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感情直通車
秦朝末年,風起雲湧,群雄逐鹿,項羽和劉邦同時奉楚懷王的命令,先入關中者為王,兵分倆路北上抗擊秦軍。
首先二人北上進軍路線不一樣,劉邦為了躲避秦軍主力,儲存自己,專打秦軍力量薄弱的地方,並且繞道直驅咸陽。項羽則專找秦軍主力決戰,在鉅鹿大敗章邯,大大削弱秦軍戰鬥力。從此戰中,可見二人的戰法有很大的區別,這也在後面的楚漢戰爭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這是第一點,戰法不一樣。
項羽此人剛愎自用,胸無城府,向來講究倆軍對峙,然後你死我活的拼殺,從鉅鹿之戰中,我們可以看出這點,滅秦後,又開歷史的倒車,大量分封異姓諸侯王,而自己則偏安與彭城這個小地方,造成後來許多年戰爭不斷,百姓仍然得不到和平的青睞,他的志向就是當西楚霸王,天下對他來說毫無誘惑力,可見此人目光短淺,胸無大志。劉邦在以前是泗水亭長,秦朝時期最底層公職人員,他城府很深,圓滑,善於用人,講義氣,幾乎和各類人群都能相處的很好,他能聽進別人的建議,他的目標不單單是一個關中王,他要整個天下。他也很有戰略眼光,當項羽回師彭城時,聽取謀士建議,圍攻項羽與垓下,如果沒有戰略眼光和氣度,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他們的團隊也不一樣:
項羽軍中謀士數的上的只有范增一人,范增雖有力挽狂瀾的本事,奈何,項羽很是自負,根本不允許他人之口舌,領軍大將有龍咀,鍾離昧,季布等,雖有蓋世武功,也難當千軍萬馬。
而劉邦軍中謀士有張良,蕭何,陳平等,大將有韓信,曹參,樊噲,周勃,灌嬰等。劉邦能夠虛心納諫,能屈能伸,謀士們不遺餘力的出謀劃策,將帥們奮不顧身的征戰沙場。
不管是二人客觀因素還是主觀因素,項羽終究成為悲劇。
毛主席說過一句話: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大家以為呢?
-
3 # 米月之城
楚漢戰爭前期,劉邦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彭城之戰慘敗之後,劉邦退至滎陽建立防線,自此開始艱苦的滎陽鏖戰。起初,劉邦經常被項羽打得倉皇出逃,局勢很糟,之所以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糧食充足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行兵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糧食。劉邦據守滎陽,開始修築甬道,由敖倉運輸糧食來滎陽補給軍隊。被項羽切斷甬道之後,蕭何又不斷地從關中給他運糧食,有了長期作戰的基礎。
而項羽的糧草不足,又經常被漢軍切斷糧道。
二、援軍不斷
項羽是百戰百勝,劉邦則屢戰屢敗。被項羽打敗,劉邦就去調漢軍其他地方的軍隊到滎陽跟項羽接著打,劉邦調集韓信張耳的軍隊,求燕王臧荼增援,為了補充兵源,調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士氣越來越盛。
而項羽在韓信滅齊之戰中,增援齊國的20萬軍隊全部被漢軍所滅,兵力大減。
三、吸納人才
在劉邦征討天下的過程中,才能出眾的賢能之士不斷地加入到他的對伍中,這些人中,有老家奉沛起兵帶來的核心力量,有半路加入的能人謀士,也有來自敵方陣營勇冠三軍武將。這些人中,文有蕭何、張良等,武有韓信、彭越、黥布等。在吸納人才方面,劉邦有著海納百川的氣度和胸懷。
項羽卻因為性格原因,導致人才不斷地流失,以至於無將可派,以至於被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羽終究無力挽回楚國的頹勢,戰爭的優勢已完全向漢方傾斜。
四、戰略得當
鴻溝議和後,趁項羽兵困糧缺,劉邦率大軍追擊項羽。灌嬰率軍攻克楚國的都城彭城,使得項羽只能向南撤退;陳下之戰、城父之戰後,項羽逃至垓下,漢軍迅速跟上,劉邦、韓信、彭越、灌嬰等率60萬大軍合圍垓下,四面楚歌起,擾亂了本就疲於撤退的楚軍軍心,逼的項羽烏江自刎。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
很多人都評價劉邦是“小人得志”,時勢造就了他的成功。劉邦確實是被時代潮流裹挾著前進的成功者,但這與他自身的努力也是分不開的。劉邦把時代的平臺和個人的平臺結合在了一起,才最終贏得了他傳奇的人生。
回覆列表
地理影響軍事戰略的第一方面,是戰略要點。
李白的《蜀道難》中有一個名句,“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意思是,四川東北的劍門關山勢又高又險,一個人把著關口,上萬人也打不進來。由於古代沒有空中力量,在軍事對抗中,像劍門關這樣的戰略要點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佔據某個戰略要地,往往會對整個戰爭的格局造成決定性影響。
我們拿楚漢戰爭來舉個例子。重新看一下,為什麼劉邦能那麼快取得成功?
項羽分封諸王,到劉邦出擊,只隔了四個月,從劉邦出擊展開統一大業,到首次攻克項羽的首都,只用了八個月。以前,我們提到劉邦的成功和項羽的失敗,有很多解釋,比如,劉邦比項羽大二十四歲,老謀深算,善於拉幫結派。項羽年輕氣盛,不懂得處理各派利益關係,最終落敗。如果我們試著聚焦在戰略要地這一點,就會發現,劉邦的成功,在於他拿下一個戰略要地——關中。
關中在今天的陝西中部,是個比較低平的河谷沖積平原,北部是黃土高原,南部是崇山峻嶺。要想進入關中,東西南北只有四個關口,所以得名“關中”。關中的統治者如果掌控著各個關口,關中就會固若金湯。但關口失守,敵人就能直搗黃龍。在歷史上,關中長期扮演著戰局勝負手的角色,號稱“得關中者得天下”。項羽是戰神,但劉邦在戰略方面更勝一籌。當初進入咸陽,別人在搶財寶,劉邦手下的蕭何首先想到的是將天下圖籍搜走,目的就是為了掌握山川形勢、天下地理及關隘要塞。
劉邦的封地不在關中核心區,但緊鄰關中。劉邦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也就是說,劉邦軍隊透過修建棧道,吸引敵人注意力,同時發兵繞道向陳倉進發。陳倉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寶雞市,這裡有一個重要的關口叫大散關,這是進入關中四個關口的西邊那個。突破了四關之一,劉邦乘對方不備,迅速擊敗關中的三位諸侯王,奪取了關中。前面說過,關中是四關之中的意思,拿下這裡,別的地方就很難打進來。劉邦因此強大起來,自己可以隨時出擊,而沒有太大的後顧之憂。
請注意,沒有後顧之憂這一點非常重要。後來劉邦和項羽正面交鋒中,劉邦總是落敗的一方。但劉邦就算是不斷失敗,卻仍然像不倒翁一樣,頻頻受力卻不倒下。劉邦反而憑藉關中這個戰略要地,不斷地出擊騷擾,損耗了項羽的實力。
後來,項羽和劉邦握手言和,以鴻溝為界休戰。我們會認為,這時的劉邦終於和項羽打成了平手。但這恰恰說明,項羽已經徹底失敗了。翻開地圖,鴻溝正好處在中原地區的戰略分界線。鴻溝以西是山區,易守難攻。鴻溝以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無險可守。項羽接受這樣的條約,本想透過信義押寶,換取兩方相安無事。但雙方的戰略態勢本來就是不平衡的,佔據戰略優勢的劉邦肯定要把東方吞併。所以,等項羽一撤軍,劉邦就立刻組織大軍發起總攻,徹底擊敗了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