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太史
-
2 # 心淚殘痕
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顯王時,九鼎沒於泗水下。後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利象徵與意義,亦曾屢次重鑄九鼎,武則天、宋徽宗也曾鑄九鼎。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固有“得九鼎者得天下”之說!
夏亡,九鼎為商朝所得。600年後,商紂王時,周武王聯合諸侯國伐商,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九鼎旋成為周的鎮國之寶。春秋時,諸侯國勢力不斷強大,周朝統治日漸衰落。齊、晉、秦、楚、宋五霸先後稱雄,皆有意圖九鼎以代周室。之後大秦一統天下,九鼎卻不知所蹤,說法不一。
各種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
九鼎,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象徵九州。商代時,對錶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儲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徵,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據說,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咸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
背景夏代的青銅鑄造業,已相當發達。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熔點低,便於鑄造冶煉。夏代的鍊銅業。古文獻中亦有記載。《越絕書》卷十一日:“禹穴之時,以銅為兵。”關於鑄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後開(啟)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九鼎既成,遷於三國。”三國指夏、商、周。據考古材料證明,當時的奴隸在鑄造象九鼎這樣的大型器件時,一般是首先用質細的泥土製成器範,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銅製的坩鍋冶煉銅,錫礦塊,最後將銅錫溶液注入範中,就成為青銅器。
但《左傳》中談到九鼎鑄造的情況是這樣的:夏朝初年,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後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幾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視為中華民族傳世之國寶。在工藝美學上,它是一套稀世之作,從文化考古角度分析,它是中國青銅器時代的集中代表,從鑄造工藝技術上看,它標誌著中國的歷史已結束了野蠻時代,進入了文明的時代。令人遺憾的是:儘管有關九鼎的資料,不絕於歷代史冊,但在二千多年前,它就早已不知隱身何處了。
史實商湯逐走夏桀後,將九鼎遷至其都。盤庚定都於殷後,九鼎遷移至此。周武王滅商後,曾公開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後,周公旦營造雒邑,將九鼎遷至該城,並請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將九鼎安放在太廟之中。
東周開始後,周朝王室衰落,各諸侯開始覬覦王權。周定王時,楚莊王首次“問鼎之輕重”,被周大夫王孫滿駁回。後楚靈王一度也動心問鼎,因國內發生叛亂,未果。
-
3 # 宮殿君
鼎是個啥?
你看它的字形就知道了,一般為三足兩耳形制(如下圖)
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強烈的文化學含義,它是幹啥的呢?
一般是用來煮東西的,或者是放在宗廟作銘功記績的禮器。
不過,鼎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能——象徵國家的權力,是王權的象徵!
因此,鼎一般都和權力這樣的字眼拼合在一起,比如“定鼎中原”、“問鼎中原”之類。
“鼎有九個,集齊可以呼喚中華神龍!”咱們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有“九鼎”,集齊了可以呼喚出中華神龍,幫你獲得最高統治權。
哪九鼎呢?又是誰鑄造的呢?
據《史記·封禪書》裡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這段話告訴我們,九鼎來自於大禹,他當年做夏朝大哥的時候,將天下劃為九州,並令九州的“小大哥”(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以象徵天下權力,同時還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都刻在九鼎身上,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後來,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暴戾,導致商湯滅夏,九鼎又到了商的手上,再後來,商被周武王滅,這頂又到了武王手中。
反正,一句話:誰能集齊這九鼎,誰就是老大!
“問鼎中原,誰說的?”說完九鼎的來歷,咱們來說說“問鼎中原”這詞,誰說出來的呢?
就是他——楚國很厲害的國君:楚莊王。
在《左傳》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當年楚莊王搞北伐,攻打陸渾之戎(散居黃河南、熊耳山北之陰地,又稱陰地戎),也不知道是他自信爆棚還是早有預謀,他竟然趁機將大軍開到了東周首都洛陽的南郊,還堂而皇之的搞起了閱兵式。
雖然周朝當時已是江河日下,但你楚國也不能這麼明目張膽的搞軍事威脅吧,而剛即位的周定王看到這一切,非常害怕,於是他派出了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大意就是說:“老楚,你現在牛,我怕了你,你別再嚇我了,趕緊走吧。”
結果這楚莊王看到了王孫滿後,嘲諷的說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啊?有多重?我一直很想看看呢。”言外之意就是說,你周朝雖然有九鼎,但我楚國有強力可以把你推翻,你那鼎不算啥!
王孫滿聽了後,也明白他的意思,於是說道:“統治天下是和德行有關,又不是和鼎有關。”
莊王聽了很不服氣道:“你那九鼎根本不算個啥,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
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
這莊王聽了竟無言以對,最後竟撤軍了。
其實王孫滿的話是想告訴他,鼎只是一個象徵而已,你蠻夷楚地雖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及周王朝幾百年來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
是內心的認同感而不是軍事實力才是一個王朝統治的根本。
自此之後,人們便把楚莊王的這個“問鼎中原”代指為企圖奪取權力。
“大家一起來集鼎!”據說這象徵權力的九鼎在秦始皇滅六國後就沒蹤影了,成為了“中國古代史的未解之謎”。
越是找不到的就越是顯得神奇!這貌似是華人的固有思想,而更何況這九鼎還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歷代皇帝都以擁有九鼎為最高目標,搞的和收集神器似的。
那找不到咋辦呢?自己做!反正一定要集齊這九鼎!
這其中,武則天女皇是傑出代表,據《資治通鑑》裡記載:唐朝的帶頭大姐武則天就曾自己鑄造九鼎放在洛陽。
神都鼎名永昌,高一丈八尺,容1,800石。冀州鼎名武興,雍州鼎名長安,兗州鼎名日觀,青州鼎名少陽,徐州鼎名東原,揚州鼎名江都,荊州鼎名江陵,梁州鼎名成,均高一丈四尺,容1,200石,各圖山川物產於其上,共用銅56萬餘斤。哎!要用哲學解釋的話,這叫“神權政治論”,為自己的統治找合法性和合理性。
然並卵,對百姓不好,不好好管理國家,鑄造1000個鼎也沒用。
-
4 #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鼎,在上古的時期是一種烹飪食物的器物,但是自春秋時期之後,鼎就視為身為地位的象徵了。我們在許多成語中也能看到有關於“鼎”的成語,如一言九鼎、鼎鼎有名、問鼎中原、九鼎大呂等。
【問鼎中原】
【成語註釋】:
基本解釋:
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詞語分開解釋:
問鼎 : ①《左傳·宣公三年》載:春秋時,楚國在周天子的疆土上閱兵,周天子派人慰勞楚軍。楚王問鼎的大小輕重。鼎為傳國之寶。楚王問鼎,有覬覦周王室之意。後因以“問鼎”稱圖謀王位: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 ②指奪取冠軍:巴西足球隊問鼎世界盃。 中原 : ①平原;原野: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②地區名。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或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
【成語出處】:
出自《左傳》。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
其中,中原問鼎在春秋時期是一個有標誌性的行動。中原問鼎是指比喻有私心,想要把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
【成語典故】:
問鼎中原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楚莊王八年(前606),楚莊王帶兵北伐,以朝拜的藉口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小,有奪取周王朝天下的形勢。
楚莊王畫像
公元前606年,進行北伐的楚莊王以討伐陸渾之戎為時機,把楚國的大量軍隊開到了周王朝的首府洛陽的郊外,並在周國的地盤上進行隆重的閱兵儀式,想要讓周天子看看楚國的實力,來震懾住周天子。
即位不久的周天子心裡當然非常害怕,忐忑不安,擔心楚國對周國進行開戰。於是,便派善於應對的大臣王孫滿出面去安撫楚莊王,討好楚莊王。
楚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王孫滿:“你們的周天子的九鼎有多大,有多重?”這句話的言外之意非常清楚,就是要與周天子來比一比自己的權力和力量。王孫滿面對他的提問,委婉地說:“國家的安危不只是光靠鼎就夠了,主要靠的是德義的支撐,鼎的大小輕重並不是那麼重要。”
楚莊王畫像
楚莊王見王孫滿拿話來搪塞他,就直接告訴王孫滿:楚國的鋒刃,足夠能鑄成九鼎了。言外之意就是說楚國的實力非常強大,就算你不告訴我九鼎的大小,楚國也能鑄成九鼎。
於是,王孫滿對楚王說:“大王你不要忘了,夏禹是因為有德才能受諸侯的擁護,透過各地進貢的銅材方能鑄成九鼎來象徵萬物。但是之後夏桀的昏庸,鼎就傳給了商。商紂暴虐,最後鼎傳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義,鼎再小但是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沒有德義,鼎再大也可以輕易移動。周國的國運還沒有完結,所以鼎是不能問的。”楚莊王無話可說。
莊王也不再強求,離開周國去討伐鄭國了。“問鼎中原”的典故一直流傳到現在,雖然現在沒有奪取天下的形式,但也比喻為有私心,想佔據所有的意思。
-
5 # 存意
根據二里頭出土遺存看,夏鑄九巨鼎是不可能的,並沒有這樣的技術,如果真有九鼎,那至少也是商才有能力鑄造。別把傳說當歷史,只作為故事,開心一下就好
-
6 # 赤子162036098
九鼎論存在東周周天子有九鼎,諸候七鼎!西周,商,夏有九鼎之說。鑄九鼎從帝到啟,就有五位人物鑄九鼎,四海外還一洲。(十洲缺一洲)???九鼎存否????
-
7 # 雕刻歷史
鼎,最早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用青銅製成,圓形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我們熟知的“人心鼎沸”,就是比喻形勢或人心動盪,像鼎水沸騰了一樣。但鼎到後來卻是作為傳國的寶器,比喻王位和帝業,因而意義格外不一般。這個意義其實是透過成語“問鼎中原”而為我們所熟知的,它講的是春秋時期的霸主楚莊王把軍隊直接開到當時的首都洛陽南郊,周天子派遣使臣王孫滿去慰問,楚莊王向他詢問九鼎的重量,意圖奪取周朝天下,號令諸侯。後來王孫滿給楚莊王講了一番道理後,楚莊王才暫時不敢覬覦天子之位,退兵回國了。
那麼,以鼎象徵政權或王位,其實由來已久。這和《左傳》記載的一個傳說有關。相傳,大禹治理水患之後,被擁護為天下共主,他把天下劃分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從此,九鼎就象徵著國家最高權力,只有擁有九鼎,其政權才具有合法性。就這樣,九鼎從夏遷至商,又從商遷往周。但西周亡後,九鼎先被秦所取,後為宋所獲。宋後來又被吞併了,鼎就湮沒了,從此再也沒有出現。當然,這是史記的說法,《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但《漢書》卻說,九鼎沉沒於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所以,關於九鼎遺失於何時何地,也就眾說紛紜,至今成謎。
後世的帝王也很重視九鼎的權力象徵和意義,也曾多次重鑄九鼎,諸如武則天、宋徽宗等帝王都鑄過九鼎。
不過,近代《古史辯》派學者根據種種考古發現和文字分析,認為夏禹根本沒有鑄過九鼎,關於九鼎的種種傳聞不過是神話傳說而已。
-
8 # 妖怪博士潘神
根據傳說九鼎是由大禹下令鑄造的。相傳黃帝曾經鑄造過三口寶鼎,分別象徵天、地、人。大禹當了天子之後,仿效黃帝,從各地徵集來大量的金屬,鑄造成了九口寶鼎,分別象徵九州大地。《漢書·郊祀志》記載:“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大禹還命令鑄鼎的工匠在每一口鼎上都描繪了各種神仙和妖魔鬼怪的圖案。完成後將這九口鼎放在宮殿外,讓人民自由的參觀。這樣一來,看了這九口鼎的人就知道世界上有哪些神仙和妖魔鬼怪,分別居住在什麼地方。以後他們到某個地方去的時候,該祭祀什麼神、提防什麼樣的妖怪便全部瞭然於胸了。《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九鼎分別對應古代的九州】
另一方面九鼎也是王權的象徵。所以商朝滅掉夏朝之後,把九鼎遷移到商朝的地方去了,周朝滅掉了商朝後,又把九鼎遷移到周朝的地方去了,九鼎就這樣在三朝之間不斷易主。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左傳·宣公三年》)
到了春秋時代,周王室衰微,無力控制天下諸侯。楚莊王北伐時便問周天子派來的使者九鼎的重量。楚莊王這樣問無疑是表明了自己有奪取天下的野心。使者當場就回了他一句:“有德不在鼎。”
那麼九鼎究竟有多重呢?根據《戰國策·周策》記載:“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一口鼎需要九萬人才拉得動,這明顯是誇張的說法。至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重的青銅鼎是商朝的後母戊鼎(舊稱“司母戊鼎”),其重量也才832.84公斤。
【後母戊鼎】
到了戰國時代,秦昭襄王攻打西周,把九鼎搶了回去,但是在路上,有一口鼎卻突然飛進了泗水裡面,結果只有八口鼎被運到了秦國。《史記·秦本紀》正義:“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
當然,鼎是死物絕不可能憑空自己飛起來的。無非是有人認為秦國無道,沒有資格統治天下,所以編出了這樣的神話。《漢書·郊祀志》也說鼎沉於泗水,但沒有說鼎自動飛起來的事情。“周赧王卒,九鼎入於秦。或曰,周顯王之四十二年,宋太丘社亡,而鼎淪沒於泗水彭城下。”而且這裡沒有指明數量,到底是沉了一口鼎,還是九口都沉掉了。
《史記·始皇本紀》記載,後來秦始皇路過泗水彭城時曾經派了數千人下水打撈寶鼎,可惜最終沒有成功。
而秦朝滅亡後,也沒有文獻記載九鼎的後續下落了。
【漢代磚畫泗水取鼎】
-
9 # 鐵錘文史
大禹建立夏朝,九州諸侯來賀,大禹在陽城東南的塗山召開諸侯大會。塗山大會是一次勝利的大會,是一次團結的大會,各方諸侯緊密團結在了大禹周圍,戰天鬥地其樂無窮,並且自覺地向都城獻禮,獻什麼呢?銅。
中國的青銅冶煉術在當時已經相當成熟,當然作為重要材料的銅還是非常珍貴的,所以以前的古文裡面,很多時候 “金”說的就是“銅”。另外多說一句,最早的銅製品是在土耳其發現的,當地青銅文化距今已經有8000多年,中國的青銅技術是由西方傳入的。中國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是一把青銅小刀,在甘肅的馬家窯,此地正是中亞交通線的東部盡頭,此後中國發現的青銅器由西向東,時間也越來越近。說這一段是想告訴大家,中國並非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
後來九州進貢的銅越來越多,大禹尋思啊,這麼多銅疙瘩,吃又不好吃,用有不好用,放到倉庫裡還佔地方,大家看著你怪小氣的,啥玩意都往家裡收著。得了吧,咱就玩一把藝術吧,於是就創作了大型藝術作品:大禹走過的路!
用九州貢獻的銅疙瘩,鑄造九個大鼎,分別是
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每隻鼎上鐫刻著各個州的山川面貌,並且把自己從前治水時所遇到的各種雞啊,鴨啊等珍稀動物、和牛啊豬啊等神怪野獸一併鑄在鼎上,讓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大禹不是蓋的,這一路走來,總有一些妖魔鬼怪要陷害朕!但是大家推開窗戶看看,冰雪聰明的我,歷經千辛萬苦,還是打下了大大的江山!
“收九牧之金,鑄九鼎,鑄鼎於荊山下,各象九州物”。
所以九鼎也算是最早的立體地圖了。此後,青銅九鼎繼而成為王權的象徵,鎮國之寶。隨著王朝的更迭,不斷被挪到新的首都,挪著挪著,有一天發生了時空扭曲,人們就再也看不見傳聞中的九鼎了。
當然了,九鼎不在江湖多年,江湖上仍然流傳著九鼎的傳說。問鼎中原,也成了執掌天下的象徵。
大家聽鐵錘一句話,不要迷戀鼎,鼎只是一個傳說。
而且,我們已經有了新的圖騰。money!
-
10 # 沅汰
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禹鑄九鼎,一種是啟鑄九鼎。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曾經問鼎於周王城,大夫王孫滿給楚莊王講過九鼎的來歷。《左傳*魯宣公三年》記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九鼎是從前夏朝有德的時候,九州的長官州牧都進貢了銅,夏朝的統治者用這些銅鑄造了九鼎。把各州的山川物產等都畫成圖,把這些圖也鑄在九鼎上。這樣天下百物鼎上都有記錄,人民就知道如何分辨。
九鼎象徵的是天下九州,九鼎已經不是普通的具備實用意義的鼎,而是具備了特殊含義。王孫滿跟楚莊王說,九鼎可以震懾魑魅魍魎,九鼎還能使上下團結一心,使統治者接受上天的福佑。所以說,從夏鑄九鼎開始,鼎就成了國之重器,既是統治權力的象徵又是吉祥物,也難怪楚莊王這麼感興趣。楚莊王感興趣的是九鼎之後的權力以及天命,所以楚莊王問鼎充滿了火藥味兒。
夏朝滅亡之後,鼎的去向在王孫滿的話裡也做了交待。“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夏朝因為失德,所以失去了繼續統治的資格,商接替了夏進行統治,九鼎歸於商。商代持續六百年。祀,是紀年之稱。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舜曰載(《爾雅*釋天》)。商紂王暴虐,所以九鼎又歸於周,表示天命歸於周。
周武王時期的青銅器利簋上有三十二字的銘文,可以和王孫滿的話相映證。“武徵商,唯甲子朝,越(奪)鼎,克昏,揚又商。”周武王討伐殷商,在甲子這一天的早上遷移了九鼎,戰勝了紂王,繼承了商,取得了天命。銘文中的“越鼎”就是奪取了九鼎的意思。
回覆列表
謝邀。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顯王時,九鼎沒於泗水下。後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利象徵與意義,亦曾屢次重鑄九鼎,武則天、宋徽宗也曾鑄九鼎。
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夏亡,九鼎為商朝所得。600年後,商紂王時,周武王聯合諸侯國伐商,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九鼎旋成為周的鎮國之寶。春秋時,諸侯國勢力不斷強大,周朝統治日漸衰落。齊、晉、秦、楚、宋五霸先後稱雄,皆有意圖九鼎以代周室。之後大秦一統天下,九鼎卻不知所蹤,說法不一。
春秋時期,隨著王室力量的衰落,強大的諸侯對九鼎便產生了覬覦之心。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厲行改革,國富兵強的形勢之下,興兵攻擊陸渾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莊王“問鼎小大輕重”,表明了他有滅周的野心。從此,後人將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此後,關於九鼎的下落,史家眾說紛壇,不一而足。
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一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出入,前後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由後者分析,九鼎在秦滅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時,已經不見;那麼,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從雒邑掠九鼎歸秦,豈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費解!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採取兼收幷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無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後代史家只能隨意加以揣測了。王先謙在《漢書補註·郊祀志》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無力量保護自己。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銷燬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說其中一鼎已東飛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王光謙的說法雖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因此,是使人難以置信的。
後世帝王亦曾屢次重鑄九鼎,以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寧三年兩次最為有名。
縱觀中國曆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週三代的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燬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