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都是能征善戰的角色,誰的軍事才能更強呢?
11
回覆列表
  • 1 # 斷劍遊俠

    李存勖收河北滅後梁 敗契丹排第一吧,李存勖,柴榮都曾打敗契丹,趙匡胤是柴榮大將,跟隨柴榮破南唐,逐契丹出力很大,趙光義沒有打敗過契丹。

  • 2 # 清水空流

    後唐莊宗李存勖(885年-926年),小字亞子,代北沙陀人,唐末五代軍事家,後唐開國皇帝。晉王李克用長子。三十九歲登基,在位三年,四十二歲駕崩。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

    有人說,李存勖是半世英明半世糊塗,當主帥的時候,戰功赫赫。徹底平定南方,誅殺後唐世仇後梁朱溫一族。了卻李克用的遺願。控制河東之地,使契丹一族不敢進河東一步。滅前蜀,漢中兩川之地。在五代梁唐晉漢週五朝裡,後唐的國土面積是最大的。但很可惜是。一做皇帝的李存勖立馬轉性了。無能,吝嗇。沉迷酒色,不信任朝臣與將領,卻與樂戶伶人打的火熱。當了皇帝成了戲曲家了。實在令人費解,簡直像換了個人。

    李存勖11歲就隨父李克用領兵打仗。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李存勖年少有為,屢立戰功。在李克用去世以後。繼承了李克用的晉王之位。與後梁激戰好幾年,打的大流氓朱溫感慨道,李克用死而不死,有子如此。好比再生。對比之下,我的兒子猶如豬狗。朱溫的預感不錯,在朱溫死後不到二年就平滅後梁。李存勖最終成為五代第二朝後唐的開國皇帝。李存勖二十年英明果敢,三年昏庸帝位。一句話,李存勖是半截英豪。

    後周世宗皇帝柴榮

    柴榮,後周世宗皇帝。(921年-959年)。是五代時期第二代後周皇帝。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後過繼給後周太祖郭威為義子。三十三歲登基為帝,在位六年,駕崩時三十九歲。有五代第一明君之譽。

    可惜啊,可嘆啊,遺憾啊。柴榮一世英豪最終給趙氏兄弟做了嫁衣。可以說,若非英年早逝,焉有兩宋三百餘年基業。

    柴榮出身寒微。十幾歲就流落四方,最終陪伴在姑父郭威身邊直到郭威駕崩。後漢隱帝劉成佑年幼無知。誅殺輔政大臣,把領兵在外的郭威和柴榮的全家都給誅殺了,導致郭威悲憤異常。在軍營黃袍加身。登基為帝。這一幕給軍中一個叫趙匡胤的小軍官留下了深刻印象,日後才有二次黃袍加身。郭威回軍汴梁。二十九歲的柴榮給郭威留守鄴城。郭威駕崩以後,三十三歲的柴榮登基為帝。

    有人說,如果柴榮不死,一定會收復燕雲十六州,甚至滅遼。最終建立一個統一的後周王朝。但這畢竟是揣測,柴榮和趙匡胤是一代人。在統一天下的戰略上二人基本上一致的。都是先南後北。也就是 先易後難。

    柴榮的立鼎開基之戰,就是高平之戰。此戰標誌著柴榮真正掌控了國家和軍隊,當然也是趙匡胤出世之戰。殺的北漢再也不敢南侵。取得北漢十一州,打的北漢只剩太原孤城一座。隨後,三徵南唐佔領兩淮富庶之地,佔領後蜀要地,為以後佔領蜀中奠定了基礎。而且重新整頓國家軍隊,徹底做到軍令一統。最關鍵的是柴榮凡事率先垂範,有時候甚至事必躬親。柴榮五次親自領兵出征,每次都吃苦在前,戰鬥在第一線。如此指揮戰鬥,空前激勵了軍隊的戰鬥力,使得後周的軍力是五代時期最強的。柴榮十幾歲從軍,二十五歲領兵。三十三歲登基。不僅驍勇善戰,而且文武雙全,既有武功,也有文治。

    可以說,如果柴榮如果不死,日後必是第二個唐太宗李世民。惜哉。悲哉。

    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927年-976年),字元朗。北宋朝開國皇帝。三十三歲登基(和柴榮一樣)。在位十六年。四十九歲駕崩,也可謂英年早逝,死的很突然,有燭影斧聲這說。

    趙匡胤是官宦出身,但他出生的時候,家道已經中落,青年時代就四處流歷。21歲的時候投奔郭威帳下,成為郭威麾下一名軍官,參加了郭威的黃袍加身,這一幕一定給二十四歲的趙匡胤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讓他學會了政治的厚黑。

    趙匡胤出世成名是在柴榮登基以後的高平之戰,在公元954年的高平這戰中,面對後周即將全軍潰敗的時候,趙匡胤振臂高呼,率先殺入北漢軍中,為柴榮最終戰勝北漢立下不世之功。由此回師以後,趙匡胤被柴榮加封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正式進入後周軍事和政治高層。面對柴榮的提攜之恩,趙匡胤自是感恩戴德。隨柴榮出征南唐。攻取南唐重鎮壽春。南唐君臣很是畏懼。不僅如此,在柴榮駕崩僅僅半年,趙匡胤就陳橋兵變,二次黃袍加身。趙匡胤真是對得起柴榮啊,真正的屍骨未寒,就欺負孤兒寡母。有點缺德啊。

    趙匡胤兄弟的基業是柴榮打下的地基。但發揚光大卻是趙匡胤。趙匡胤登基以後,首先佔領湖廣之地,隨後派兵攻取蜀地,不到40天就平定蜀中。後蜀主孟昶歸降。最後平定兩廣,滅南唐。趙匡胤在世的時候基本統一了華夏本土。

    在軍事是實行杯酒釋兵權,徹底剷除了軍事政變的可能性。但由於矯枉過正,也使得北宋的軍事實力大大的消弱了。再也沒有能力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和能力。

    趙光義(939年-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即宋太宗,三十七歲登基,在位二十一年。駕崩時五十七歲。

    宋太宗趙光義

    在趙匡胤在位的是時候,趙光義為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可以說是位高權重。被趙匡胤加封為晉王,在宰相之上。有當接班人培養的意思。

    公元976年趙光義登基以後,就開始平定四方。但在帝位二十一年也就佔領福建半省之地,吳越之地屬於歸降。攻取北漢太原一地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兩次征伐大遼燕雲十六州都已失敗告終,也徹底喪失了進取心。從心裡上有了畏懼心理。從此以後,北宋再也沒有陳兵幽州,北宋的軍事力量的衰落從趙光義始。

    縱觀李存勖、柴榮、趙匡胤,趙光義。四個五代宋初時的帝王,都可以說是馬上皇帝,都有過滅國之功,也有經典成名之戰。都是年少成名。歷經沙場。如果就軍事水平對比如下:

    趙匡胤>李存勖>柴榮>趙光義。

    如果就政治軍事綜合實力評比的話對比如下:

    趙匡胤>柴榮>趙光義>李存勖

    可以說李存勖是半世英明毀於一旦。趙匡胤是一世精明果敢,但英年早逝,半道而逝。柴榮最讓人扼腕嘆息,絕對是天妒英才。若多活十年。華夏必然是他的。但歷史永遠不能假設。唯獨趙光義是撿現成,撿便宜。完全是站在柴榮和哥哥趙匡胤的基礎和肩膀上成事的。就算如此最後也是半途而廢。

  • 3 # 守正名禮

    周世宗的戰略戰術能力當之無愧的第一。趙光義在四人中最差。剩下的倆見仁見智了,個人覺得莊宗的軍事能力略強於宋太祖(雖然政治能力差宋太祖很多)。

    搞笑點的~柴榮: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你們三都是垃圾。對了,老趙,你一保鏢頭子,來這幹嘛?

  • 4 # 米南德王問道

    五代到宋初的這些人,從軍事能力上來說是依次遞減的。從五代到宋初的軍隊戰鬥表現,就能非常準確無誤的發現這個現象。這個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歷史趨勢。很難由個人因素去改變什麼。

    五代開始時,依靠逼迫唐朝皇帝退位而建立後梁的朱溫,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的控制力。河東的李克用和江淮的楊行密都是抵制他的有生力量。這兩股勢力都以精銳的沙陀人作為戰鬥力保障。

    到了李存勖獲勝的時代,來自突厥和粟特勢力的沙陀人,終於在中原地區靠武力獲得了歷史最高地位。這也是唐朝當年如此倚重各類番將番兵的緣故。他們的遺產在沙陀人的後唐、後晉和後漢三代特別明顯。哪怕是出了與契丹為伍的石敬瑭,他留在各地的沙陀裔勢力,還能在契丹大舉入侵時反擊。打的耶律德光坐駱駝逃回北方。

    但也是因為沙陀集團和他們的附庸之間的不斷消耗,讓戰鬥力不可避免的掉了下去。當沙陀人自己難以為繼時,曾經是他們部下的將領就有了出頭之日。柴榮這些人的背景,就來源於此。他們的勢力集團或家族力量,不是沙陀軍事貴族的部眾就是原先系統內的一份子。

    這讓柴榮時代的軍隊戰鬥力和武將水準,雖然不如此前的李存勖時代,但還是有基本保障。至於河北的後漢政權,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胡漢混雜的軍政結構。另外曾經靠3000沙陀人縱橫江淮的楊行密,也是在這代人隕落後,迅速成為了戰鬥力不高的南唐。

    柴榮這代人雖然已經步入下行通道,但原有的軍事貴族遺風還在。所以他們不僅重視軍隊,而且還敢於主動發起軍事進攻。尤其是對南唐這樣已經武器衰微厲害的地方政權,更是下手毫不留情。

    當然,為了控制地方軍鎮的實力,柴榮這些君王也會開始重點加強中央禁軍而削弱掉地方部隊的實力。這就為後來趙匡胤的奪權和宋朝的軍事衰退,埋下了必然的伏筆。

    趙匡胤依靠禁軍奪權後,類似的程序又進行了一遍。這次,他不僅將後周留下的地方軍再次削弱了一遍,還透過逐步的攻伐,將各地的精銳也調往中央節制。北宋後來長期邊防力量吃緊的困局徹底定型。

    至於趙匡胤自己,因為還屬於沙陀集團後裔勢力培養出來的軍事人才,所以或多或少還知道如何正確使用軍事資源。儘管他的新王朝軍隊已經大不如前,但依靠禁軍保留下的五代遺產,還能支撐一陣子。到了趙光義繼位,這種最後的平衡就徹底打破了。

    趙光義本人比起哥哥來說,在軍隊中的人望和資歷是更加不如的。所以他對軍隊的壓制也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可以說,宋朝軍隊的戰鬥羸弱,是他執政時期的最大成就。換來的結果也就是積貧積弱。至於他的軍事水準如何,你從高粱河戰役的瞎指揮也就看出的來了。

    所以,從五代到北宋可以說是一個軍事水平逐次遞減的時代。這是總體趨勢的結果,不依賴個人奮鬥就能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有些男生因為太好了,所以只能當朋友因為你不願失去他,是哪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