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儒家從孔孟到董仲舒,再到朱熹,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退化,或者說是失去了原有的味道,那麼這種改變是否是必然的,不可改變的?
4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60095056747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的朋友圈各行各業都有,思想或行為或多或少也受到影響。當儒釋道等在發展的歷史程序中,必然是“人”來傳承的,比如,學道的跟學佛的朋友在一起參學,時間久了,各自的思想言論必然會融合、比對、發展繼承,這都是再平凡不過的事了!有的人說,道家偷竊佛家理論,也有人說佛家用了道家的思想,其實對錯根本不用爭辯,好的東西互相切磋學習學習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 2 # 小洵仁可

    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儒家反演變也在其中,實屬必然!

    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當然跟著發展!至於怎麼發展,是好是壞,這就需見仁見智了!

    這句話表面看還可以,大家仔細想想,加了條件後是否有點彆扭呢?儒家思想也如此,越演變,條框越多,侷限性越大,因為它是根據某些人利益駛然,喪失了廣泛性,所以有人對其批判,也是必然!

  • 3 # 清淨平等正覺1

    應該說:儒家的演變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一個學說,其發展演變要看當時社會的需要程度。需要它必然推崇它!不需要它,就會拋棄它!看似偶然,背後則是必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大一統的需要。而分裂時期還顧得上尊儒嗎?唐太宗三教並重,儒家就不能獨尊!宋明更僵化,獨尊“理學”。近現代中國積貧積弱,儒家就躺槍被打擊?如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然要弘揚傳統文化!這就是必然。

  • 4 # 玄谷真人

    羲黃如種,文王周公孔子如根,後儒如枝葉。董仲舒所代表的漢儒也好,程朱陸王所代表的宋明儒也好,他們都是儒家這個根在舒枝展葉開花結果。

    現在根據西哲的說法,一般把春秋戰國與同時代的印度沙門思潮、地中海東北城邦文化稱為樞軸時代。這個時代之前不是沒有文化發展,但是,由於歷史文化條件,之前的文化發展沒有形成蔚為大觀的文化大系。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以及同時的印度文化、地中海城邦文化,在過往文化的基礎上應時代之機勃然而發華。老子、孔子、墨子都是這個時代的文化發華的體現和承載者。所以,你說演變嘛,首先儒家在這個時代就是先前始自伏羲、黃帝,經文王、周公在周初已有的人文理性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時代思想文化演變。這就象一株大樹,伏羲下了種,黃帝生了根發了芽,夏商尤其周初文王、周公舒枝展了葉,到諸子時代燦然思想文化大發華了。

    孔孟荀時代是原儒形成的時代。尤其孔子道大,所負載的文化思想有深厚性和原點性,需要在以後的歷史演進中進一步展開。其後的漢儒以五經為要典,在政治上發展比較豐富,這應該是時代帝國政治文化的需要,文化與時偕行了。

    但是,儒家在孔孟那裡內修的部分在這個時代沒有進一步展開。現在看春秋戰國儒家發展,除四書五經外,發現還有五行、性自命出等,都是先秦儒家內修文化的體現。那麼,這個內修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社會文化現象就在宋明新儒家了。

    宋明儒前則承漢以及隋唐中國文化面臨的新時代面貌和課題,後則啟近代人文主義理性文化,為現代中國文化奠基。

    有人覺得“當工業革命帶來的近代社會之後,儒學就徹底跟不上社會變化,只剩下道德指引這一個價值了。 ”真的嗎?中國自民國以來儒學的發展是散在對西學的吸收之中而成為現代哲學、政治、倫理中的知識和語彙,體現在西學中國化和馬列中國化上。如,孫文講天下為公,用革命一詞,聚集革命志士,追求共和理想,如講仁政,講知行,論知行統一,如,講社會主義道德,以小康為階段社會目標,重提以德治國,和諧社會的理念是中和的運用,在與西方博弈中講和而不同,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天下觀!

  • 5 # 使用者67498973657

    鬼谷子說:事物不管怎麼變化,總有一個歸處。儒家演變不演變,對社會只有一個價值:人倫價值。司馬遷早就總結了。其它都是次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辣肚子疼可又嘴饞有什麼解饞的好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