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eo斌209216225

    在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握臣民的生死。皇帝在古代中國是上天派來的,統治人間的領袖,那是真龍天子,被尊為神。因此,皇帝穿的是龍袍,而後世人們留下的畫像中都是身著繡著九條進龍,皇帝專用的蟠龍朝服,來彰顯帝王威儀。而皇帝在穿著用度也都是本著獨一無二的原則,來顯示“唯我獨尊”偉岸形象。自然也就與其他諸侯、大夫不一樣。

    可也不是每個朝代皇帝都是“龍袍加身,黃龍在世”的著裝,其中宋朝皇帝就是個典型,凡事喜歡宋史的人在研究宋朝皇帝的時候,都能從他們的皇帝畫像中發現,宋朝皇帝畫像並不是龍袍加身,而是穿著相似於宋朝官員所穿的紅色官服畫像,衣冠不僅沒繡龍形圖案,而且給人一種就是一個正常官員的表現,毫無皇帝具有的九五至尊的大氣。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古代皇帝畫像應當是非常正式的行為,像明清兩代皇帝都是一身龍袍著身,來彰顯自己威儀與華貴。為何宋朝確是皇帝身著官服畫像,難道是因為宋朝的龍袍與官服相像?

    宋代服飾總體來說可分官服與民服兩大類。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於朝會及祭祀等重要場合,皆朱衣朱裳,佩帶和襯以不同顏色和質地的衣飾,還有相應的冠冕。公服是官員的常服,自位極人臣的宰執到一命之士通用,但各級服色有顯著差異:三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硃色,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宋史*輿服志四》)。公服的式樣是圓領大袖,腰間束以革帶,頭上戴幞頭,腳上穿革履或絲麻織造的鞋子。依照規定,凡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高階官員,都必須佩帶用金、銀裝飾為魚形的“魚袋”。

    宋朝皇帝服飾,有裘冕、袞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閱服等。北宋皇帝畫像穿戴並非官服,而是履袍,是宋代帝王祭祀用黑革履和絳羅袍作禮服。宋代皇帝朝服——為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展示圖及通天冠、黑舄圖。這種服裝僅次於冕服,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相當於群臣百官的朝服。

  • 2 # 西安—豐鎬遺子

    首先要解釋一個認識誤區“龍袍不一定就是黃色”。中國皇帝,以“天子自居”,為“真龍天子”。其所穿衣服也稱之為“龍袍”。唐朝以後,黃色才為皇家專用。宋時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所以“龍袍”又稱之為“黃袍”。單說黃袍,影視節目中只要是皇帝出馬,多為黃色龍袍,實則龍袍歷朝歷代五顏六色,反而以黑色居多。

    周天子雖以天子自居,但不是皇帝,所以衣服也稱不上“皇袍”,真正的“皇袍”是以祖龍秦始皇開始的。秦始皇龍袍的色澤起源於秦國的傳統。秦華人崇尚黑色。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甚至雜役奴僕全都穿著以黑色為主色系的衣服。朝堂之上的大臣們清一色都是黑色衣服。就連朝堂的裝修風格也有別於其他國家的金碧輝煌,而是以黑色為主色調。

    秦國為何崇尚黑色,東漢歷史學家編纂的《漢書·律曆志》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早年秦文公外出打獵時,曾經捕獲過一條黑色的龍。而這正是五行之中水德的象徵。因此,秦國統治者認為自己是水德,崇尚水。而在五行中水德對應的標誌顏色是黑色。所以,從春秋戰國時的秦國開始一直到一統天下的秦帝國,就都崇尚黑色。漢朝繼續沿襲了這一傳統

    【唐朝李世民的龍袍變成了黃色】

    到了唐代認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徵,“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故赤黃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開啟了龍袍為黃色的開端。

    【宋朝趙匡胤雖然“黃袍加身”,但是宋朝龍袍確是“紅色”】

    但是並非唐朝以後皇帝的龍袍就是一成不變的“黃袍”,北宋是火德,龍袍多穿紅衣。清代為水德,本該也是黑色龍袍,但是外來的皇帝亂唸經,就喜歡穿黃的,改由大臣穿黑藍衣,自己穿黃袍。

  • 3 # 不瞎掰講堂

    1、宋朝皇帝一樣是有龍袍的,但是跟我們現代人熟悉的明清時代色彩豔麗的龍袍有區別

    2、宋代是一個富裕,而且文化發達的時代,那個時代的審美趨於“雅緻”,不喜“豔俗”,從當年最具文化代表性的文物——瓷器的樣式就能看出

    3、皇帝根據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服裝,休憩時候的“燕居服”、上朝穿得“朝服”、祭拜天地祖宗的“冕官袞服”等等。“燕居服”不一定有龍紋,朝服的龍紋淡雅,類似“水印”,“冕官袞服”才有我們印象中,豔麗突出的龍紋。

    4、下面就是三種服飾

    宋代聶崇義《新訂三禮圖》

  • 4 # 揚眉劍舞

    帝王畫像古時稱“御容”。

    唐代御容真跡沒有流傳下來,流傳下來最早的是宋代皇帝御容,出自故宮南薰殿歷代帝王像舊藏,包括16軸坐像和20開冊頁,這些宋代皇帝畫像,確實大部分都穿紅袍,但並非全部如此,比如宋太祖、宋太宗、宋英宗都有淡黃色或白色大袖袍畫像。

    身穿紅袍的宋代皇帝

    身著白或淡黃袍衫的宋太祖、宋太宗御容

    其實不管是赭黃色、黃色、淡黃色、黃白色,還是紅色也好,都是符合當時的皇帝袍服顏色制度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個就要從隋唐帝王常服顏色的使用說起。

    唐代平民百姓用的淺黃色

    大概從南北朝後期開始,由胡人傳入的圓領袍成為華人日常穿著較多的服裝,隋唐正式成為“常服”,常服的顏色有等級之分,大體根據染色的難易程度珍貴程度等自上而下分為紫、紅、綠、青四個序列。

    此外還有黃色和白色,因為自然界裡黃色素最容易獲取,而白色完全不需染色,成本最低,所以黃和白在隋唐都是流外低階官員或者平民百姓常用的顏色,而不作為官員袍服的正式等級色。

    初唐至中晚唐壁畫人偶中的黃袍小吏

    古代服飾還有一個原則是“上可兼下,下不可僭上”,就是等級高的人可以穿低等級服裝,但等級低者不能僭越高階服裝,所以高階身份也可以穿黃袍,黃色是最日常的顏色。當時甚至一度皇帝和百官都穿著黃袍上朝的情況,出入殿省,還發生過有官員夜裡穿著黃袍上街被當百姓毆打的情況,所以唐高宗曾經下令官員不許穿黃袍,是為了避免官員服色和百姓服色混淆。

    赭黃色才是當時皇帝專用色

    與此同時,隋唐帝王還特別喜歡一種偏紅褐色的黃,稱為“赭黃”或者“赤黃”“柘黃”,這種顏色自隋文帝使用以來,一直被當做傳統沿用下去,成為唐代皇帝最常使用的顏色,禁止官員百姓使用,是真正的帝王色,趙匡胤黃袍加身用的也是“赭黃袍”。

    步輦圖中唐太宗穿的便是赭黃袍

    宋代皇帝也穿黃袍

    到了宋代重新制定服裝制度,首先繼承了隋唐帝王的專用色“赭黃”,以及本屬上下通用的淺淡色“淡黃”,所以給皇帝制定了赭黃大袖袍衫、淡黃大袖袍衫、赭黃䙆袍、淡黃䙆袍四款黃色系袍服。傳統的赭黃大袖襴袍衫、淡黃大袖襴袍衫,在常服諸款中地位最高,在大宴時使用;相對便利的開衩赭黃䙆袍和淡黃䙆袍則在常朝時使用。

    在保留下來的北宋諸帝御容中,有諸例便穿著淺淡袍衫,頭戴皂紗折上巾(折上指兩繫帶,而非展腳折上)、系紅束帶。比如宋太祖、宋太宗,所穿都是接近於白色的大袖襴袍衫,仔細觀察衣褶有淺淡黃色渲染,應即制度所說的“淡黃袍衫”。《宋會要輯稿》中有專門對高宗御容形象的描述:“高宗皇帝神御系漆塑。戴幞頭,寬袖,淡黃服,底現紅銷金,領袖塑出紅靼,作素玉帶,黑靴,尖白底,通袖不現手。”穿著的也是淡黃大袖袍。

    日本天皇依然模仿唐宋制度使用黃櫨染的赭黃色袍服,右為北宋赭黃袍示意。

    但宋代還增加了一款使用更多的“紅袍”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皇帝袍服制度中在赭黃、淡黃䙆袍後還增加了一款“紅衫袍”,很有可能就是宋代服制中在“兼前代”的基礎上為本朝尚色所做的一點補充。宋代火德尚赤,於是將紅色大袖襴袍衫與傳統的赭黃、淡黃䙆袍並列為皇帝常朝袍。使用上以紅袍為主,這在大量宋代皇帝畫像中也得到了體現,宋徽宗畫像所用也是紅袍。

    雖然這幾種顏色帝王通用,但具體搭配也形成了一些穿著規範:其中赭黃級別最高,穿著最少;相對肅穆的場合如喪期、先帝后忌、拜陵等,則更換淺淡的淡黃袍或白袍,同時也更換腰帶;紅袍則是常用袍。

    所以綜上所述,唐代帝王日常使用赭黃袍為多。到了宋代,皇帝依然有赭黃袍,但地位較高,常朝使用最多的還是紅袍,所以我們看到的宋代帝王畫像大多都是紅袍。

    至於黃是如何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就是宋以後發生的另一個話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如何規劃學習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