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奇客

    近幾年SSD發展迅速,從介面形態的進化可窺探一二。目前擁有SATA、mSATA、M.2、PCIe等介面,在各種平臺裝置都有所運用。

    SATA介面

    作為目前應用最多的硬碟介面,SATA3.0介面最大的優勢就是成熟。普通2.5英寸SSD以及HDD硬碟都使用這種介面,理論傳輸頻寬6Gbps,雖然比起新介面的10Gbps及32Gbps頻寬有一定的差距,但普通2.5英寸SSD可以滿足大多數使用者的日常應用需求,500MB/s左右的讀寫速度也夠用。而對於100MB/s左右讀寫速度HDD機械硬碟上,6Gbps頻寬還遠遠談不上瓶頸,只能埋怨HDD硬碟發展太慢,儲存速度一直沒有質變。

    mSATA介面

    早期,為了更適應於超極本這類超薄裝置的使用環境,針對便攜裝置開發的mSATA(miniSATA)介面應運而生。你可以把它看作標準SATA介面的mini版,物理介面跟miniPCIe介面一樣。

    mSATA介面是SSD小型化的一個重要過程,不過mSATA依然沒有擺脫SATA介面依然是SATA通道,速度是6Gbps。諸多原因沒能讓mSATA介面火起來,反而被更具升級潛力的M.2 SSD所取代。

    PCIe介面

    傳統SATA硬碟中,當我們進行資料操作時,資料會先從硬碟讀取到記憶體,再將資料提取至CPU內部進行計算,計算後再反饋給記憶體,最後寫入至硬碟中;而PCIe介面就不一樣了,資料直接透過匯流排與CPU直連,省去了記憶體呼叫硬碟的過程,傳輸效率與速度都成倍提升。簡單的說,我們可以把兩種通道理解成兩輛相同的汽車,PCIe通道的汽車就像是在高速上行駛,而SATA通道的汽車就像是在崎嶇山路上行駛。很顯然,PCIe SSD的傳輸速度會遠大於SATA SSD。

    雖然PCIe SSD有諸多好處,但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PCIe SSD由於快閃記憶體顆粒和主控品質極高,總體成本也相對較高,相比傳統SATA介面固態硬碟的售價要貴一些。另外,由於PCIe會佔用匯流排通道,入門以及中端平臺CPU通道數較少,也不太適合使用PCIe SSD。只有配合Z170、X99這樣頂級平臺,才可以完全發揮PCIe SSD的效能。總的來說,組裝專業工作室用機,或是骨灰髮燒級玩家,亦或是一個不差錢的土豪,那就上它吧。

    M.2/NGFF介面

    M.2介面,最初叫做NGFF,全名是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 它可以做的比mSATA硬碟還要小巧。

    M.2和mSATA介面對比

    基本長寬只有22x42,單面厚度2.75mm,雙面快閃記憶體佈局也不過3.85mm厚, 但M.2又有豐富的可擴充套件性,最長可以做到110mm,可以提高SSD容量。

    不同長度的M.2裝置

    M.2介面可以同時支援SATA及PCI-E通道,後者更容易提高速度,早期的M.2介面使用的是PCI-E 2.0 x2通道, 理論頻寬10Gbps,不過在9系及100系晶片組之後,M.2介面現在全面轉向 PCI-E 3.0 x4通道,理論頻寬達到了32Gbps, 遠高於之前水準,大大提升了SSD效能潛力。

    有趣的是,廠商的M.2介面有的選擇了CPU原生的PCI-E通道,有的是透過PCH南橋擴展出來的,針對這兩種方案有人做過測試,實測效能基本沒有差異。

    M.2實際上是個龐大的規範

    根據型別和用途不同,它有A/B/C/D/E/F/G/H/J/K/L/M規範之分, 其中A、E兩種型別常用於WiFI/BT無線模組、NFC模組、WiGig模組等, B、M可以用於SSD,而我們常見的2242/2260/2280/22110規格的M.2屬於M分支的。

    一句話,Intel主導制定的M.2介面實際上是個龐大的總集。

  • 2 # 儲存隨筆

    隨著SSD價格的不斷下降以及SSD效能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考慮給自己的電腦升級SSD固態硬碟。但是市面上現在SSD的根據不同的大小與尺寸,有多種多樣的介面的SSD。目前常見的SSD介面有:SATA,mSATA,M.2,SATA Express, PCI-E以及U.2。

    【SATA 6Gbps介面】

    “SATA 6Gbps”其實是SATA Revision 3.0的一個引數標準之一,主要是用來表達使用的是SATA Revision 3.0標準,速度更快,相對SATA Revision 2.0。SATA是硬碟介面的標準規範,實際上SATA 6Gbps介面這個說法並不規範,準確的稱呼是SATA III,介面速度是6Gbps而已,只是現在大家習慣這個說法了。SATA 6Gbps介面是目前最最常見的HDD/SSD硬碟介面,大部分人現在買的硬碟都在用這種介面。作為目前應用最多的硬碟介面,SATA 6Gbps介面最大的優勢就是太成熟了,6Gbps的頻寬雖然比起新介面的10Gbps甚至32Gbps頻寬差多了,目前主流SSD依然繼續使用它們,隨著固態硬碟的效能逐漸增強,這些標準已經成為限制SSD的一大瓶頸。

    【mSATA介面】

    該介面是SATA協會開發的新的mini-SATA(mSATA)介面控制器的產品規範。新的控制器可以讓SATA技術整合在小尺寸的裝置上。mSATA也提供了和SATA介面標準一樣的速度和可靠性,提供小尺寸CE產品(如Notebooks/ Netbook)的系統開發商和製造商更高效能和符合經濟效益的儲存方案。該介面主要是用在注重小型化的筆記本上面,比如說商務本,超極本等等,桌上型電腦,主流筆記本依依舊是SATA3.0。事實上,mSATA介面亦可以說是SSD小型化的必經過程。當然mSATA也存在SATA的一些缺陷,比如說現在仍然是SATA通道,速度還是6Gbps。

    【M.2介面】

    M.2原名是NGFF介面,這是為超極本(Ultrabook)量身定做的新一代介面標準,主要用來取代mSATA介面。不管是從非常小巧的規格尺寸上講,還是說從傳輸效能上講,這種介面要比mSATA介面好很多。正是因為SATA的介面瓶頸越來越突出,現在很多主機板廠商都開始在產品線上預留出M.2介面。M.2介面能夠同時支援PCI-E通道以及SATA,其中前者在提高速度方面更輕鬆一些。最開始該介面所採用的是PCI-E 2.0 x2通道,理論頻寬10Gbps,可以說它也突破了SATA介面理論傳輸瓶頸。如今的M.2介面全面轉向PCI-E 3.0 x4通道,理論頻寬達到了32Gbps,相比以往水準提升了很多,這也讓SSD效能潛力大幅提升。另外,該介面固態硬碟還支援NVMe標準,和現在的AHCI比較起來,透過新的NVMe標準接入的SSD,在效能提升方面非常明顯。

    【PCI-E介面】

    在SATA介面的SSD發展開始時,就已經出現了PCI-E介面的SSD,後者優勢可以說非常明顯。至於其他SSD,無論使用的是何種介面,都是從SATA 向原生PCI-E走進,而PCI-E介面的SSD直接是一步到位,沒有了中間過程。不過,PCI-E硬碟最開始主要是在企業級市場使用,因為它需要不同主控,所以,在效能提升的基礎上,成本也高了不少。至於消費級市場,對該產品並沒有太大需求,只是在這兩年,PCI-E硬碟才開始在高階消費市場流行起來。

    【SATA Express介面】在SATA 6Gbps速度之後,SATA介面再想提升速度就比較困難了。SAS介面雖然說能達到12Gbps的速度,不過這也只是針對企業級市場,並且對原介面做了很大變動,而且後者對成本並不敏感。但是,面對消費級市場時就不能這樣了,必須考慮到現實問題,SATA-IO最終拿出了SATA Express介面的解決方案。其實,它的物理介面是由SATA 6Gbps介面改造而來,已經在市場上推出了好幾年。不過,從目前市場佔有率來看,該產品還有很長一段普及之路。該產品做得唯一比較明智的地方就是向下相容了SATA 6Gbps介面。

    【U.2介面】 

    U.2介面到底是什麼東西?相信大家都沒有聽說過!它的別稱是SFF-8639,是由固態硬碟形態工作組織(SSD Form Factor Work Group)推出的介面規範。U.2不但能支援SATA-Express規範,還能相容SAS、SATA等規範。因此大家可以把它當做是四通道版本 的SATA-Express介面,它的理論頻寬已經達到了32Gbps,與M.2介面毫無差別。不過目前在市場上已經正式售賣的也只有Intel的750系列。

    【結語】

    儘管現在市面上固態硬碟介面確實特別雜亂,不過歸根結底也就是一以SATA、mSATA、M.2以及PCI-E為主。從價效比以及技術上的成熟度來說,SATA3.0接口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絕大多數臺式電腦與主流筆記本都直接採用SATA介面,相容傳統的機械硬碟與新的固態硬碟,該介面也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是主流。而對於一些高階玩家來說,可以考慮選用M.2介面固態硬碟,不過需要主機板支援才可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想買一個2000元左右的手機,不要ov,有別的推薦嗎?