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集賢院居士

    《清平樂》原名出處,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宋詞豪放派開山作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清平樂》中,范仲淹在延州城外,拭劍吟唱這首他最著名的詞作《漁家傲.秋思》,曲調深沉渾厚,壯懷激烈。在筆者心目中,范文正公這首詞是真正的宋詞豪放派開山之作,是他所有詩詞中最好的一首。

    譯文

    秋天已至,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相同。大雁又飛回了南方的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號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著號角聲從四面八方迴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群山裡,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都難以入睡,將軍已是頭髮花白,士兵抹著思鄉的淚水。

    註釋

    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遊仙關》。

    塞:邊界要塞之地,這裡指西北邊疆。

    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著。

    賞析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悽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迴盪著。

    “塞下秋來風景異”,劈頭一句,作者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特殊的環境。時間是秋天,地點在邊塞。風景呢?沒說好,也沒說壞,只說了一個“異”。“異”在哪裡呢?且聽下文:

    “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古人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衡陽城南有回雁峰,樣子很像迴旋的雁。“秋來”,滿目蕭條;“風景”越發“異”得難忍,所以雁兒毫不留戀地非飛走不可。這裡表面寫的是雁,實在寫人。即連大雁都不願在這兒呆下去了,更何況人?但是,邊塞軍人畢竟不是候鳥,他們卻堅守在邊塞。

    下面三句,寫的就是“雁去”後的情景。

    “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邊地的風號、馬鳴、羌笛之聲。這是寫聲音的,這聲音富有邊塞地區的特色。李陵《答蘇武書》中的“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可作註釋。然而,范仲淹在這裡卻更有一層深意,那就是“連角起”。角,是古代軍隊裡吹的樂器。“四面邊聲連角起”,就是軍中號角吹動,四面八方的邊聲便隨之而起。在這裡,作者是把軍中的號角作為主體來寫的,它帶動著邊地的一切聲音。這就是說,邊地“雁去”了,邊地的駐軍沒去;不但沒去,而且用他們的號角,與邊地的人民緊緊相連。這聲音也許有點單調,甚至有點悲涼,但壯闊,充滿力量。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是上闋的結句,突出地表現出邊塞的安穩和牢固。“千嶂”,是寫山勢,層巒疊嶂,猶如巨大的屏風。“長煙”,是炊煙和暮靄所形成的一片霧氣。在“落日”中,邊地的孤城及時地把城門關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環繞,“長煙”籠罩,“落日”照耀,就不顯得那麼孤獨無靠。它是堅固的,結實的,嚴陣以待的。然而,城的堅固與否,更重要的還在於把守它的駐軍。因此,在詞的下闋,作者就把邊防軍人推向畫面中心,集中筆墨表現他們的思想感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句是全詞的核心,是它的靈魂所在。邊塞軍人一邊飲著濁酒,一邊思念著家裡的親人和家鄉的一草一木。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就是這些軍人到了晚間,思家、思鄉之情就愈加濃烈。這符合生活的真實,令人信服。所謂合理,就是正因為他們熱愛家鄉,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崗位上。不只堅守,他們並不滿足於堅守,他們還盼望著打仗,出擊打勝仗。因為只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因此,接下來的“燕然未勒歸無計”七個字就有著深刻的含義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愛山。“勒”,刻的意思。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燕然未勒歸無計”,意思就是抗敵的大功還沒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計議了。這個“計”字很重要,它是計議、打算的意思,可見邊防軍人不回家是主動地、自覺的。若是把它理解為計策的“計”,那邊防軍人的不能回家就成為被動的、無奈的了。這樣理解,對邊防軍人的形象,對全詞的意境就都有損害。

    “羌管悠悠霜滿地”,承上啟下,進一層強調邊防軍人想家思鄉的情緒,並由此而寫出全體將士憂國的情狀和感慨。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人為何不能成寐?將軍已經白髮蒼蒼為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為國守邊為何還要落淚?這裡有悲的成分,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為當局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當說,情調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著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 2 # 晴風微語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的這首《漁家傲·秋思》是秋詞裡的名篇。

    整首詞風格沉鬱,蒼涼,悲壯。有濃烈的思鄉之情,更有作者深深的家國情懷。

    詞的第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

    時序到了秋天,天氣涼了,自然的景色變得蕭索,讓人看了心生悲涼。

    所以遠在邊塞駐守的將士看到南飛的大雁,覺得它們也毫不留戀這裡,去意堅決。

    鳥類的遷徙是自然的本能,但是看在這些不能歸家的戍邊將士眼裡,就帶上了他們的感情色彩。雁去更助悲涼。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接下來這幾句詞,像一幅色彩濃郁又透著蒼涼的畫,把他們的處境表現了出來。

    一座坐落在山巒之間的孤城,在夕陽西下的時候,緊閉城門,四處迴響的只有軍營的號角聲。

    這樣的處境,觸動詞人的心絃~濁酒一杯家萬里。

    想家了,家在千山萬水之外。音訊隔絕,惦念也只能在心裡。

    但是再想家也不是離開的時候~燕然未勒歸無計!我還沒有建功立業,沒有像前人那樣為國家建立蓋世功勳,我怎麼能就這樣回去。

    對國家對朝庭的忠心和責任感,讓他堅守在這裡,而思鄉之情只能藉助酒和文字來解了。

    霜天裡,濁酒一杯,聽著羌管淒涼的曲調,夜深了,草木衰殘滿地霜。寒氣透骨涼。

    將士們在這寒冷的秋夜,聽著這擾人心緒羌笛聲,想起遠方久未見到的親人,久久不能入睡。

    最後收句――將軍白髮征夫淚!

    讓人傷心,感動,震撼。

    這首詞寫出了邊關將士犧牲他們個人利益,為國家安寧,百姓安康所付出的巨大代價。讀來令人落淚,而又心生敬佩。

    范仲淹,北宋名臣,為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境界。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

    他又是一位文學家,工於詩詞散文。這首詞也是他的一首傳世名篇。

  • 3 # 讀書小兒郎

    題主你好,分析范文正公這首最具代表性的詞,我們不妨先看下文正公在寫下這首《漁家傲·秋思》的時代背景。

    當時,北宋在仁宗繼位之後,國家積弱積貧之勢益加明顯,表面上一片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而文風、詞風仍在沿襲著晚唐、五代的餘習發展。有遠見的政治家、文學家都已覺察到問題的嚴重性,“慶曆新政”和古文運動先後發生在這個時期,不是偶然現象,而是當時政治現實、社會現實的客觀要求。在詞的方面,豪放詞開始興起,一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裡。而文正公的《漁家傲》乃這方面的代表作。

    上闕著重寫景。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瞭延州所在區域。“秋來”,點明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延州秋季和中原大不相同的風光。因為文正公本是江南人士,他對這個地方的季節差異更為敏感,所以他的“異”字,也包括了他本人的詫異之意。然後透過“衡陽雁去無留意”來表明他所觀察到的不同。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就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詞裡的“衡陽雁去”也是從這個典故而來。“無留意”是說這裡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當地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反過來說,這個地方秋天的荒涼景象,盡括在雁“無留意”三字之中,盡顯筆力遒勁。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所謂的“邊聲”,李陵《答蘇武書》有云“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是總之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闕的抒情蓄勢。“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暗示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氣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所見;邊聲、號角聲這是所聞,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閉”三字,它隱隱地透露出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形勢呢?

    因為宋朝自建立之後,就採取重內輕外政策,對內加緊控制,把禁軍分駐全國各地,而在邊疆上長期放鬆警惕,武備鬆弛。所以范仲淹所在的延州當時處於守勢不敢輕易出擊。而“孤城閉”三個字真實地反映了不容樂觀的軍事態勢。這一句為下闕的抒情做了鋪墊。

    下闕著重抒情。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這是詞人的直抒胸臆,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地久,難免起思鄉之情。這“一杯”與“萬里”之間形成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鄉愁。鄉愁由何而來?“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句用了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刻石勒功而返”,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又談何容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羌管,即羌笛。羌笛的音色給人以悽清、悲涼之感。如果深夜裡安然入睡,是聽不到、也看不到。這就引出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及征夫,總收全詞。那麼將軍為什麼通宵不眠,發白如雪?很明顯,是“燕然未勒歸無計”造成的;征夫為什麼會不眠和落淚?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他們和將軍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偉大勝利,而戰局又沒有進展,又難免思念家鄉,妻子兒女魂牽夢縈。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他們複雜又矛盾的情緒。將軍和征夫的矛盾情緒透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約的表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和婉約詞的風格迥然不同。

    這大概就是范仲淹作此詞的意義所在,也體現了文正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

  • 4 # 清心一棧

    讀《漁家傲·秋思》,悲涼和傷感中,不乏英雄氣概。

    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蕭條寂寥盡覽。

    軍旅中,到了晚間,思念家鄉之情就愈加濃烈。

    濁酒一杯飲下,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和親人。然而,目前還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知道何時才能歸去。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 5 # 兵法天下

    提起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一一一范仲淹,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篇千古傳頌,人人耳熟能詳的《岳陽樓記》,就是不能通篇背誦也起碼可以道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一位文學家和政治家,這種"憂樂情懷"被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津津樂道,被諸多士大夫高山仰止。

    但今天我要闡述的是,作為一位軍事家的那些事!我們從一首詞《漁家傲.秋思》說起: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以西北秋天蒼涼為背景,嚴格地說這闕詞屬於"邊塞詩詞"。表現鎮守邊關的將士們艱苦的軍旅生活,以及他們的英雄氣概。我們可以展開無盡的遐想,穿越到北宋時期的西北邊疆。豪邁蒼勁的羌笛管樂聲吹響,一個深沉渾厚的男高音開唱: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秋天的到來,西北邊塞的風物和景色出現了奇妙的變化,向著湖南衡陽方向飛去的雁群,似乎對此地絲毫沒有留戀的意願,一去不返。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軍號聲響起,各種風聲、馬嘶聲,戰旗獵獵,特有的交響從四面八方傳來。在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環抱之中,矗立著一座孤城。孤城被瀰漫的煙霧籠罩,天空佈滿日落殘霞。抬頭望天,大雁飛過,大地寂靜,荒漠淒涼,給人一種冷落悲壯的感覺。在這種異域一樣恐怖的地方,怎麼能呆得下去呢?因而勾起將士們的思鄉之情。作者想要離開,還是要留下呢?於是繼續唱: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還是堅定地下來吧!我是不能離開的呀,只能斟上一杯濁酒,對萬里之外的家鄉,寄託思念的情懷。為什麼?我們是軍人,有自己的使命---邊患未平,功名未立,怎敢苟且偷生?盤算迴歸家鄉的日期呢? 這時畫外音音樂響起⋯⋯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忽然由遠及近,悽怨悠揚的羌笛聲響起,那聲音在孤城的夜空中迴響盤旋,大地彷彿被寒霜覆蓋了一樣。此時此刻,雖然夜已深,但誰能入睡?將軍已經愁白了頭髮,出征的戰士灑下了滿腔的熱淚。

    所以我認為,這首詞無論從其文學性,藝術性,還是思想性堪稱宋詞中的佼佼者。中國古代計程車大夫文人"以立志立言立德"都圍繞著家國天下,真正有文史記載的歷史人物,范仲淹也是屈指可數。如果說《岳陽樓記》反映的憂樂情懷是文正公的政治抱負,那麼這首《漁家傲》反映出了範公的軍事理想。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了范仲淹的人格魅力一一一"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既有著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也有戍邊殺敵,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不僅是個剛正不阿的文人,同樣也是一個勇冠三軍的統帥。《秋思》的悲壯和柔情,給我們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範公偉業。

    【唐多令.范文正公頌】

    夙幕百花洲,拜謁書院樓。

    憂樂遺篇誦心頭。

    岳陽千載譽文壇,萬世名,盡風流。

    幾度謫邊秋,安邦鑄成就。

    西夏有君稱臣久。

    《漁家傲》曲戍邊愁,懷社稷,輕王侯。

  • 6 # 李彬文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而且還是文武雙全,"出將入相"的軍事家。多次擔任北拒匈奴,西御西夏的將帥。

    今天我們學習的《漁家傲.秋思》,就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擔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今延安),鎮守邊疆,抗擊西夏時觸景生情填的一首詞。【後附田家英書寫的《漁家傲.秋思》。

    本詞上片寫景。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淒涼空曠而緊張的邊城秋景圖,我們彷彿看到了:肅殺的秋景,南飛的鴻雁;接著寫:號角響起,在落日餘暉的斜照下,處於大漠中孤城城門緩緩地關起。

    下片抒情。說的是無數將土還是征夫,想家卻無法回家,因戰事緊急,只能暗夜裡伴著悠悠的羌笛聲落淚入睡。

    這首詞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豪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裡,可謂大手筆。至今誦讀仍凜凜然有生氣。

    從"詞史"上講,這首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之後的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 7 # 大風起兮偶飛揚

    秋天來了,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太一樣。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不挽留。黃昏時刻,軍號一吹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山谷裡,北風嗚嗚,殘陽如血,淒冷的城門緊閉。飲一杯孤酒,不由想念起萬里之外的家園,未能像竇憲似得,刻石燕然,不能早做打算。悅耳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好冷,霜雪滿地。夜過三更了,將士們都睡不著將軍為操持滅敵,鬚髮都變雪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感的眼淚。偶感傷懷。不由涕零。

  • 8 # 閱讀與思維

    《漁家傲·秋思》是北宋詞人范仲淹的名作。

    漁家傲· 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在宋詞中寫邊塞生活的很少,佳作更少了,這首《漁家傲·秋思》是其中的翹楚,讀來頗有唐詩恢弘的氣象。宋代是個內斂的朝代,不像唐代有著開疆拓土的豪情壯志,故寫出的詩詞也少了幾分豪氣,很難讀到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這樣的詩句。

    這首《漁家傲·秋思》好在景寫的妙,寫出了邊塞風景肅殺的感覺。頭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直接點明瞭秋天西北邊塞的風光與江南大不一樣。秋天江南的風光是“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而邊塞的風光是“長煙”、“落日”、“孤城”,給人以荒涼的感覺。

    這首《漁家傲·秋思》好在情寫的動人。王國維曾說道:“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透過對邊塞風光的描寫,抒發了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離家萬里,此時的詩人他自己已經是個老將,頭髮也白了,跟隨他而來的兵士也老了,但卻邊功未成,每每想到此,詩人夜不能寐,只有落淚,這當中有孤獨,也有悲哀,令人動容。

    一首詩詞,如果景寫的好,情也動人,必然是佳作。

  • 9 # 亦有所思

    好在下闕峰迴路轉

    從雄渾到豪情,從豪情到悲壯,從悲壯到悲傷,從悲傷到嘆息。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上闕只是寫景,首句一個“異”字,何止是表達新奇,新鮮,甚至還有一絲絲讚美之意。第二句隱藏了一個提問,為什麼大雁直接飛過,從不在這裡停留?所以,第三句應當是第二句暗中提問的答案,是因為邊聲,角聲交織在一起,表現出這裡時常有戰事發生,所以連大雁也不敢多做停留。千嶂者,連綿山嶺之意,引人深思的還是最後一句,長煙落日,難免會想起王維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景,此景蒼涼雄渾,氣貫天地,可在這個豪情的美景之下,卻是一座深閉的孤城。為何城門深閉,還是因為戰事頻繁,而且還露出一個殘酷的現實,城中將士太少,所以只能守,卻無法攻。

    上闕只是敘述,然後透過普通的景物描寫,來暗示邊軍的辛苦和戰爭的殘酷。尤其是最後一句,將前面所有的美景一擊而碎,再美又能如何,不過是孤城一座。

    下闕便將鏡頭從遠處拉到身邊的普通將士身上,濁酒一杯,離家萬里。雖然沒有說如何思念家鄉和親人,可萬里之遙,怎可能沒有思念?此處不說思鄉卻把思鄉之情渲染得滿身全是。然後和上闕一樣,又在暗中埋下了一個提問,為何不歸鄉?自然是燕然未勒,戰事未平,歸不得家鄉。當然也可以說,未敗敵寇,無顏歸鄉。結果便長留於此。這兩句隱藏了問答模式。然後又聽到了羌管聲,羌管多為獨奏,聲色高亢悲愴,顯然,這是一個思鄉的將士所吹,畫面到此已經是讓人斷腸了,偏偏又說了一句此時正值深夜,卻有人仍然無法入睡,原以為會像許多詩詞一樣,在結尾弄得更加含蓄一些,誰曾想如此簡單粗暴地將事實撕給世人看——將軍白髮征夫淚。兵少,馬缺,物資匱乏,只能守不能攻,然後激情和鬥志就像羌管聲一樣全落在了地上!

    下闕之妙,就妙在毫不含蓄,直接了當。尤其最後一句中的白髮和淚,更是讓人悲傷不已,更難過的是,這種境遇無法解決,會一直持續下去。暗地裡交待出一個事實。

    不論是將軍,還是士兵,或是征夫,或許在死在這裡。

    因為,他們看到了死亡,卻看不到希望!

  • 10 # 素心流年

    唐有王昌齡,宋有范仲淹,這首邊塞詞深沉揮灑,為蘇辛之先導。

    《漁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塞下:邊境要塞之地,此指西北邊疆。

    衡陽:古代傳說中秋天雁南飛至衡陽止,衡山的回雁峰便由此而名。

    燕然:今蒙名境內,東漢時的竇憲曾北伐於此大破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記功而凱旋。意味著將士保家衛國,功成名就的無上榮耀。

    詞意:西北的秋天與別處是不同的,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兒留戀都沒有。戰爭的號角聲接連響起。千山萬峰,長河落日,一座孤城緊閉。飲一杯濁酒,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戰爭還未勝利,何來榮歸故里!羌管樂音響起,起霜了,蒼茫一片。戍邊的人兒,怎能安睡,一位白髮蒼蒼的將領,無數守邊的兵士,淚悄悄的。

    公元1040年,邊境西夏李元昊率兵犯宋,於三川口大敗宋兵,揚言攻城延州,戰事吃緊。范仲淹自請知任延州,改建軍隊,與韓琦共同禦敵,降服各部羌人,最終西夏元昊向宋俯首稱臣。

    這首詞便是創作於此,據說他守邊時作了《漁家傲》數首,述邊鎮勞苦,現只存此首。

    上片寫景。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秋來,表明特殊的季節,“自古逢秋悲寂寥”,何況身處邊塞,親歷戰事,詞人更有深刻的感受。

    一個“異”字,尤為巧妙。太多的邊塞詩,“青海長雲暗雪山”,“黃河遠上白雲間”,“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詩已將邊塞寫到極致,詞人是無法迄及這樣的高度的。詞人只用個“異”字,而不著筆具體描述,便已然告訴邊塞的多重意味,道出作者這位蘇州人對西北邊塞季節變換的敏感與驚異,強調親歷帶來的震撼,凝練而高超。

    “衡陽雁”:這是詩詞常見意象。李清照《聲聲慢》“正傷心,雁過也,卻是舊時相識”,寫的是物是人非,國破家亡的痛苦。雁,南迴北歸,總與舊鄉故國相連,是文人們寄寓的家國天下,身世漂零之感,此處亦然。“去留無意”,不是寫衡陽雁的無情,而是強調邊塞環境的惡劣與苦寒,蕭瑟與荒涼,連雁都無留戀之情,反襯出邊地將士深沉厚重,一無反顧的責任感與戍守邊境的悽苦。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邊地的號角聲,哪怕是在黃昏時分,依然響起,甚至帶有邊地特色的一切聲響都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點明瞭戰事迫切的緊張,渲染了濃厚悲愴的氛圍,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

    後一句化用了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與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的名句。將邊塞重山疊嶂,硝煙直上,落日正紅的壯麗與一座孤城的滄桑融於一體,悲壯中而顯冷清,豪情中又有被冷落被遺忘的失落,融情於景。“孤城閉”,又依稀透露出大宋守軍的力量薄弱,因而不得不一到傍晚就關閉城門的嚴峻形勢。這是詞人憂患意識的流露。

    下片抒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一杯濁酒”,物質條件的簡陋,“家萬里”,強化鄉愁的濃厚,一杯簡單的粗酒就足以勾起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這不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臨行歡狂,而是“萬里長征人未還”的無比淒涼,數詞的懸殊對比,訴盡了男兒戍邊不得不承受的濃重鄉愁與孤寂無奈。這與李益的“一夜徵人盡望鄉”是一樣的鄉情瀰漫。

    後一句化用了典故。

    “燕然勒功”,典出《後漢書 竇融列傳·竇憲》。東漢名將竇憲,率領漢軍及南匈奴大破北匈奴,殲敵一萬三,登上燕然山,刻石記功。碑文上記載“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這是漢將建功立業無上榮光的事,更成為後世功臣名將奮鬥不止的功業巔峰。

    然而范仲淹用這個典故,表明戰爭還沒有勝利,談何還鄉,以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又談何容易!他渴望像竇憲那樣保家衛國,意氣凱旋,並清楚認識到戰爭的形勢,立下抵禦外患,不勝不歸的決心。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以景收束,深夜了,傳來悲涼的羌笛聲,大地蒼茫霜冷。這比李益的“不知何處吹蘆管”更為淒寒,滿腔愛國激情的詩人思潮湧動,又如何入眠!“白髮”,道出范仲淹作為戍軍將領戰事操勞,渴望戰爭勝利的焦慮與焦急的苦態,讓人不得不對這位“先天下而憂”的忠職之士肅然起敬!

    邊塞詩多悲壯,仔細比較,范仲淹這首詞是有許多稱道的地方。

    寫景多有借鑑,言語凝練簡潔,意境壯闊中又有了些許淒涼。對戰事,也不是豪情般的必勝吶喊,而是強調困境和不滅的信念以及堅守過程中必須承受的對戰爭的焦慮,對家鄉的思念各種複雜的情感。只有親臨邊塞,親歷戰爭的人才知堅持與取勝是何等的艱辛!范仲淹作為戰爭的指揮者,他的詞更為真實,愁更難堪,情更悽切。

    蒼涼深沉,沉摯厚重,一掃五代宋初,花間詞的陰柔靡麗之風,開創蘇辛豪邁的先聲。

    明代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評價:“希文道德未易窺,事業不可筆記。燕然未勒句,悲憤鬱勃,窮塞主安得有之。”

  • 11 # 隨手談詩

    之前有人問,唐朝有邊塞詩,宋朝為什麼沒有邊塞詞?其實,范仲淹這首《漁家傲·秋思》不就是宋朝邊塞詞的代表麼?

    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背景

    作此詞時,范仲淹正在鎮守西北邊疆,抵禦西夏,別看范仲淹是個文人,在治理軍隊方面,他還頗有一手,在鎮守期間,他軍令嚴明,而且愛撫士兵,一時間宋軍戰鬥力爆棚,西夏人稱范仲淹是“腹中有數萬甲兵”,可見對他有多麼忌憚。

    這首詞便是范仲淹身處軍中,借景抒情之作。

    上片寫景

    塞下秋來風景異:起句點題,先用“塞下”點明地點,是邊塞,再用“秋來”點明季節,“風景異”自然是西北邊塞和中原地區風光不一樣,證據突出一個“異”字,既有眼中景色的異,也有心中的驚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大雁是一種候鳥,秋天要從北方飛向南方避寒,衡陽對大雁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因為這是它們避寒的終點站。范仲淹說,大雁南飛去衡陽,竟對塞北之地毫無留戀之情,他用“無留意”三個字,表面上是寫大雁,實際上是飽含了秋天塞北的蕭瑟和荒涼。

    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是塞外特有的聲音,詩詞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意象,如風嘯聲、馬嘶聲、號角聲等等,都屬於邊聲。前句剛寫了“無留意”的荒涼,緊接著滿是荒涼的環境裡,四面都響起了邊聲,這一靜一動之間,更加反襯了悲涼蕭瑟的氛圍。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除了雁去和邊聲,塞下還有什麼特別的景象呢?三個字“千嶂裡”,說這裡處於崇山峻嶺的包圍之中,接著長煙落日,是不是一下就想到了王維那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的異樣風光,詩人的情感所向,雖然差了一個朝代,但都是相通的。

    這前面所有都是寫景,一幅壯闊的、與中原迥異的邊塞美景,唯獨上片最後三個字“孤城閉”,隱隱透露出一種肅殺之氣,畢竟是在邊塞,不遠處就是西夏的軍隊,怎能不孤城閉呢?

    這也為下片寫戰爭抒情埋下了伏筆。

    下片抒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這一句特別妙,前寫濁酒一杯,後寫家萬里,這數量上的對比十分懸殊,也體現出了邊塞將士的思鄉之情,一杯濁酒,怎能消除得了那厚重的鄉愁?

    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句用“燕然勒功”典,和“封狼居胥”差不多一個意思。燕然是山名,當年東漢竇憲追擊匈奴單于,一直追到了燕然山上,然後在山石上刻上自己的功績而返。范仲淹這裡說“燕然未勒”,自然是戰爭還未勝利沒有功績之意,既然如此,那鄉愁就只能是愁,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順利歸鄉。

    羌管悠悠霜滿地:上片末句寫太陽落山,到這裡就已經入夜,這是時間層面的正常推進。夜裡傳來羌笛聲,而大地上鋪滿了一層秋霜,這說明入夜了范仲淹還未入睡,否則怎會聽到羌笛聲?不知道是因為戰事,還是因為鄉愁呢?

    這羌笛聲如泣如訴,讓人如何入睡,表達出了一種淒涼悲愴感,“羌笛”這種樂器啊,是西部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在邊塞詩中出場率非常高,一說到邊塞就應該自然聯想到羌笛,而羌笛對邊塞將士來說,就自帶悲愴。如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有了上句的羌笛和秋霜,順理成章就引出“人不寐”,不僅范仲淹沒睡著,連寫普通士兵也難以入眠,將軍已經白髮,士兵默默垂淚,還不都是因為“燕然未勒”嗎?

    作為鎮守邊塞的將士,不論軍銜大小,地位高低,他們的思想感情是一樣的,既希望儘快取得勝利,又對家中親人充滿了思念,愛國和思鄉,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合為一體,一句“將軍白髮征夫淚”全都包含在其中了,讀來使人震動不已。

    范仲淹這首詞意境開闊,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他繼承了唐朝邊塞詩的風格和傳統,在范仲淹留下這首詞之前,整個詞壇的風格還停留在婉約派,從《漁家傲·秋思》起,詞有了豪放之情,不再是純粹的兒女情長、鶯鶯燕燕,開創了豪放派和邊塞詞的先聲。

    世人說豪放,必說蘇辛,殊不知,范文正公才是這一派的開創者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動機2200轉時轉速錶顯示1700轉是什麼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