個重要的連線據點,曹州。若元軍攻取曹州,山東與汴梁的聯絡勢必切斷。孛羅帖木兒於是決心圍攻曹州城,斷掉劉福通的右臂。

    1358年10月,孛羅帖木兒攻取曹州。山東與汴梁小明王之間聯絡中斷。但孛羅帖木兒正要進軍時,大都周圍出事了。

    孛羅帖木兒南下後,原本駐防陝西的察罕帖木兒大軍於是前往山西勤王。不久將中路紅巾軍逐出晉南,晉中地區。於是關先生,破頭潘北上。攻取大同,集寧,甚至元上都和遼東。大都附近,元朝中書省直轄地區幾乎被紅巾軍掃蕩一空。此時,孛羅帖木兒於是奉調回到大都附近,對抗中路紅巾軍。這就給了他插手元廷內部政治鬥爭的機會。

    1359年2月,孛羅帖木兒軍抵達晉北的代州,開始進攻中路紅巾軍。不久即收復整個大同的晉北地區。由此,在元廷統治的核心地區,一個軍閥誕生了。隨著對中路紅巾軍的打擊。孛羅帖木兒基本控制的大都附近的重要城市,關隘。元朝朝廷至此,已經令不出大都城了。

    1360年2月,孛羅帖木兒正式受封平章政事。將佔據上都,集寧的紅巾軍驅逐至遼東。7月,將東路紅巾軍田豐,王士誠部驅逐出保定,繼而使他們退回山東。至此,大都城內的元朝朝廷也算是暫時保住。於是,元廷授命孛羅帖木兒,總領韃靼,漢軍。孛羅帖木兒成為真正決定大都元朝朝局的關鍵軍閥。

    這時候,他與察罕帖木兒,為爭奪地盤而進行的火併衝突,也漸漸開始了。

    此時的察罕帖木兒,雄踞河南,晉南地區。兵勢與孛羅帖木兒不相上下。但孛羅是所謂“大根腳”的世家,而察罕不過是個色目人。於是,雙方各不相讓。元廷根本無法節制二軍的火併。

    原本,元廷以山西中部的石嶺關為界,北歸孛羅,南屬察罕。可孛羅卻看上了,屬於察罕防地的冀寧路,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於是雙方正式開戰。此時為1360年。

    1360年,正是陳友諒殺徐壽輝,進攻朱元璋的一年。此時無論南方的反元勢力,還是北方的反元勢力都在混戰。在陝西,軍閥李思齊結好察罕帖木兒,張良弼結好孛羅帖木兒在陝西大戰。察罕也和孛羅繼續打打停停,這反倒給了退守遼東的紅巾軍一個機會。於是四處混戰日益激烈。元朝國勢更加衰敗。

    1362年,察罕在山東身亡。其養子,外甥擴廓帖木兒,也就是王保保繼承。在南方,陳友諒和朱元璋也爆發了決戰。孛羅帖木兒此時倒是想南征。他上奏朝廷,要求擁元各派停止混戰,趁著陳,朱大戰南征。但此時,各派根本不理。

    這時候,大都城裡那個元朝朝廷,此時也已經分裂了。元順帝妥懽帖睦爾,與皇后,高麗人奇承娘,以及皇后親子,太子愛歈識理答臘日益分裂成帝黨,後黨。帝黨決心保住元順帝的權力,後黨則要逼迫元順帝退位,由太子即位。孛羅也不斷被帝黨的人拉攏。終於,一次加速元朝速亡的大戰,在兩年後,1364年正式爆發。

    1364年,在南方,陳友諒之子,陳漢末帝陳理在武昌正式投降朱元璋。朱元璋從此成為南方實力最大的力量。並準備對付張士誠。而此時北方,元廷皇帝,太子,正式分裂,甚至刀兵相見。

    1364年3月,掌控大都朝局的後黨人物,大太監樸不花。見駐防大同的孛羅帖木兒收留政敵,元順帝母舅老地沙,心懷不滿。居然公然下旨,削奪孛羅帖木兒兵權,流放四川。孛羅帖木兒大怒,拒絕奉詔。於是,樸不花以及依附於他的,丞相搠思監,下令擴廓帖木兒出兵討伐。孛羅帖木兒大怒,準備起兵。元順帝為平息其怒氣,下令將樸不花,搠思監流放。但二人並未離開大都。於是,孛羅帖木兒興兵直取大都。要“清君側”,殺樸不花,搠思監。不久,孛羅大軍兵臨大都城下,元順帝交出二人後。孛羅才撤退。

    這時,太子和皇后密令王保保進軍討伐孛羅。孛羅帖木兒於是在大都城下,與王保保交戰。此戰,孛羅帖木兒大獲全勝。太子也逃到王保保軍中,退往冀寧。8月,孛羅帖木兒正式受封右丞相。入主大都,掌握元朝中央政權。這是他一生輝煌的頂點。

    但不久,他便輝煌不起來了。第二年,1365年初,王保保挾太子北進,進攻孛羅帖木兒。孛羅帖木兒派兵阻擋,誰知兵馬大部投降。王保保逼近大都。這時候,元順帝坐不住了。於是下詔,秘密暗殺孛羅帖木兒。

    1365年7月,孛羅帖木兒被殺。其軍大部被元順帝和王保保吞併。

    編輯於 2017-03-28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狼2大火娛樂圈為什麼卻失聲了,是打臉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