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奧嬌寶媽

    看到這個問題,好像就是在說的我家奧嬌公主。老油條型,磨蹭磨蹭,墨跡,各種代名詞…

    早上起床,起床氣,叫了五分鐘,死活不肯起。吃飯時間,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上廁所。睡前刷牙,賴在床上,賣萌的說,媽媽,我等會…有時候真心受不了,只不過,抓住孩子的切入點,你會發覺,沒那麼恐怖,也許正是叛逆期,處理好了,後面就會順暢多了。對於磨蹭的學前幼兒,分享下我的對應方法:

    1. 有些大人,每每在孩子犯錯時,大聲喧呵“我數到3,你再不過來,看我怎麼揍你…”換種方式,當孩子已經會數數的時候,跟孩子經常玩數字遊戲,比如,寶寶,媽媽數到5,然後你再過來…這個方法,對我家奧嬌相當有用。有時候,早上不肯起床,我就說,媽媽數到5,你再起床。數到4的時候,已經預備…起了,。

    2. 奧嬌小點的時候,經常在樓下跟小朋友們玩的不想回家。有次,跟她奶奶一起,也發現這種問題,奶奶的對策突然亮了。奧嬌扭扭捏捏的,嘴巴一拉,眼淚汪汪的說,奶奶我還想玩。奶奶回答到:好的,那你再玩5分鐘,奶奶看好時間,時間到了我們就回家,下次再來。乖乖的,時間一到,跟著回家了。以至於現在在哪想多玩一會兒,萌萌的跟我商量,媽媽,我再玩2分鐘,2分鐘就好。相信孩子,可能對於一些孩子開始有點難,擔心會耍賴,開頭難,幾次下來就會好的。

    3.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精華點… 無論做什麼,吃飯,睡覺,玩,哪怕洗漱,提前明確的告訴孩子,等會兒我們需要做什麼了,讓孩子心裡知道,下一步,他要做什麼。

    面對磨蹭老油條的孩子,千萬不要強硬的壓迫孩子,用軟技巧把熊孩子搞定。

  • 2 # 犖犖涓子

    好意外會收到邀請,哈哈!我家的熊孩子習慣較好,得益於從小養成的習慣吧!總結為1,家裡有個權威型爸爸。爸爸基本不管學習,但對習慣很重視,只要嚴厲要求孩子,熊孩子就乖乖聽話。2,從小潛移默化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不蹭床,不蹭作業,從幼兒園開始不遲到早退,堅持到現在,話說比偶習慣還好!至於已經養成的習慣要糾正確實難,但家長的堅持很重要!

  • 3 # 億童學園

    生活中一定有這樣的場景:

    早晨催起床:

    叫第1遍不起來,叫第2遍坐起來,揉揉眼睛又躺下去了,叫第3遍才不情願地起來,眯著眼慢吞吞地穿衣服、穿鞋子,臨出門了,腳還是半隻在鞋裡、半隻在鞋外。

    回家催吃飯:

    喊吃飯,磨磨蹭蹭不動。好不容易到桌子旁邊,沒吃兩口,又跑去看會電視,過一會又要去喝口水。飯菜都涼了,還沒吃完,最後逼得奶奶親自動手給孩子喂下去。

    晚上催睡覺:

    快10點了,怎麼催就是不肯放下手中的玩具,好說歹說,上了床,給孩子講了5本故事書還不肯睡,看到媽媽的小宇宙隨時就要爆炸,這才乖乖鑽到被窩裡。

    但你知道嗎?很多孩子的磨蹭,其實是我們催出來的

    孩子做事一慢,我們就忍不住去催。

    可實際上,我們的催促往往起了相反的效果!

    如頭提到的案例裡:到了晚上10點,孩子還不肯睡覺,是他真的不知道這個點該睡覺了嗎?

    其實這些規則孩子心裡是明白的,而他之所以會賴著不動,是因為對媽媽長時間的嘮叨、催促形成了免疫和依賴。

    當媽媽催第1遍的時候,他知道媽媽只是打個預防針,反正還會再催的,於是繼續安心地玩玩具;

    當媽媽催第2遍的時候,他心裡有準備了,預感到媽媽可能會發火,所以抓緊最後的時間再多玩一會;

    當媽媽催第3遍的時候,他知道媽媽要發火了,再不睡覺會被捱揍,所以才乖乖睡覺。

    時間長了,孩子做事的標準不是“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而是“媽媽有沒有催”。慢慢地,催促的大人和磨蹭的孩子在無意識中形成了默契:不催——不動;小催——小動;吼著催——才動。

    不要讓孩子在“被催”中長大

    朋友剛拿駕照,所以平時上路開得很慢。她最怕的就是在路上被人催的感覺,她說自己本來就不熟練,一聽見後面車的喇叭聲,就更緊張,有幾次甚至直接熄火了。後來,她乾脆在車尾貼上越 “越催越慢,再催熄火” 的標語。

    由此可見,人在面對催促時,哪怕是成年人,第一時間升騰起的情緒不是平靜,而是緊張、反抗、拒絕。

    我們還可以做一個小實驗,對著鏡子,先說“慢慢來”,再說“快點快點”。觀察一下我們說這兩句話時的表情,是不是說 “慢慢來” 的時候要平和很多,而 “快點快點” 伴隨的則是不耐煩和急躁。顯然,這些表情和情緒,我們的孩子完全能感知和讀懂。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但其實,成年人和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本身就是大不相同的。強制要求的後果,只會讓孩子質疑自己,擾亂自己的內心節奏,要麼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麼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這種方式表達對父母的反抗。

    改變孩子磨蹭的習慣,正確的引導更有效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從小事起,一點一滴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教會孩子如何穿衣、洗漱、收拾玩具等,讓孩子先掌握這些技能再逐漸加快速度。即使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也要有耐心,讓他自己去嘗試。父母為孩子代勞太多,會讓孩子滋生嚴重的依賴心理,能不做就不做,逃不過的磨蹭到最後再做。真正的愛孩子不是無休無止的呵護,而是讓孩子適當面對風雨,成長起來。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當你衝著孩子喊:“快點,等你最後5分鐘。” 孩子有可能真的不知道5分鐘到底有多長。我們可以用鬧鐘設定上相應的時間,讓孩子在實際生活中感受“5分鐘”“10分鐘”“半小時”到底有多長。也可以讓孩子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該做的事,比如吃飯、洗臉等,讓孩子漸漸知道時間是有限的。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內沒完成就不許孩子再繼續,這種小小的“懲罰”能讓孩子形成時間緊迫感。

    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的習慣

    幾點吃飯、幾點玩遊戲、幾點睡覺……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日常作息的時間表,畫上一些裝飾,把它貼在顯眼的位置。這種充滿儀式感的做法,讓孩子覺得遵守時間是一件很重要、神聖的事情。將一天要做的事情提前規劃出來,讓孩子知道做完這件後,還有什麼事情等著他,有計劃地做完每一件事。

    試著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

    試著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讓孩子從教訓中收穫經驗。比如,因遲到被老師批評或處罰;因拖延,錯過了得到某些東西的機會等。讓孩子受點小挫折,知道自己的行為是要付出相應代價的,從而幫助孩子建立起時間觀念。

    培養孩子專注的能力

    有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當出現新的事物時,就會注意力轉移,而無法專心於所做的事情。這樣的孩子做每件事情都會留個“尾巴”,有始無終,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拖沓的習慣,對之後的學習生活產生不利的影響。

  • 4 # wely716

    孩子總是拖拉磨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界限不清。界限是什麼?對孩子來講,就是有一塊他不被侵犯的專屬領地:我的領地我做主,這塊我說了算。

    小孩子,尤其是最初的兩年,對媽媽有無限的依戀、無限的需求,這讓媽媽產生了一種幻覺,覺得自己對孩子有無限的責任,於是會習慣性地、事無鉅細地為孩子操心。

    比如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的界限,孩子哭了要吃奶,嘴一閉代表“我不吃了”,但不以孩子為本的媽媽,會擔心孩子有沒有吃夠,想辦法讓孩子再多吃點。

    就這樣,好多時候,在很多事情上,我們被自己的責任心矇蔽了,不相信孩子,甚至根本不理會孩子傳達的資訊。

    那麼該如何劃清界限呢?

    一位媽媽說:

    孩子上小學後,按照學校老師發來的單子,我先是讀給他聽,上學需要買什麼東西?我就把龍兒當成這件事的主人來看,我就是一個支持者。

    然後,我和他一起去商店,他在前面挑,我就在後面拿著袋子等著裝,等他有疑惑問我的時候,我就趕緊上前一步去解答。給了一些建議,再退回到他身後。回到家,也是由他自己把東西一個一個放進書包裡。

    我還記得,他第一天回來的時候很緊張,說老師讓記作業,然後他就拿出一個條來給我看。紙條上面夾雜著拼音,還有模仿寫出來的缺少筆畫的字,說是當天的作業。

    我根本看不懂,他就憑著印象給我解釋,說要幹啥。他說啥我就認啥,沒有任何質疑。反正我就是要支援他,把這個主人的位置坐牢靠了。

    我壓根沒有主動說“那咱們問問老師吧”“咱們打電話給同學吧”,我就權當他說的就是對的。連續幾天都是一樣,除非他說記不得了,咱們問問同學吧,我才會協助他打電話。

    之後的日子裡有忘了作業的時候,也有忘了帶作業本去學校的時候,甚至有忘了帶書包去學校的時候,我都維護著這個界限,不去越界。我不會去給他送書包,我也不會因為他忘了去批評他,反正他是這件事的主人。

    協助孩子認清自己的領地邊界,忍住不插手,然後去盡父母職責——協助孩子釋放壓力和負面情緒,蓄滿孩子的愛之杯。這才是父母該做的。

    父母若想提醒孩子注意時間,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不必一直催促孩子。

    將“趕快”變成“我希望”

    比如:

    趕快,我們還要去下一個地方。

    變成:

    我希望我們能在半個小時後到下一個地方,我們車程有15分鐘,所以現在差不多要去停車場了。

    給孩子提供選擇

    比如:

    如果我們10分鐘內就能出門,我們看電影就不會遲到。如果不能,要麼只能少看前面一段,要麼只能明天再看了。

    直接提醒孩子行動太慢的後果,但是這種提醒最好能夠讓孩子自己去想後果。

    比如:

    如果今天你10點還沒有到培訓班,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讓孩子主動思考遲到的後果。

    對於已經能夠認識時間的孩子,也可以直接用時鐘或者手錶提醒他,讓他看看時間。

    如果還能進一步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按時完成該做的事情,會更好。

    引導性的提問可以是這樣的:

    你有沒有想過,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在7:10就出門?

    其實當父母不再把孩子磨蹭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自己狂躁和沮喪的情緒就會減少。

    當父母負面情緒減少的時候,孩子更容易冷靜,他們的負面情緒也會減少。

    孩子不再被負面情緒影響,他們自己的行動就會更有效率,他們也更容易專注於解決自己的問題。

    總的來說解決拖拉問題,需要媽媽認清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界限,並懂得情緒管理和有效溝通。

  • 5 # 火星咿咿呀呀研究所

    有些孩子做作業愛磨蹭,非要熬到很晚才能完成;有些孩子起床愛磨蹭,眼看快上學了,就是賴在床上不起來;有些孩子吃飯愛磨蹭,一頓飯能吃半天。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該怎麼辦呢?

    要想解決孩子愛磨蹭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楚孩子愛磨蹭的原因,找到了孩子愛磨蹭的原因,解決的辦法自然就有了。

    一、家長要求太高

    我們很多家長把孩子視為小大人,總是以成人的眼光看來看待孩子,這樣的結果就是按照大人做事的速度來要求孩子,在這樣的眼光下,覺得孩子做事磨蹭就很正常了。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身體還處於發育階段,大腦和各項動作機能發育還不完善,無論做什麼事還處於學習階段,做事慢就是一種正常現象。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不能要求孩子和你的速度一樣。

    因此,很多孩子的磨蹭本來就不是問題,而是家長要求太高,孩子做事慢是一種正常現象,家長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不要給孩子隨意貼上做事愛磨蹭的標籤。

    二、家長包辦太多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做事太慢,自己就忍不住去代勞,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失去鍛鍊的機會,如果什麼事都不讓孩子自己去做,他就永遠學不會自己做事,做事慢也就很正常了。

    因此,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家長就要讓他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幹,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收拾房間、自己收拾書包等。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不要怕孩子慢,做得多了,自然就會快起來。而自己的事情自己幹也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關鍵。

    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外界的任何一個刺激都可能導致他把注意力從一件事情轉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有的孩子可能本身就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這也是導致還自己做事慢的一個原因。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就需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有意去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一個是在孩子做事的時候,儘量減少環境的刺激,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還有一點,就是在孩子專注的做一件事的時候,家長勁量不要去打攪孩子,這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一個好辦法。

    四、讓孩子承擔磨蹭造成的後果

    當孩子做事磨蹭的時候,往往家長比孩子更著急,很多家長會一個勁的去催孩子快一點,生怕因為磨蹭誤了事。這樣的做法會使得孩子感覺到自己的事情變成了家長的事情,事情做不好的責任就應該由家長來承擔,因此,孩子反倒不著急了。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那些事情是自己的,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自己沒做好就要自己承擔後果。

    五、和家長對抗

    有些孩子做事磨蹭是故意的,主要是家長讓他做一些自己特別不願意的事情,用磨蹭的辦法來和家長對抗。

    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了。和孩子打交道,儘量不要採取強制措施,任何人都不會喜歡被別人強制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孩子更是如此。

    因此,家長就需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關係,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來考慮問題,善於覺察孩子情緒上的變化,當孩子實在不願意做一件事的時候,最好不要強迫他去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衛不可以》系列繪本畫風太醜了,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審美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