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短腿的穿搭反擊

    鳳冠是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婦女出嫁時也可佩戴。明朝鳳冠是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冠上飾件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貼上,色彩經久豔麗。鳳冠上金龍升騰奔躍在翠雲之上,翠鳳展翅飛翔在珠寶花葉之中。鳳冠口銜珠寶串飾,金龍、翠鳳、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達到。

    霞帔是中國古代婦女禮服的一部分,類似披肩。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時發展成了霞帔,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

  • 2 # 如願948237

    出土最早鳳冠實物是隋朝蕭皇后的鳳冠,下面是它的復原圖因為只有這麼一個復原鳳冠,具體的服飾制度也不清楚。

    唐朝的鳳冠,,,恩這是武則天的畫像,這時候的鳳冠已經有藍色成分了。(歷史教科書上也是這個圖,應該沒毛病)

    宋朝的鳳冠:九龍四鳳冠(冕服冠),沒有實物出土,只有畫像記載。

    明朝初期也延續了九龍四鳳冠

    (不知道這個圖對不對,但好像是常服冠)

    為什麼一個皇后有兩個冠呢?因為鳳冠分兩種:常服冠和禮服冠禮服冠在祭祀立後等正規禮儀場合穿,與翟衣相配,這一身裝扮對應皇帝的冕服。

    常服就是鳳冠霞帔,霞帔就是那條“紅披肩”,皇后在不太重要又不能隨便穿的場合穿這個,象徵身份。

    明朝的漢服體質還是很完備的。

  • 3 # 揚眉劍舞

    華人對於女性禮服最廣為人知的概念,莫過於“鳳冠”。不管是新娘還是后妃,鳳冠已經成為了標誌性象徵。但很多朋友也許不清楚,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鳳”並不是中國最高等級的女性禮冠的主要題材,模擬自然的“花樹”才是最核心的部分。

    那麼鳳又是怎樣登上冠頂,最終獨領風騷的呢?

    唐以前的花樹冠

    唐以前鳳尚未完全成為高貴女性身份的象徵,而對自然環境元素的直接模擬,便成為了禮服冠的主要裝飾構成手法,頭上往往是一派花草樹木、鳥語花香、飛禽走獸場景,其中最真正的核心元件就是由步搖發展而來的“花樹”。

    ∧女史箴圖中的步搖,以及魏晉北朝墓葬出土步搖實物,上面垂著搖動的葉子。

    在花樹的基礎上,歷代新增元素,發展成為極盛大隆重的禮服冠。漢代皇后首飾採用假結(髻)、步搖、簪珥模式,魏晉南北朝陸續增加鈿、博鬢,並將步搖改稱花樹;隋唐在漢晉南北朝以來各朝制度的基礎上,確立了花樹、鈿、釵、博鬢的組合模式,並且以花樹、鈿的數目區分等級。比如皇后為十二花樹,對應皇帝冕十二旒;太子妃為九花樹,以下依次遞減。

    ∧隋煬帝蕭皇后墓出土禮冠上的一株“花樹”,皇后一般有十二株。

    ∧隋煬帝蕭皇后墓出土花樹冠,前方有十二水滴形的“鈿”,兩側有“博鬢”。

    ∧隋唐花樹冠復原,頭上滿頭都是金燦燦搖動的“花樹”。

    宋代開始在花樹冠上增添龍鳳

    中國的禮服制度守舊性很強,一項基本服制形成後,往往能因襲上千年,常常不輕易受朝代更替影響,但會在如何釋讀和實際操作細節上做文章。作為最高級別的女性首飾,花樹冠也不例外,但在千年歷史程序中依然會不斷疊加新的元素。北宋在隋唐制的基礎上,出現了一個重大變化,便是在冠上添加了龍、鳳。

    北宋初沿襲唐五代花樹冠之制。北宋中期,因為著名的劉太后攝政,出現了“九龍花釵冠”。宋仁宗年幼繼位,由章獻明肅皇太后劉娥代為秉國,年號天聖,隱含“二人為聖”之意。由於皇太后地位提升,相應的冠服制度也受到提高。章獻皇太后是北宋第一位攝政太后,是當時實際上的統治者,在其花釵冠上新增“九龍”,應是為了有別於皇后、皇太妃,顯示皇太后獨一無二的崇高地位。

    北宋後期,由議禮局議定后妃命婦首飾制度,形成宋代定製延續至宋亡,這時在高等級的太后、皇后、妃等禮服首飾上添加了龍鳳成為定製,並且增添了王母仙人隊、各種鳥雀裝飾。有時直接稱呼為“龍鳳花釵冠”、“九龍四風冠”、“九龍十二株花釵冠”。但依然儲存了花樹、鈿、博鬢的基本元素。

    ∧宋代皇后九龍四鳳十二株花釵冠,可以看到在花樹的基礎上,添加了龍鳳、和冠沿的“王母仙人隊”。

    ∧北宋皇后冠上新增的部分示意圖。

    仔細觀察歷代宋後畫像,可以看到除了基礎的大小花株滿布全冠,博鬢也增加為左右各三扇,飾以珠翠龍紋,垂珠結;冠頂所新增的九龍,包括左右八條小龍和中央一條大龍,大龍口銜穗球;四鳳有時背乘仙女,有時數目還增到到九隻;唐代花樹間偶見的小人與鳥雀,則發展為浩浩蕩蕩的“王母仙人隊”以及各種雲鶴、鸂鶒、鷺鷥、孔雀,場面更加盛大和具體。

    明初后妃禮服冠基本繼承宋制,皇后使用九龍四鳳冠,妃使用九翬四鳳冠。宋制的王母仙人隊、雲鶴等則不再新增。在實際操作中,也如宋代一般,龍鳳的數目往往有所增加。在萬曆皇帝定陵中,我們便可以看到明代皇后禮服冠的實際情況。

    ∧明代皇后禮服冠(結構示意圖:擷芳主人)

    但我們現在所說的“鳳冠”,則是另一種“常服冠”。

    以上以花樹、或者龍鳳為主題的冠,屬於禮服冠。而我們現在一般說的單純以鳳鳥為主題的“鳳冠”,在古代則屬於“常服冠”。起先並非用於禮服,而源自於隋唐時期的另一種常服首飾。兩者並行不悖,演著兩條路線各自演變了上千年。

    ∧唐代女性頭上戴的鳳鳥簪釵首飾。

    唐代婦女平時在次一等級的場合時穿的常服或者盛裝,頭上中央有時則會插戴鳳鳥首飾。鳳鳥也逐漸成為貴婦象徵,越來越多出現在首飾上。這些首飾儘管華麗,但是搭配的服裝依然是裙、衫、帔,而非禮服。

    到了宋代,這種服裝發展為大袖衫、霞帔、長裙,進入制度,成為后妃的“常服”。明初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后妃的大衫、霞帔“常服”制度,頭上所帶的“常服冠”,繼承了唐代的盛裝模式,包括了各種型別的鳳鳥,以及左右插戴的鳳簪,簪首垂下長長的珠結。冠制也進一步簡化,統一為“翟冠”,各品級以翟數不同區分。翟即野雞,形態上和鳳鳥很接近。這樣就形成了后妃使用鳳冠,命婦使用翟冠的模式,延續至明末。

    ∧明代皇后常服雙鳳翊龍冠,身穿黃大衫、龍霞帔。《孝貞純皇后像》

    ∧明代一品命婦五翟冠,身穿紅大衫,仙鶴霞帔

    與皇后相比,一般命婦的冠將金鳳改為金翟,珠鳳改為珠翟,不同品級使用不同數目的珠翟。由於翟的形態與鳳太過接近,民間口語中逐漸也用鳳冠稱呼翟冠。

    到了清代,所有的傳統宮廷后妃服飾,不管是禮服還是常服均消亡。但民間漢族命婦依然延續了明代翟冠傳統,在結婚等大禮時穿著。並且不論是樣式上還是稱呼上,都完全改為鳳鳥,“鳳冠霞帔”也正式成為漢族女性婚禮服的代名詞。 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鳳冠”了。

    清代的命婦全套鳳冠霞帔。

    ∧清代的鳳冠,大多為金胎點翠做出鳳鳥形,垂珠旒蘇,清末還會裝飾絨球。

  • 4 #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鳳凰于飛,翽翽其羽

    衣冠服飾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差別的重要標識。

    皇后,作為朝代中最最貴的女人,全套的行頭肯定是最漂亮的。但不同的朝代,根據習慣、民族、社會發展等因素,樣式肯定差別巨大。

    現在還可以看到實物的包括隋煬帝蕭皇后的鳳冠、定陵兩位皇后的鳳冠以及清代的鳳冠。

    隋 蕭皇后鳳冠

    2013年,隋煬帝楊廣和蕭後墓在揚州被發現,蕭後墓中發現一具腐蝕嚴重但儲存完整的冠飾。採用仿製復原了蕭皇后的鳳冠。這個鳳冠就應該是隋代和唐初的規制。

    明代,鳳冠是皇后在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

    定陵共出土鳳冠四件,分屬孝端、孝靖兩位皇后,其中九龍九鳳冠和六龍三鳳冠屬於正宮孝端皇后王氏;三龍二鳳冠和十二龍九鳳冠屬於追封皇后孝靖皇后王氏。4頂鳳冠製作方法基本相同,冠均為漆竹胎,冠上皆嵌飾龍、鳳、珠寶花、翠雲、翠葉和博鬢,只是具體數量、重量不同。這四頂鳳冠龍鳳的數目都不相同,但龍鳳的總數很有意思:龍都是15條,鳳的數量是正宮皇后比追封的多了一隻,12對11。

    這四頂鳳冠分別入藏了故宮博物院(一頂、孝端皇后的六龍三鳳冠)、國家博物館(一頂、孝端皇后的九龍九鳳冠)和定陵博物館(兩頂)

    清代

    以滿族服飾為基礎,同時借鑑漢族冠服的形式制定了冠服制度。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

    冠圓式,貂皮為地,綴朱緯,頂以三隻金累絲鳳疊壓,頂尖鑲大東珠一,每層之間貫東珠各一,鳳身均飾東珠各三,尾飾珍珠。朱緯周圍綴金累絲鳳七隻,其上飾貓睛石各一,東珠各九,尾飾珍珠。冠後部飾金翟一隻,翟背飾貓睛石一塊,尾飾珍珠數顆。翟尾垂掛珠穗五行二就(橫二排豎五列),中貫兩面金累絲“心”形結,珠穗飾有金累絲與珊瑚製成的墜角。

    點翠嵌珠后妃朝冠

  • 5 # 我是冰娉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詠道:

    “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

    霞帔原是古代婦女的一種披肩服飾,宋朝以後定為命服,隨品級高低而不同,明代在制度上對霞帔作了詳細規定,一品至九品,各不相同。

    換到今天的話來說,這是女神級的頭飾。長久以來,人們對皇后戴的鳳冠的認識主要來自古裝劇的描述。

    而各朝鳳冠,出土時的情況,都不相同。例如,隋煬帝蕭皇后鳳冠,出土時,是這個樣子:

    區域性坍塌、變形、移位、腐蝕、殘斷、破碎、缺損和粉化,看起來就像一堆泥,這給復原工作帶了極大的難度。

    在修復過程中,考古人員透過顯微鏡觀察,鳳冠上能夠看到許多小珠子,珠化工藝在中國傳統金銀器製作中是常見的,就是將金銀化作一個個小小的珠子附著在物件之上,遠遠望去,就會顯得閃閃發亮,珠光寶氣,而這些小珠子,並不是金的,而是銅鎏金。

    復原後的鳳冠,長這個樣子: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的真正的鳳冠只有四件,都是明代定陵的遺物。

    定陵為明十三陵之一,是明代著名的萬曆皇帝的陵墓,裡面安葬著他和他的兩位皇后。在定陵出土的鳳冠共有四頂,它們分別屬於孝端和孝靖兩位皇后。

    明朝鳳冠是皇后在受冊封、褐廟、廟會時佩戴的高貴飾冠。

    明朝定製:凡遇大典,皇后冠用九龍四鳳三博鬢(左右共六扇)、皇太子妃則用九翠四鳳雙博鬢(左右共四扇)。

    定陵地下宮殿出土的四頂鳳冠,它們分別是: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十二龍九鳳冠、三龍二鳳冠。九龍九鳳為孝端皇后隨葬物。

    四頂鳳冠製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裝飾的龍鳳數量不同。它們造型奇巧,製作精美,並飾有大量的珍珠寶石。

    四頂鳳冠中最精美的是六龍三鳳冠。

    上有六條用金絲編織的龍雄踞於上,昂首欲騰;三支用翠鳥的羽毛貼上的鳳屈居於下,撲展雙翅,妖嬈若飛。其上龍鳳均口街珠寶串飾,立在滿是大小不同的用珍珠寶石綴編的牡丹花,點翠的如意雲,及花樹之間。冠後的六扇博髻,左右分開,如五彩繽紛展開的鳳尾。全冠珠光寶氯,富麗堂皇。

    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復原品,但已足矣震憾。古代匠人們精緻起來,基本沒有西方所謂奢侈品什麼事兒了。

  • 6 # 尚宮女史

    在我們的印象中,鳳冠是達官顯貴婦人的標配,它已經成為皇后嬪妃最具代表意義的象徵。古代皇后,一般都有兩個鳳冠,一個是大禮服冠,一個是常服冠。通俗的來說,大禮服冠適用於比較莊嚴肅穆的場合,比如冊封、謁廟、朝會等,而常服冠適用於並不那麼嚴肅莊重的場所,相比較而言就是比較普通的時刻。

    古人習慣於將熟知的自然景觀作為裝飾物,嬌美花兒,啾啾鳥語,飛禽走獸,這些都可以算作是點綴,比如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將一枝花藤圈一圈戴在頭上,有一種花仙子的感覺。當然這可能是最初的裝飾品,後來就有了一種名為步搖的裝飾品,也就是小說中經常說的簪子,步搖最初可能是竹子、木頭、牙齒、骨頭或者陶瓷等,後來逐漸被金屬代替,我們熟知的簪子基本就是後期的金屬飾品,這是鳳冠的雛形。

    人們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也在不斷的標新立異,在花樹原有形狀的基礎上,新增新的具有時代意義的新元素,使之成為令人矚目的禮服冠。漢代皇后的鳳冠由假結(髻)、步搖、簪珥作為基本元素,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鈿、博鬢,並將步搖改稱花樹;到了隋唐時期,花樹、鈿、釵、博鬢被正式宣佈出現在同一個鳳冠上,並以花樹、鈿的數目作為等級劃分的表現。

    隋唐時期的鳳冠雖然距今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窺一窺它的真容的。前幾年,考古人員在蕭皇后墓中發現了一頂已然看不出它昔日風采的鳳冠,經過兩年的修復,蕭皇后所戴鳳冠已經被誒復原,它有十二棵花樹,前面有十二個類似小水珠似的鈿,兩側還有博鬢加以裝飾。

    由於在土中掩埋已久,技術人員經過一番努力後,終於復原了一個堪稱精品的鳳冠,可謂金玉滿堂,讓人不得不驚歎這巧奪天工的好手藝,也讓我們感受到古代匠人精湛的技藝,令人誇不絕口,畢竟一所鳳冠的製成耗費的也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除此之外,還讓我體會到了鎏金技術的神奇所在。

    蕭皇后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再加上這頂鳳冠,更讓人們對她充滿了好奇。蕭皇后原本嫁給的只是一個晉王,卻沒想到後來楊廣做了太子又做了皇帝,而蕭皇后從王妃變成太子妃,又變成皇后,只是楊廣在建立不世帝業的時候也將隋朝帝國拖垮了。

    母儀天下的蕭皇后跟著楊廣到了江都,眼睜睜看著楊廣被殺,而蕭皇后不得不成為宇文化及、竇建德的政治籌碼,又帶著孫子到了突厥生活,最後又被李靖迎回了大唐,最終在唐太宗的照顧下,安度晚年。去世後,以皇后的身份安頓了她,才會有這一頂鳳冠的出土。

    接著說鳳冠,宋代開始突破前代,在花冠樹上新增龍和鳳。要知道,中國自古便是一個封建制國家,無論是對外開放還是制度更新,都會有保守派相阻撓,但他們也還是會在一件事物的使用過程中,不斷地對其做適當的調整,服飾制度便是如此。北宋初期,沿襲花冠制度。但北宋中期時,宋仁宗繼位,由於年少無知,皇太后劉娥幫其執政,年號為天聖,有二人為聖的意思。

    為了提高和鞏固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她在花釵冠上新增九龍,更顯示了她不可侵犯的威力。北宋後期,正式確定了有關妃子命婦的服飾制度,不僅增加龍鳳,並且增添了王母仙人隊、各種鳥雀裝飾。除了最基本的花樹外,左右兩側也各增加三扇博鬢,更有昂貴的珠寶、翡翠、飄逸的龍紋加以修飾,垂珠結在微風下輕輕飄動。

    明初的禮服冠基本採用宋的形式,但又有不同,有了新的改進,定陵中出土的四頂鳳冠可以給我們一個更直觀的認識。在近代對定陵進行挖掘的時候,得到了四頂鳳冠,分屬於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每人兩頂,分別為大禮服冠和常服冠。而其中的六龍三鳳冠和九龍九鳳冠屬於孝端皇后;三龍二鳳冠和十二龍九鳳冠屬於孝靖皇后。實際上孝靖皇后生前並沒有機會戴上這兩頂鳳冠,她生前只是萬曆皇帝的妃子,最高位置是皇貴妃,她原本只是李太后身邊的一個宮女,被萬曆皇帝在偶然的情況下寵幸,然後生下了朱常洛。孝靖皇后在萬曆年間備受冷落,生活的很悽慘,46歲的時候去世,直到朱常洛繼位後被追封為皇后,然後就有了作為皇后應該有的兩頂鳳冠。這兩頂鳳冠陪葬定陵。

    當然到了清朝時期,鳳冠已經不僅僅屬於皇后的冠服,所謂鳳冠霞帔就是指的女子結婚時候的服飾配置。

  • 7 # 小姐姐講史

    中國古代等級森嚴,對於不同等級的人群所穿著佩戴的服飾首飾也是有很多講究的。皇室宗親所穿的服飾更是有規矩,絲毫不能越矩。

    皇后是一國之母,吃穿用度都是後宮最好最尊貴的,而皇后最為珍貴的就是鳳冠,鳳冠也是皇后地位的象徵。由於各個朝代的文化和民族不同,服飾文化也時有不同,所以各朝皇后的鳳冠都是各有特色。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幾款鳳冠。

    隋朝蕭皇后的鳳冠

    隋朝蕭皇后的鳳冠是出土最早的鳳冠,剛出土的時候,受損嚴重,很多細節之處都塌陷變形,要麼是飾品被腐蝕和粉化。為了復原它工作人員廢了很大的功夫。復原之後的鳳冠看起來很貴氣,形狀如同花團,鳳冠上面有很多小珠子,這些珠子都是用銅鎏金做的。這很符合唐朝以前的裝飾風格,唐以前人們喜歡自然環境的因素搭配的花式,衣服上也經常秀一些花草樹木和飛禽走獸,所以者鳳冠也就像“花樹”一樣。

    宋代劉太后九龍花釵冠

    到了宋朝,在隋唐“花樹”冠的基礎上,增添了龍鳳。宋仁宗年幼繼位,劉太后代為治國,由於皇太后地位提升,所以在官服制度上也作出了革新。劉太后是宋朝第一位攝政太后,統治朝政,所以在她的花釵冠上增添了龍,來顯示劉太后與皇后和太妃不同的地位,稱作:九龍花釵冠。

    明朝鳳冠

    明朝現存的鳳冠都是在定陵裡出土的,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是萬曆皇帝的陵墓,而出土的四頂鳳冠就是萬曆皇帝的兩個皇后的。明朝對鳳冠有明確的定製,在大典的時候,皇后用九龍四鳳三博鬢,皇太子妃則用九翠四鳳雙博鬢。二出土的兩頂鳳冠就分別是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十二龍九鳳冠、三龍二鳳冠,這四頂鳳冠的材質和製作的程式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裝飾的龍鳳數量,看起來也是珠光寶氣的。

    另外,除了舉行大典的時候皇后佩戴的鳳冠,平時皇后也是要戴鳳冠的,叫做常服冠。常服冠並不用於禮服,而是在平時日常使用,製作並不複雜,花樣裝飾也很簡單,一般都是用鳳鳥裝飾,彰顯地位。慢慢的在平時的裝飾上沒有了過多的禮制,除了皇后和王妃,命婦和有地位的女子都可以使用鳳鳥裝飾的簪子。

    清代朝冠

    到了清代,在滿足服飾的基礎上,和漢族冠服文化相結合,有了獨特的皇后CROWN樣式。CROWN整體呈圓式,用貂皮製作,頂上有三隻金絲鳳,頂尖鑲有東珠,形狀雖然與之間各朝的大相徑庭,但是一樣的珠光寶氣。

    到了清朝這時候,普通人結婚的也可以使用“鳳冠霞帔”,人們對“鳳冠”的觀念也變了。

  • 8 # 老豬的碎碎念

    在這裡,先說一個大家的誤區。以大明皇后為例,現役正宮的皇后肯定是有鳳冠的,但這個東西只是在重大的節日或者祭祖活動中戴一下,平常是不會佩戴的,其實這個鳳冠也只是俗稱,它正經的稱呼是禮冠,所以顧名思義,它的使用是有嚴格的禮制限制的(皇后受封,國慶大典什麼的才能佩戴)

    由於北京大明皇陵所在地昌平十三陵定陵被官方考古發掘了,在萬曆的地宮中,還真出土了鳳冠,而且一口氣出土了四個皇后鳳冠,分別是三龍兩鳳冠、六龍三鳳冠、九龍九鳳冠、十二龍九鳳冠。

    這件不算是最高階的,它只是九龍九鳳冠,總共嵌了上百顆未經加工的天然寶石,珍珠更是鑲嵌了5000餘顆,上面還有各種點翠的裝飾物,以及用金絲銀絲編織的龍形,真可謂是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如果不是這件鳳冠實物的出土,我們真的很難從古書上的形容想象出如此奢華的鳳冠來。這麼一對比,這才是真的奢侈品,那些愛馬仕之流的簡直弱爆了!

  • 9 # 曉朋說歷史

    如今的鳳冠霞帔都用於中式婚禮上,尤其這幾年特別盛行中式婚禮,戴上“鳳冠”,穿上嫁衣,每個女孩子在這一刻都是幸福的。而在古代,鳳冠可不是普通人家女兒能戴的,是皇家專屬。

    中國古代一直等級森嚴,不同等級的人群他們的吃穿用度都是有規矩和定數的,如若不按照等級定數來那就是對制度的無視。尤其是皇族宗親的服飾,更是要求嚴格,什麼樣的人衣服上繡什麼樣的花紋都是有講究的,絲毫不能僭越。而皇后作為一國之母,其吃穿用度自然是最好的,而對皇后來說最尊貴的也就是那頂鳳冠了,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用龍紋圖案,那自然也只有皇后才能用鳳,鳳冠也是皇后身份地位的象徵。

    漢代時就有了鳳冠的影子,但並沒有定製,古人喜愛鳳鳥,在這個時候人們就喜歡在頭上裝飾鳳鳥,山東漢代畫像磚上就有頭戴鳥形裝飾的西王母。而在文字記載中:漢代的皇族婦女,在重要的祭祀場合要在頭上戴用鳳凰裝飾的冠,稱為“鳳凰爵”。王嘉在《拾遺記》中,也明確提到了“鳳冠”的名稱,只是在漢代鳳冠並沒有形成制度。

    隋唐時期的貴族婦女也喜愛在頭上裝飾鳳鳥,隋唐到五代時期的敦煌壁畫忠,經常能看到婦女頭上用花樣繁多的鳳鳥畫面來裝飾,不論是盛唐的貴婦、西夏的公主,還是于闐的王后,在她們的頭頂都戴著一隻精緻欲飛的鳳鳥,旁邊插戴著各式簪釵,由此可見當時婦女對鳳凰的喜愛。當時婦女們頭戴鳳冠,除了具有極強的裝飾作用外,最重要的還是希望它能給自己帶來吉祥、長壽和富貴。而皇后的鳳冠則形如花團,出土最早的鳳冠就是隋朝蕭皇后的鳳冠,專家修復之後,風管看起來很是貴氣,花團狀的鳳冠上有很多銅鎏金做的小珠子,這很符合唐以前的裝飾風格,當時的人們衣服上也愛繡一些花草樹木和飛禽走獸,這鳳冠也像“花樹一樣。

    北宋時期,鳳冠在唐朝”花樹冠“的基礎上,增添了鳳形狀的裝飾。皇妃、公主、太子妃的鳳冠以九翬四鳳”,翬是指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婦的鳳冠沒有鳳,只繡有不同數量的雉,到了南宋的時候,才增加了龍的形象。宋仁宗年幼時繼位,劉太后代為治理國家,她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在自己的鳳冠上增添了龍,來顯示自己與皇后和太妃的地位是不同的,即:九龍花釵冠。

    鳳冠確定為一種禮冠,並將其收入冠服制度,準確的來說是在宋朝以後。明代的皇太后、皇后、皇太子妃的禮冠有明確的定製,皇后冠均為”九龍四鳳三博鬢,左右共六扇,皇太子妃則用九翠四鳳雙博鬢,左右共四扇。明朝現存的鳳冠都是在定陵出土的,出土了四頂鳳冠,分別是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十二龍九鳳冠和三龍兩鳳冠,屬於萬曆皇帝的兩個皇后。這與明初所定的冠服制度有所出入,說明在萬曆時期這種冠服制度已經發生了變化。

    明代已經有很純熟的鳳冠製造工藝,僅僅是修復之後的鳳冠已經足夠驚豔了,可見當時做出來的鳳冠實物有多不可思議,它的美並不在於有多華麗的裝飾,而是在於其製作工藝的精巧。其中十二龍九鳳冠總重2595克,正面頂部飾一龍,中層七龍,下部五鳳;背面上部一龍,下部三龍;兩側上下各一鳳。龍鳳均口銜珠寶串飾。龍鳳之間插飾翠雲、翠葉。冠後面下部左右各嵌金龍首一個,龍口銜博鬢,左右各三扇,全冠共有寶石一百二十一塊,小紅寶石十八塊。

    明朝時鳳冠更注重點翠,點翠面積很大,四頂鳳冠上有共有翠鳳23只,翠雲翠葉翠花多達數百片,冠上裝飾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帽黏貼,色彩經久豔麗,除了龍鳳之外,其他的珠寶花、翠雲、翠葉以及博鬢等部件也都是單獨做成,然後再鑲嵌在冠上的插管內,其製作的複雜性不言而喻,可見古代工匠的玲瓏心思。

    清朝時期,滿族人在滿族服飾的基礎上加入了很多漢族冠服文化,有了獨特的冠服樣式。CROWN無論男式女式,整體呈圓形,用貂皮製作,皇后的冠頂上有三隻金絲鳳,鳳冠頂尖鑲嵌有東珠,雖然外形與之前歷代的大有不同,但是看起來依然貴氣逼人。宮裡的妃子包括王爺的福晉和有誥命的夫人都有自己的禮冠,無論是皇后還是妃子只有在行冊封禮和大型祭祀時才可穿戴。

    清朝時期普通民眾結婚也可用“鳳冠”但是與皇族人員所用的要大大不同,很多漢族百姓結婚時依然按照漢族的頭飾,即鳳冠霞帔。清朝之後,便沒有鳳冠制度,百姓們漸漸崇尚西式婚禮,到了如今的新世紀才漸漸地又開始流行中式傳統婚禮,鳳冠霞帔人人都可以使用。

  • 10 # 素手描人

    根據資料顯示,鳳冠的真正成型來自於宋朝,它除了是身份的象徵,還意味著權力。後宮女性品階不同,所戴鳳冠也不相同。

    但如果要追究鳳冠的出處,那就歷史悠久了。開啟《拾遺記》,裡面有“時有丹鳥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老”的句子。

    這裡的“丹鳥”應該是“鳳”的最早出處,也就是說,在晉朝的時候,“鳳”這種形象已經出現了,而且是一種祥鳥。

    而在《述異記》中又有記載:“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隨之鳴”。透過這樣的記載,我們也可以瞭解一點古人對於“鳳”這種禽類的認知:雞頭、蛇頸、燕頜、魚尾、五彩色。

    古人為什麼會發明鳳冠?並不都是因為它的樣子,而是它對於當時人們的意義:祥瑞之意

    古人最早梳頭髮不過就是綰髮,然後以釵固定。而冠則是被視為帽子的東西,只不過將它做小,當成一種裝飾物來使用。

    至秦朝時,“鳳釵”這類飾品便出現了,《中華古今注:釵子》中有記:“始皇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

    這也就是說,秦朝時期,鳳冠是被稱之為鳳釵的。而到了漢朝它又得到的提升,女性開始按照“鳳”的樣子打造出首飾,在特別隆重的日子裡佩戴,以求祥瑞之意。

    《後漢書》中就講過,皇太后在參加宗廟祭祀時,必須要戴一尺長的大金簪,而簪頭上的設計便是“鳳”的形象(沒找到圖片)。

    到了唐朝,這種鳳冠便流行起來了。不僅是後宮妃嬪,還包括命婦們,有品階的女性,在出席隆重的活動時都要按級別裝束,佩戴鳳冠。

    只不過,因為當時的工藝問題,鳳冠多以花的形式出現,打造“鳳”這種頭冠是相當費時費力費金子的,一般人家消費不起。

    唐朝對此也有一定的規定,只有一品的命婦才可以戴“九樹花釵”,而二品命婦則為“八樹花釵”,如此,從頭飾就能看出一個女性的社會地位。

    至宋朝的時候,鳳冠開始大量使用珠寶鑲嵌,然後用繩子系在頭部。不過,鳳冠在宋朝的意義又有了不同,不僅為討個吉利,而且有著權力的突破。

    花冠上加龍與鳳的圖案,這就是封建制度對自己權勢保持的一種想法。而北宋時,皇太后劉娥又開始輔政,她的鳳冠便又新增九龍圖案,以彰顯其權威。

    到北宋後期,妃嬪與命婦的衣服上也開始加入龍與鳳的元素,以及仙人、鳥雀等。鳳冠因此更加華麗:花樹、博鬢、珠寶、翡翠、龍紋、垂珠,那是應有盡有。

    從後期出土的宋朝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鳳冠可以看出來,因為身份及使用的不同,鳳冠被分成了禮服冠、常服冠,也就是大型節日佩戴與日常裝束使用的。

    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

    孝端皇后的為六龍三鳳冠與九龍九鳳冠,而孝靖皇后則是三龍二鳳冠與十二龍九鳳冠。

    不過,南宋時的鳳冠似乎是那種隋朝類似於帽子的樣子,只能落於額頭,蓋在頭頂上。南宋高宗吳皇后的翟衣像上,所戴的便是龍鳳珠翠冠。

    吳皇后

    遼代時,女性一般就是戴鎏金銀冠,而且式樣要簡單得多。

    遼代

    而元朝時期呢?女性又以當地傳統的冠為流行趨勢,鳳冠變成了“罟罟”。看看元世祖皇后察必的畫像,她頭上的罟罟就又高又長,並被裝飾了珠、玉、絹、銀、羽毛等多種物品。

    元朝

    明朝的鳳冠又特別有講究,因為那時後宮的女性地位分得更詳細,多戴一點,那可能都是僭越之罪:皇后與皇太妃是可以戴鳳冠的,其他小主、公主只有鳳簪與翟冠。

    明朝鳳冠講究冠胎,即戴在頭上的那個圈,它通常是竹篾或者是銅絲編出來的,然後貼上羅紗,再透過髹漆,垂上珠子。這珠子不是為了好看,它叫“結子”,通常從籠口垂至肩部,取“吉祥、福壽如江”之意。

    鳳冠之上還會點綴翠、珍珠、羽毛,這是高貴、祥瑞的象徵。而越是身份貴重的,就越要貼博鬢(即假髮)。

    鳳冠的重點還有鋪翠一說,比如翠雲、翠鳳、翠葉等,那種鳳飛龍翔的勢頭就是天下太平,人壽年豐的寓意。

    芙蓉冠

    不過,鳳冠之中還有一種稱之為芙蓉冠的,它最早出現在秦始皇時期,從資料中來看,宋朝的杜太后、明朝的沐崧夫人徐氏都戴過芙蓉冠。

    清朝的鳳冠感覺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從美觀到價值,反正都很敷衍。大清之初,鳳冠相對隆重,同時分為冬朝冠和夏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不過這時也只能稱之為帽子,與鳳冠已經關係不大了。

    皇后朝冠除中央頂飾三層金鳳外,朱緯上還綴一週金鳳共7只和金翟1只,位於後面的金翟向腦後垂珠為飾,皇后為五行二就,冠後又垂護領。

    晚清

    到了晚清,幾乎就只剩下一個頭箍式的絨球頂在頭上,如同唱戲的裝扮,沒有威風與顯不出身份高貴的感覺。

    總得來說吧,各個朝代的皇后鳳冠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但作為現代的我們,似乎只能從中看出不同,但難免不能理解其意思。

    蕭皇后常服冠

    但是有一點可以證明,鳳冠不僅僅是今天我們理解的結婚時的“鳳冠霞帔”,它來自社會地位與身份等級,被分成禮服冠與常服冠。

    這樣說吧,古時候有身份的女性,冠就是一種必須的裝飾,戴上它就意味著拿了自己的身份名片,別人一看裝束就知道你是誰,這就是它最大的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日本最後奧運會推遲或取消,會對日本有什麼嚴重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