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文字裡相遇

    第一人稱給人一種很真實的感覺,有一些人就喜歡這樣的身臨其境的感覺。不過也有人覺得第一人稱讀起來很奇怪,而且很主觀,也不能描述除自己身邊以外的事情,也很難突出主角,沒有人會說自己怎樣怎樣的吧第三人稱小說的描寫範圍可以很大,也可以描寫各個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是第一人稱做不到的。但是也有人認為第三人稱太生澀,讀起來就是個旁觀者,裡面的故事都是別人的,我只是看著而已,沒什麼刺激感。

  • 2 # 狼太不夠狠

    第一人稱雖然是以我的角度描寫,但對於讀者來說,卻是在以旁觀者的身份偷窺別人的故事。要想寫好主角之外的他人心裡活動,首先得把他人歸類。一方面是與“我”發生關係的他人,或者親人朋友,或者敵人。親人朋友簡單,可以通過後來才知道,當時並不知道這種口吻描寫,或者透過第三人轉述。而矛盾對方則需要透過我的觀察,以揣度的角度去描寫,配合上對方的行動會更加真實形象。

    一個人物能不能立體化,不僅需要心理描寫,還需要語言,動作,環境等描寫,相輔相成之下,有時候人物自然就會自己行動立體起來。

    而另一方面是與我有間接關係的他人,這個處理需要準確把握人物出場的順序,故事的節奏,描寫也無外乎透過我的角度觀察揣度或者第三方等表達。

    而第三人稱對讀者而言,有時候帶入感更強,心理描寫也不必拘泥太多,大部分直接描寫就行。

    總之,人物是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體。心理描寫需要對人物準確把握的基礎上,配合適當的情景適當的衝突適當的行動反應,這樣心理描寫會更真實。

  • 3 # ALbertChou

    第三人稱是上帝視角,很多批判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家都是用這個視角來寫的,用這種視角進行他人心理描寫比較成功是司湯達的《紅與黑》,有大量的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你隨便翻看一下就有很多。

    第一人稱是限制性的視角,魯迅特別喜歡用第一人稱,但是不是以自己為主角的第一人稱,而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寫的。這個時候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就只能透過側面描寫了,側面描寫的範圍很廣,不直接寫別人心裡是怎麼想的,但是又能從一些其他方面看出來,就可以說是對心理活動的側面描寫。

    比如用神態描寫來側面描寫某人的心理活動。神態描寫的是實質是“我”對於某人的心理活動的主觀揣測。同樣一個笑著的人,在你眼裡可能是開心的微笑,在他眼裡可能是可惡的嘲笑。所以神態描寫不是客觀地去寫一個人的表情,而是透過對方面部的表情揣測對方的心理活動。

    再比如環境描寫,尤其是自然環境描寫,也可以表現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因為自然環境描寫很多時候也不是純客觀的一種描寫,而是心理活動在自然環境上的投射和反映。同樣是下雨,你可能認為是陰雨綿綿很潮溼,他可能認為是細雨霏霏很浪漫。當然,一般情況,自然環境描寫用來表現“我”的心理活動比較多,但是也可以用於表現他人的心理活動,只不過在第一人稱下,他人的心理活動在原則上永遠是“我”認為的他人的心理活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存勖、柴榮、趙匡胤和趙光義,這四人是五代宋初時的帝王,他們的軍事能力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